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网络应用模型

一、客户/服务器模型
	在客户/服务器模型中,有一个总是打开的主机称为服务器,它服务于许多来自其他称为客户机
的主机请求。其工作流程如下:
	(1)服务器处于接收请求的状态。
	(2)客户机发出服务请求,并等待接收结果。
	(3)服务器收到请求后,分析请求,进行必要的处理,得到结果并发送给客户机。
	客户程序必须直到服务器程序的地址,客户机上一般不需要特殊的硬件和复杂的操作系统,而
服务器上运行的软件则是专门用来提供某种服务的程序,可同时处多个远程或本地客户的要求。系
统自启动后即自动调用并一直不断地运行着,被动地等待并接收来自各地客户的请求。因此,服务器
程序不需要知道客户程序的地址。
	客户/服务器模型最主要的特征是:客户是服务请求分,服务器是服务提供方。如Web应用程序,
其中总是打开的Web服务器服务于运行在客户机上的浏览器的请求。当 Web 服务器接收到来客户
机对某对象的请求时,它向该客户机发送请求的对象以做出响应。常见的使用客户/服务器模型的应
用器包括 Web、文件传输协议(FTP)、远程登录和电子邮件等。
	客户/服务器模型的主要特点还有:
	(1)网络中各计算机的地位不平等,服务器可以通过对用户权限的限制来达到管理客户机的
	目的,使它们不能随音存储/删除数据,或进行其他受限的网络活动。整个网络的管理工作由
	作由少数服务器担当,因此网络的管理非常集中和方便。
	(2)客户机相互之间不直接通信。
	(3)可扩展性不佳。受服务器硬件和网终带宽的限制,服务器支持的客户机数有限。


二、P2P模型
	不难看出,在C/S模型中,服务器性能的好坏决定了整个系统的性能,当大量用户请求服务时,服
务器就必然成为系统的瓶颈。P2P模型的思想是整个网络中的传输内容不再被保存在中心服务器
上,每个结点都同时具有下载、上传的功能,其权力和义务都是大体对等的。
	在P2P模型中,各计算机没有固定的客户和服务器划分。相反,任意一对计算机---称为对等方,
直接相互通信。实际上,P2P模型从本质上来看仍然使用客户/服务器模型,每个结点既作为客户访
问其它结点的资源,也作为服务器提供资源给其他结点访问。
	与C/S模型相比,P2P模型的优点主要体现如下:
	(1)减轻了服务器的计算压力,消除了对某个服务器的完全依赖,可以将任务分配到各个结点
上,因此大大提高了系统效率的资源利用率。
	(2)多个客户机之间可以直接共享文档
	(3)可扩展性好,传统服务器有响应和带宽的限制,因此只能接受一定数量的请求。
	(4)网络健壮性强,单个结点的失效不会影响其他部分的结点。
	P2P模型也有缺点。在获取服务的同时,还要给其他结点提供服务,因此会占用较多的内存,影
响整机速度。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SeNiLS/article/details/112412364
6.1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