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你的第一本保险指南》读后感

写这个的初衷是源于甲方爸爸的通知:

       学习内容:保险类、专业类书籍

       范围:全体内勤+外包+分公司伙伴

       作业:不少于1500字的Word文档

       。。。。。。

 自从高中毕业就没写过类似这种最少多少字的东西了,再者说学生时代就反感写作文。不过,作为一个一个小小的外包,一个新时代的打工人,直接拒绝的骨气还是没有的。

那就百度吧:保险类、专业类书籍读后感,enter。嗨,结果还不少,看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人也没多少嘛。

随手点进去一个:《你的第一本保险指南》书评。进来就是“还要再读一遍”,随后就是关于这本书的简介了。看完之后感觉这哥们就是个卖书的,不过看简介这本书还是符合保险类书籍的,那就看看呗。

一番折腾,终于把PDF版本的电子书搞了下来。当读到自序中“这种讲道理、重逻辑的思维,不仅让保险回归保障的本源,也可以真正做到为你自己负责、为家人负责。毕竟我们买保险花的每一分钱都是辛辛苦苦挣来的,弄清楚为何而花,很有必要。”这段话时,起码作者是站在一个公平的立场,没有因为是从事保险行业就跑偏了。

读了几个章节,发现这本书真是接地气,还用了许多漫画来解释保险的专有名词。接下来摘抄几处有感触的地方:

1.当我享受退货运费险带来的十几元的“小确幸”时,保险的作用就是为我解决小额的资金损失。这时我摸到的可能是大象的鼻子。当我发生车祸,保险公司出动紧急救援车队时,保险的作用就是为我提供应急服务。这时我摸到的可能是大象的尾巴。当我选择购买一份保证本金和收益的万能险时,我是在进行投资,保险的作用就是让我的资产保值增值。这时我摸到的是大象的耳朵。当我选择购买一份重大疾病保险时,我进行的是一项潜在风险的补偿行为,保险的作用就是帮我应对巨额。

作者以生活中常见的例子,从小到大的,向我们展示了保险覆盖的方方面面。

2.保险就是这样一种商品。当你犹豫许久打算购买时,却隐约想起不知在哪儿看到的“出了事保险公司不赔钱”的新闻,心里忍不住打鼓——算了,先不买了吧。“得益于”部分媒体的推波助澜,“保险不赔”成了全社会热议的话题。站在新闻的角度看,这种故事往往充满冲突和矛盾,体现了普通人和大公司之间的对立,提升了报刊的销量和关注度,最终也变成了实打实的广告费。

前段时间,项目组有个领导去爬长城,走着上去,被人抬着下来。去探望他,才知道是因为一脚没踩好,歪了一下,然后就起不来了,转辗腾挪,最后确诊。脚腕粉碎性骨折,做了手术,小腿上打了一个支架、两个钢板,直到出院一共花了二十几万。 

在聊天的过程中,他除了感慨“意外与明天不知道哪个先来”,最多的是早知道买个意外险了的遗憾,还劝我们一定要买意外险。二十几万,医保只能报一半,剩下的只能自己承担了。

回到家里,我就搜索了意外险,犹豫着买哪个好。得益于大数据,一打开手机电脑就会给我推送保险相关的东西,看个小视频还有什么买保险的闭坑指南,不过大多都是说保险如何坑,如何没用的。看着这些就熄灭了买保险的心思,以至于现在都没买意外险。

3.赔付相关问题中最突出的就是:保险条款内容艰涩,有些标准较为苛刻。其中以重大疾病险对于疾病的定义最为突出。疾病的定义虽然详细,但有时在疾病判断上也存在疑点。比如,急性心肌梗死的定义是:新近的心电图改变提示急性心肌梗死;心肌酶或肌钙蛋白有诊断意义的升高,或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动态变化。坦白讲,大多数消费者都不是学医出身,有些疾病描述本就拗口、难以理解。比如,所谓的“有诊断意义的升高”,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这说的真对,买保险的没几个看得懂合同条款,还是合起来能当砖块使唤的那种,大部分都有一个对一个险种的预先理解,然后就冲着这个买了。到理赔时,就发现根本不是这么回事,次数多了,大家就有了共同的认知“保险只有俩不赔,这不赔,那也不赔”。

 

4.说了半天,我好像两边各打了五十大板,你还是不知道该怎么做。事实上,解决这个问题其实不难:直接询问向你推销保险的代理人就可以了。在我们投保或者说申请保险的过程中,保险代理人(或保险经纪人)可被视作客户和核保师之间的桥梁。客户的问题由代理人转达给核保师,代理人再将核保结论转告客户。

说到这,就不得不提一下那些“卖保险的了”。我身边有三个例子。一个是我家邻居,一个四十岁的家庭妇女,小学毕业,从我妈那听说在卖保险,见了村里人就问“你听过XX保险吗,我给你说,,,”。

第二个是我媳妇家的一个妹妹,初中毕业,在家带小孩,小孩大了想找个事儿干,经过朋友介绍去卖保险,一星期只用去三天签到,就能有工资,签够几单有多少提成。我的第一份保险就是我媳妇找她买的,源于要支持她妹的事业。后来想买意外险,找她要一些推荐,结果话里话外都是些我不确定、不知道、可能吧这些话语,真的还不如去百度。

第三个是我的大学同学,毕了业,没找到合适的工作,以卖保险过渡,那段时间看到他发微信就害怕,你说我是拒绝呢,还是拒绝呢。

三个人从事这个工作没有一个超过半年。不得不说,现在中国的保险代理人素质有点堪忧。悄悄地问一下,有多少人是因为抹不开朋友的面子买的保险。

5.不好的公司各有各的问题,但好的公司一定有一个共同点:为员工购买了充足的商业保险。

衡量好公司的标准又多了一个,以后跳槽的时候参考下。作者还举了一个例子:

谷歌公司多年前就推出了员工保险福利计划,除了医疗费用的补偿报销外,福利计划还规定:如果员工不幸身故,在其身故后的10年中,其配偶每年可以获得约合一半年薪的补偿金,子女每月可以得到1000美元的抚养费,直至18岁成年。

啊,万恶的资本主义。

前段时间和几个朋友喝酒吹牛,聊到我现在正在喝中药,有个朋友说了句他也在喝,我说中药好是好,就是太贵了,医保线超了1800才给报销。他接着说,我们公司给买了保险,看病全额报销。瞬间嘴里的烤肉不香了。

短短几天看不完这本书,就先写到这吧。写这篇读书笔记,大概也符合不了甲方的评优标准,不过真是开卷有益,接下来我会抱着不再敷衍的态度读完这本书。

最后,借用作者的观点,表达买保险的期望:

1.得了重疾,有钱治病;

2.得了重疾,弥补治疗期间的收入;

3.不幸身故,给爸妈留一笔养老费;

4.意外受伤,解决医保不包含的费用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JustDI0209/article/details/110200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