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三体》太阳文明末日场景想到的……

《三体》电视剧正在热播,热度持续不退,豆瓣评分8.6,基本已经预定年度口碑最高的科幻题材剧;除了在国内多个平台播出外,还走出国门,成功“出海”,《人民日报》两会特刊都予以了高度赞扬。

上图红圈所示的文字为:“国产科幻电影《流浪地球2》,科幻剧《三体》同步亮相海外,接连打破播映纪录。”

笔者基本不看影视剧,但看原著。不知道读者有没有留意到《三体·掩体纪元》中的描述,准确的说是在 第196章【掩体纪元67年,冥王星】(2)中。当太阳文明即将走向毁灭时,我们是不是应该为曾经辉煌璀璨的太阳文明立一个“墓碑”以示纪念?是不是应该为将来更加高级的外星人类了解太阳文明留下一些“记忆”?但问题是这个时间跨度可能是上亿年,有什么信息载体可以历经上亿年而真正做到“无惧风雨”、“永垂不朽”呢?原著中是这样写的:

“但程心没笑,她被深深震撼了”。笔者第一次读到这里时也没笑,同样也被深深地震撼到了!后来笔者在为当前正在从事的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研究项目命名的时候,最终选择了由“罗塞塔石碑”引申而来的“数字罗塞塔计划”,实际上就受到了《三体》中这一场景的影响。

当然《三体》毕竟只是一部科幻小说,如果真的仅仅是采用模拟的方式“把字刻到石头上”根本没有办法记录太阳文明中哪怕是万亿分之一的信息,但是它却道出了“大道至简”的真谛:最古老、最原始的信息记录方式同时也是最可靠、最永久的方式!

对于生活在太阳纪元21世纪的人类来说,当前最先进的“石头”信息记录方式就是利用飞秒激光在石英玻璃上刻录数据。

2019年11月,微软公司首席执行官萨提亚·纳德拉在年度IT盛会Ignite2019上宣布,微软与时代华纳兄弟公司联手首次将一部75.6GB的电影《超人》存储在了一块75mm×75mm×2mm的石英玻璃中。详细介绍参见本公众号文章《玻璃存储,数字时代的罗塞塔石碑》

时间已经过去3年多,关于微软玻璃存储项目的后续进展情况始终未见报道,只能说“把字刻到石头上”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数字罗塞塔计划也会持续关注其进展情况。

2021年11月,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官网上发布了一篇报道《玻璃多维光学数据存储的最新研究进展》,该中心张静宇研究员带领团队在《光学快报》上发表文章指出,通过操纵飞秒激光的时空分布特性,利用一个脉宽为1.3皮秒的脉冲激光在熔融石英玻璃内部产生了各向异性的纳米结构,并将其用于多维光学数据存储的超快写入。利用延迟线装置和空间光调制器(SLM)实现了对双光束的时间间隔(0-660ps)、脉冲总能量、脉冲能量比、偏振、光束相对位(0-550nm)多个物理量的调控。据称,通过这种方法可以简化脉冲处理过程,并实现高速的数据写入,原始存储准确率达到99%以上。

上图为数据写入装置示意图。(a)利用延迟线与空间光调制器实现的时空调制装置;(b)利用双折射晶体简化替代的时空调制装置;(c,d)飞秒脉冲空间分布示意图。

事实上,玻璃存储也不是什么新鲜事物,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有利用飞秒激光在玻璃内部进行信息记录的报道。但一直到现在,除了实验室样品之外,并未能真正投入实际应用,还有很多诸如读写速度慢、激光器功率要求高、提高存储密度时准确率下降等技术瓶颈问题有待攻克。

另一个长期从事玻璃存储研究,致力于实现数据永久保存的机构是日立公司。2012年,日立公司就实现了在熔融石英玻璃中存储数字信息,边长2c m、厚度2mm的石英玻璃薄片的存储容量与一张标准CD相当。持续2小时、1000℃的加速耐温试验表明,其存储时间可达数亿年之久。2014年,日本隼鸟2号火箭将搭载有由日立公司制作的、可保存3亿年具有人类信息的熔融石英玻璃版画的“深远2号”人造卫星发射到太空中。此时此刻,该石英玻璃版画正在宇宙中飞向远方……

  

《流浪地球》系列电影带当前处于歌舞升平中的地球人达摩克利斯之剑般的警示:当我们所处的太阳系出现生存危机的时候,人类应该何去何从?人类文明又该如何传承?

这就如同《三体·掩体纪元》中的太阳文明末日场景。

但我们始终相信科技的力量,相信人类的潜力!玻璃存储技术至少让我们有机会畅想这样的终极浪漫场景:未来人类深空宇航飞行的时候,可以用玻璃存储信息,只要制备适宜的保存条件,这些讯息就会被留存,并向宇宙深处传播;也可能存在这种情形,新人类在太阳系考古的时候,发掘出我们存储在玻璃中的信息,玻璃中的数据展开是太阳原住民留存的社会记忆与技术讯息,诉说着太阳纪元曾经辉煌灿烂的文明。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Macrowing/article/details/129616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