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 Token 的设计与管理

NIST 今年 2 月在其 8301 号报告《Blockchain Networks: Token Design and Management Overview》(区块链网络:令牌设计与管理概述)专门探讨了数字 token 的相关问题。有几个有趣的话题,值得思考。

未来架构的重点

Image

架构按照主流设计,自底向上分为5层:

  • 物理层:物理硬件。包括服务器,网络基础设施等;

  • 网络层:支持点对点网络通信的网络。如互联网、企业网等;

  • 区块链层:区块链相关的协议实现。包括共识、存储、智能合约等;

  • 集成层:基于区块链智能合约的集成应用。如中间件、离线计算存储等;

  • 接口层:面向用户的接口。如数据分析、客户端应用等。

这里面最下面几层和最上面一层研究和实践都比较丰富,唯独 集成层 可定义性强、功能复杂,目前面临挑战较大。实际上,传统软件架构中,最重要的也是中间件层。中间稳定功能强大,才能有效地承上启下。

目前业界对中间层研究还不深入,这里面属于传统学术范畴的问题也不多,唯有开源界如超级账本社区在实践基础上已经开始了一些探索。

Token 定义和分类

明确将 token 定义为服务可验证数据交换的数据。分类为基于区块链(Blockchain-Based)的 token(如各种 NFT 和 FT)和自包含(Self-contained)的 token(如 JWT)。

主流的基于区块链的 token,实现是绑定到账户中的认证数据。而账户可以是链上或链下(客户端钱包中)。Token 的实现可以是原生或基于合约;可以是 UTXO 模型或账户模型;可拆分或不可拆分。

这里面其实隐含着将数字货币单独拆出去的意味,毕竟数字货币的货币学意义更大,底下的实现只是载体。当前官方的数字货币更多是在将现实货币数字化,而非极客们展望的数字世界中的流通凭证。

Token 的交换

主要通过原子交换(atomic swap)实现。非托管,交换要么全部实现,要么会回退到原状态。实现上多通过哈希锁和时间锁来实现。

原子交换可以是同一链,也可以是跨链。

这里十分依赖合约的安全性。

跨链支持

包括双向交换或单向转移两种场景。实现上依赖中间协调系统,或者需要两边合约或协议支持。

这块目前还没有很实用的方案,有待进一步的发展。

(首发:数字 Token 的设计与管理

===== 关于 TechFirst 公众号 =====

专注金融科技、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相关领域的热门技术与前瞻方向。

发送关键词(如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容器),获取热门点评与技术干货。

欢迎投稿!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yeasy/article/details/121918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