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D容量翻倍价格骨折,新颗粒要让硬盘成消耗品

经过这么些年发展,固态硬盘(SSD)基本成了每台电脑的必备硬件之一。

相较于机械硬盘(HDD),SSD 虽说速度读写性能虽说远远领先,但却存在擦写寿命限制。

SSD 闪存颗粒按寿命从高到低、容量从低到高一般分为 SLC、MLC、TLC、QLC 等。

而在就在前不久的深圳闪存峰会上,三星宣称十年内其单块 SSD 容量可达 1024 TB。

这不得不让小忆怀疑采用了传说中的 PLC(5bit/cell)闪存颗粒。

更让咱没想到的是,铠侠(原东芝)表示比 PLC 更拉的 HLC 也已经在路上了……

我们知道,浮栅晶体管构成了 SSD 的基本储存单位。

SLC 闪存就像一个专一的小青年,一个储存单位中只存放 1bit 数据,也就是 1bit/cell。

这种结构的好处是每个单位中数据简单,读写速度快延迟低,同时寿命非常长。

SLC 的理论擦写寿命甚至可达到 10 万次以上。

不过它的缺点也很明显,成本高、数据密度低、容量也很难做大。

于是才有了后面的 MLC、TLC 乃至 QLC。

MLC 一个储存单元内可容纳 2bit 数据,即 2bit/cell。

相较于 SLC,MLC 的数据密度有了翻倍提升,容量更大的同时,成本也更低。

当然换来的是寿命锐减,一般来说 MLC 的理论擦写寿命在 3000-5000 左右。

TLC 每个储存单元则可容纳 3bit 数据,即 3bit/cell。

数据密度相比 SLC 翻了 4 倍,理论擦写寿命也仅剩 1000 次左右。

整体来说 TLC 寿命虽然远不及 SLC、MLC,但在大容量加持下,也勉强能满足我们的需求。

这也是目前主流固态所采用的颗粒。

以此类推,QLC 每个储存单元可容纳 4bit 数据,数据密度较 TLC 再次翻倍。

但擦写寿命只剩下可怜的 150 次左右。

除了寿命拉胯,QLC 的性能也相当感人,因此招来了玩家们的一致诟病。

但在超低成本及更大容量的吸引下,不少固态还是会坚持采用 QLC。

而 PLC,数据密度还会在 QLC 的基础上再翻一倍,成本肯定再次大幅下降,但寿命很难想象有多么惨不忍睹。

至于铠侠这次搞出来的 HLC ,难不成要让固态成为一次性消耗品吗?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meiyimin/article/details/129956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