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住不慌:运维职业成长路线规划







零、引子


最近有运维小伙伴问我:
一得,运维行业风云变幻,各种上云/容器化趋势,要把运维干掉的样子;
而自己对运维的前程也越来越迷茫,不知何去何从,能否指点迷津呢?

这是个好问题;

毕竟我也曾经遇到过类似的职业迷茫,并为此思考和挣扎过。




阶段一、业务运维工程师:提供托管式服务


这个阶段,业务是野蛮生长的,
为了求发展,快速迭代,
团队往往会奉行 “先上线后优化” 的敏捷原则,
效率有时候甚至比质量的优先级还更高些。
这也导致可能累积一大堆技术债务,遍地是坑,到处冒烟。

因此研发交付的业务应用,可以类比为小宝宝,
而运维作为保姆角色,提供托管服务,
专门照顾小宝宝(业务应用)。

所以业务运维工程师的几乎全部精力,
都会耗在支撑业务敏捷快速发展上,
能尽量做到不拖业务发展后腿就不容易了,
也就无法抽出精力做业务质量建设优化了;
这也就导致这个阶段的运维工程师非常被动,
常常被戏称为“消防员”,随时准备救火。


遥想当年,
自己去任何地方都是随身携带笔记本的,
随时准备开VPN连网救火:
团建的时候带笔记本,
旅游的时候带笔记本,
跟女友出去逛街谈恋爱的时候带笔记本,
甚至连结婚的时候婚车上都放着笔记本…


随着业务发展,
用户量增长到一个较大的数量,
业务质量一定会成为主要矛盾;

这也会推着业务运维进入下一个运维成长阶段。




阶段二、业务运维SRE:提供引导式服务


随着业务发展到质量无法被忽视的用户量级,
效率的优先级不再是最高的了,
质量的优先级得上来了。

这个阶段的运维和业务之间的关系,
不再是小宝宝和保姆那种托管式关系。
而更像是孩子和家庭教师那种培养引导关系。


运维需要输出各种自动化工具,提高业务支撑效率,
从而还能抽出时间来向业务强调质量意识;

通过建立或者优化问题反馈和问题发现的渠道,
以及将事件和故障的处理流程梳理得更加清晰,
从而让质量问题能及时暴露和介入解决。




阶段三、平台运维SRE:提供管理式服务


当业务高速拉升的阶段过去,整体趋于稳定时,
质量和效率,谁才是主要矛盾,这得看实际情况了,
甚至有可能这两个都不是主要矛盾,
而是成本和安全成为主要矛盾。

随着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自动化/上云等),
运维不再频繁承受业务 “先上线后优化” 之痛,也不用到处被动填坑救火;
被动运维的时代成为历史,
运维需要好好思考,
自己如何才能做好主动运维,从而输出自己的价值。


这个阶段的运维和业务之间的关系,
或者更贴切的说是运维和业务研发之间的关系,
变成了成年人和成年人之间的协同发展关系,
运维为业务研发提供的更像是管理服务,而不再是拖管,也不是引导。

所谓管理式服务,就必然存在交付管理的准入门槛,
运维开始有底气对一切可能存在风险的业务实现“say no”,
运维需要学会拒绝“先上线后优化”,
未经审视的服务,明显存在可用性风险的,
是不能直接上线交付运维管理的。


为了做好这个阶段业务服务的稳定性管理,
运维需要针对业务实际情况,
深挖业务主要矛盾(质量/效率/成本/安全),
然后建设好对应的运营平台;

比如针对 BCP 建设可用性平台,
通过混沌工程持续挖掘可用性风险,
并针对新发现的可用性风险不断补充对应的处理预案;
然后定期对这些沉淀下来的处理预案做保鲜,确保故障预案能按预期生效;
从而为业务可用性保驾护航。




阶段四、技术运营架构师:提供咨询式服务


运维作为技术广度和技术深度的集大成者,尤其在技术广度上会比研发有显著的优势,
对于业务各个阶段的发展情况了如指掌,
对于业务生产环境的各种技术方案烂熟于心,
也踩过和填过业务各种各样的坑,能做到“常在河边走,也能不湿鞋”,
因此这个阶段的运维,将有机会成长为 “技术运营架构师”

这个阶段,
每个业务的真正的主要矛盾,
其实完全取决于业务团队对于自身发展的定位了;


那么运维作为 “技术运营架构师”
怎样为业务继续发光发热产生价值呢?

也许不再是:
自己觉得业务的某些事情很重要就默默去做了,
而是:
在已经建设好的运营流程中,
业务团队结合自身团队的发展定位 以及 业务面临的实际问题
主动咨询技术运营架构师,从而获得最佳实践解决方案。

这个阶段的 技术运营架构师团队 和 业务研发团队的关系,
更像是顾问和客户之间的关系。




阶段五、技术运营PM:提供产品式服务


这个阶段的运维,
我认为应该叫技术运营PM ,或者叫 技术运营产品经理;
不过我更喜欢的一个英文代称是 TPM;

这个角色,将是技术、运营和产品经理的最强融合,
在产品生产链条的始端的产品经理 和 末端的 技术运营,
将因为 TPM 这个角色而有望形成产品闭环。

TPM,将不再局限于业务去创造和输出价值,而是跳出业务,
融入产品思维,通过产品思维来做好技术运营。

比如将技术运营服务或者架构师咨询服务,包装为一个产品,
并输出到业务以外的更大的范围(比如业界);
从而实现技术运营价值泛化和影响力拓宽。

这个阶段的运维和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更像是 PM 和用户之间的关系。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weixin_44648216/article/details/113836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