年度数据(三):智能座舱前装搭载率逼近40%,多条细分赛道处于高增量周期

率先发力智能化的汽车座舱,正在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

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市场(不含进出口)乘用车搭载智能数字座舱(大屏+语音+车联网+OTA)前装标配交付795.05万辆,同比增长40.59%,前装搭载率为39.89%。

OEM品牌方面,比亚迪、长安、吉利、哈弗、特斯拉排名搭载交付规模前五位。前十品牌中,仅有丰田的智能数字座舱搭载率低于市场均值。

其中,2022款新车搭载智能数字座舱前装标配交付211.35万辆,前装标配搭载率达到64.84%,高出整体市场搭载率约25个百分点。这意味着,接下来三年时间,智能数字座舱搭载量仍将处于快速上升通道。

此外,在高阶智能座舱方面,2022年座舱域控制器搭载量交付142.15万台,前装标配搭载率(占智能数字座舱交付量)为17.88%。特斯拉、哈弗、红旗、吉利、理想排名OEM搭载量前五位。

在具体的增量功能配置方面,2022年W/AR HUD前装标配搭载交付150.04万台,同比增长38.12%;不过,同比增速较上一年度(2021年同比2020年)有所下滑,成本带来的标配压力仍然较大。

同时,AR HUD则呈现高速增长,2022年前装标配搭载交付10.96万台,同比增长115.75%。从去年开始,一线主机厂正在尝试将AR HUD作为高配及新旗舰车型的亮点功能,同时,更多的供应商也在蜂拥而入。

在技术方案部分,AR-HUD目前有TFT、DLP、LCoS等多种技术路线,各家公司也都有相应的量产方案。考虑到TFT的低成本优势,一些供应商也在尝试新的量产方案。

比如,将信息投射到挡风玻璃下边缘的特殊黑色印刷涂层区域(而不是直接投射到玻璃),通过多个屏幕(2-5个,实现A柱到A柱的全屏显示体验)互联并隐藏在仪表板下方,基于高效的矩阵背光模式,实现按需显示。

舱内DMS、OMS部分,2022年前装标配DMS(基于摄像头的驾驶员监测系统)搭载交付118.64万辆,同比增长109.20%;OMS前装标配搭载交付69.65万辆,同比增长93.69%。

供应商部分,在DMS感知方案供应商方面,地平线(芯片+感知)、商汤、虹软排名市场份额前三位。在DMS系统一级供应商方面,智华科技、东软、欧菲智能车联排名前三位。

接下来,随着高阶辅助驾驶进入规模化增长周期,DMS也将逐步从简单的舱内人机交互转向功能安全要求更高的智驾交互。

车联网升级部分,2022年前装标配5G联网功能搭载交付41.74万辆(其中,V2X功能搭载量达到17.01万辆),而上一年度5G前装搭载仅为2.87万辆。尽管车载5G渗透率低于预期。

不过,随着5G在智能手机(去年中国5G手机用户占比已经超过3成)、工业等领域的逐步普及,车载5G(包括V2X)及应用正在成为新增量。

比如,刚刚结束的北京经济和信息化工作会上,加快建设城市数字智能转型新基座成为重点目标。包括,今年新增1万个5G基站,推动高可靠低时延车联网以及算力调度体系建设。同时,相关部门仍在积极推动蜂窝车联网技术(C-V2X)基础设施建设,加快C-V2X标准制定和技术升级。

此外,作为智能座舱的延伸(与车身控制、信息网络安全的交集),数字车钥匙也在成为新的增量赛道。

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市场(不含进出口)乘用车搭载数字钥匙交付461.88万辆,同比增长75.49%,前装搭载率从2021年的12.90%升至23.17%。同时,随着UWB数字钥匙在去年的量产落地,预计到2025年前装标配数字钥匙搭载率将会超过70%。

比如,在去年底,清研智行就获得了国内新势力主机厂UWB数字钥匙前装量产定点,预计项目全生命周期销量达数亿元。同时,该公司也是全球UWB标准组织FIRA的15家投票权成员之一、CCC全球汽车可连接协会成员、中国UWB数字钥匙标准ICCE主稿单位。

基于八年的算法积累,清研智行实现了车身环境自适应的精确位置算法,其UWB数字钥匙拥有抗NLOS遮挡、区域切换流畅、定位稳定平滑、锚点智能协同等能力,定位精度在一般空旷区域下最高可达10cm,车辆密集或多径较多环境下最高可达20cm,车内外识别准确率在苛刻标准下成功率超过99.7%。

同时,在产品形态上,数字钥匙也在不断演进。比如,去年底,作为国内前装数字钥匙方案的领头羊,银基与腾讯智慧出行联合推出“我的车钥匙”,以微信小程序的形态提供服务,用户无需下载安装,完成注册绑定后即可实现手机开关门锁、启动驾驶、远程控车、车况查询以及钥匙分享。

进入2023年,智能座舱赛道也将迎来一系列新功能的落地。目前,整个座舱域控制器赛道仍处于硬件换代升级、软件融合集成阶段。

比如,软件部分,随着座舱的更多人机交互、体验智能化等功能上车,包括DMS、OMS、HUD、手势交互以及泊车(舱泊一体概念)等软件模块都将被集成于更高性能的座舱域控制器。

首先是智能座舱「舱泊一体』方案,支持座舱内摄像头以及多传感器的接入,实现舱内视觉、语音等多模态融合识别方案。同时可支持舱外4路(或多路)环视摄像头与超声波雷达的接入。

这套方案主要适配车企的低配车型(以智能座舱为主,辅助驾驶为辅),基于成本考量,车型无法搭载中大算力域控制器平台,从而通过节省传统泊车控制器,并集成到座舱域控制器的需求。

比如,博世正将自动泊车辅助功能集成在智能座舱域控制器中,为中国市场提供高性能、低成本的舱泊一体解决方案。

以博世第二代智能座舱域控制器,基于高通SA8295芯片,CPU算力高达220K DMIPS,NPU算力达20-30TOPS,最高支持12个屏幕、16路摄像头。同时,匹配博世第六代超声波传感器,实现融合泊车。

其次,是舱内多模态交互

这套方案以语音和触摸交互为主,人脸识别、手势识别、声纹识别等为辅,实现多维度智能座舱操控,再融合360°环视及驾驶员监控等等安全辅助功能,接下来,延伸的功能还有涉及驾驶员和乘客的生命体征、情绪感知监测。

背后的驱动因素,一方面是座舱体验的升级;另一方面,则是在L4级自动驾驶真正量产之前,如何适应「人机共驾」(驾驶员与智能驾驶系统以一种持续协同合作的方式共同控制车辆,完成驾驶任务)场景下的交互需求。

此外,在舱内感知硬件部分,除了摄像头,毫米波雷达以及更多的传感器会成为新的市场增量。

以舱内监测为例,从成本方面来看,UWB雷达芯片单价平均为4-5美金,毫米波雷达芯片单价接近20美金,两者在芯片成本方面已经有4-5倍的差距。目前,业内已通过硬件复用的技术,在一套硬件上,同时实现UWB雷达和数字钥匙的功能。

而相比传统方案使用蓝牙+毫米波雷达或摄像头的组合,分别实现数字钥匙和活体监测功能,UWB硬件复用的方式在成本上极具优势。

目前,清研智行已经完成多个POC和量产项目定点,另有多个量产定点项目签订中,并与40-50家国内外主流主机厂客户进行项目立项推进,预计在2024年开始进入规模化上车阶段。

另外,就是车载游戏以及AR、VR延伸的沉浸式娱乐体验升级。

有消息称,特斯拉也正在筹划在特斯拉车上加入更多游戏种类,包括增强现实游戏。“在保证车辆安全驾驶的情况下,与现实互动的游戏或许会打开新的市场空间。”

而在理想L9的官宣视频中,也出现了类似的头戴AR/VR设备的场景。此前,奥迪多款车型也将在整个欧洲市场以及加拿大、美国、日本和中国市场上投放XR全息娱乐应用。

根据戴姆勒公司在两年前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从长远来看,车载游戏可能是一种可行的商业模式,除了为乘客提供了更多的互动娱乐,也可能会在自动驾驶出行场景提供更多的参与感。

在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看来,随着舱内硬件丰富度和性能快速提升,软件定义座舱的时代也已经开启。从芯片到显示,从硬件到软件,从感知到交互,都在进入新一轮变革期。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GGAI_AI/article/details/128929750#comments_27091188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