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上生长》读书笔记 (一),你真的会读书吗?

《向上生长》是一本不错的书。

作者是九边,作家、自媒体人。本书从多个角度,阐述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惑、难题,然后逐个进行深层分析,从而告诉你如何精准选择,抓住每一次出现的机会,拥有一条一路向前的人生路径。

一般来说鸡汤之类的文章读多了,我对各种鸡汤或励志的书是有些排斥的。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知道励志,都想多学习,努力的提高自己。与其看那么多鸡汤类的文章,不如有目的的看些其他感兴趣的书籍,才算是更有收获。但是这本书不同,它可不是鸡汤,读完还是很有收获的。

接下来就先分享一点心得:

你真的会读书吗?仔细静下心来想一想,一年到头书也读了不少,有人更是一年读了几十本上百本。功夫真是没少下,时间和精力投入也够多,但是回过头来想一下,收获如何?回想起来了什么?空空如也,什么也没能留住。长此以往,读再多书可能也收效甚微。就好比有一个消化吸收不好的胃,即便摄取的食物够多,但身体汲取的营养太少。

可能你会说开卷有益,读书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重在量的积累。不一定非要觉得成效显著,非要记住些什么才算收获。如果你真的这么觉得,你仍可以按自己的想法做事,不过来听听作者怎么说,再对比下自己,是不是真的会读书?

我们先来看下第一章的目录:

第一章 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一、为什么要学习及如何学习
二、当你毕业后,如何继续学习
三、厉害的人的工作和学习心得
四、关于积累、精进、进阶
五、关于记忆、链接的一些思考

关于为什么要学习和如何学习,作者的观点很新颖。对于为什么要学习,我想不用很说了吧,道理大家都懂。一般我看了标题都想直接翻过,但是作者用“熵”来比喻,举了个火炉烧柴火的例子,如果不持续的投入柴火,火苗就会慢慢熄灭。那么为什么要读书学习?也是这个道理,如果不持续学习,那么你的知识和认知就像缺少柴火的火苗一样,甚至会逐渐的落后递减,跟不上时代。就这么简单,够深刻了吧,比讲一大堆大道理强。

接下来作者说了如何学习,这个我觉得是干货。没看之前,我也向上面所说的,只管泛泛而读,认为开卷有益。看了之后才知道读书吸收的效率太低,营养汲取的太少,缺一个消化吸收强大的“胃”。

作者把知识分为两种,一类知识是实践型的,也就是书籍里没有 的,或者书籍里有但是不容易找到的。比如怎么待人接物,怎么“搬砖  ”,毕竟每个人搬的砖都不太一样,有很多技巧在里边。这类知识非常关键,往往是立竿见影的,而且对一个人来说事关重大,必须优先掌 握。如果你的生活中每天都接触全新的这类知识,你 确实没必要计较看多少书。一直在解决各种难题,一直在实践中持续学习和思考, 时间长了就变得非常不得了。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回复: 12501893 查看本文章

可是对于99%的人来说,他们进入一个新环境半年之后就稳定了,基本 没什么新的知识摄入了。也就是说,当一个人经历过一段时间痛苦的爬 坡之后,就迅速进入稳定状态了,没有新信息摄入了。你没有新的负熵 流摄入,你的这个系统就在加速衰退。这时候你就得想办法提升自己 了。

另一类知识就是书本上的知识。书本上的知识一般用处比较小,但是当 一个人的知识大规模地积累,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会出现“涌现”效应。

这类知识需要积累,如何积累呢?作者的方法是,一般每天强迫自己看两页书。事实上最难的事就 是坐到书桌前翻开书,只要翻开了,看书难的问题就解决了98%。当我 拿起一本书之后,我经常可以看一二十页,所以一本书用不了多久就看 完了。只要你坚持重复这些行为,每年看的书就会越来越多。同时我觉得不但要坚持读书,而且也要转变态度,有选择的读,而不是小说,文学,杂志什么的抓起什么看什么,认为开卷总是有益的,多一些针对性,因为你的目的是汲取营养。难道是纯粹的娱乐吗?

然后作者着重讲了“消化阶段”,如果消化不好,读再多书汲取的营养也不大。这点对我的感触很大,作者的方法是把收获的新知识发一条微博,再加进去一点之前 学习到的东西。这个过程坚持下来,就会对之前读过的书有个记录,也 吸收了一遍刚学的知识,同时练习了文笔。参照作者的办法,我也对一些新颖的知识做些加工整理,或者补充,再加上一些自己的感悟心得,发表个QQ说说,这就是我沉淀积累和思考的过程,感觉挺受用。看书也一样,若你认同的观点,可以翻的快一点儿,若你没听过的观点,则需要注意啦注意啦,敲黑板了,没准这就是你的收获。是否全盘接受呢,也不一定。要经过自己的思考辨别,到豁然开朗,到最后的欣然接受。注意,这就是你的收获。发现了你不知道了,提高了你的认知边界,这就是很大的收获,或做笔记,或加批注,向作者那样加工整理后发个说说,都是消化吸收的过程。

作者还讲了最近有的一种不好的现象,碎片化阅读。貌似阅读了很多,但可能收效不大,这也是需要讲方法的。

人的大脑是“关系型数据库”,也就是说你记住的所有东西都依 赖我们大脑里已经有的东西。举个例子,一个原始人看到了泰坦尼克 号,他是想不明白这是什么东西的,但是你就算没见过泰坦尼克号,你 也能大概知道它是什么事物,这是因为你见过别的船。当你把两个事物关联 起来,就大概能猜出这东西应该是一艘型号大一点的船了。 碎片化的东西由于缺乏“触点”,和现有知识连不起来,下次想用的时候 也想不出来。我上面说自己组织语言写条微博记录下新知识,就是把新 知识和已经有的关联一下。如果新知识连不到你的“认知树”上,很快就 会忘了,就跟从来没出现过一样。

一个人如果想输出,必须依赖积累,这本来就是常识。不断的修正和学习,不断的挑战自己,及时失败了,再修正和学习,形成一个正向循环;

学习知识点的增多,也就是作者所说“链接”增多,“链接”的多少是反映一个人处理和归类信息的能力,交际能力等,反应出一个人做某事成功的重要因素。大脑“链接”的越多,思维才会更加活跃,想法才多。而单一的信息孤岛信息片段,大脑是很容易忘记的。因为大脑的结构上喜欢“链接”,是“链接”串起了一个个神经元。就好比单纯的某个人名你可能很容易忘记,但是若同他的样貌和一块儿吃饭聊天的印象结合起来,可能很容易就记住他了。

关于学习,作者建议切莫太贪心,上来就想迎接挑战,急于求成。那样会影响甚至打击自己的积极性。像某某技能二十天突破,想想还是算了,怎么可能。要耐下心来点滴做起,量变引起质变,一点点的积累才会最终形成连自己都不敢相信的力量,一旦积累到打通了脑海中的“信息高速公路”,那么出口成章,滔滔不绝,才思敏捷根本不是难事。

作者认为,目前还没有影响到你的生活,是因为学习的量还不到,书看的是否超出万本,思考总结文案是否写出万字,代码是否超出10万行;量变形成质变。就像硅谷王川说的:“所有的我们以为质量问题,大多本质是数量问题,差几个数量级而已。数量就是最重要的质量。大多数质量问题,在微观上看,命名是数量不够的问题,因为错误地以为瓶颈在于质量,幻想在不增加数量的前提下,用某种奇技淫巧,偷工减料达到目的”。作者的方法是可以坚持写作创作,不必在意你的质量如何以及别人会怎么看你,抱着写给自己看,自己的感悟总结分享而已,莫管别人是否会看,是否会关注。长此以往的坚持,就是你的收获。

简单的欲望,只需要放纵就可以实现,而高级的欲望,放纵是实现不了的,需要的是自律和克制,只有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经过反思,学习,反思,在学习,才能突破自我认知局限,搭建自己的知识系统和核心竞争力。而其中还有一个问题,当一个形式或者时态已经很成熟,如果深陷其中,一眼看到尽头,就可能出现“丧尸”心里。如果真的出现这种局势,想方设法迅速使自己脱身,随时关注市场动态,看懂趋势,在其他行业从小白做起,以积极的心态面对。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qq8864/article/details/111386217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