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杂项:资本论阅读笔记(随缘更新)

Chap1 商品与货币

商品的两个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综合体。

使用价值:物品对人有用,价值分为质(属性)和量(多少)

交换价值: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的交换的量的关系成比例;

商品交换:排除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只有量的差别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

价值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生产商品——生产社会的使用价值,成为商品——发生交换

商品的二重性——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体现商品价值):

由所生产的产品的使用价值来表达自己有用性的劳动,称为有效劳动

撇开劳动有用性,生产活动是劳动力的耗费。

商品价值体现的是人类劳动本身,是一般的人类劳动的耗费,称之为抽象劳动。

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复杂劳动需要高技术水平——多倍的简单劳动

劳动作为具体的有用劳动—使用价值;作为抽象的人类劳动—价值。

商品的价值形式:如何定义商品价值的度量并依此形成映射?

商品:物品和价值的二重性——自然形式和价值形式

价值形式:

  • 简单的、偶然的、个别的映射关系
  • 总和的或者扩大的价值形式(等价类)
  • 一般的价值形式(等价类的代表元)
  • 货币形式:特殊商品,一般等价物

经济过程中的偶像崇拜

商品拜物教: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了社会属性

劳动产品一旦作为商品来生产,则带上了拜物教性质。

劳动产品成为商品因为其为私人劳动,由私人所有。

交换体现了私人劳动的价值。任何私人劳动需要作为有用劳动来满足社会需要,且私人劳动可以和其余的私人劳动交换,进而满足人的多种需要。

完全不同的劳动可以相等,因为转化成了人类劳动。价值量不以交换者的意志而变动。似由劳动产品的本性产生

商品通过交换的过程使人的社会关系转化成为物和物的关系,反过来决定劳动者的命运——宗教化

货币的形式和功能

  • 价值尺度(货币是表现价值的材料)
  • 流通手段(多少货币量合适?纸币作为货币符号的产生)*
  • 贮藏手段(出售商品是为了用货币形式代替商品形式而非购买商品,货币硬化为储藏货币)*
  • 支付手段
  • 世界货币

货币资本化

资本的本质是可以使货币增值的货币,这里,剩余价值的生产是关键。

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商品生产和交易是资本产生的前提。

货币是商品流通过程中的最终财富,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

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流通形式不同

  • 商品流通:商品——货币——商品(为买而卖)
  • 资本流通:货币——商品——货币(为卖而买)——货币和货币的交换

商品流通是为了消费或者满足需要,有始有终;资本的流通本身就是目的,永无止境。资本流通中,价值成立过程中的价值/货币——资本。资本的目的在于增殖,或者说G’是在G的基础上扩大了的价值。只有实现G’,它才有作为资本的意义。
WGW和GWG的矛盾:一般地,商品在流通时,只有价值形态的变化(货币/商品),价值量不变,则不会有剩余价值形成。商品交换是等价物的交换而不是增大价值的手段。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也能从不流通中产生(???)。因此,剩余价值的获取必须在流通领域中,也必须不在流通领域中。资本流通的目的在于获取剩余价值。

当劳动力成为商品

劳动力是特殊的商品。其使用价值在于创造价值

但是劳动力成为商品需要条件。

货币转化成资本,则需要找到特殊商品,其使用价值是创造价值——劳动力

劳动力的出卖(无法自己生产;有卖出自由):

  • 劳动力所有者可以自由决定是否把劳动力出卖(自己是劳动能力和人身自由的所有者)

  • 劳动力所有人没办法自己卖包含自己劳动力的商品(因为无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只能把劳动力当成商品出卖。

劳动力的性质:

  • 劳动力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价值:生产一个劳动力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生活资料的劳动时间;劳动力的价值:生活资料的价值

  • 劳动力商品价值的总和包括:1、维持劳动者个体正常生活;2、养育后代;3、劳动者的教育费用。

Chap2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Abstract 资本增值的秘密在于剩余价值。资本家首先支付工资,其余的价值被无偿占有

劳动与价值增值

劳动过程

  • 定义: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使用价值。

  • 简单要素:有目的的活动或者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劳动:使得物体按照劳动者的意志变化(生产劳动)

劳动对象:天然存在的、被人加工过的(生产资料)

劳动资料:可以认为是工具(生产资料)

使用价值作为产品退出劳动过程时,另一些使用价值则进入劳动过程。同一个使用价值,既是这种劳动的产品,也是那种劳动的生产资料。

产品是劳动过程的结果,也是劳动过程的条件( 流 水 线 )

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1.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其劳动属于资本家。2.产品是资本家的所有物,不是作为生产者的工人的所有物。

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

资本家关心下面两点:生产出具有交换价值的使用价值,生产用来出售的商品;生产出来的商品的价值大于他的成本(生产资料+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 价值形成过程——商品的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此时,产品的价值等于预付资本的价值,资本没有增值。

  • 价值增值过程——劳动力是大于其自身的价值源泉,这是资本家希望劳动力提供的独特服务。

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劳动二重性在价值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劳动必然创造价值;劳动必然保存或者转移价值

生产资料在价值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生产资料在劳动的过程中丧失原有的价值形态,得到另一种价值形态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分别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生产中,生产资料的价值并不变,但是上面附着了劳动,即劳动是可变资本。在劳动中,生产资料丧失自己原来的使用价值形态,在产品上获得另一种使用价值形态。

剩余价值量和剩余价值率

资本C = c + v # c为不变资本的价值;v为可变资本的价值(雇佣劳动力的价值)

增值后:C’ = c + v + m # m为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相对量(剩余价值率):m/v——剩余劳动和必要劳动的比值。

剩余价值量的三个规律:

  1. 工人生产的剩余价值量m = 预付的可变资本量v * 剩余价值率
  2. 剩余价值率是有界的
  3. 剩余价值率已定,则可变资本越大(雇的人越多,供应链不断),剩余价值量越大

工作日与剩余价值

工作日定义为每日工作时长,有界非负实数。工作日是可以确定的变量。

界限产生的原因:资本要增值;一天只有24小时。
资本对剩余劳动的贪欲:加班!减薪!资本只想一个工作日内最大限度使用劳动力
工人和资本家的斗争:争取正常工作日的斗争
资本家作为买者的权利;工人作为卖者的权利:工作日延长和缩短的矛盾
法律/事实的工作日的缩短是两个阶级长期斗争和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Chap3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延长工作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改变工作日的两个组成部分(不白干和白干)的比例而生产的剩余价值——更为隐蔽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工作时长给定,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的比例。

相对剩余价值和劳动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力的普遍提高则超额剩余价值也会消失,因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变少了。

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是缩短工人为自己劳动的工作日部分。

协作劳动

协作劳动: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结合

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起点。

生产资料的集聚:

  1. 劳动力价值下降,因为商品更便宜
  2. 改变剩余价值和预付资本的比例

协作:提高个人生产力,创造生产力(集体力)

  • 不同操作给不同人,分工——缩短制造产品的必要时间
  • 扩大劳动的空间范围,在生产规模固定的情况下缩小生产领域
  • 协作的人数取决于单个资本家可以支付多少来购买劳动力

资本主义协作

资本主义管理的二重性:

  • 利用资本使得雇佣工人和生产相联系
  • 让资本尽可能多地自我增值(生产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生产的二重性:

  • 制造产品的社会劳动过程
  • 资本增值过程

一旦从属于资本的劳动成为协作劳动,则管理、监督、调节成为资本的职能

  • 资本主义生产的动机和目的:增值
  • 资本同时使用雇佣工人的结果:雇佣工人的协作(因为效率高)

协作发挥的劳动的社会生产力表现为资本的生产力,协作是劳动过程隶属于资本的第一个变化

在同一个劳动过程中雇佣大量的雇佣工人。

这里的协作以雇佣劳动为前提,和奴隶制/行会不同

工场手工业

二重起源:

  • 不同种类的独立手工业工人在资本家指挥下联合在一个工场里,产品需要其协作才可制成(流水线)
  • 许多从事同一个工作的手工业者,同时在一个工厂里被同一个资本雇佣(规模)

局部劳动独立化为一个人的专门职能之后,生产力提高了;

工场手工业的基本形式:混成的和有机的

  • 起源于制品本身的性质:各个部分独立地拼接而成还是流水线处理而成?(现在一般hybrid)

工厂手工业的分工和社会分工

  • 社会分工:独立的劳动者生产商品;工厂分工:局部工人的共同产品成为商品
  • 社会内部的分工:买卖作为媒介;工厂分工:不同劳动力都出卖给一个资本家
  • 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分散
  • 有计划和无计划

工厂手工业的资本主义性质

各种劳动的结合的生产力——资本的生产力

把人变成螺丝钉,压抑工人多样化才能

机器大工业

机器的使用使得工人的待遇更差

机器的发展:

  • 机器:发动机、传动、工作机
  • 工具机是工业革命的起点
  • 机器和工具的区别:不在于复杂/自然力为动力,而在于机器是动力推动替代手工作业,工具从人手里转移到机器手里

机器的价值向产品转移——产品便宜原因*4

  • 工具和机器进入劳动过程,但是只有磨损进入价值增值,机器利用量极大
  • 机器耐造,磨损小
  • 机器生产范围大,无偿服务范围大
  • 机器占地小,生产条件节约

机器的影响:

  • 剥削范围扩大,男女老少
  • 工作日延长,人停机器不停,机器需要延长工作时间,否则会折旧(使用磨损/不用的自然损耗/新机器使得其贬值)
  • 机器发展/工人经验——生产率提高

资本主义工厂

不是工人利用劳动条件而是劳动条件使用工人

工场手工业的专业工人的等级制消失(熟练工etc)消失,人成了苦役;劳动条件和生产环境差…

工人和机器的斗争

  • 在资本主义生产体系中,工人只有操纵局部工具的片面技能
  • 使用机器——工人作用微乎其微(?)
  • 工人做旧的手工业或者劳动力市场出现剩余——待遇下降
  • 慢性和急性贫困
  • 机器是镇压周期罢工的有力武器

机器大工业的后果

  • 工厂——不需要熟练工和强壮的工人
  • 家庭工业成为工厂/商店的分支——附庸,

工厂法

  • 社会对机器大生产的有意识、有计划的反作用
  • 禁止童工、规定工作时长、教育、卫生等——客观上加快了技术改造
  • 工人多方面发展

大工业和农业

  • 农民——农业雇佣工人
  • 小规模生产让位于资本主义生产,农业得到生产力提高,工业得到更多原材料
  • 人口大量进城,但是土地肥力肥力平衡,人的身心健康下降

Chap4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和相对剩余价值

生产剩余价值的两个方式

无论什么生产都会收到两个条件的制约:

  • 劳动生产率
  • 自然条件

绝对剩余价值:延长工作时间,即延长剩余劳动时间

相对剩余价值: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提高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和自然条件

劳动生产率构成剩余价值的必要前提

剩余价值以一定量的劳动生产率为基础,自然条件构成了劳动生产率的基础

自然条件:

  • 主观自然条件(人口素质)
  • 客观自然条件

剩余价值和劳动力价值

决定剩余价值和劳动力价值的因素:

  • 劳动时间
  • 劳动强度
  • 生产率水平

四个情况:

  1. 劳动时间、强度既定,生产率可变
  2. 劳动时间、生产率既定,强度可变
  3. 生产率、强度既定,时间可变
  4. 同时变

剩余价值率的计算

剩余价值m/可变资本v = 剩余价值/劳动力价值 = 剩余劳动/必要劳动

剩余劳动/工作日 = 剩余价值/产品价值 = 剩余产品/总产品

剩余价值/劳动力价值 = 剩余劳动/必要劳动 = 无酬劳动/有酬劳动

Chap5 工资

工资表现的是劳动力价值,而资本家强调工资是劳动的价值——掩盖剥削

劳动力价值和工资

工资不是劳动价格的原因

劳动不是商品,没有价值或者价格。有价值/价格的是作为商品的劳动力

工资是掩盖剥削的手段

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值这件事掩盖了资本的剥削

披上工资伪装的原因

隐蔽性:

  • 资本和劳动的交换和其他一切商品的买卖一样,没有给人带来任何的异样
  • 工资在一个工作日劳动之后被支付,看起来像是买了整个工作日的劳动
  • 工人想获得一个工作日的工资,就必须做够一个工作日的工作量
  • 工资有绩效性质,促使工人提高自己工作技能

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

计时工资

以一定时间单位来计量支付的工资

加强了对工人的剥削,原因在于:

  • 计时工资使得资本家在雇佣的时候有了更大的空间
  • “正常的劳动价格”为借口,资本家可以把工作时间延长到超过正常的限度。因为可以多拿,所以工人也没怨言
  • 计时工资的给付方式下,资本家可以在延长工作日方面完全掌握主动,有利于其控制市场上劳动力供给,压低劳动力价格
  • 扩大销路,压低商品价格,进一步延长劳动时间

计件工资

在计件工资下,工人常常会因为生产产品质量不合格被扣工资。

也提供了计算劳动强度的标准尺度:加剧工人竞争,有利于资本家降低工资

各国工资水平的差异

比较时,不能停留在名义工资表面,各国气候、人口、工业发展水平不同。

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的差异也应该考察

工作日长度、劳动强度、劳动生产率的比较

建议使用计件工资比较

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

名义工资:按一定时期出卖劳动力获得的货币额

实际工资:————————————的生活资料量

Chap6 资本的积累过程

资本的积累不是由于资本家的节欲,而是由于剩余价值

资本的简单再生产

再生产的条件

货币转换成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流通领域进行

生产资料转化成商品:需要有预付资本和剩余价值

条件:

  • 社会消费的生产资料只有被相等数量的新物品替换之后,才能在原有规模上再生产
  • 劳动力价值需要从商品价值中得到扩充,才能进入再生产。

资料:有余粮,不能越用越少;人:不能饿死,还得繁衍

再生产的过程和特征

资本主义再生产:劳动表现为价值增值,生产同。

把工人当成雇佣劳动力来生产,从而不断再生产或者永久化:资本主义的必要条件

工人和资本家的对立关系

劳动力和劳动条件的分离使得工人无议价权。

工人出卖劳力为生,资本家购买作为商品的劳动力。

简单再生产中,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消费掉。

剩余价值的转化和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和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

资本积累:把剩余价值当成资本来使用,即将剩余价值转化成资本

积累——将一部分剩余商品转化成资本

但是,仅劳动过程中可使用的物品,i.e. 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可以转化成资本,即剩余劳动需要制造追加的生产生活资料,其价值为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转化的结果:

  1. 产品属于资本家不属于工人
  2. 产品价值包含剩余价值和预付资本价值,工人白给资本家产生剩余价值
  3. 有买者则工人可以继续出卖劳动力

节欲论

剩余价值:资本家的消费基金/积累基金。

资本家财富的增长和榨取他人劳动力的多少&工人放弃生活享受的程度成正比。

资本和收入积累量的情况

积累的资本量取决于剩余价值的绝对量

剩余价值率取决于劳动里被剥削的程度和社会生产率

资本积累的一般法则

资本构成不变,劳动力的需求根据积累的增长而增长

资本的构成:不变资本(生产资料价值) / 可变资本(劳动力价值)

i.e. 资本构成 = 价值构成 & 技术构成

价值构成 = 生产资料价值 / 劳动力价值

技术构成 = 生产资料量 / 劳动量

资本构成不变,劳动力的需求根据积累的增长而增长

资本剥削的范围随着规模和臣民的扩大而扩大

追加资本的目的是:使劳动力不断地再出卖,财富作为资本不断扩大再生产。

资本可变部分在积累进程中相对减少

随着社会生产率提升,一定量劳动力在一定时间内使用的生产资料数量增长。

生产资料的增长是劳动生产率增长的结果和条件

生产资料的增长比并入生产资料的劳动力增长要快

导致资本有机构成的扩大

资本的积聚:

  • 分散资本的合并/联合,进而增加资本的技术构成;
  • 信用的发展放大了资本积聚的效应,有利于其减少对劳动的需求
  • 可以减少资本的可变部分,增加资本的不变部分,减少对劳动的相对需求

相对过剩人口或者产业后备军的累进生产

随着总资本的增长,可变部分(劳动力)减少加快,而且比总资本增长还快。

工人人口的增长比就业岗位增长快。资本积累也会形成过剩/追加的工人人口。

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财富发展的必然产物。过剩的工人人口成为一支绝对隶属于资本、可攻之撇的产业后备军。

过剩的工人人口不受人口实际增长的限制,为不断变化的资本增值创造出随时剥削的原料

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形式

流动形式,潜在形式,停滞形式

流动形式:现代工业中心中存在。(正常的,时而被排斥时而被吸引,其增加比率和生产规模相比不断缩小。

潜在形式:农村人口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将准备转换成出卖劳动力的工人。

停滞形式:就业不规则,为资本提供可支配劳动力的蓄水池(比如打零工的?

资本主义原始积累

资本积累 <- 剩余价值 <- 资本主义生产 <- 掌握大量劳动力和生产资料 <- 资本积累

本国劳动者的血泪/殖民掠夺

货币-资本-货币-资本-…

假定资本主义积累前有原始积累。

原始积累是资本主义的起点。

工业资本家的产生

原始积累是新生产方式在旧制度中产生的。

概括:殖民制度、国债、重税、关税保护、商业战争

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前提:大量自由出卖劳动力的劳动者 & 劳动者和生活/生产资料分离

小生产的条件:劳动者是生产资料的私有者。(劳动者为自己干活?

小生产排斥生产资料的积聚和合作、生产力的自由发展和生产的内部分工

生产资料劳动者私有——生产资料资本家私有

农民尚有私有权——工人被完全剥夺生产资料——少数资本家对大多数资本家的剥夺

资本集中——资本运作社会化,私有权不断集中——社会化大生产的趋势和要求

Chap7 资本形态的变化与循环

货币资本的循环

货币资本的循环公式:G -> W = A + Pm ··· P ··· W’ = W + w -> G’ = G + g
其中,G是货币,W是商品。

G -> W:资本家购买商品,称为由货币资本到生产资本的转化

W -> G:资本家作为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者进行活动,完成生产过程。期间产生了一种商品,其价值大于生产要素的价值。资本家把这些商品转换成货币。称为由生产资本到货币资本的转化

第一阶段:G -> W

G -> W 表现的是货币额转换成商品额。买卖双方都有货币到商品/商品到货币的转换。

这里W = A + Pm,其中A是劳动力,Pm是生产资料。即货币份额G也可以分为购买劳动力和购买生产资料的部分。概括一下,进行资本主义生产的时候不仅买了生产资料,也买了劳动力(雇了人)。

上述G -> W转化的直接结果,就是货币形式资本的流通中断。因为货币资本变成了实物形式(产品),无法自由流通,必须进入生产消费。劳动力也无法直接转换成货币,也需要进入生产中。

第二阶段:生产资本的职能 W -> W’

虽然货币形式的资本流通中断,但是资本的循环过程还在继续。

G -> W = A + Pm ··· P
其中虚线表示资本流通被中断。

货币资本接下来进入了生产阶段。在此期间,劳动力有两个方面的意义:

  1. 劳动力的使用需要在劳动过程中实现,资本家只能通过劳动力把生产资料作为商品的形成要素使用。
  2. 劳动力的剩余劳动使得产品价值超过生产要素的价值。

第三阶段W’ -> G’

我们如果把产品的增值部分记为w,其货币形式记为g,则W‘ = W + w,G’ = G + g。

资本在商品形式上需要执行商品的职能,因为构成资本的物品,本来就是为了市场生产的,需要线转化成货币,所以要完成W -> G运动。

G:货币资本;W:商品资本;A+Pm:生产资本(商品资本在生产阶段的形式);

在总循环过程中不断变化自身形式(例如货币、商品资本反复横跳),执行相应职能的资本,称为产业资本。货币、商品、生产资本是产业资本的特殊职能形式。

货币资本的循环是产业资本循环最片面最典型的表现形式。

产业资本的目的是价值增值。

生产资本的循环

总公式:P ··· W’ -> G’ -> W ···P

表示生产资本职能的周期更新,即再生产。

资本的生产过程是增值价值的再生产过程。

流通时间

资本总循环的过程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因此,资本在生产和流通上会形成对立。商品的使用价值也会对流通时间造成限制。其关键因素便是商品的易坏程度。

资本在生产和流通上的对立

资本循环的全部时间 = 生产时间 + 流通时间,但是生产和流通时间相互排斥。

资本流通的时候,生产过程中断,没有产生剩余价值,没有执行生产资本的职能,此时其增值过程中断。

资本的不同部分若是相继通过循环的,其各组成部分在流通领域的停留时间越长,则在生产领域不断执行职能的部分就越小。

商品使用价值对流通的限制

商品本身的存在形式即其作为使用价值的存在。商品没有在一定时间卖出就会变坏(变质/折旧etc)

流通费用

资本的流通过程不会创造新的价值。但是作为价值实现的环节,产生的费用需要包含在剩余价值中(可以理解为流通成本要算在总的成本里)。

纯粹的流通费用

  • 买卖时间。表现为追加的资本支出。花费的可变资本需要有一部分用来购买仅仅在流通中执行职能的劳动力。交易时间?
  • 薄记。记账耗费的劳动力和资料都要算进去。

保管费用

运输费用

Chap8 资本的周转

资本周转时间:资本家需要预付他的资本,以便使他增值、最终回到其原来形式时花的时间。

先给钱投产,然后回本得利的时间。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固定资本:用于购买耐用的劳动资料,是不变资本的一部分。其价值一点一点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流动资本:包含一部分不变资本和全部的可变资本(劳动力)。价值一次性转移到产品中去。

固定资本的内涵:

  1. 生产过程中执行职能的生产资本会有不同的周转。固定资本的周转和流动资本的周转不同(废话)。
  2. 固定资本的必要周转时间,包括了流动资本的多次周转。就是说,固定资本周转时间数倍于流动资本。
  3. 固定资本及其购买在周期内不会更新。

流动资本的内涵:
4. 流动资本的价值,是为制成产品所需要的时间而提前预付的,需要和生产规模适应。其价值全部、一次性加入产品。
5. 流动资本更新快。需要频繁地在市场上进行交易。
6. 需要不断由转化再转化成生产要素。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和周转周期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是不同组分的平均周转。

生产时间

劳动时间是生产时间的一部分,但是不是生产时间的全部。

按理说,生产时间是劳动时间的一部分。

比如酿酒,劳动时间包括原材料加工,但是生产时间还包括了发酵的时间。这一段时间,是没有劳动的。

预付资本的生产时间由两个期间构成。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的差别。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weixin_43466027/article/details/119866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