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IC之旅——资深芯片设计验证工程师成长——“胡”说IC工程师完美进阶

前言

上了很多年的学,但是直到研一的时候才真正地接触到IC。不过依然是书本上的,那些教科书上的知识仿佛浮云般在脑海中穿梭,如果不是为了应付考试,恐怕我到现在都不会深入地去阅读其中很多晦涩的篇章。但是“狗剩”的出现,才真真切切地改变了我的一生(就目前而言)。

话说导师神神秘秘地告诉我们几个人,说ICT那边有胡伟武的体系结构的课可以听,让我们去去见识见识,本来是打算去打打酱油的心态,谁知道这一去,就和“狗剩”结下了不解之缘。因为在听了胡老师的课程之后,我们几个人对CPU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恰好ICT在招聘“godson”项目的实习生,我在对CPU一窍不通的情况下就壮着胆子去面试了。估计是God扔幸运球的时候砸偏了,让我在众多的应聘者中幸运地被选中参加了后来社会上广为人知的“loongson”项目(虽然我们在内部还是亲切的称呼之为“狗剩(Godson)”),也就是后来的“龙芯”。

不过,我终究也没有实现自己的CPU设计之梦,我进入项目之后负责的领域是Verification,我曾经一度分不清验证和测试的区别。不过,在ICT的熏陶,让我知道在IC领域里面,还有一块叫做验证的广阔领域。这也为我后来放弃北京户口埋下了伏笔。读研的时光,短暂且有趣,转眼就到了找工作的时节,当然也到了很多人说分手的季节。对于我,早早的找了一个可以落北京户口的单位,毕竟在我们伟大的祖国,能拥有一个帝都的户口还是相当不错的。于是,在别人着急分手的时候,我已经签好三方去体检了,体检完就准备办落户手续了。但是,就在一切尚未开始的时候,我就要和这来之不易的帝都户口说分手了。因为,我接到了一个外地的德国IC公司的offer,虽然是混杂在找工作大军的时候的匆匆一面,他们居然在最后的时候给了我offer。IC,又是IC!

在纠结了许久(>=24小时)之后,我掏出了一个硬币,心中默默地说,正面:去北京的公司落户口;反面:去外地开始我的IC之旅。望着硬币,抛将出去,叮铃,反面。

图2-4 空中看北京
图2-4 空中看北京

收拾行囊,离开首都,不远千里,来到秦都。虽然我在北方待了许久,但是西北的风情还是第一次见识到。这里的一切都那么新奇,这里的工作也一样的新奇。因为这是一个历史比较久的公司,有一整套完备的培训流程,所以让我有机会从前端到后端,一窥概貌。既开阔了视野,又让自己在一系列的培训中找到自己喜欢的角色和位置。在经历了中国的培训之后,幸运之球又一次意外地砸中了我,让我有机会去法国的NICE做On-Job-Training。

NICE,一个美丽的法国南部地中海沿岸城市,普罗旺斯-阿尔卑斯-蓝色海岸大区的省会。这里有美丽的蓝色海岸,这里有地道的Cheese Cake,这里还有一个类似美国San Jose的小硅谷。在园区,我遇见了HP,IBM,……也许是因为时差的原因,我每天都能看见美丽的朝霞(自从高中毕业之后,就几乎没有早起过了)。沿着盘山的小路,一路奔跑就能看见一排排错落有致的办公楼,虽然都不是很大,但其实内部都很宽敞,舒适的工作环境和法国人特有的闲适相得益彰:作为中国员工,我们早已习惯加班,但是当我第一天准备加班的时候,时间刚过晚上6点,园区的保安就冲了进来,问我为什么要加班,有没有我直属经理的书面批准,否则,关灯,回家。于是乎,我的晚上的时间表上划掉了OT这一项。不过,还真的要感谢这项规定,我才有机会在法国感受到了海水的味道,白水土豆的味道,巧克力慕斯的味道,真正原版电影的味道……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快乐的时光终究是短暂的,在法国,虽然说是培训,其实就是真正的项目,既然是项目,就有进度和压力。虽然法国人生性懒散,但是做起项目来那是相当的严谨,甚至可以用一丝不苟来形容。我在写代码的时候,他们居然会为了注释的格式和我进行非常严肃的讨论。于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我慢慢熟悉了设计,验证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以至于到后来,我们几个写出来的代码几乎很难辨认是谁写的:一样的空格习惯,一样的注释标准,一样的命名规范,一样的FSM选择模式,一样的reset和clock的控制方式,……随着项目经验的积累,做起项目来也就越来越自信了,正当我准备大展拳脚的时候,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公司很多部门重组,我们的项目也发生了变化,于是,我在一片恐慌中回国了。

图2-5 美丽的法国海滨城市——尼斯
图2-5 美丽的法国海滨城市——尼斯

分拆,上市,持有,抛售,这些在港片里面看见的情节居然在我的身边真实地发生着。不经意间,原本和我一起并肩战斗的兄弟姐妹们成了另外一家公司的员工,虽然和我们一墙之隔,但是工牌,邮箱地址,项目等都彻底不一样了。正所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果然,若干年后,我所在的这家公司被另外一家芯片公司吞并;分拆的公司被一家国企吞并)。在动荡的年代,总是伴随着机会。因为很多人的抽离,我有机会去独当一面地接触很多关键的模块,从IP到Sub-system,再到SoC,我都可以全面地接触并在上面工作。让我对设计和验证有了更深入的上手经验,而在一个历史久远的公司里面,一般新人是没有机会接触这些的。

上文说到公司的分久必合,转眼就要聊到我的合久必分了。就在我负责的芯片TapeOut没几天,我人生中第一次收到了来自猎头的电话,约我到魔都(上海)面试。年轻人之所以称之为年轻,就是因为有一个不安分的心。虽然西北的山山水水让我流连忘返,甚至可以说些许的眷恋,但是,在更大的领域面前,一切都变得没有意义:一家更大的芯片公司第一次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

带着梦想,我来到了魔都面试。走进那栋现在我还记得名字的大楼,签到,准备,笔试,PASS;面试官1,PASS;面试官2,PASS;面试官3,PASS,……面试官6,PASS。那一天,我从中文到英文,从印度人到美国人,从技术题到智力题,从工作到人生,仿佛我的一生突然被浓缩成了一个小小的胶囊,然后在标准的流水线上走了一遭。就像以前学生时代考试一样,每次考完恨不得老师立刻阅卷,然后知道自己的分数。在全部测试结束之后,我也很想知道结果,但是,没有。HR只是通知我,填下期望的薪水,就可以走了。我有点死乞白赖地缠着HR问这问那,但是HR依然只是冷冰冰的告诉我“请你填个数字,就可以走了”。

图2-6 魔都夜景
图2-6 魔都夜景

离开那栋大楼的时候,已经是夜幕降临,我才意识到,我已经在这里奋战了整整一天。冷风一吹,我忽然想起来,因为HR的态度,我有些赌气地在期望薪水那一栏上填了一个我自己都不相信的数字。不过,现在后悔已经为时已晚。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如果一定要些然后的话,就是然后我就灰溜溜地回去了。

一晃就是3个多月过去了,当我快忘记曾经还有过这么一段坐飞机去面试的经历的时候,我接到了一个再次改变我人生轨迹的电话:我居然拿到了那家公司的offer。于是,收拾心情,收拾细软,收拾家当,准备上路。在这里,认识了很多朋友,结交了很多球友,还学会了游泳,有了很多人生第一次:第一次租房,第一次涨工资,第一次开跨国的会议,第一次有了国外的mentor,第一次,……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但是如果沉迷于过去就意味着落后。在给自己反复地催眠之后,带着淡淡的忧伤,我踏上了东去的航班。

来到魔都,一下子觉得自己很土,虽然若干年后另外一个土变成了时尚:土豪。可是对于我,是一个道道地地的土包子。但是在项目方面,因为有先前完整的项目经历,我有了从零搭建环境的机会。当初我学习过Specman(e Language)帮了我的大忙,因为license太贵,所以公司决定用Vera完全重新搭建环境。虽然我从来没有学过Vera,但是我觉得语言工具一定不是个拦路虎,核心的是验证的思路。于是,在一点一滴搭建环境的过程中,我开始对methodology有了深入的了解,原先的eRM其实还是个夹生饭,但是现在的RVM却是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我开始从横向,纵向,分层次地了解设计和验证。当然,在项目多了之后,我也切身体会到了infrastructure如果做得好,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与此同时,为了在不同的项目之间重用还有同一个项目之间的不从层次之间重用,我被逼着去钻研VIP,以至于后来伴随着OVM的OVC。因为大部分是FPGA的项目,项目周期短但是进度压力大,因此我们的团队开始扩张,我也有了面试他人的机会。

记得我第一次面试的时候,准备了厚厚一摞的题目,希望在面试的时候能提供帮助。但是面试多了之后,我慢慢地开始注重简历上的关键词和核心点。其实,如果一个人的简历和他/她的真实水平相符的话,已经很不错了。当你在聆听面试者叙述他/她的项目经历的时候,你就已经可以“窥一斑知全豹”了。于是到了后来,我不再准备很多题目,而是根据简历上的信息,见机行事,“借题发挥”,旁敲侧击,直到最终做出决定。有了人,那么就意味着有新人加入团队,那么培训的事情就必须排上议事日程了。这个时候,Twiki的优势就充分的表现了出来,在团队内部,营造一个开放的,自由的知识分享平台,然后让大家把经验交换和分享,从而达到1+1>2的效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你给了我,我给了你,那么我们还是各自只有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想法,我有一个想法,你给了我,我给了你,那么我们就都有了2个想法,甚至在相互分享的过程中碰撞出3个、4个甚至更多的灵感和思路。

这家公司是一个比较崇拜技术的公司,也是一个尊重创新的公司。虽然我不是绝顶聪明,但是我居然还拿到了公司内部的funding去支持我的想法,虽然项目的实现最终不是由我来完成,但是那种成就感是无法用言语来描述的。在这里,我遇见我人生中真正愿意去栽培我的Boss,他尊重我的付出,于是我一次又一次的拿到了Outstanding Performance的奖金;他尊重我的兴趣,于是我拿到了2008北京奥运会特别贡献奖;他尊重我的选择,于是我有机会去美国独立接项目并成功拿回中国直到项目结束;他尊重我的判断,于是我能够力排众议按照我的思路去修改使用了多年的算法……我甚至想过,只要他不赶我走,我希望一辈子在这里工作的念头(前提是公司依然健在)。

但人世间的事物总是这样那样的相似性,经历了几年的辛苦努力,团队的规模一再扩大,但是,由于整个行业的不景气,我们也面临着项目被取消,人员要重组的现状。几经波折之后,我还是决定离开了。因为吸引我的那部分已经不在了:公司不愿把核心的部分放到中国做,现有的核心项目都转移到了印度,而且曾经支持我们的高层都因为各种原因离开了公司,我们的团队只能有一搭没一搭的接些边边角角的任务,其实就是打临工。

经过了上几家公司的磨练,对于新的征程,我开始了漫长的思考。到底什么才是让一个人愿意为之付出的核心要素。带着这样的问题,我遇到了一个真正愿意把核心科技放到中国来研发的公司,在这里,我可以接触到业界最前沿的技术,并且可以让自己的想法融入到最终的产品中去,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既然认定了目标,那么我就需要潜心做事了。不过,这世界中莫非真的有因果轮回,我这才发现,我愿意为之倾心的项目居然是我多年前失之交臂的CPU。对于一个人,想要生存,那么就需要全面的技术;作为一个团队,想要生存,也需要一个具有各种技术人才的团队。因此,基于这个原则,应项目而生的相关兵种我们团队都需要具备,如设计、验证、Deployment等。都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所以团队的合作肯定会放大个体的贡献,领悟到这个道理的时候,我终于答应我的Boss从一个从事IC技术岗位快10年的角色转换到manager的位置上。

一转眼,N个项目都顺利Tape Out了。团队的规模也扩大了一倍。我欣喜地发现,我的很多想法在大家的帮助下都一一的实现了,这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和期待。唆了这么多,其实,我能告诉大家的是,虽然经历过上述种种的锻炼,但我的IC之旅其实才刚刚开始。
@Shanghai

KT咨询顾问点评:作者用诙谐的话语将自己的成长娓娓道来,我们在羡慕他不停地得到上帝的幸运大苹果的同时,更应看到他这些年在这个领域始终如一的坚持和奋斗。得益于多年的拼搏,他终于使自己从当初的面试者华丽转身成面试官。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haojie_duan/article/details/125416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