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技术的“后现代主义”

注:今日整理电脑,无意发现以前练笔的一篇旧文,贴出来玩吧

                      Web技术正进入“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左右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泛文化思潮,它的特点是以逆向思维的分析方法来批判,否定,超越近现代主流文化的理论基础,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为特征。它曾只是当代西方社会经济政治的观念反应,但随着近年来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包括中国在内,人们获取信息的能力和渠道发生了本质变化,社会的组织结构(具体可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正悄悄地从树状层次型结构向网状扁平结构转移,导致更关注个体的价值和权利的“后现代文化”又得以应势而起。它以观念形态的形式影响人类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包括Web技术开发。

 

鉴于Web最本原的目标是提供信息和信息服务。所以本来讨论的Web技术范畴将囊括一个开发者实现这个目标的整个流程中的相关技术展开,包括语言和平台、开发模式、信息或者信息服务的提供模式、信息内容的组织方式等,从这些方面来探讨后现代主义思潮或价值观对Web技术开发的影响和推动。

 

个性化自动推荐技术:传统Web信息服务模式的颠覆

在一个扁平化时代,最能体现一个个体价值的是个性化信息服务。即就是根据用户的知识结构、信息需求、行为方式和心理倾向等, 有的放矢地为具体用户创造符合个性需求的信息服务环境, 为其提供定向化的预定信息与服务。尽管服务者主要出于利益的动机,但背后还是体现了从深度和广度上,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全方位尊重。而个性化信息服务中,目前最前沿的研究热点是“个性化自动推荐”技术。它是对传统信息服务模式的颠覆。信息的获取往往是被动的,需要用户参与,而个性化自动推荐在用户登陆系统后,基本不需要作任何操作,就可以获得系统专门针对他推荐的信息。现在百度和Google的个性化新闻定制有点这样的味道,但这些只是在初级阶段。个性化自动推荐技术按照推荐算法划分,主要有基于内容的信息推荐、协同信息推荐、混合信息推荐三种。基于内容的推荐,简而言之,就是比较信息资源与用户模型(user profile)的相似程度,并将两者进行匹配,从而向用户推荐信息;协同推荐主要通过比较用户之间的相似性来推荐信息,它将一些具有相同或相类似兴趣的用户当作一个用户群,在用户群对资源的评价的基础上对用户做出推荐。混合式信息推荐则是融合了前面两种推荐方法的特点,既要比较资源与用户模型的相似度——基于内容的推荐,又要通过兴趣相近的用户群进行协同推荐,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推荐。个性化自动推荐技术目前主要还在学术研究阶段,尽管目前主要应用于数字图书馆项目的实验系统中,但它在商业领域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前景,尤其是在信息门户网站、搜索引擎、电子商务等方面。

语义网:Web信息文本的全新解读

后现代主义十分重视解构文本、意义、表征和符号。后现代主义认为对给定的一个文本、表征和符号有无限多层面的解释可能性。这样,字面意思和传统解释就要让位给作者意图和读者反映。这种思想几乎和语义网的内涵和动机如出一辙。对于Web内容的描述和组织,已经走过了一段漫长的历程。从GMLSGMLHTMLXMLRDF、元数据等,而语义网是继承了过去成果的基础上的对信息内容的一次全新解构和表达。语义网(Semantic Web)是目前网络的延伸。其上的信息不仅具有计算机可以理解的语义,而且能够满足智能软件代理对信息的有效访问和搜索。Bemers·Lee为网络发展提出了基于语义的体系结构语义网体系。如图1所示,该体系中从底层到高层分别为: UnicodeURIXMLRDFOntologyLogic ProofTrust。第l层是UnicodeURI。该层是整个语义网 的基础,其中Unicode是处理资源的编码, URI负责 标识资源。第2层是XML+NS+xmlschema,用于表示 数据的内容和结构。第3层为RDF+rdfschema,用于描述Web上的资源及其类型。第4层为Ontology vocabulary层。它用于描述各种资源之间的联系。第 5层到第7层是在下面4层的基础上进行逻辑推理操作。其中核心层为XMLRDFOntology,这3层用 于表示web信息的语义。基于语义网,不仅信息检索实现了概念语义层次的检索,而且还能给用户提供了进一步检索的建议。难怪W3C组织对语义网络如此充满信心,甚至断言,未来的Web技术开发,就是语义Web开发。 

1 语义网体系结构图

 

P2P——信息权力的扁平化分配

传统的互相网拓扑结构是分布式的服务器-客户端应用模型,这种模型的特点是,它体现了在信息的权利控制上是一种“集权式”的架构,服务器是信息权利的拥有者和主要颁布者。这导致服务器方的意识形态(包括公司或者政府组织等)将是影响整个网络社会走向的主流意识,而且客户端背后的意识形态——普通草根们,并没有太多燃烧思想展露力量的机会。但是近年来的发展越来越呈现出后现代的特色:这种不对等,这种权力的界限已经越来越模糊,正进入信息权力扁平化分配的Web2.0时代,用户开始成为网络意识潮流的颁布方和引导方,不再是简单的受众。权力的转移必然导致网络信息技术的变革,所以以P2P架构为中心的技术必然是未来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重要的发展方向,也相应W eb开始技术变革的重要根源。所谓PeertoPeer(Peer对等实体)即对等计算或对等网络,简称P2P,可以定义成通过直接交换,共享计算机资源和服务。在P2P网络中。成千上万台彼此连接的计算机都处于对等地位,整个网络一般来讲不依赖于专用集中服务器。网络中的每一台计算机既能充当网络服务器的请示者,又能对其他计算机的请求做出响应,提供资源与服务。目前以P2P为核心的主要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有:端点之间的文件和信息共享;分布式计算和存贮,包括网格技术;协作,一群一起工作的用户相互间共享着不同的因特网资源,但他们通过协同工作完成一项共同的项目或者任务,这也是目前Web协作开发模式研究的一个热点;用户之间买卖的电子商务等。

但正如在后现代主义意识形态下,由于权力的分散,很容易导致秩序的混乱和无政府状态那样, P2P技术同样由于“权力对等”之后无法有效管理而产生许多亟待克服的困难:如侵犯版权问题、吞噬网络带宽问题、安全问题、标准不易统一的问题等等。

 

草莽语言的崛起——没有最好的,只有最快乐的

经过一番鏖战,对于Web开发的技术框架,曾一度造成 .NETJ2EELAMP三足鼎立的稳定局面。但后现代主义所体现的无中心意识和多元价值取向直接的后果就是评判一种语言或者技术框架的价值的标准开始不甚清楚或全然模糊,而程序员个人的经验、背景、意愿和喜好这些容易导致“非理性选择”的倾向开始渐渐浮出水面。传统权威专家们如华山派“气宗”那样关于“至少要把编译原理、操作系统、数据结构、离散数学等等泡个三五年才能开始写个‘Hello world!’”的敦敦教诲已经乏人问津,“后现代程序员”们更加追求的是从不知光驱和茶杯托的区别到两三个月后就搞定一个系统的那种“一剑封喉”的快感;传统注重的是一个系统完成后的用户使用体验,而现在程序开发者的个人开发感受也同样受到重视:我快乐,所以我选择!

 

在这样的意识形态背景下,震撼性的Ruby On Rails诞生了。它根源于日本人Yukihiro Matsumoto开发推出的一种简单快速的,面向对象的解释型编程语言Ruby它语法简单,直接而迅速,可扩展,而且跨平台;Ruby On Rails聪明地利用了 Ruby 语言的最好特性,

并充分扩展。尤其对简洁的代码和开发者的直觉知识的注重,使得其大受程序员欢迎,被认为是目前最有效率的Web开发框架。当然后现代价值多元化的特性,不会造成某一种语言一统天下的局面。信息市场空间的庞大,用户个性化需求的粒度和类型的丰富,使得各种“价值观”为导向的语言或框架会在适合它自己气质的领域和空间里并存,并且彼此相互吸收有利的元素,如Java阵营的hibernate通过配和spring提供的dao层,真正把开发者从拼写sql语句中解放了出来;微软的Ajax尽管以“用户体验”取胜,但同样注重简化AJAX风格的Web应用开发,使开发者即使对JavaScript和DHTML不甚了解,也可以将浏览器UI与他们编写的其它应用无缝地集成在一起;而Ruby On Rails自身,通过表现层的一系列函数提供对AJAX的支持,提高“用户体验”的能力。

 

后现代Web开发的后现代解读

最近发现Matin Fowler在blog上提到了“后现代编程”,他说这个概念的提出者是James NobleRobert Biddle,在匆匆浏览了这两位作者的几篇用“后现代风格”草就的没有任何核心主线的论文后,他自己对“后现代编程”的理解是这样的:

“将Internet当成一个大“废物堆”,挑战者们结成小组,各小组会接到相同的任务,完成这个任务只需要不超过一小时的编码工作——当然不能白手起家从轮子造起,得从“废物堆”挑拣有用的软件或服务,再找合适的“胶水”粘起来。最后大家一起交流总结。”

 

但从这段诙谐的“感悟”中,我们用后现代的文本解读方式,也不难分析出“后现代Web开发”某些的特质:“废物”和“挑拣”代表对信息价值的多维解读,“胶水”代表技术框架和方法,“小组”代表平等和合作,“一小时”代表效率和体验……可见,尽管后现代的Web开发中的诸多现象和趋势让人感觉扑簌迷离,但有一条宗旨是亘古不变的,那就是“用最合适的方式在最合适的时空里向用户提供最合适的信息和服务”!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lionkingcz/article/details/1368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