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变革来临时

IT产业的上一次巨变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大型计算机逐渐退出舞台,以客户端/服务器为架构的新模式一直被沿用到了现在。云计算可以被认为是IT产业的又一个重大变化,它描述了一种新的基于互联网的IT服务模式,人们无需详细了解云中的基础架构、也不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就可以轻松使用。


从云计算诞生起,对云计算的各种质疑就一直存在,很多人认为云计算只是一个商业噱头,并没有真正的创新和价值。对于任何一种新技术和新产品,在听到正面肯定的同时,存在一些负面评价也是必然的。尤其是服务器上的虚拟化技术在十几年前就已经出现,大规模网络、自动化运维也早已被长期实践,因此云计算背后的技术看起来也并不新鲜。从这一点来说,很多批评者认为云计算本身更像是一场概念炒作,而不是技术创新也不无道理。


图片


显然,云计算并不是一项新的发明,要讨论其创新性,除了技术改进,还需要从商业角度获得不同的阐述。毕竟,只有被真正使用的技术才是有价值的。因此,本文将要介绍云计算的商业模型与价值,从不同角度介绍云计算的实际使用情况,通过介绍云计算与云计算之前服务器租赁模型的区别让大家更好地了解云计算的价值。对于云计算是否属于创新,相信读者在读完本文后心里会有自己的答案。


云计算是新瓶装旧酒?


对于云计算的一个常见观点是,这不就是很多年前的NC概念吗?


NC又叫作网络计算机,是1995年就出现的技术。网络计算机通过使用远程显示协议运行多用户Windows 2000 Server系统的客户端设备。它的工作原理是:客户端和服务器通过TCP/IP和标准的局域网连接,网络计算机作为客户端将其鼠标、键盘的输入传递到服务器处理,服务器再把处理结果传递回客户端显示。众多的客户端可以同时登录到服务器上,仿佛同时在服务器上工作一样,它们之间的工作是相互隔离的。需要注意的是,这时候的网络计算机不具备各种资源池化管理系统本质上还是用局域网在一个计算机上打开了多个虚拟桌面和云计算技术相比,无论是在技术基础还是实现方法上都有非常大的不同。这两者最大的不同就是实现技术,NC技术的实现需要一台装有Windows操作系统的计算机,而且所有的计算资源和内存资源本质上并没有任何隔离,都是共享的。换言之,如果一个用户感染了计算机病毒,或者做了对操作系统破坏性很大的操作,那么所有用户都会失去继续工作的可能性。云计算技术是基于虚拟化的,可以控制对资源的访问粒度,比如每个用户可以使用的CPU内核数量,最大的内存占用等,且所有用户之间是完全隔离的,这样即便出现什么问题,也只是使用者本人的计算机受到损坏,对其他用户和整个虚拟化平台毫无影响。


放眼世界,云服务商层出不穷


随着亚马逊的AWS不断推出新的服务,云计算解决方案也日益成熟,越来越多的厂商开始进入这一领域并大力投资。在国内甚至出现了许多专门从事云服务的厂商(如北京青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云计算领域的竞争格局开始呈现,各个厂商也开始针对企业级专业化场景提供高度完善和有针对性的功能,进而使得云计算从概念落地为技术,再发展成为一个专门的产业。


截至2018年年底,亚马逊云(AWS)、微软云、谷歌云、阿里云和IBM云这五大云服务商控制着公有云市场近3/4的份额。这其中阿里云实属后起之秀,根据财报显示,阿里云当季收入为人民币56.67亿元(约合8.3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90%。阿里云快速增长的动力来自高附加值产品、服务的收入组合及付费客户的强劲增长。全球范围内的情况则是亚马逊的云业务(AWS)同比增长46%,达66.8亿美元,依然位列榜首。微软云、谷歌云和阿里云也在不断加速追赶AWS,增长率再次远远超过全球云市场的平均增长率,因此市场份额均有所提升。云计算行业的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虽然微软云、谷歌云和阿里云的增幅远高于AWS,但他们要追赶AWS并不容易。排名更靠后的中小企业要追赶前几名更是难上加难。


所以目前云计算市场,尤其是IaaS领域,呈现出一种一家独大、多家追随、遍地开花的局面。一家独大的亚马逊看起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依然是云计算的领军企业。追随的几家公司似乎需要寻求一个突破的场景,其中谷歌提供了G Suite,希望在办公云平台上有所斩获;IBM开始转投开源的产品框架,并率先涉足区块链领域的超级账本项目,希望借此有所突破。


云计算产业在国内高速发展


放眼世界,云计算已经成为工业智能升级背后的基础设施。云计算虽然是由美国科技公司发明的,但到下个十年末,它却可能成为中国科技公司的主导领域。


中国一直在积极推动云计算产业的发展。自2015年国家推出“互联网+”的战略以来,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的整合就已成为帮助制造业和其他产业现代化的重要战略举措。随着越来越多传统企业IT基础设施的不断升级,国内云计算的产业规模、从业人数都在快速增长。最好的例子可能是阿里巴巴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阿里巴巴)的云计算大会,在2018年9月,该会议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约12万人参加,与亚马逊同年在美国拉斯维加斯的约5万人现场相比,阿里巴巴云计算大会的规模着实大了许多。


图片

阿里云栖大会现场


中国云市场由本土企业主导,阿里巴巴是国内最早开展云计算业务的企业,在2009年便推出了云服务。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为)、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腾讯)、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百度)和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电信)等公司都在加速扩展自己的云计算服务规模。


据IDC的数据显示,2018年阿里云占据国内公有云市场42%的份额,其次是腾讯云(12%)、中国电信(9%),AWS在国内的市场份额仅为6%。2019年上半年,中国的云基础设施和软件市场总额达到了54亿美元。


而根据2019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DRC)发布的白皮书,预测到2023年,国内的云计算产业规模将超过3000亿元,比2018年的962.8亿元增长两倍多,而且在5年内,将有超过60%的企业和政府机构的日常运营会依赖云计算。


云计算对IT行业职场产生的影响


云计算对IT行业的职场技能会有新的要求,这些影响会突出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对从业者综合能力的要求提高了;第二个方面是会对一些岗位形成降维打击。


先来谈谈第一个方面。在云计算开始普及之前,开发人员、测试人员和运维人员是完全分开的角色,开发人员一般会在程序代码管理版本库中提供最终交付代码;测试人员(区别于开发人员的独立的角色)会对代码进行测试;最后运维人员会尝试将代码放到生产环境中进行发布。由于三种角色的用户都有自己的使用习惯和配置环境,所以经常会出现运维人员交付之后发现运行有错误,而找到开发人员,开发人员却说自己这里是没问题的,这时就会产生代码责任不清楚的推诿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云计算对解决这种问题有非常好的效果,通过使用云计算技术,开发人员、测试人员及运维人员都使用一致的云服务器环境进行开发、测试及最终部署,这个流程进一步发展成了开发人员自己进行测试,自己发布虚拟化容器作为构建件进行最终部署。于是一种开发模式诞生了,这种名为DevOps的模式就是开发人员、测试人员和运维人员结合的新角色,开发人员对代码的所有情况负责到底,从实际工作经验上看,这种新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发布效率,且更好地控制了软件产品的质量。这就是云计算为IT岗位角色带来的第一个变化。


第二个影响是对一些岗位有降维打击,比如数据库管理员这个角色,在没有云服务之前数据库管理员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彼时企业数据库一般都是一个大型服务器的解决方案,保证数据稳定、可靠和可用是数据库管理员最重要的工作,一个Oracle数据库的资深管理员是非常有价值的。但是随着云服务的出现,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考虑把数据存储在云上。随着云计算技术的不断提升,云服务架构的存储成本不断降低,越来越少的企业还保有自己的数据中心,于是很多数据库管理员就不再被需要了。不过云服务在为技术提升的同时,也提供了很多新的培训和岗位,如基于云服务的认证工程师可以对企业使用云服务进行规划和认证,数据库管理员也可以加强学习,了解云时代的数据库架构,乃至于转向大数据存储结构。云时代的降维打击是针对落后技术的,而并非针对人的,只要持有开放心态,不断加强学习,任何人都可以跟上云时代的步伐。


本文节选自:

《大话云计算:从云起源到智能云未来》


-End-

图片


作者:马睿 苏鹏 周翀 编著
关键词:云计算核心技术 主流云服务  云计算安全与合规 云端敏捷运维适合人群:想了解云计算概念的非技术读者、希望使用云计算的IT决策者,或希望使用云计算进行创新的创业者,云计算行业人士本书不仅回答了“什么是云”这一关键问题,还层层解耦、抽丝剥茧,从数据中心结构、服务设计方法,到安全及合规性,再到自动化云端工具,多个角度详细介绍了云计算平台的构成和使用。同时,本书作者还运用自己丰富的实战经验,以动手实验的方式带领读者尝试使用云端服务。本书还对未来世界做出了展望,整本书体系完整,内容丰富,有助于广大读者理解整个IT产业今后发展的大脉络。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51cto.com/15143384/267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