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Feb/2018 道指暴跌1000点,比特币跌破6000美元

历史不会重演,但总是押着相同的韵脚。

作为公众号的创世文章,总是希望找到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而全球股市遭遇黑色星期一,比特币也在持续了一个多月的阴跌+瀑布中跌破6000美元,似乎和十年前中本聪提出比特币这种点对点电子现金系统时的全球金融危机局势有几分相似。以此为标题也是向中本聪在创世区块中的留言致敬,这篇文章带大家回顾一下08年金融危机,以及这场危机真正的开始01年互联网泡沫。

那么问题来了,特朗普15年发的推文称“如果道指哪天日内跌幅超过1000点,在任总统应该被加农炮以光速射到太阳上!没有借口!”现在特朗普总统是不是应该好好选一个口径大点的加农炮喽。

以上纯属玩笑,以下我们就把历史拉开来,仔细看这次名为“区块链”的科技浪潮从何而来,以及它可能为我们带来什么。

1      金融危机

众所周知比特币是中本聪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发明的,他在创世区块上也留下了当天泰晤士报的头版标题,用来讽刺当世金融系统的脆弱。

The Times 03/Jan/2009 Chancellor on brink of second bailout for banks

但实际上,2008年的金融危机是开始于2001年的互联网泡沫。当时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为了带动经济走出衰退,通过11次降息,刺激投资和经济增长,很快将美国经济带出低谷。当人们为格利斯潘高超的经济调控手段而叹服时,很少人意识到他实际上不过是将互联网泡沫挤到了一个更大的房市泡沫中

当经济逐渐复苏,人们手里的钱似乎又开始多了起来,并且房贷利率降低。于是没有房子的人开始买房,有房子的人开始换大房子。更糟糕的是银行为了挣钱,开始放出大量次级贷款,据说金融危机爆发时由次贷造成的坏账有两万多亿美元。

其实两万多亿美元的坏账并不算什么,占银行资产的比例也很低,比如仅花旗银行就有两万亿美元的资产。真正要了银行的命的不是次贷本身,而是由这些金融机构不加节制的信用扩张而制造的次贷衍生品。次贷衍生品本身很复杂,下面这个例子可以简单解释。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回复: 1429286 查看本文章

A银行放贷10亿美元给老百姓买房子,30年可以收回本金10亿美元外加利息10亿美元。但是A银行为了防止贷款收不回来,向B保险公司投保10亿美元,保费1亿美元。B公司调查A公司历史数据房贷收不回来的情况占2%,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A银行10亿本金只会有2000万收不回来,B保险公司一想根据历史数据最差也就是赔付2000万,净赚8000万(保费1亿减去赔付2000万),但是这个买卖得30年之后才知道究竟赚多少。这时候C银行看B公司做了这无本买卖眼红,就掺合进来让B公司把这个保险生意卖给C银行,它愿意给B公司20%的好处,即2000万美元。B公司一想虽然大概率能赚8000万,但是得承担30年的保险义务,不如直接拿2000万美元来的踏实。这时B公司和C公司就把这份1亿美元的债务证券化进行交易,C公司买了这份债券再倒手卖给D公司,D公司卖给E公司、F公司,只要最初贷款的老百姓都能还得起钱,这份债券就是白挣钱的生意,通常能炒到很高。上图只是最简单的情况,次贷衍生品在实际交易中还能加杠杆,担保额度比房产本身价值还高。

是不是觉得这些搞金融的脑子真TM灵光,本来就是A银行和老百姓之间20亿美元本金加利息的买卖,倒腾几手后,20亿本金利息还在,1亿的保费还在,但是掺合进来的BCDEF公司也各自凭空赚了几千万美元。是不是觉得钱就这么像变魔术一样凭空变多了?

确实是钱变多了,只要没有人还不起钱并且这个系统一直保持流动性,这个击鼓传花的游戏就可以继续进行。但是击鼓传花总有鼓声停止的那一刻,当鼓声越来越慢,人人都意识到这个游戏快要停止的时候,下一个玩家抱紧双臂,死活不想接受你传给他的“定时炸弹”。在电影《Margin Call》里就有这样一句比喻“音乐的节奏变慢了”。当你找不到下一个买家的时候,这些资产在你的账户上就会立马贬值,据说当时这些次贷衍生品的市场有50万亿美元。

这50万亿美元仍然不是问题的关键,问题的关键在于参与游戏的人都觉得自己钱变多了,老百姓贷款买房,暂时不用还房贷的钱可以拿去消费,银行现金流充足,可以继续放贷,企业也能融到资,不断地扩大再生产,经济看似欣欣向荣,但其实败絮其中,最终泡泡越吹越大,直到大量老百姓还不起债务导致泡沫破裂。格林斯潘在任的后期一直试图尽早戳破这个泡沫,但是却没有成功,所以他经常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等我下台后天要塌下来,果然一语成谶。

2       互联网泡沫

讲完2008年金融危机,接下来讲2001年互联网泡沫。其实用现在的话来讲互联网泡沫,就是在这个风口上吹起来的猪太多,最后都砸下来的时候砸死的人太多了。

当时互联网刚刚兴起,创业者们还不知道如何利用互联网赚钱。在IBM统治的时代,IT企业通过销售硬件赚钱,而软件的利润则是通过后期的服务费收取;到了微软统治的时代,人们才知道原来软件可以直接一份一份地卖;而到了互联网时代,最初的美国在线等网站希望采用通讯运营商的收取上网费的方式盈利,直到雅虎的杨致远这个商业奇才敏锐地觉察到互联网的本质是传递信息,它要颠覆的是纸质媒体,所以纸媒的利润来源就是互联网公司要去抢夺的,所以后来的互联网公司基本上都是通过免费提供服务,然后收取广告商的费用来谋生,这就是所谓的“流量为王”。

随后,成千上万家.com公司雨后春笋般涌现,风投也都争先恐后地往这些公司投钱。但当时大家没有意识到,流量并不是平等的,一流品牌只会找一流媒体打广告,大多数公司根本不可能盈利并存活。更有甚者,在风口下,很多创始人根本就没想着要盈利,他们千方百计只想着怎么诱使风投给他投资,并且找到下一个冤大头来并购他的公司。

按照对泡沫的定义,人们在投资某个东西的时候,并不关心他投资的东西是什么,是否有价值,他们只关心是否有下一个冤大头来接盘,这就是典型的泡沫了。那么按照这个定义,当下很火的区块链,是不是和当年2001年的互联网很像呀?

公众号第一篇没有任何干货,和大家扯这么多金融危机、互联网泡沫等和技术没有一点关系的东西,正是想让大家认识到每一项技术的出现总是为了去解决现实中的某个痛点,区块链诞生于金融危机和互联网泡沫,那它注定要重构互联网和金融业。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区块链之于金融业,就如互联网之于传媒业。

中本聪最初在白皮书中的设想只是发明一种解决网上小额交易的电子现金系统,就像万维网的发明人蒂姆-伯纳斯不会想到我们现在用互联网打车点外卖约pao,可能中本聪也不会想到比特币和比特币背后的区块链技术会有希望成为下一代互联网的基础架构,并很有可能重塑当今世界上延续了几百年的金融秩序。

至于我们将来会拿区块链来干什么,目前还没人能说清楚。开通链洞见这个公众号的本意,也是希望我能不断输入、思考、输出,并且和有志之士互相交流。接下来本公众号的主要内容会聚焦在对区块链这个行业发展的思考,以及针对目前已经出现的区块链项目的分析两方面。

END -

​​​​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maxwell2ic/article/details/80543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