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_ 波动的响应延迟:如何应对变慢的Redis?(上)

在Redis的实际部署应用中,有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那就是Redis突然变慢了。一旦出现这个问题,不仅会直接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还可能会影响到“旁人”,也就是和Redis在同一个业务系统中的其他系统,比如说数据库。

举个小例子,在秒杀场景下,一旦Redis变慢了,大量的用户下单请求就会被拖慢,也就是说,用户提交了下单申请,却没有收到任何响应,这会给用户带来非常糟糕的使用体验,甚至可能会导致用户流失。

而且,在实际生产环境中,Redis往往是业务系统中的一个环节(例如作为缓存或是作为数据库)。一旦Redis上的请求延迟增加,就可能引起业务系统中的一串儿“连锁反应”。

我借助一个包含了Redis的业务逻辑的小例子,简单地给你解释一下。

应用服务器(App Server)要完成一个事务性操作,包括在MySQL上执行一个写事务,在Redis上插入一个标记位,并通过一个第三方服务给用户发送一条完成消息。

这三个操作都需要保证事务原子性,所以,如果此时Redis的延迟增加,就会拖累App Server端整个事务的执行。这个事务一直完成不了,又会导致MySQL上写事务占用的资源无法释放,进而导致访问MySQL的其他请求被阻塞。很明显,Redis变慢会带来严重的连锁反应。

我相信,不少人遇到过这个问题,那具体该怎么解决呢?

这个时候,切忌“病急乱投医”。如果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应对方案,大多数时候我们只能各种尝试,做无用功。导致Redis变慢的潜在阻塞点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案,即异步线程机制和CPU绑核。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因素会导致Redis变慢。

接下来的两节课,我再向你介绍一下如何系统性地应对Redis变慢这个问题。我会从问题认定、系统性排查和应对方案这3个方面给你具体讲解。学完这两节课以后,你一定能够有章法地解决Redis变慢的问题。

Redis真的变慢了吗?

在实际解决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如何判断Redis是不是真的变慢了。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回复: 13503761 查看本文章

一个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查看Redis的响应延迟

大部分时候,Redis延迟很低,但是在某些时刻,有些Redis实例会出现很高的响应延迟,甚至能达到几秒到十几秒,不过持续时间不长,这也叫延迟“毛刺”。当你发现Redis命令的执行时间突然就增长到了几秒,基本就可以认定Redis变慢了。

这种方法是看Redis延迟的绝对值,但是,在不同的软硬件环境下,Redis本身的绝对性能并不相同。比如,在我的环境中,当延迟为1ms时,我判定Redis变慢了,但是你的硬件配置高,那么,在你的运行环境下,可能延迟是0.2ms的时候,你就可以认定Redis变慢了。

所以,这里我就要说第二个方法了,也就是基于当前环境下的Redis基线性能做判断。所谓的基线性能呢,也就是一个系统在低压力、无干扰下的基本性能,这个性能只由当前的软硬件配置决定。

你可能会问,具体怎么确定基线性能呢?有什么好方法吗?

实际上,从2.8.7版本开始,redis-cli命令提供了–intrinsic-latency选项,可以用来监测和统计测试期间内的最大延迟,这个延迟可以作为Redis的基线性能。其中,测试时长可以用–intrinsic-latency选项的参数来指定。

举个例子,比如说,我们运行下面的命令,该命令会打印120秒内监测到的最大延迟。可以看到,这里的最大延迟是119微秒,也就是基线性能为119微秒。一般情况下,运行120秒就足够监测到最大延迟了,所以,我们可以把参数设置为120。

./redis-cli --intrinsic-latency 120
Max latency so far: 17 microseconds.
Max latency so far: 44 microseconds.
Max latency so far: 94 microseconds.
Max latency so far: 110 microseconds.
Max latency so far: 119 microseconds.

36481658 total runs (avg latency: 3.2893 microseconds / 3289.32 nanoseconds per run).
Worst run took 36x longer than the average latency.

需要注意的是,基线性能和当前的操作系统、硬件配置相关。因此,我们可以把它和Redis运行时的延迟结合起来,再进一步判断Redis性能是否变慢了。

一般来说,你要把运行时延迟和基线性能进行对比,如果你观察到的Redis运行时延迟是其基线性能的2倍及以上,就可以认定Redis变慢了。

判断基线性能这一点,对于在虚拟化环境下运行的Redis来说,非常重要。这是因为,在虚拟化环境(例如虚拟机或容器)中,由于增加了虚拟化软件层,与物理机相比,虚拟机或容器本身就会引入一定的性能开销,所以基线性能会高一些。下面的测试结果,显示的就是某一个虚拟机上运行Redis时测的基线性能。

$ ./redis-cli --intrinsic-latency 120
Max latency so far: 692 microseconds.
Max latency so far: 915 microseconds.
Max latency so far: 2193 microseconds.
Max latency so far: 9343 microseconds.
Max latency so far: 9871 microseconds.

可以看到,由于虚拟化软件本身的开销,此时的基线性能已经达到了9.871ms。如果该Redis实例的运行时延迟为10ms,这并不能算作性能变慢,因为此时,运行时延迟只比基线性能增加了1.3%。如果你不了解基线性能,一看到较高的运行时延迟,就很有可能误判Redis变慢了。

不过,我们通常是通过客户端和网络访问Redis服务,为了避免网络对基线性能的影响,刚刚说的这个命令需要在服务器端直接运行,这也就是说,我们只考虑服务器端软硬件环境的影响

如果你想了解网络对Redis性能的影响,一个简单的方法是用iPerf这样的工具,测量从Redis客户端到服务器端的网络延迟。如果这个延迟有几十毫秒甚至是几百毫秒,就说明,Redis运行的网络环境中很可能有大流量的其他应用程序在运行,导致网络拥塞了。这个时候,你就需要协调网络运维,调整网络的流量分配了。

如何应对Redis变慢?

经过了上一步之后,你已经能够确定Redis是否变慢了。一旦发现变慢了,接下来,就要开始查找原因并解决这个问题了,这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诊断过程。

此时的你就像一名医生,而Redis则是一位病人。在给病人看病时,你要知道人体的机制,还要知道可能对身体造成影响的外部因素,比如不健康的食物、不好的情绪等,然后要拍CT、心电图等找出病因,最后再确定治疗方案。

在诊断“Redis变慢”这个病症时,同样也是这样。你要基于自己对Redis本身的工作原理的理解,并且结合和它交互的操作系统、存储以及网络等外部系统关键机制,再借助一些辅助工具来定位原因,并制定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医生诊断一般都是有章可循的。同样,Redis的性能诊断也有章可依,这就是影响Redis的关键因素。下面这张图你应该有印象,这是Redis架构图。你可以重点关注下我在图上新增的红色模块,也就是Redis自身的操作特性、文件系统和操作系统,它们是影响Redis性能的三大要素。

接下来,我将从这三大要素入手,结合实际的应用场景,依次给你介绍从不同要素出发排查和解决问题的实践经验。这节课我先给你介绍Redis的自身操作特性的影响,下节课我们再重点研究操作系统和文件系统的影响。

Redis自身操作特性的影响

首先,我们来学习下Redis提供的键值对命令操作对延迟性能的影响。我重点介绍两类关键操作:慢查询命令和过期key操作。

1.慢查询命令

慢查询命令,就是指在Redis中执行速度慢的命令,这会导致Redis延迟增加。Redis提供的命令操作很多,并不是所有命令都慢,这和命令操作的复杂度有关。所以,我们必须要知道Redis的不同命令的复杂度。

比如说,Value类型为String时,GET/SET操作主要就是操作Redis的哈希表索引。这个操作复杂度基本是固定的,即O(1)。但是,当Value类型为Set时,SORT、SUNION/SMEMBERS操作复杂度分别为O(N+M*log(M))和O(N)。其中,N为Set中的元素个数,M为SORT操作返回的元素个数。这个复杂度就增加了很多。Redis官方文档中对每个命令的复杂度都有介绍,当你需要了解某个命令的复杂度时,可以直接查询。

那该怎么应对这个问题呢?在这儿,我就要给你排查建议和解决方法了,这也是今天的第一个方法。

当你发现Redis性能变慢时,可以通过Redis日志,或者是latency monitor工具,查询变慢的请求,根据请求对应的具体命令以及官方文档,确认下是否采用了复杂度高的慢查询命令。

如果的确有大量的慢查询命令,有两种处理方式:

    • 用其他高效命令代替。比如说,如果你需要返回一个SET中的所有成员时,不要使用SMEMBERS命令,而是要使用SSCAN多次迭代返回,避免一次返回大量数据,造成线程阻塞。
    • 当你需要执行排序、交集、并集操作时,可以在客户端完成,而不要用SORT、SUNION、SINTER这些命令,以免拖慢Redis实例
    • 当然,如果业务逻辑就是要求使用慢查询命令,那你得考虑采用性能更好的CPU,更快地完成查询命令,避免慢查询的影响。

      还有一个比较容易忽略的慢查询命令,就是KEYS。它用于返回和输入模式匹配的所有key,例如,以下命令返回所有包含“name”字符串的keys。

      redis> KEYS *name*
      1) "lastname"
      2) "firstname"
      

      因为KEYS命令需要遍历存储的键值对,所以操作延时高。如果你不了解它的实现而使用了它,就会导致Redis性能变慢。所以,KEYS命令一般不被建议用于生产环境中

      2.过期key操作

      接下来,我们来看过期key的自动删除机制。它是Redis用来回收内存空间的常用机制,应用广泛,本身就会引起Redis操作阻塞,导致性能变慢,所以,你必须要知道该机制对性能的影响。

      Redis键值对的key可以设置过期时间。默认情况下,Redis每100毫秒会删除一些过期key,具体的算法如下:

      1. 采样ACTIVE_EXPIRE_CYCLE_LOOKUPS_PER_LOOP个数的key,并将其中过期的key全部删除;
      2. 如果超过25%的key过期了,则重复删除的过程,直到过期key的比例降至25%以下。

      ACTIVE_EXPIRE_CYCLE_LOOKUPS_PER_LOOP是Redis的一个参数,默认是20,那么,一秒内基本有200个过期key会被删除。这一策略对清除过期key、释放内存空间很有帮助。如果每秒钟删除200个过期key,并不会对Redis造成太大影响。

      但是,如果触发了上面这个算法的第二条,Redis就会一直删除以释放内存空间。注意,删除操作是阻塞的(Redis 4.0后可以用异步线程机制来减少阻塞影响)。所以,一旦该条件触发,Redis的线程就会一直执行删除,这样一来,就没办法正常服务其他的键值操作了,就会进一步引起其他键值操作的延迟增加,Redis就会变慢。

      那么,算法的第二条是怎么被触发的呢?其中一个重要来源,就是频繁使用带有相同时间参数的EXPIREAT命令设置过期key,这就会导致,在同一秒内有大量的key同时过期。

      现在,我就要给出第二条排查建议和解决方法了。

      你要检查业务代码在使用EXPIREAT命令设置key过期时间时,是否使用了相同的UNIX时间戳,有没有使用EXPIRE命令给批量的key设置相同的过期秒数。因为,这都会造成大量key在同一时间过期,导致性能变慢。

      遇到这种情况时,千万不要嫌麻烦,你首先要根据实际业务的使用需求,决定EXPIREAT和EXPIRE的过期时间参数。其次,如果一批key的确是同时过期,你还可以在EXPIREAT和EXPIRE的过期时间参数上,加上一个一定大小范围内的随机数,这样,既保证了key在一个邻近时间范围内被删除,又避免了同时过期造成的压力。

      小结

      这节课,我首先给你介绍了Redis性能变慢带来的重要影响,希望你能充分重视这个问题。我重点介绍了判断Redis变慢的方法,一个是看响应延迟,一个是看基线性能。同时,我还给了你两种排查和解决Redis变慢这个问题的方法:

      1. 从慢查询命令开始排查,并且根据业务需求替换慢查询命令;
      2. 排查过期key的时间设置,并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设置不同的过期时间。

      性能诊断通常是一件困难的事,所以我们一定不能毫无目标地“乱找”。这节课给你介绍的内容,就是排查和解决Redis性能变慢的章法,你一定要按照章法逐一排查,这样才可能尽快地找出原因。

      当然,要真正把Redis用好,除了要了解Redis本身的原理,还要了解和Redis交互的各底层系统的关键机制,包括操作系统和文件系统。通常情况下,一些难以排查的问题是Redis的用法或设置和底层系统的工作机制不协调导致的。下节课,我会着重给你介绍文件系统、操作系统对Redis性能的影响,以及相应的排查方法和解决方案。

      每课一问

      这节课,我提到了KEYS命令,因为它的复杂度很高,容易引起Redis线程操作阻塞,不适用于生产环境。但是,KEYS命令本身提供的功能是上层业务应用经常需要的,即返回与输入模式匹配的keys。

      请思考一下,在Redis中,还有哪些其他命令可以代替KEYS命令,实现同样的功能呢?这些命令的复杂度会导致Redis变慢吗?

      欢迎在留言区写下你的思考和答案,我们一起讨论,共同学习进步。如果你觉得有所收获,欢迎你把今天的内容分享给你的朋友。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fujuacm/article/details/121870257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