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事务概述

原创声明 :本文系作者原创,谢绝个人、媒体、公众号或网站 未经授权 转载,违者追究其法律责任。

一、什么是事务
普通数据库事务(简称:事务,Transaction)是指一个单数据库节点执行过程中的一个逻辑单位由一个有限的数据库操作序列构成,这一系列数据库操作序列组成的逻辑单位具有强原子性,或全部执行,或全部不执行。该事务拥有以下四个特性,习惯上被称为 ACID 特性:
  • 原子性(Atomicity):事务作为一个整体被执行,包含在其中的对数据库的操作要么全部被执行,要么都不执行。
  • 一致性(Consistency):事务应确保数据库的状态从一个一致状态转变为另一个一致状态。一致状态是指数据库中的数据应满足完整性约束。除此之外,一致性还有另外一层语义,就是事务的中间状态不能被观察到(这层语义也有说应该属于原子性)。
  • 隔离性(Isolation):多个事务并发执行时,一个事务的执行不应影响其他事务的执行,如同只有这一个操作在被数据库所执行一样。
  • 持久性(Durability):已被提交的事务对数据库的修改应该永久保存在数据库中。在事务结束时,此操作将不可逆转。
普通数据库事务的单节点性,所以也叫本地事务。如下是普通事务的架构形态:
相对于普通数据库事务而言,分布式事务是指会涉及到操作多个数据库节点的事务,事务的参与者、支持事务的服务器、资源服务器以及事务管理器分别位于分布式的不同数据库节点上,是将对单库事务的概念扩大到了对多个库的事务,分布式事务方案也是为了保证分布式系统中各个数据库节点的数据一致性。 普通数据库事务具有强一致性特点。分布式事务则不同,根据数据一致性的强弱要求,分布式事务分刚事务和柔事务。
  • 刚事务,遵从ACID理论,实际中因为考虑用户体验和并发性能,很少有遵从ACID的分布式事务实施方案
  • 柔事务,遵从CAP理论或其变种BASE理论的事务,主流分布式事务一致性方案都属于这类
如下是当前常见的分布式事务的架构形态:
二、分布式事务一致性指导方案
为了解决分布式事务一致性问题,前人在性能和数据一致性的权衡过程中总结了许多经典的协议和算法。比较著名的有:XA协议、2PC、3PC、TCC、Paxos、Raft、Zab、ISR、SAGA模型 、最大努力型。当然,除了这些之外,业界用的最多的其实是基于MQ实现。本文列举具有代表性的几个方案进行概述讲解。
三、指导方案分析
XA协议:
最早的分布式事务模型是 X/Open 国际联盟提出的 X/Open Distributed Transaction Processing(DTP)模型,也就是大家常说的 X/Open XA 协议,简称XA 协议。
XA模型由2部分组成: 全局事务管理(调度)器(TM)和本地资源管理( RM ),本地资源管理器往往由数据库实现,事务管理器作为全局的调度者,负责各个本地资源的提交和回滚。XA 协议描述了 TM 与 RM 之间的接口,允许多个资源在同一分布式事务中访问。XA实现分布式事务的原理如下:
XA使用 2PC提交保证原子性:
1. 应用程序(AP,Application)向 TM 申请开始一个全局事务。
2. 针对要操作的 RM,AP 会先向 TM 注册(TM 负责记录 AP 操作过哪些 RM,即分支事务),TM 通过 XA 接口函数通知相应 RM 开启分布式事务的子事务,接着 AP 就可以对该 RM 管理的资源进行操作。
3. 当 AP 对所有 RM 操作完毕后,AP 根据执行情况通知 TM 提交或回滚该全局事务,TM 通过 XA 接口函数通知各 RM 完成操作。TM 会先要求各个 RM 做预提交,所有 RM 返回成功后,再要求各 RM 做正式提交,XA 协议要求,一旦 RM 预提交成功,则后续的正式提交也必须能成功;如果任意一个 RM 预提交失败,则 TM 通知各 RM 回滚。
4. 所有 RM 提交或回滚完成后,全局事务结束。
XA优点:满足原子性、隔离性。
XA缺点:太依赖数据库层事务、锁,影响性能开销,存在数据不一致性(不过所有分布式事务方案都不是强一致性事务)
总的来说,XA协议比较简单,而且一旦商业数据库实现了XA协议,使用分布式事务的成本也比较低。但是,XA也有致命的缺点,那就是性能不理想,特别是在交易下单链路,往往并发量很高,XA无法满足高并发场景。XA目前在商业数据库支持的比较理想,在mysql数据库中支持的不太理想,mysql的XA实现,没有记录prepare阶段日志,主备切换回导致主库与备库数据不一致。许多nosql也没有支持XA,这让XA的应用场景变得非常狭隘。

2PC:
XA协议中保证事务原子性的机制就是使用2PC 。
二阶段提交(Two-phaseCommit)是指,在计算机网络以及数据库领域内,为了使基于分布式系统架构下的所有节点在进行事务提交时保持一致性而设计的一种算法(Algorithm)。通常,二阶段提交也被称为是一种协议(Protocol))。在分布式系统中,每个节点虽然可以知晓自己的操作时成功或者失败,却无法知道其他节点的操作的成功或失败。当一个事务跨越多个节点时,为了保持事务的ACID特性,需要引入一个作为协调者的组件来统一掌控所有节点(称作参与者)的操作结果并最终指示这些节点是否要把操作结果进行真正的提交(比如将更新后的数据写入磁盘等等)。因此,二阶段提交的算法思路可以概括为:参与者将操作成败通知协调者,再由协调者根据所有参与者的反馈情报决定各参与者是否要提交操作还是中止操作。
所谓的两个阶段是指:第一阶段:准备阶段(投票阶段)和第二阶段:提交阶段(执行阶段)。
准备阶段:
事务协调者(事务管理器)给每个参与者(资源管理器)发送Prepare消息,每个参与者要么直接返回失败(如权限验证失败),要么在本地执行事务,写本地的redo和undo日志,但不提交。
准备阶段细化为如下三件事:
1.协调者节点向所有参与者节点询问是否可以执行提交操作(vote),并开始等待各参与者节点的响应。
2.参与者节点执行询问发起为止的所有事务操作,并将Undo信息和Redo信息写入日志。(注意:若成功这里其实每个参与者已经执行了事务操作)
3.各参与者节点响应协调者节点发起的询问。如果参与者节点的事务操作实际执行成功,则它返回一个”同意”消息;如果参与者节点的事务操作实际执行失败,则它返回一个”中止”消息。
提交阶段:
如果协调者收到了参与者的失败消息或者超时,直接给每个参与者发送回滚(Rollback)消息;否则,发送提交(Commit)消息;参与者根据协调者的指令执行提交或者回滚操作,释放所有事务处理过程中使用的锁资源。(注意:必须在最后阶段释放锁资源),下图描述了2pc成功和失败的过程:


二阶段提交能够提供原子性的操作,但是具有如下几个缺点:
1、同步阻塞问题。执行过程中,所有参与节点都是事务阻塞型的。当参与者占有公共资源时,其他第三方节点访问公共资源不得不处于阻塞状态。
2、单点故障。由于协调者的重要性,一旦协调者发生故障。参与者会一直阻塞下去。尤其在第二阶段,协调者发生故障,那么所有的参与者还都处于锁定事务资源的状态中,而无法继续完成事务操作。(如果是协调者挂掉,可以重新选举一个协调者,但是无法解决因为协调者宕机导致的参与者处于阻塞状态的问题)
3、数据不一致。在二阶段提交的阶段二中,当协调者向参与者发送commit请求之后,发生了局部网络异常或者在发送commit请求过程中协调者发生了故障,这回导致只有一部分参与者接受到了commit请求。而在这部分参与者接到commit请求之后就会执行commit操作。但是其他部分未接到commit请求的机器则无法执行事务提交。于是整个分布式系统便出现了数据部一致性的现象。
4、二阶段无法解决的问题:协调者再发出commit消息之后宕机,而唯一接收到这条消息的参与者同时也宕机了。那么即使协调者通过选举协议产生了新的协调者,这条事务的状态也是不确定的,没人知道事务是否被已经提交。
由于二阶段提交存在着诸如同步阻塞、单点问题、脑裂等缺陷,所以,研究者们在二阶段提交的基础上做了改进,提出了三阶段提交。

3PC:
三阶段提交(Three-phase commit),也叫三阶段提交协议(Three-phase commit protocol),是二阶段提交(2PC)的改进版本。
PC除了引入超时机制外,将事务过程分为3个阶段:CanCommit、PreCommit、DoCommit:
CanCommit:
3PC的CanCommit阶段其实和2PC的准备阶段很像。协调者向参与者发送commit请求,参与者如果可以提交就返回Yes响应,否则返回No响应。
1. 事务询问:协调者向参与者发送CanCommit请求。询问是否可以执行事务提交操作。然后开始等待参与者的响应。
2. 响应反馈:参与者接到CanCommit请求之后,正常情况下,如果其自身认为可以顺利执行事务,则返回Yes响应,并进入预备状态。否则反馈No
PreCommit:
协调者根据CanCommit阶段参与者的反应情况来决定是否可以继续事务的PreCommit操作。根据响应情况,有以下两种可能。
假如协调者从所有的参与者获得的反馈都是Yes响应,那么就会执行事务的预执行。
1.发送预提交请求:协调者向参与者发送PreCommit请求,并进入Prepared阶段。
2.事务预提交:参与者接收到PreCommit请求后,会执行事务操作,并将undo和redo信息记录到事务日志中。
3.响应反馈 如果参与者成功的执行了事务操作,则返回ACK响应, 同时开始等待最终指令

如CanCommit阶段有任何一个参与者向协调者发送No响应或者PreCommit阶段的任何一个参与者返回操作失败,或者协调者等待超时之后,协调者都没有接到参与者的响应,那么就执行事务的中断。
1.发送中断请求 协调者向所有参与者发送abort请求。
2.中断事务 参与者收到来自协调者的abort请求之后(或超时之后,仍未收到协调者的请求),执行事务的中断。
doCommit阶段:
该阶段进行真正的事务提交,也可以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执行提交:
1.发送提交请求:协调接收到参与者发送的ACK响应,那么他将从预提交状态进入到提交状态。并向所有参与者发送doCommit请求。
2.事务提交:参与者接收到doCommit请求之后,执行正式的事务提交。并在完成事务提交之后释放所有事务资源。
3.响应反馈:事务提交完之后,向协调者发送Ack响应。
4.完成事务:协调者接收到所有参与者的ack响应之后,完成事务。

中断事务:
协调者没有接收到参与者发送的ACK响应(可能是接受者发送的不是ACK响应,也可能响应超时),那么就会执行中断事务。
1.发送中断请求 协调者向所有参与者发送abort请求
2.事务回滚 参与者接收到abort请求之后,利用其在阶段二记录的undo信息来执行事务的回滚操作,并在完成回滚之后释放所有的事务资源。
3.反馈结果 参与者完成事务回滚之后,向协调者发送ACK消息
4.中断事务 协调者接收到参与者反馈的ACK消息之后,执行事务的中断。
2PC与3PC区别:
相对于2PC,3PC主要解决单点故障问题,并减少阻塞,因为一旦参与者无法及时收到来自协调者的信息之后,他会默认执行commit。而不会一直持有事务资源并处于阻塞状态。但是这种机制也会导致数据一致性问题,因为,由于网络原因,协调者发送的abort响应没有及时被参与者接收到,那么参与者在等待超时之后执行了commit操作。这样就和其他接到abort命令并执行回滚的参与者之间存在数据不一致的情况。

TCC( Try-Confirm-Cancel )方案:
TCC是由支付宝架构师提供的一种柔性解决分布式事务解决方案,TCC(Try-Confirm-Cancel)分布式事务模型相对于 XA 等传统模型,其特征在于它不依赖资源管理器(RM)对分布式事务的支持,而是通过对业务逻辑的分解来实现分布式事务。
支付宝官网提到, TCC 模型认为对于业务系统中一个特定的业务逻辑,其对外提供服务时,必须接受一定不确定性,即对业务逻辑初步操作的调用仅是一个临时性操作,调用它的主业务服务保留了后续的取消权。如果主业务服务认为全局事务应该回滚,它会要求取消之前的临时性操作,这就对应从业务服务的取消操作。而当主业务服务认为全局事务应该提交时,它会放弃之前临时性操作的取消权,这对应从业务服务的确认操作。每一个初步操作,最终都会被确认或取消。
根据具体的业务服务,TCC分布式事务模型需要业务系统提供如下三段业务逻辑:
1. 初步操作 Try:完成所有业务检查,预留必须的业务资源。
2. 确认操作 Confirm:真正执行的业务逻辑,不作任何业务检查,只使用 Try 阶段预留的业务资源。因此,只要 Try 操作成功,Confirm 必须能成功。另外,Confirm 操作需满足幂等性,保证一笔分布式事务有且只能成功一次。
3. 取消操作 Cancel:释放 Try 阶段预留的业务资源。同样的,Cancel 操作也需要满足幂等性。
TCC 分布式事务模型包括三部分:
1. 主业务服务:主业务服务为整个业务活动的发起方,服务的编排者,负责发起并完成整个业务活动。
2. 从业务服务:从业务服务是整个业务活动的参与方,负责提供 TCC 业务操作,实现初步操作(Try)、确认操作(Confirm)、取消操作(Cancel)三个接口,供主业务服务调用。
3. 业务活动管理器:业务活动管理器管理控制整个业务活动,包括记录维护 TCC 全局事务的事务状态和每个从业务服务的子事务状态,并在业务活动提交时调用所有从业务服务的 Confirm 操作,在业务活动取消时调用所有从业务服务的 Cancel 操作。
一个完整的 TCC 分布式事务流程如下:
1. 主业务服务首先开启本地事务;
2. 主业务服务向业务活动管理器申请启动分布式事务主业务活动;
3. 然后针对要调用的从业务服务,主业务活动先向业务活动管理器注册从业务活动,然后调用从业务服务的 Try 接口;
4. 当所有从业务服务的 Try 接口调用成功,主业务服务提交本地事务;若调用失败,主业务服务回滚本地事务;
5. 若主业务服务提交本地事务,则 TCC 模型分别调用所有从业务服务的 Confirm 接口;若主业务服务回滚本地事务,则分别调用 Cancel 接口;
6. 所有从业务服务的 Confirm 或 Cancel 操作完成后,全局事务结束。
TCC 分布式事务模型仅提供两阶段原子提交协议,保证分布式事务原子性。事务的隔离交给业务逻辑来实现。TCC 模型的隔离性思想就是通过业务的改造,在第一阶段结束之后,从底层数据库资源层面的加锁过渡为上层业务层面的加锁,从而释放底层数据库锁资源,放宽分布式事务锁协议,提高业务并发性能。
总之,TCC 分布式事务模型的业务实现特性决定了其可以跨 DB、跨服务实现资源管理,将对不同的 DB 访问、不同的业务操作通过 TCC 模型协调为一个原子操作,解决了分布式应用架构场景下的事务问题。TCC 模型通过 2PC 原子提交协议保证分布式事务的的原子性,把资源层的隔离性上升到业务层,交给业务逻辑来实现。TCC 的每个操作对于资源层来说,就是单个本地事务的使用,操作结束则本地事务结束,规避了资源层在 2PC 和 2PL 下对数据库资源占用导致的性能低下问题。

基于MQ实现:
消息中间件在分布式系统中的主要作用:异步通讯、解耦、并发缓冲。基于MQ实现分布式事务一致性是一种异步确保型的实现方案,将同步阻塞的事务变成异步的,避免对数据库事务的争用。
所谓的消息事务就是基于消息中间件的两阶段提交,本质上是对消息中间件的一种特殊利用,它是将本地事务和发消息放在了一个分布式事务里,保证要么本地操作成功并且对外发消息成功,要么两者都失败,阿里开源的RocketMQ就支持这一特性,具体原理如下:
事务过程分为4步:
1、A系统向消息中间件发送一条预备消息
2、消息中间件保存预备消息并返回成功
3、A执行本地事务
4、A发送提交消息给消息中间件

通过以上4步完成了一个消息事务。对于以上的4个步骤,每个步骤都可能产生错误,下面一一分析:
步骤1出错,则整个事务失败,不会执行A的本地操作
步骤2出错,则整个事务失败,不会执行A的本地操作
步骤3出错,这时候需要回滚预备消息,怎么回滚?答案是A系统实现一个消息中间件的回调接口,消息中间件会去不断执行回调接口,检查A事务执行是否执行成功,如果失败则回滚预备消息
步骤4出错,这时候A的本地事务是成功的,那么消息中间件要回滚A吗?答案是不需要,其实通过回调接口,消息中间件能够检查到A执行成功了,这时候其实不需要A发提交消息了,消息中间件可以自己对消息进行提交,从而完成整个消息事务。

基于消息中间件的两阶段提交往往用在高并发场景下,将一个分布式事务拆成一个消息事务(A系统的本地操作+发消息)+B系统的本地操作,其中B系统的操作由消息驱动,只要消息事务成功,那么A操作一定成功,消息也一定发出来了,这时候B会收到消息去执行本地操作,如果本地操作失败,消息会重投,直到B操作成功,这样就变相地实现了A与B的分布式事务。原理如下:
上面的方案能够完成A和B的操作,但A和B并不是严格一致,而是最终一致的,这里牺牲了一致性,换来了性能的大幅度提升。所以这种玩法也是有风的,如果B一直执行不成功,那么一致性会被破坏,具体要不要玩,还是得看业务能够承担多少风险。
总之,基于可靠消息队列的最终一致性这个假设前提,事务消息的MQ方案是目前公认的较为理想的分布式事务解决方案,各大电商都在应用这一方案。这种方式适合的业务场景广泛,而且可靠。不过目前主流的开源MQ(ActiveMQ、RabbitMQ、Kafka)均未实现对可靠消息队列及事务的支持,所以需二次开发或者新造轮子,所以也是成本最大的。

四、结束语
本文一开始讲解了什么是分布式事务及分布式事务的架构场景,然后从 XA 、2PC、3PC、TCC 、基于MQ这些典型方案, 讲述了这些常用的分布式事务模型,介绍了其实现机制和优缺点。后续的文章我们会详细分章节介绍主流分布式事务的技术实施细节及相关中间件。

参考: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meiliangdeng1990/article/details/80420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