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ML用例图画法详细解析

用例图的基本概念

用例图是表示一个系统中用例与参与者关系之间的图。 

它描述了系统中相关的用户和系统对不同用户提供的功能和服务。

用例图中的主要元素包括参与者、用例以及元素之间的关系。

此外,用例图还可以包括注解和约束,也可以使用包将图中的元素组合成模块。 

例如图书管理系统用例图:

泛化关系 

与参与者的泛化关系相似,用例的泛化关系将特化的用例与一般化的用例联系起来。

子用例继承了父用例的属性、操作和行为序列,并且可以增加属于自己的附加属性和操作。

依赖关系——包含 

 包含指的是一个用例(基用例)可以包含其他用例(包含用例)具有的行为,其中包含用例中定义的行为将被插入基用例定义的行为中。

 依赖关系——扩展

扩展指的是一个用例(扩展用例)对另一个用例(基用例)行为的增强。

 

 参与者的概念

参与者是与系统主体交互的外部实体的类元,描述了一个或一组与系统产生交互的外部用户或外部事物。

参与者位于系统边界之外,而不是系统的一部分。

参与者的泛化关系 

 当系统中的几个参与者既扮演自身的角色,同时也有更一般化的角色时,可以通过建立泛化关系来进行描述。

 用例的概念

 用例是类元提供的一个内聚的的功能单元,表明系统与一个或多个参与者之间信息交换的顺序,也表明了系统执行的动作。

 用例与参与者

一个用例可以隶属一个或多个参与者,一个参与者也可以参与一个或多个用例。

用例与参与者之间存在关联关系。

主参与者与次参与者:通常来说主参与者是用例的重要服务对象,而次参与者处于一种协作地位。

用例的粒度 

 用例粒度指的是用例组织信息的方式和细化程度。

用例描述概述

一个完整的用例模型应该不仅仅包括用例图部分,还要有完整的用例描述部分。

一般的用例描述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

用例名称:描述用例的意图或实现的目标,一般为动词或动宾短语。

用例编号:用例的唯一标识符,在其他位置可以使用该标识符来引用用例。

参与者:描述用例的参与者,包括主要参与者和其他参与者。

用例描述:对用例的一段简单的概括描述。 

触发器:触发用例执行的一个事件。

前置条件:用例执行前系统状态的约束条件。

基本事件流(典型过程):用例的常规活动序列,包括参与者发起的动作与系统执行的响应活动。

扩展事件流(替代过程):记录如果典型过程出现异常或变化时的用例行为,即典型过程以外的其他活动步骤。

结论:描述用例何时结束。

后置条件:用例执行后系统状态的约束条件。

补充约束:用例实现时需要考虑的业务规则、实现约束等信息。

例如提交订单用例文档:

应用用例图建模

用例图建模技术,用例图使用要点 。

用例图建模技术 

对系统的语境建模,对系统的需求建模。

用例图使用要点 

构建结构良好的用例。用例图中应该只包含对系统而言必不可少的用例与相关的参与者。

用例的名称不应该简化到使读者误解其主要语义的程度。

摆放元素时应尽量减少连接线的交叉,以提供更好的可视化效果。

组织元素时应使在语义上接近的用例和参与者在图的位置上也同样接近,便于读者理解用例图。

可以使用注解或给元素添加颜色等方式突出图中相对重要的内容。

用例图中不应该有太多的关系种类。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m0_70819559/article/details/127100583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