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链模式——设计模式

一、定义

顾名思义,责任链模式(Chain of Responsibility Pattern)为请求创建了一个接收者对象的链。这种模式给予请求的类型,对请求的发送者和接收者进行解耦。这种类型的设计模式属于行为型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通常每个接收者都包含对另一个接收者的引用。如果一个对象不能处理该请求,那么它会把相同的请求传给下一个接收者,依此类推。

意图:避免请求发送者与接收者耦合在一起,让多个对象都有可能接收请求,将这些对象连接成一条链,并且沿着这条链传递请求,直到有对象处理它为止。

主要解决:职责链上的处理者负责处理请求,客户只需要将请求发送到职责链上即可,无须关心请求的处理细节和请求的传递,所以职责链将请求的发送者和请求的处理者解耦了。

使用场景: 1、有多个对象可以处理同一个请求,具体哪个对象处理该请求由运行时刻自动确定。 2、在不明确指定接收者的情况下,向多个对象中的一个提交一个请求。 3、可动态指定一组对象处理请求。

二、优缺点

优点: 1、降低耦合度。它将请求的发送者和接收者解耦。 2、简化了对象。使得对象不需要知道链的结构。 3、增强给对象指派职责的灵活性。通过改变链内的成员或者调动它们的次序,允许动态地新增或者删除责任。 4、增加新的请求处理类很方便。

缺点: 1、不能保证请求一定被接收。 2、系统性能将受到一定影响,而且在进行代码调试时不太方便,可能会造成循环调用。 3、可能不容易观察运行时的特征,有碍于除错。

三、自己的理解

首先了解责任链的链,这个链就是链表结构,把我们要处理的请求(责任)做一个封装,封装的类中有一个自身类型的指针,这个类中还得有一个处理的方法,在这个方法中来通过指针调用下一个责任人的处理方法,这样就达到了整个责任链的串联。

四、代码实现

data class Responsibility(var request : String?)

abstract class Chain{

    var chain : Chain? = null

    abstract fun deal(responsibility: Responsibility)

}

class Chain1 : Chain(){

    override fun deal(responsibility: Responsibility) {
        responsibility.request += "----Chain1----"
        println(responsibility.request)
        chain?.deal(responsibility)
    }

}

class Chain2 : Chain(){

    override fun deal(responsibility: Responsibility) {
        responsibility.request += "-----Chain2-----"
        println(responsibility.request)
        chain?.deal(responsibility)
    }

}

class Chain3 : Chain(){

    override fun deal(responsibility: Responsibility) {
        responsibility.request += "Chain3"
        println(responsibility.request)
        chain?.deal(responsibility)
    }

}

fun main() {

    val chain1 = Chain1()
    val chain2 = Chain2()
    //把链连上
    chain1.chain = chain2
    val chain3 = Chain3()
    //把链连上
    chain2.chain = chain3
    
    chain1.deal(Responsibility("Start:"))

}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m0_37707561/article/details/127477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