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NA知识汇总

CCNA

Day 1


内容:

1、计算机基础:

【1】冯· 诺依曼体系:

ENIAC,1946/2/14诞生,世界上第一台通用计算机。

CPU(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运算器、控制器、寄存器、缓存

存储器:内存、RAM(Random Access Memory)存储器内部有大量的存储单元CELL,一个CELL是8bits,二进制

          8bits=1Bytes,内存的最小存储单元是1Byte.

          内存的编址是平面的 

Input:下指令、提供数据等

Output:输出数据加工的结果

程序=指令+数据;算法+数据结构

另:

NIC: Network Interface Card,网络接口卡/网络适配器,是计算机连接网络的设备

显卡:Video Card,Graphic Card,显示接口卡/显示适配器,是计算机进行数模信号转换的设备

2、 计算机的启动过程:

计算机的整个启动过程分成四个阶段:

1)BIOS:Basic Input/Output System,基本输出输入系统,进行硬件自检,通过则将控制权交给下一阶段的

启动程序—>启动顺序(Boot Sequence)

2)主引导记录,MBR(Master boot record),512字节。

3)硬盘启动:告知计算机操作系统在哪个分区

4)操作系统:控制权交给操作系统之后,操作系统的内核被载入内存

3、 部分DOS命令

dxdiag 查看计算机配置信息

systeminfo 查看计算机系统信息

wmic memorychip 查看内存信息

ipconfig 查看计算机IP地址信息

ipconfig/all 查看 计算机所有网卡信息

netsh interface
ipv4 show interfaces 查看计算机网卡状态

wmic memorychip
list brief 查看内存条数量

start
msinfo32 查看系统信息
补充
网络通信,两个计算机之间的通信—网线直连;三个计算机之间的通信—HUB

hub(集线器)
缺点:
1.不能实现1对1
2.不安全(冲突域太大)(CSMA/CD:载波侦听多路访问/自动检测)
3.不能实现无限距离传输—信号衰减、失真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CSMA-CD 带冲突检测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技术

工作原理:发送数据前先侦听信道是否空闲,若空闲,则立即发送数据。若信道忙碌,则等待一段时间至信道中的信息传输结束后再发送数据;若在上一段信息发送结束后,同时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节点都提出发送请求,则判定为冲突。若侦听到冲突,则立即停止发送数据,等待一段随机时间,再重新尝试

/将CSMA/CD的工作过程形象的比喻成很多人在一间黑屋子中举行讨论会,参加会议的人都是只能听到其他人的声音。每个人在说话前必须先倾听,只有等会场安静下来后,他才能够发言。人们将发言前监听以确定是否已有人在发言的动作成为"载波侦听";将在会场安静的情况下每人都有平等机会讲话成为“多路访问”;如果有两人或两人以上同时说话,大家就无法听清其中任何一人的发言,这种情况称为发生“冲突”。发言人在发言过程中要及时发现是否发生冲突,这个动作称为“冲突检测”。如果发言人发现冲突已经发生,这时他需要停止讲话,然后随机后退延迟,再次重复上述过程,直至讲话成功。如果失败次数太多,他也许就放弃这次发言的想法/

隔离冲突域—网桥->交换机

网桥:二层的网络设备,端口分别有一条独立的交换信道(可以隔离冲突域)

也说明HUB是所有端口共用一条交换信道,共享同一背板总线

交换机的作用

1、无限延长传输距离

2、实现单播—一对一传输

3、分割冲突域—交换机每个接口是一个冲突域,所有接口都是一个广播域

交换机转发数据原理:通过MAC地址进行物理寻址

交换机则是工作在数据链路层的设备,在接收到数据后,通过查找自身系统MAC地址表中的MAC地址与端口对应关系,将数据传送到目的端口。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交换机在同一时刻可进行多个端口之间的数据传输,每一端口都是独立的物理网段,连接在端口上的网络设备独自享有全部的带宽。因此,交换机起到了分割冲突域的作用,每一个端口为一个冲突域,如图所示。

洪泛范围:广播域

IP地址:32位二进制数 平时一般看到的是点分十进制 分为网络位和主机位

几种常见三层协议

IP 网际网络协议

ICMP 网络控制管理协议
Ping 测试联通性指令

ARP 地址解析协议:地址解析协议,已知对方IP,请求对方MAC地址,广播发送

四层协议

TCP 传输控制协议

UDP 用户数据报文协议

端口号

0-65535
1-1023(著名端口) 1024-65535(动态端口、高端口)

几种常见的应用层服务及端口号

FTP 文件传输协议 TCP 21

Talent 远程登录 TCP 23

http 超文本传输协议 TCP 80

DNS 域名解析系统 UDP/TCP 53

HTTPS 安全HTTP TCP 443

MSS 最大段长度 以太网 1480B

MTU 最大传输单元 以太网 1500B

传输单位
bit–位
Byte – 字节(最小的存储单位)
KB
MB
GB
TB


OSI七层参考模型(OpenSystemInterconnect),即开放式系统互联

应用层 通过人机交互的界面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

表示层 为上层用户解决用户信息语法问题,编码、解码、加密、解密

会话层 在两个节点之间建立端链接,提供对话控制机制,建立、维持、终止会话进程

传输层 通过端口号区分上层不同的服务 数据分段 TCP(面向连接的)/UDP(面向无连接)

提供可靠的传输机制 确认 重传 排序 流控
端口号(PID)区分上层服务,端口号范围:0-65535
0-1023著名端口 1024-65535 动态端口

网络层
IP 通过IP地址进行逻辑寻址,建立两个节点之间的连接
IP地址 路由器—隔离广播域(洪范范围) 路由器基于IP地址逻辑寻址
ARP协议:地址解析协议,已知对方IP,请求对方MAC地址,广播发送 request reply

数据链路层 逻辑链路控制层
LLC 为上层提供服务 提供FCS校验 数据分帧

            媒介访问控制层 

MAC—物理地址 网桥/交换机

物理层 定义电气、电压、光学特性、接口规范
中继器/集线器 传送比特流
(四层就是前三层分为应用层,后两位组成网络接口层)


TCP/IP协议栈道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传输层:TCP/UDP
TCP–面向连接的可靠传输协议
面向连接–三次握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四次断开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可靠–可靠的传输机制 确认 重传 排序 流控(滑动窗口)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互动窗口(如图)

1Byte=8bit kB/s 200Mb/8=25MB80% 32bit=4B5=20BàTCP标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端口号:用来标识同一台计算机的不同的应用进程。

1)源端口:源端口和IP地址的作用是标识报文的返回地址。

2)目的端口:端口指明接收方计算机上的应用程序接口。

TCP报头中的源端口号和目的端口号同IP数据报中的源IP与目的IP唯一确定一条TCP连接。

2、序号和确认号:是TCP可靠传输的关键部分。序号是本报文段发送的数据组的第一个字节的序号。在TCP传送的流中,每一个字节一个序号。e.g.一个报文段的序号为300,此报文段数据部分共有100字节,则下一个报文段的序号为400。所以序号确保了TCP传输的有序性。确认号,即ACK,指明下一个期待收到的字节序号,表明该序号之前的所有数据已经正确无误的收到。确认号只有当ACK标志为1时才有效。比如建立连接时,SYN报文的ACK标志位为0。

3、数据偏移/首部长度:4bits。由于首部可能含有可选项内容,因此TCP报头的长度是不确定的,报头不包含任何任选字段则长度为20字节,4位首部长度字段所能表示的最大值为1111,转化为10进制为15,15*32/8 = 60,故报头最大长度为60字节。首部长度也叫数据偏移,是因为首部长度实际上指示了数据区在报文段中的起始偏移值。

4、保留:为将来定义新的用途保留,现在一般置0。

5、控制位:URG ACK PSH RST SYN FIN,共6个,每一个标志位表示一个控制功能。

1)URG:紧急指针标志,为1时表示紧急指针有效,为0则忽略紧急指针。

2)ACK:确认序号标志,为1时表示确认号有效,为0表示报文中不含确认信息,忽略确认号字段。

3)PSH:push标志,为1表示是带有push标志的数据,指示接收方在接收到该报文段以后,应尽快将这个报文段交给应用程序,而不是在缓冲区排队。

4)RST:重置连接标志,用于重置由于主机崩溃或其他原因而出现错误的连接。或者用于拒绝非法的报文段和拒绝连接请求。

5)SYN:同步序号,用于建立连接过程,在连接请求中,SYN=1和ACK=0表示该数据段没有使用捎带的确认域,而连接应答捎带一个确认,即SYN=1和ACK=1。

6)FIN:finish标志,用于释放连接,为1时表示发送方已经没有数据发送了,即关闭本方数据流。

6、窗口:滑动窗口大小,用来告知发送端接受端的缓存大小,以此控制发送端发送数据的速率,从而达到流量控制。窗口大小时一个16bit字段,因而窗口大小最大为65535。

7、校验和:奇偶校验,此校验和是对整个的 TCP 报文段,包括 TCP 头部和 TCP 数据,以 16 位字进行计算所得。由发送端计算和存储,并由接收端进行验证。

8、紧急指针:只有当 URG 标志置 1 时紧急指针才有效。紧急指针是一个正的偏移量,和顺序号字段中的值相加表示紧急数据最后一个字节的序号。 TCP 的紧急方式是发送端向另一端发送紧急数据的一种方式。

9、选项和填充:最常见的可选字段是最长报文大小,又称为MSS(Maximum Segment Size),每个连接方通常都在通信的第一个报文段(为建立连接而设置SYN标志为1的那个段)中指明这个选项,它表示本端所能接受的最大报文段的长度。选项长度不一定是32位的整数倍,所以要加填充位,即在这个字段中加入额外的零,以保证TCP头是32的整数倍。

10、数据部分: TCP 报文段中的数据部分是可选的。在一个连接建立和一个连接终止时,双方交换的报文段仅有 TCP 首部。如果一方没有数据要发送,也使用没有任何数据的首部来确认收到的数据。在处理超时的许多情况中,也会发送不带任何数据的报文段。


UDP:非面向连接的不可靠传输协议8B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相同点: 2者都是模型化层次化

下层对上层提供服务支持

每层协议彼此相互独立

不同点:OSI先有模型才有协议   TCP/IP先有协议才有模型

TCP/IP协议栈只适用于TCP/IP网络

层数量不同


网络层:IP协议

IP协议:三层设备来查看 20B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版本:IP协议的版本,目前的IP协议版本号为4,下一代IP协议版本号为6。

首部长度:IP报头的长度。固定部分的长度(20字节)和可变部分的长度之和。共占4位。最大为1111,即10进制的15,代表IP报头的最大长度可以为15个32bits(4字节),也就是最长可为15*4=60字节,除去固定部分的长度20字节,可变部分的长度最大为40字节。

服务类型:Type Of Service。

总长度:IP报文的总长度。报头的长度和数据部分的长度之和。

标识:唯一的标识主机发送的每一分数据报。通常每发送一个报文,它的值加一。当IP报文长度超过传输网络的MTU(最大传输单元)时必须分片,这个标识字段的值被复制到所有数据分片的标识字段中,使得这些分片在达到最终目的地时可以依照标识字段的内容重新组成原先的数据。

标志:共3位。R、DF、MF三位。目前只有后两位有效,DF位:为1表示不分片,为0表示分片。MF:为1表示“更多的片”,为0表示这是最后一片。

片位移:本分片在原先数据报文中相对首位的偏移位。(需要再乘以8)

生存时间:IP报文所允许通过的路由器的最大数量。每经过一个路由器,TTL减1,当为0时,路由器将该数据报丢弃。TTL 字段是由发送端初始设置一个 8 bit字段.推荐的初始值由分配数字 RFC 指定,当前值为 64。发送 ICMP 回显应答时经常把 TTL 设为最大值 255。

协议:指出IP报文携带的数据使用的是那种协议,以便目的主机的IP层能知道要将数据报上交到哪个进程(不同的协议有专门不同的进程处理)。和端口号类似,此处采用协议号,TCP的协议号为6,UDP的协议号为17。ICMP的协议号为1,IGMP的协议号为2.

首部校验和:计算IP头部的校验和,检查IP报头的完整性。

源IP地址:标识IP数据报的源端设备。

目的IP地址:标识IP数据报的目的地址。

TTL time to live
0-255 每经过一台路由器-1 当为0时路由器直接丢弃

协议 TCP 6 标识上层协议

 UDP 17

 EIGRP 88

 OSPF 89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weixin_45050702/article/details/109270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