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常用请求头和响应头有哪些?

一、什么是http

超文本传输协议( 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 ,HTTP)的请求和响应消息中,协议头部分的那些组件。用来准确描述正在获取的资源、服务器或者客户端的行为,定义了HTTP事务中的具体操作参数。

二、什么是http消息头

客户端请求(Request)或服务器响应(Response)时传递的,位请求或响应的第一行,HTTP消息体(请求或响应的内容)是其后传输。HTTP消息头,以明文的字符串格式传送,是以冒号分隔的键/值对,如:Accept-Charset: utf-8,每一个消息头最后以回车符(CR)和换行符(LF)结尾。

三、常用的http请求头

Accept: text/html  // 浏览器可以接受服务器回发的类型为 text/html。Accept: */*   代表浏览器可以处理所有类型,(一般浏览器发给服务器都是发这个)。

Accept-Encoding: gzip, deflate // 浏览器申明自己接收的编码方法,通常指定压缩方法,是否支持压缩,支持什么压缩方法(gzip,deflate)。

Accept-Language: zh-CN,zh;q=0.9  浏览器申明自己接收的语言。

Connection: keep-alive // 当一个网页打开完成后,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用于传输HTTP数据的TCP连接不会关闭,如果客户端再次访问这个服务器上的网页,会继续使用这一条已经建立的连接。 Connection: close 代表一个Request完成后,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用于传输HTTP数据的TCP连接会关闭, 当客户端再次发送Request,需要重新建立TCP连接。

Content-Type: application/json  // 当客户端向服务端发起HTTP的POST请求时,客户端告诉服务端,我们发送的数据类型,方便服务端去解析数据。HTTP 中的 post 请求使用最多的Content-Type 类型是: application/json

Content-Type 的几种常见类型有:

①. application/x-www-form-urlencoded  // 说明:最常见的 POST 提交数据的方式,原生Form表单,如果不设置 enctype 属性,默认为application/x-www-form-urlencoded 方式提交数据。

②. multipart/form-data  // 说明:一个常见的 POST 数据提交的方式, Form 表单的 enctype 设置为multipart/form-data,它会将表单的数据处理为一条消息,以标签为单元,用分隔符分开。
它既可以上传键值对,也可以上传文件,甚至多个文件。

③. application/json  // 说明:用来告诉服务端消息主体是序列化后的 JSON 字符串,其中一个好处就是JSON 格式支持比键值对复杂得多的结构化数据。

④. text/xml  // 说明:提供统一的方法来描述和交换独立于应用程序或供应商的结构化数据

⑤. binary(application/octet-stream) // 说明:用来传输二进制文件类型

请求头设置方法如下:

// axios请求体中设置
axios({
  url: '/api/user',
  method: 'post',
  headers: {
    'Content-Type': 'application/json'
  }
})

// 请求拦截器中设置
http.interceptors.request.use(
  config => {
    config.headers['Content-Type'] = 'application/json'
  }
)

Host: www.baidu.com // 请求报头域主要用于指定被请求资源的Internet主机和端口号,它通常从HTTP URL中提取出来的。

Origin: http://47.104.200.167:8076  //  组成:协议 + 域名 + 端口号

指示了请求来自于哪个站点,该字段仅指示服务器名称,不包含任何路径信息,除了不包含路径信息,该字段与 Referer 首部字段相似,浏览器自动添加到http请求 Header 中,无需手动设置。

Referer: https://www.baidu.com/?tn=62095104_8_oem_dg  // 当浏览器向web服务器发送请求的时候,一般会带上Referer,告诉服务器我是从哪个页面链接过来的,服务器籍此可以获得一些信息用于处理。

User-AgentUser-Agent: Mozilla/5.0 (Windows NT 6.1; Win64; x64) AppleWebKit/537.36 (KHTML, like Gecko) Chrome/70.0.3538.110 Safari/537.36  // 告诉HTTP服务器, 客户端使用的操作系统和浏览器的名称和版本。

Cache-ControlCache-Control: private  // 默认为private 响应只能够作为私有的缓存,不能再用户间共享。

Cache-Control: public // 响应会被缓存,并且在多用户间共享。正常情况, 如果要求HTTP认证,响应会自动设置为 private。

Cache-Control: must-revalidate  // 响应在特定条件下会被重用,以满足接下来的请求,但是它必须到服务器端去验证它是不是仍然是最新的。Cache-Control:no-cache 响应不会被缓存,而是实时向服务器端请求资源。

Cache-Control: max-age=10  // 设置缓存最大的有效时间,但是这个参数定义的是时间大小(比如:60)而不是确定的时间点。单位是[秒 seconds]。

Cache-Control: no-store  // 在任何条件下,响应都不会被缓存,并且不会被写入到客户端的磁盘里,这也是基于安全考虑的某些敏感的响应才会使用这个。

Cookie: '123456abcefg' // Cookie是用来存储一些用户信息以便让服务器辨别用户身份的(大多数需要登录的网站上面会比较常见),比如cookie会存储一些用户的用户名和密码,当用户登录后就会在客户端产生一个cookie来存储相关信息,这样浏览器通过读取cookie的信息去服务器上验证并通过后会判定你是合法用户,从而允许查看相应网页。当然cookie里面的数据不仅仅是上述范围,还有很多信息可以存储是cookie里面,比如sessionid等。

Range: bytes=0-5  // 指定第一个字节的位置和最后一个字节的位置。用于告诉服务器自己想取对象的哪部分。

四、常用的http响应头

Access-Control-Allow-Origin: *   // *号代表所有网站可以跨域资源共享,如果当前字段为*那么Access-Control-Allow-Credentials就不能为trueAccess-Control-Allow-Origin: www.baidu.com 指定哪些网站可以跨域资源共享。

Access-Control-Allow-Methods:GET, POST, OPTIONS  // 允许哪些方法来访问。

Access-Control-Allow-Credentials: true  // 是否允许发送cookie。默认情况下,Cookie不包括在CORS请求之中。设为true,即表示服务器明确许可,Cookie可以包含在请求中,一起发给服务器。这个值也只能设为true,如果服务器不要浏览器发送Cookie,删除该字段即可。如果access-control-allow-origin为*,当前字段就不能为true。

Cache-Control: private  // 默认为private  响应只能够作为私有的缓存,不能再用户间共享

Cache-Control: public  // 浏览器和缓存服务器都可以缓存页面信息。

Cache-Control: must-revalidate  // 对于客户机的每次请求,代理服务器必须想服务器验证缓存是否过时。

Cache-Control: no-cache  // 浏览器和缓存服务器都不应该缓存页面信息。

Cache-Control: max-age=10  // 是通知浏览器10秒之内不要烦我,自己从缓冲区中刷新。

Cache-Control: no-store  // 请求和响应的信息都不应该被存储在对方的磁盘系统中。

Content-Type:text/html;charset=UTF-8  // 告诉客户端,资源文件的类型,还有字符编码,客户端通过utf-8对资源进行解码,然后对资源进行html解析。通常我们会看到有些网站是乱码的,往往就是服务器端没有返回正确的编码。

Content-Encoding: gzip  // 告诉客户端,服务端发送的资源是采用gzip编码的,客户端看到这个信息后,应该采用gzip对资源进行解码。

Date: Tue, 03 Apr 2018 03:52:28 GMT  // 这个是服务端发送资源时的服务器时间,GMT是格林尼治所在地的标准时间。http协议中发送的时间都是GMT的,这主要是解决在互联网上,不同时区在相互请求资源的时候,时间混乱问题。

Server:Tengine/1.4.6  // 这个是服务器和相对应的版本,只是告诉客户端服务器信息。

Transfer-Encoding:chunked  // 这个响应头告诉客户端,服务器发送的资源的方式是分块发送的。一般分块发送的资源都是服务器动态生成的,在发送时还不知道发送资源的大小,所以采用分块发送,每一块都是独立的,独立的块都能标示自己的长度,最后一块是0长度的,当客户端读到这个0长度的块时,就可以确定资源已经传输完了。

Expires:Sun, 1 Jan 2000 01:00:00 GMT 这个响应头也是跟缓存有关的,告诉客户端在这个时间前,可以直接访问缓存副本,很显然这个值会存在问题,因为客户端和服务器的时间不一定会都是相同的,如果时间不同就会导致问题。所以这个响应头是没有Cache-Control:max-age=*这个响应头准确的,因为max-age=date中的date是个相对时间,不仅更好理解,也更准确。

Connection:keep-alive  // 这个字段作为回应客户端的Connection:keep-alive,告诉客户端服务器的tcp连接也是一个长连接,客户端可以继续使用这个tcp连接发送http请求。

ETag: "737060cd8c284d8af7ad3082f209582d"  // 就是一个对象(比如URL)的标志值,就一个对象而言,比如一个html文件,如果被修改了,其Etag也会别修改,所以,ETag的作用跟Last-Modified的作用差不多,主要供WEB服务器判断一个对象是否改变了。比如前一次请求某个html文件时,获得了其 ETag,当这次又请求这个文件时,浏览器就会把先前获得ETag值发送给WEB服务器,然后WEB服务器会把这个ETag跟该文件的当前ETag进行对比,然后就知道这个文件有没有改变了。

Refresh: 5; url=http://baidu.com   // 用于重定向,或者当一个新的资源被创建时。默认会在5秒后刷新重定向。

http请求头示例

http响应头示例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qq_34402069/article/details/129874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