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测试人员如何为项目的质量保障兜底?看完你就明白了...

上线前层层保障

01文档管理 关键词:需求文档、设计文档、测试文档

1.需求和设计产出方为产品、开发,测试需要做好流程监督,这里重点说下测试文档

2.测试文档,从业务领域来说,一般有测试计划、测试用例、业务总结文档。

3.测试计划,描述测试活动的规划、策略,运筹帷幄,防患于未然。里面重要的几个点,测试范围、测试策略、测试进度、准入准出标准、风险评估。测试范围,内部需要细化到模块,外部是否有依赖方或被依赖方,需要提前告知对方,安排联调。测试策略,人员的安排,每一阶段的测试活动,工具的使用、自动化、性能的介入。测试进度,需要固定的跟踪,如定期同步测试进度,告知风险。可提测的准入标准,测试后期是否符合上线条件的准出标准,业务人员的及时验收、反馈。风险评估,一般是时间规划不足,不能按时交付。

4.测试用例,是测试执行文档,不建议做迭代维护,可读性差,描述更多的是对业务细则的如何测试,包含边界值、有效等价类等测试方法,过于琐碎,不适合提炼维护。所以,我对测试用例的定义是,当前版本有效。

5.业务总结文档,是对当前系统业务的描述、汇总,通过该文档,可以一目了然当前系统的基础逻辑。更侧重于从业务逻辑角度描述系统,是测试人员的帮助文档,需要在每次迭代后及时更新,无需去翻看测试用例。熟悉、掌握系统核心业务,是测试人员的一项基础能力。

02评审机制

1.信息的传递具有时效性,一份需求从产品->项目经理->研发团队->测试团队,如果测试团队在最后测试准备阶段接入,会丢失很多的信息。软件的生命周期如果用W模型来定义,那么每个阶段,测试的活动都是联动的。

2.所以,每个阶段的产出对应的评审是必不可少的:需求评审、开发技术方案评审、测试计划评审、测试用例评审

03准入、准出标准

1.准入标准,即提测标准,为冒烟测试用例通过,验收人为测试人员,通过率可以酌情而定,比如超过70%的通过率则提测通过,否则打回。冒烟测试用例会维护并分享给开发人员,提测前,开发人员内部自测下,提高沟通效率。

2.制定提测标准的目的是为了约束开发工作能按时交付,如果测试的周期为10天,开发提测质量较差,导致修复阻塞性问题花费了两三天,这样会影响版本按时上线。出于质量的考虑,项目会顺延上线,每个环节都是螺丝钉,环环相扣,不能顾此失彼。

3.准出标准,即符合上线的标准,一般参考点有两个:测试报告、业务验收。例如通过率超过95%才能符合上线,遗留缺陷登记P3的数量,是否影响业务功能。业务验收,介入越早越好,可以分批验收。

4.生产验证,一般是在发布后,使用测试账号在生产进行可测试性验证。生产的发布比较复杂,包括代码的发布、配置变更、DB变更、运维操作、网络层通信等,每个环节的疏忽或误操作,都会影响到本次发布。

04测试执行

1.根据开发交付的可测试产品,制定好测试执行的顺序。

2.开发提测后,应该有对应的冒烟测试,如果提测功能没有实现,或者已有功能失效,要打回重新编码。

3.根据产品需求,进行探索性测试,会发现仅执行测试用例更多的bug。

4.把功能界面变动比较小的产品,建立自动化测试框架,包括UI自动化和接口自动化。

05回归测试

1.版本测试是为了保证当前版本需求的质量,而回归测试时保证整个系统业务的质量,重要性不言而喻。

2.测试人员的一个盲点,愿意花费大部分时间在了版本测试上,而用少量的时间做回归测试,这个习惯是致命的。需求的改动,是小范围的,影响可能是全局的,对于支付类的业务更是不能有一丝的轻视。

3.所以,测试团队要重视回归测试,基于重要业务的场景设计业务场景化,并预留足够的时间比重来做这一块。一定要维护、写好回归用例,从业务影响上设定用例的优先级,这样才能有足够的信心应对每一次的版本发布。

上线后复盘及监控

06监控报警

1.这里有个灰度的概念,新版本的更新,可以先开放给少部分用户使用,运行一段时间后,没有问题,再开放给全部用户。

2.版本发布生产环境成功后,一定要监控新版本系统的运行健康情况。

3.监控包括:数据库监控、应用服务监控、异常日志报警、数据量暴或暴减异常预警。

07问题复盘

1.问题复盘,包括潜在风险、已暴露、漏测等问题。

2.潜在风险,如排期过短、流程不规范等,需要提前介入,重新评估,避免风险在最后暴露。

3.已暴露问题,一般为生产问题,需要做团队内部的复盘整理,参与方,包括产品、研发、测试。建议一个月至少一次,总结问题,进而完善质量保障体系。

笔者创建了一个测试交流群,如果对软件测试、接口测试、自动化测试、面试经验交流感兴趣可以加测试交流群(可以点击文末小卡片处),还会有同行一起技术交流。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HUA1211/article/details/130849256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