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战中学物联网开发】序·在2023年浅谈物联网

【写在前面】最近在读《ESP32-C物联网开发实战》,作为23届的本科生,对物联网行业还是非常看好,但是如何从这么庞大的概念落实到一个具体的项目或者工程,对于本科阶段来说还是非常有挑战的。带着分享自己学习路程的想法,打算从0开始,依托书中例程和思路设计一个智能交互照明系统,以专栏的形式随着自己的进度不断更新。

目录

火了几年的物联网为什么“叫好不叫座”

我们正处于什么发展阶段?(以智能家居为例)

智能场景阶段(实现远程控制)

场景互联阶段(实现智能控制)

全智能阶段(实现自我控制)

从开发到落地,物联网的结构是什么?

感知控制层

网络层

平台层

应用层

总结

火了几年的物联网为什么“叫好不叫座”

        无人驾驶,虚拟现实,智慧城市,工业4.0,全屋智能,元宇宙...近几年一个又一个概念冲上热搜,但是具体落地的场景却少之又少。这其中不是因为需求不足,也不是因为资金不够,而是因为过去技术的限制。

        过去我们所说的物联网,是基于无线局域网(WLAN)技术的物联网,物联网终端接入的是无线路由器或专门的网关设备。这意味着大量的电量开销,要么是找一个插座持续供电,要么是在较短的周期就要更换电池,很显然,这样是不符合交互体验的(而且也不环保- -)。所以慢慢有了Zigbee,有了蓝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功耗(仍然不够理想),但也遇到了新的问题——它们的传送距离太短了。例如蓝牙,稍微远一点的传输就会连接中断。而且Bluetooth LE、Zigbee 等无线开关响应相对迟滞还需要网关(也就意味着接口数量有一定限制),所以仍然无法在大规模的工业场景中使用【虽然对于智能家居来说已经满足需求了】

        现在,以NB-IoT、LoRa为代表的「LPWAN」物联网技术的出现。实现了广覆盖,高增益,信号质量好,低功耗,大连接,低成本...这些在过去意想不到的六边形性能战士,虽然代价是无法进行大数据量的实时传输,但是对于大部分只需要进行状态监测和指令反馈的的环境来说,可以说是颠覆性的进步。

        而大数据量的实时传输这一短板,又有5G技术穿插其中,5G应用场景中 mMTC(Massive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可以实现海量物联网通信;uRLLC(Ultra Reliable & Low Latency Communication)可以实现低时延、高可靠通信,用于智能无人驾驶、工业自动化等需要低时延高可靠连接的需求场景。随着5G信号基站的全面铺开,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到来”,物联网行业的市场需求将迎来井喷式增长。

我们正处于什么发展阶段?(以智能家居为例)

  • 智能场景阶段(实现远程控制)

        相较于传统家居,智能家居中物联网设备通过感知技术接收信号,通过Wi-Fi、Bluetooth LE(低功耗蓝牙)和ZigBee等无线通信技术联网,用户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来控制智能产品,如移动端App、智能音箱控制,语音控制等实现开关和状态调节,但是这些都还是太基础了,很多决策和功能都需要人为的主动介入,看上去好像解放了双手,但是又没完全解放^ ^ 目前绝大部分的智能家居产品仍处于此阶段。

  • 场景互联阶段(实现智能控制)

        这个阶段不再是简单控制某个智能产品,而是多个智能产品进行互联互通,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自动化,最终形成一个自定义的场景模式。例如,当用户按下任意场景模式按键,就可以按预先设定的场景模式开启灯光、窗帘、空调等智能家居设备。想象一下,洗澡前只需要发送一个指令,水温就会自动调整到合适的温度,灯光柔和过渡成令人放松的色温和亮度,同时智能温控系统将环境温度调制舒适的体感水平,并且将衣物自动回收清洗。又或者是在早上7点时,播放用于唤醒用户的背景音乐,伴随着音乐自动打开智能窗帘,电饭煲或面包机通过智能插座自动开始工作;在起床洗漱的同时,早餐就准备好了...只需要一个指令,多个设备智能联动,自我控制,模块化的场景设计伴随着全新的生活体验,目前想要实现这个水平的智能控制,要么是“家里有矿”要么是“技术大佬”,距离普通人的生活还有一定距离。

  • 全智能阶段(实现自我控制)

        随着接入的智能家居设备的增多,产生的各类数据也会增多。借助于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智能家居就如同安装了“更加智慧的大脑”,已经不需要我们频繁发出命令了。智能家居会从之前的交互中收集数据并学习主人的行为模式和喜好,自动处理事务,包括提供用于决策的建议。正如电影《钢铁侠》中智能系统贾维斯,不仅能帮主人控制各种设备、处理日常事务,还具有超强的计算能力和思考能力。在全智能阶段,无需任何指令,每个人都将获得定制化的方案设计,但是这个阶段目前看起来仍然比较遥远,在科幻电影中实现的比较多,像《超能陆战队》里的健康助理“大白”也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例子。

从开发到落地,物联网的结构是什么?

  • 感知控制层

        感知控制层是实现物联网全面感知的核心层,也是物联网体系结构中最基础的一层,其主要功能是实现对信息的采集、识别和控制。感知控制层由具有感知、识别、控制和执行等能力的多种设备组成,负责对物质属性、行为态势、设备状态等各类数据进行获取与状态辨识,完成对现实物理世界的认知和识别。感知控制层还能对设备状态等进行控制,实时监控异常数据的出现。

        在感知控制层中,最常见的设备就是各类传感器,这些传感器起到对信息采集和识别的重要作用。传感器好比人类的感觉器官,如光敏传感器好比人类的视觉、声敏传感器好比听觉、气敏传感器好比嗅觉,而压敏、温敏等传感器好比触觉,有了“感官”的物体就慢慢变得“活”起来,并实现了对物理世界的智能感知、识别和操作。

  • 网络层

    网络层的主要功能是实现信息的传输和通信,既负责将从感知控制层获得的数据传输到指定的地方,还负责将应用层下发的控制命令传输到感知控制层。在物联网出现前,大部分的物是不具有联网能力的。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物联网将物连接到了互联网,实现了人与物、物与物的互联。

物接入互联网通常使用两种方式:

  1. 有线网络接入方式    比如以太网、串行通信和USB等。
  2. 无线网络接入方式   ① 短距离无线通信如ZigBee、Bluetooth、Wi-Fi、NFC(Near-Field Communication)、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等。 ②长距离无线通信如 eMTC(enhanced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LoRa、NB-IoT(Narrow Band Internet of Things)、2G、3G、4G、5G等。
  • 平台层

    平台层主要指物联网云平台。当所有的物联网终端联网后,数据需要汇总在一个物联网云平台上,实现对终端状态数据的计算、存储。平台层承载了抽象化的业务逻辑和标准化的核心数据模型,为物联网应用提供海量设备的接入与管理能力,可以将物联网终端连接到物联网云平台,支撑终端数据采集上云,以及从云端向终端下发命令,从而进行远程控制。

平台层包含多个模块:

  1. 设备接入:实现终端与物联网云平台的连接、通信。
  2. 设备管理:包含设备创建、设备维护、数据转换、数据同步、设备分布等功能。
  3. 安全管理:从安全认证和通信安全两个方面来保证物联网数据传输的安全。
  4. 消息通信:包括3种信息传输方式,即终端向物联网云平台发送数据、物联网云平台将数据发送到服务器端或其他物联网云平台,以及服务器端的远程控制设备。
  5. 监控运维:涉及监控诊断、固件更新、在线调试、日志服务等。
  6. 数据应用:涉及数据的存储、分析和应用。
  • 应用层

    应用层利用平台层处理后的信息来管理应用程序,应用层使用数据库、分析软件等工具对平台层的数据进行过滤和处理。应用层的结果和数据可用于真实的物联网应用,如智慧医疗、智能农业、智能家居和智能城市等,应用层的开发也是未来这段时间学习的重点。

总结

        物联网本应具有非常广阔的空间,但生活中却少有成熟的全套方案。风平浪静之下,或许已经暗流涌动,从现在开始学习物联网的应用尚不为晚。今天花了一个上午的时间对相关的章节重新进行了梳理,也是为了思考三个问题:为什么选择的物联网方向?我可以依托物联网实现什么场景?一个完整的项目结构是怎样的?

        想要在这个领域更进一步,本科阶段的知识还是远远不够的,在实践中才能清楚的知道自己的盲区在哪里。接下来打算用乐鑫ESP-C3这块板子练手,从实现一个智能照明系统项目的角度来记录自己的实践和思考。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TenYao_/article/details/128668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