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五年还在卷:2021 年终总结

「时光不负,创作不停,本文正在参加2021年终总结征文大赛

刚毕业那会我比较踌躇满志,觉得业界很多人不过空有资历而已。然而风水轮流转,一下我自己也已经工作五年了。这个时间点上的工作体验应该是怎样的呢?一个人有多年经验以后,真就比应届生厉害吗?其实我并不那么确定。这篇文章简单记录下个人今年经历的一些事情,以及一些心态上的变化吧。

大小事记

先列些工作相关的东西吧:

  • 上半年我主要参与内部自研的 Flutter 跨端项目,相关工作在今年的 GMTC 上做了分享(这里很多成果来自同事,只是帮他们宣传了一下而已)。
  • 下半年我给 Web 编辑器开发了多人实时协作支持,这部分成果我在今年的阿里 D2 上做了分享。这中途从调研啃论文一路搞到能修复社区 CRDT 库里的疑难 bug,算是今年有最大收获的一项工作吧。
  • 为了方便协作功能开发,我给编辑器做了 ViteTS 上的一些改进,也搭了个新的自动化测试工具。但其实我对工程化和 TS 了解都很浅薄,这些科普文章都不过是现学现卖的。
  • 年中我还做了些试验性的技术原型,不过没落地就不细说了。
  • 有两项前几年参与的专利申请今年获得了授权,这还是有些欣慰的。

然后是一些社区方面的事情:

  • 纸质版的《JavaScript 二十年》出版了,第一批 3000 本也卖完重印了。
  • 在 @太狼 搞的 skr-canvas 项目里我边学边写 Rust,实现了一些符合 HTML5 Canvas 规范的 API。其实这里我干的主要也不过是体力活,就是个 Skia 到 Node 的 binding 而已。
  • 我把 QuickJS 引擎配合新的 rust-psp 工具链移植到了索尼 PSP 上。这个(毫无业务价值的)项目虽然让我学到了很多 bare metal 开发相关的东西,但可惜它仍然没达到稳定可用的状态。不如明年直接买个 Steam Deck 吧。
  • 虽然知乎上我已经不那么活跃了,但今年内的回答还是刷了 4 万多个赞,其中认真写的部分还收到了 10 个新的专业认可,感谢大家的认可和支持。
  • 线下面基了几位前端老前辈,比如贺老和给《JavaScript 二十年》作序的周爱民老师。此外还有幸请到了 @徐飞 叔叔来公司分享。

最后其实我今年结婚啦,希望明年能在三线省会有个明亮的小书房。

IMG_7452.jpg (这是我用宜家的 Web 编辑器自己设计的柜子,Web 的生产力工具确实能让生活更方便)

感受与变化

具体的事情罗列完了,聊聊感受吧。

拜公司近年发展所赐,我也已经在面试中接触了一两百人。我常常会请教比我资深的前辈,问他们觉得自己相比业界新人的竞争力在哪。当不少人集中回答各种「软技能」时我会感到迷惑,因为似乎没有看到他们对技术深度有多大的执着。但反过来想,这是否说明实际上业界对「资深前端」的预期其实并不注重多么硬的技能,而是更需要任务分配器和会议纪要填写器呢?

也正是因为这些年来见了许多技术人离开一线后与时代脱节的例子,因此经验增长给我更多的是担心,担心不再年轻

我觉得保持少年感很难,因为环境会预设你在某个阶段就应该能做到什么事,你要回应这些预期,要显得「成熟」。所以在特定场合我也必须做些对自己个性而言比较艰难的事情,这可能也算是工作中的柴米油盐吧。

另一方面,资历增长带来的 peer pressure 也更大了。不要说社区里的后浪,身边在我之后入职的同事有的也已经带起了不小的团队,而我的日常仍然算是几乎不带人的 IC(所谓 Individual Contributor,不知道为什么这概念国内提得很少)性质。国内走 IC 路线的天花板似乎普遍偏低,往往可能只够到 P7。也许真正的 IC 都应该在 GitHub 上单飞然后等着被招进 Vercel 吧。

实际上,虽然我负责的几项技术都可以做到去国内一线技术会议上营业(准备正式演讲真的好辛苦,写文章实在轻松多了),但我对这背后代表的「技术深度」仍然是存疑的。因为我其实也没有持续很久沉在一个方向里,而是急着跑到不少细分领域里出成果。什么编辑器、WebGL、跨端框架、实时协作……我当然可以宣称这是学习能力的一种体现(额好尴尬),但另一方面看来,其实这些技术经验很大程度上都是业务驱动的,或许我其实也没有那么「兴趣使然」吧

这样的反思,也是源于我近年来与一些小领域里最顶尖的人接触的感受。比如 Yjs 作者 Kevin Jahns、rust-psp 维护者 Paul Sajna 和 Photopea 作者 Ivan Kutskir,他们在交流中给我的印象都是那种长期在自己感兴趣的细分领域里持续深入的人,能安心地在一个还不挣钱的项目上做很久。我很羡慕他们这种不那么功利的内在驱动力,但国内当前的环境下这种方式恐怕很难效仿。相比之下,这里应该更需要短平快地竞争(aka 更卷)。这样虽然更容易拿到短期回报,但对那些有技术上抱负的人来说,这也可能是把双刃剑——看到他们活跃的身影再想想毛星云,我觉得挺难过的。

但无论如何,我还是觉得《Operating Systems: Three Easy Pieces》里下面这段话非常对。这些在自己的领域内做到最顶尖的人都非常了不起,只要你的能力到了足够接受他们知识的某个点,和他们的沟通相信就能非常有收获:

IMG_7991.jpg

至于工作状态方面,其实我今年有很长时间是远程工作的。虽然时间上有了更高自由度,但随着面对的问题越来越难,手上遇到麻烦时还是少不了焦头烂额的时候。我觉得就算有兴趣,一直陷在技术细节的泥潭里也并不舒服,还是需要 WLB 平衡放松一下,比如在知乎上玩梗创作点前端小作文……

iflytek-996.png (以前第一家公司的打卡排名里我经常名列前茅,现在这对我早就是不可能的了)

说来也很怀念刚开始工作时那种「随便学点 API 都觉得自己更牛逼了呢」的快乐,现在必须做一些很深入的学习研究才会觉得自己有进步。或许这也属于一种边际效用递减吧。但即便这样我也不敢宣称自己的水平算是进步了多少,因为论起八股做题我恐怕也过不了许多牛逼公司的一面。

最后说几点变化:

  • 在网上我会更安静,理由不用解释了。
  • 我的精力会更多放在经营线下的生活,家庭对良好的精神状态非常重要。
  • 现在我也更加认识到了自己能力的局限性(俗称卷不动了),只希望能对身边的人有所帮助就够了。

虽然已经对星辰大海没多少幻想了,但毕竟打工人说躺平终归是躺不平的。你看动物之森里都会温柔地提醒你:为了生活,还是要卷下去啊

2021110519331600-02CB906EA538A35643C1E1484C4B947D.jpg

猜你喜欢

转载自juejin.im/post/7047297591138058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