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MAScript 6 入门教程》学习笔记 Ⅲ

Reflect

概述

Reflect对象与Proxy对象一样,也是 ES6 为了操作对象而提供的新 API。Reflect对象的设计目的有这样几个。

(1) 将Object对象的一些明显属于语言内部的方法(比如Object.defineProperty),放到Reflect对象上。现阶段,某些方法同时在ObjectReflect对象上部署,未来的新方法将只部署在Reflect对象上。也就是说,从Reflect对象上可以拿到语言内部的方法。

(2) 修改某些Object方法的返回结果,让其变得更合理。比如,Object.defineProperty(obj, name, desc)在无法定义属性时,会抛出一个错误,而Reflect.defineProperty(obj, name, desc)则会返回false

// 老写法
try {
    
    
  Object.defineProperty(target, property, attributes);
  // success
} catch (e) {
    
    
  // failure
}

// 新写法
if (Reflect.defineProperty(target, property, attributes)) {
    
    
  // success
} else {
    
    
  // failure
}

(3) 让Object操作都变成函数行为。某些Object操作是命令式,比如name in objdelete obj[name],而Reflect.has(obj, name)Reflect.deleteProperty(obj, name)让它们变成了函数行为。

// 老写法
'assign' in Object // true

// 新写法
Reflect.has(Object, 'assign') // true

(4)Reflect对象的方法与Proxy对象的方法一一对应,只要是Proxy对象的方法,就能在Reflect对象上找到对应的方法。这就让Proxy对象可以方便地调用对应的Reflect方法,完成默认行为,作为修改行为的基础。也就是说,不管Proxy怎么修改默认行为,你总可以在Reflect上获取默认行为。

Proxy(target, {
    
    
  set: function(target, name, value, receiver) {
    
    
    var success = Reflect.set(target, name, value, receiver);
    if (success) {
    
    
      console.log('property ' + name + ' on ' + target + ' set to ' + value);
    }
    return success;
  }
});

上面代码中,Proxy方法拦截target对象的属性赋值行为。它采用Reflect.set方法将值赋值给对象的属性,确保完成原有的行为,然后再部署额外的功能。


静态方法

Reflect对象一共有 13 个静态方法。

Reflect.apply(target, thisArg, args)
Reflect.construct(target, args)
Reflect.get(target, name, receiver)
Reflect.set(target, name, value, receiver)
Reflect.defineProperty(target, name, desc)
Reflect.deleteProperty(target, name)
Reflect.has(target, name)
Reflect.ownKeys(target)
Reflect.isExtensible(target)
Reflect.preventExtensions(target)
Reflect.getOwnPropertyDescriptor(target, name)
Reflect.getPrototypeOf(target)
Reflect.setPrototypeOf(target, prototype)

上面这些方法的作用,大部分与Object对象的同名方法的作用都是相同的,而且它与Proxy对象的方法是一一对应的。下面是对它们的解释。

Reflect.get(target, name, receiver)

Reflect.get方法查找并返回target对象的name属性,如果没有该属性,则返回undefined

如果name属性部署了读取函数(getter),则读取函数的this绑定receiver

如果第一个参数不是对象,Reflect.get方法会报错。

Reflect.set(target, name, value, receiver)

Reflect.set方法设置target对象的name属性等于value

如果name属性设置了赋值函数,则赋值函数的this绑定receiver

注意,如果 Proxy对象和 Reflect对象联合使用,前者拦截赋值操作,后者完成赋值的默认行为,而且传入了receiver,那么Reflect.set会触发Proxy.defineProperty拦截。

如果第一个参数不是对象,Reflect.set会报错。

Reflect.has(obj, name)

Reflect.has方法对应name in obj里面的in运算符。

如果Reflect.has()方法的第一个参数不是对象,会报错。

Reflect.deleteProperty(obj, name)

Reflect.deleteProperty方法等同于delete obj[name],用于删除对象的属性。

const myObj = {
    
     foo: 'bar' };

// 旧写法
delete myObj.foo;

// 新写法
Reflect.deleteProperty(myObj, 'foo');

该方法返回一个布尔值。如果删除成功,或者被删除的属性不存在,返回true;删除失败,被删除的属性依然存在,返回false

如果Reflect.deleteProperty()方法的第一个参数不是对象,会报错。

Reflect.construct(target, args)

Reflect.construct方法等同于new target(...args),这提供了一种不使用new,来调用构造函数的方法。

function Greeting(name) {
    
    
  this.name = name;
}

// new 的写法
const instance = new Greeting('张三');

// Reflect.construct 的写法
const instance = Reflect.construct(Greeting, ['张三']);

如果Reflect.construct()方法的第一个参数不是函数,会报错。

Reflect.getPrototypeOf(obj)

Reflect.getPrototypeOf方法用于读取对象的__proto__属性,对应Object.getPrototypeOf(obj)

const myObj = new FancyThing();

// 旧写法
Object.getPrototypeOf(myObj) === FancyThing.prototype;

// 新写法
Reflect.getPrototypeOf(myObj) === FancyThing.prototype;

Reflect.getPrototypeOfObject.getPrototypeOf的一个区别是,如果参数不是对象,Object.getPrototypeOf会将这个参数转为对象,然后再运行,而Reflect.getPrototypeOf会报错。

Object.getPrototypeOf(1) // Number {[[PrimitiveValue]]: 0}
Reflect.getPrototypeOf(1) // 报错

Reflect.setPrototypeOf(obj, newProto)

Reflect.setPrototypeOf方法用于设置目标对象的原型(prototype),对应Object.setPrototypeOf(obj, newProto)方法。它返回一个布尔值,表示是否设置成功。

如果无法设置目标对象的原型(比如,目标对象禁止扩展),Reflect.setPrototypeOf方法返回false

如果第一个参数不是对象,Object.setPrototypeOf会返回第一个参数本身,而Reflect.setPrototypeOf会报错。

如果第一个参数是undefinednullObject.setPrototypeOfReflect.setPrototypeOf都会报错。

Reflect.apply(func, thisArg, args)

Reflect.apply方法等同于Function.prototype.apply.call(func, thisArg, args),用于绑定this对象后执行给定函数。

一般来说,如果要绑定一个函数的this对象,可以这样写fn.apply(obj, args),但是如果函数定义了自己的apply方法,就只能写成Function.prototype.apply.call(fn, obj, args),采用Reflect对象可以简化这种操作。

Reflect.defineProperty(target, propertyKey, attributes)

Reflect.defineProperty方法基本等同于Object.defineProperty,用来为对象定义属性。未来,后者会被逐渐废除,请从现在开始就使用Reflect.defineProperty代替它。

如果Reflect.defineProperty的第一个参数不是对象,就会抛出错误,比如Reflect.defineProperty(1, 'foo')

Reflect.getOwnPropertyDescriptor(target, propertyKey)

Reflect.getOwnPropertyDescriptor基本等同于Object.getOwnPropertyDescriptor,用于得到指定属性的描述对象,将来会替代掉后者。

var myObject = {
    
    };
Object.defineProperty(myObject, 'hidden', {
    
    
  value: true,
  enumerable: false,
});

// 旧写法
var theDescriptor = Object.getOwnPropertyDescriptor(myObject, 'hidden');

// 新写法
var theDescriptor = Reflect.getOwnPropertyDescriptor(myObject, 'hidden');

Reflect.getOwnPropertyDescriptorObject.getOwnPropertyDescriptor的一个区别是,如果第一个参数不是对象,Object.getOwnPropertyDescriptor(1, 'foo')不报错,返回undefined,而Reflect.getOwnPropertyDescriptor(1, 'foo')会抛出错误,表示参数非法。

Reflect.isExtensible (target)

Reflect.isExtensible方法对应Object.isExtensible,返回一个布尔值,表示当前对象是否可扩展。

如果参数不是对象,Object.isExtensible会返回false,因为非对象本来就是不可扩展的,而Reflect.isExtensible会报错。

Reflect.preventExtensions(target)

Reflect.preventExtensions对应Object.preventExtensions方法,用于让一个对象变为不可扩展。它返回一个布尔值,表示是否操作成功。

如果参数不是对象,Object.preventExtensions在 ES5 环境报错,在 ES6 环境返回传入的参数,而Reflect.preventExtensions会报错。

Reflect.ownKeys (target)

Reflect.ownKeys方法用于返回对象的所有属性,基本等同于Object.getOwnPropertyNamesObject.getOwnPropertySymbols之和。

如果Reflect.ownKeys()方法的第一个参数不是对象,会报错。


实例:使用 Proxy 实现观察者模式

观察者模式(Observer mode)指的是函数自动观察数据对象,一旦对象有变化,函数就会自动执行。


Promise 对象

Promise 的含义

Promise 是异步编程的一种解决方案,比传统的解决方案——回调函数和事件——更合理和更强大。它由社区最早提出和实现,ES6 将其写进了语言标准,统一了用法,原生提供了Promise对象。

所谓Promise,简单说就是一个容器,里面保存着某个未来才会结束的事件(通常是一个异步操作)的结果。从语法上说,Promise 是一个对象,从它可以获取异步操作的消息。Promise 提供统一的 API,各种异步操作都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进行处理。

Promise对象有以下两个特点。

(1)对象的状态不受外界影响。Promise对象代表一个异步操作,有三种状态:pending(进行中)、fulfilled(已成功)和rejected(已失败)。只有异步操作的结果,可以决定当前是哪一种状态,任何其他操作都无法改变这个状态。这也是Promise这个名字的由来,它的英语意思就是“承诺”,表示其他手段无法改变。

(2)一旦状态改变,就不会再变,任何时候都可以得到这个结果。Promise对象的状态改变,只有两种可能:从pending变为fulfilled和从pending变为rejected。只要这两种情况发生,状态就凝固了,不会再变了,会一直保持这个结果,这时就称为 resolved(已定型)。如果改变已经发生了,你再对Promise对象添加回调函数,也会立即得到这个结果。这与事件(Event)完全不同,事件的特点是,如果你错过了它,再去监听,是得不到结果的。

注意,为了行文方便,本章后面的resolved统一只指fulfilled状态,不包含rejected状态。

有了Promise对象,就可以将异步操作以同步操作的流程表达出来,避免了层层嵌套的回调函数。此外,Promise对象提供统一的接口,使得控制异步操作更加容易。

Promise也有一些缺点。首先,无法取消Promise,一旦新建它就会立即执行,无法中途取消。其次,如果不设置回调函数,Promise内部抛出的错误,不会反应到外部。第三,当处于pending状态时,无法得知目前进展到哪一个阶段(刚刚开始还是即将完成)。

如果某些事件不断地反复发生,一般来说,使用 Stream 模式是比部署Promise更好的选择。


基本用法

ES6 规定,Promise对象是一个构造函数,用来生成Promise实例。

下面代码创造了一个Promise实例。

const promise = new Promise(function(resolve, reject) {
    
    
  // ... some code

  if (/* 异步操作成功 */){
    
    
    resolve(value);
  } else {
    
    
    reject(error);
  }
});

Promise构造函数接受一个函数作为参数,该函数的两个参数分别是resolvereject。它们是两个函数,由 JavaScript 引擎提供,不用自己部署。

resolve函数的作用是,将Promise对象的状态从“未完成”变为“成功”(即从 pending 变为 resolved),在异步操作成功时调用,并将异步操作的结果,作为参数传递出去;reject函数的作用是,将Promise对象的状态从“未完成”变为“失败”(即从 pending 变为 rejected),在异步操作失败时调用,并将异步操作报出的错误,作为参数传递出去。

Promise实例生成以后,可以用then方法分别指定resolved状态和rejected状态的回调函数。

promise.then(function(value) {
    
    
  // success
}, function(error) {
    
    
  // failure
});

then方法可以接受两个回调函数作为参数。第一个回调函数是Promise对象的状态变为resolved时调用,第二个回调函数是Promise对象的状态变为rejected时调用。其中,第二个函数是可选的,不一定要提供。这两个函数都接受Promise对象传出的值作为参数。

下面是一个用Promise对象实现的 Ajax 操作的例子。

const getJSON = function(url) {
    
    
  const promise = new Promise(function(resolve, reject){
    
    
    const handler = function() {
    
    
      if (this.readyState !== 4) {
    
    
        return;
      }
      if (this.status === 200) {
    
    
        resolve(this.response);
      } else {
    
    
        reject(new Error(this.statusText));
      }
    };
    const client = new XMLHttpRequest();
    client.open("GET", url);
    client.onreadystatechange = handler;
    client.responseType = "json";
    client.setRequestHeader("Accept", "application/json");
    client.send();

  });

  return promise;
};

getJSON("/posts.json").then(function(json) {
    
    
  console.log('Contents: ' + json);
}, function(error) {
    
    
  console.error('出错了', error);
});

上面代码中,getJSON是对 XMLHttpRequest 对象的封装,用于发出一个针对 JSON 数据的 HTTP 请求,并且返回一个Promise对象。需要注意的是,在getJSON内部,resolve函数和reject函数调用时,都带有参数。


Promise.prototype.then()

Promise 实例具有then方法,也就是说,then方法是定义在原型对象Promise.prototype上的。它的作用是为 Promise 实例添加状态改变时的回调函数。前面说过,then方法的第一个参数是resolved状态的回调函数,第二个参数(可选)是rejected状态的回调函数。

then方法返回的是一个新的Promise实例(注意,不是原来那个Promise实例)。因此可以采用链式写法,即then方法后面再调用另一个then方法。

getJSON("/posts.json").then(function(json) {
    
    
  return json.post;
}).then(function(post) {
    
    
  // ...
});

上面的代码使用then方法,依次指定了两个回调函数。第一个回调函数完成以后,会将返回结果作为参数,传入第二个回调函数。


Promise.prototype.catch()

Promise.prototype.catch方法是.then(null, rejection).then(undefined, rejection)的别名,用于指定发生错误时的回调函数。

getJSON('/posts.json').then(function(posts) {
    
    
  // ...
}).catch(function(error) {
    
    
  // 处理 getJSON 和 前一个回调函数运行时发生的错误
  console.log('发生错误!', error);
});

上面代码中,getJSON方法返回一个 Promise 对象,如果该对象状态变为resolved,则会调用then方法指定的回调函数;如果异步操作抛出错误,状态就会变为rejected,就会调用catch方法指定的回调函数,处理这个错误。另外,then方法指定的回调函数,如果运行中抛出错误,也会被catch方法捕获。

p.then((val) => console.log('fulfilled:', val))
  .catch((err) => console.log('rejected', err));

// 等同于
p.then((val) => console.log('fulfilled:', val))
  .then(null, (err) => console.log("rejected:", err));

一般来说,不要在then方法里面定义 Reject 状态的回调函数(即then的第二个参数),总是使用catch方法。

// bad
promise
  .then(function(data) {
    
    
    // success
  }, function(err) {
    
    
    // error
  });

// good
promise
  .then(function(data) {
    
     //cb
    // success
  })
  .catch(function(err) {
    
    
    // error
  });

Promise.prototype.finally()

finally方法用于指定不管 Promise 对象最后状态如何,都会执行的操作。该方法是 ES2018 引入标准的。

promise
.then(result => {
    
    ···})
.catch(error => {
    
    ···})
.finally(() => {
    
    ···});

上面代码中,不管promise最后的状态,在执行完thencatch指定的回调函数以后,都会执行finally方法指定的回调函数。

finally本质上是then方法的特例。


Promise.all()

Promise.all()方法用于将多个 Promise 实例,包装成一个新的 Promise 实例。

const p = Promise.all([p1, p2, p3]);

Promise.race()

Promise.race()方法同样是将多个 Promise 实例,包装成一个新的 Promise 实例。

const p = Promise.race([p1, p2, p3]);

Promise.race()方法的参数与Promise.all()方法一样,如果不是 Promise 实例,就会先调用下面讲到的Promise.resolve()方法,将参数转为 Promise 实例,再进一步处理。


Promise.allSettled()

Promise.allSettled()方法接受一组 Promise 实例作为参数,包装成一个新的 Promise 实例。只有等到所有这些参数实例都返回结果,不管是fulfilled还是rejected,包装实例才会结束。该方法由 ES2020 引入。

const promises = [
  fetch('/api-1'),
  fetch('/api-2'),
  fetch('/api-3'),
];

await Promise.allSettled(promises);
removeLoadingIndicator();

上面代码对服务器发出三个请求,等到三个请求都结束,不管请求成功还是失败,加载的滚动图标就会消失。

该方法返回的新的 Promise 实例,一旦结束,状态总是fulfilled,不会变成rejected。状态变成fulfilled后,Promise 的监听函数接收到的参数是一个数组,每个成员对应一个传入Promise.allSettled()的 Promise 实例。


Promise.any()

Promise.any()方法接受一组 Promise 实例作为参数,包装成一个新的 Promise 实例。只要参数实例有一个变成fulfilled状态,包装实例就会变成fulfilled状态;如果所有参数实例都变成rejected状态,包装实例就会变成rejected状态。该方法目前是一个第三阶段的提案 。

Promise.any()Promise.race()方法很像,只有一点不同,就是不会因为某个 Promise 变成rejected状态而结束。


Promise.resolve()

有时需要将现有对象转为 Promise 对象,Promise.resolve()方法就起到这个作用。

const jsPromise = Promise.resolve($.ajax('/whatever.json'));

上面代码将 jQuery 生成的deferred对象,转为一个新的 Promise 对象。

Promise.resolve()等价于下面的写法。

Promise.resolve('foo')
// 等价于
new Promise(resolve => resolve('foo'))

Promise.resolve方法的参数分成四种情况。

(1)参数是一个 Promise 实例

如果参数是 Promise 实例,那么Promise.resolve将不做任何修改、原封不动地返回这个实例。

(2)参数是一个thenable对象

thenable对象指的是具有then方法的对象,比如下面这个对象。

let thenable = {
    
    
  then: function(resolve, reject) {
    
    
    resolve(42);
  }
};

Promise.resolve方法会将这个对象转为 Promise 对象,然后就立即执行thenable对象的then方法。

(3)参数不是具有then方法的对象,或根本就不是对象

如果参数是一个原始值,或者是一个不具有then方法的对象,则Promise.resolve方法返回一个新的 Promise 对象,状态为resolved

const p = Promise.resolve('Hello');

p.then(function (s){
    
    
  console.log(s)
});
// Hello

(4)不带有任何参数

Promise.resolve()方法允许调用时不带参数,直接返回一个resolved状态的 Promise 对象。

所以,如果希望得到一个 Promise 对象,比较方便的方法就是直接调用Promise.resolve()方法。

const p = Promise.resolve();

p.then(function () {
    
    
  // ...
});

Promise.reject()

Promise.reject(reason)方法也会返回一个新的 Promise 实例,该实例的状态为rejected

const p = Promise.reject('出错了');
// 等同于
const p =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reject('出错了'))

p.then(null, function (s) {
    
    
  console.log(s)
});
// 出错了

注意,Promise.reject()方法的参数,会原封不动地作为reject的理由,变成后续方法的参数。这一点与Promise.resolve方法不一致。


应用

加载图片

我们可以将图片的加载写成一个Promise,一旦加载完成,Promise的状态就发生变化。

const preloadImage = function (path) {
    
    
  return new Promise(function (resolve, reject) {
    
    
    const image = new Image();
    image.onload  = resolve;
    image.onerror = reject;
    image.src = path;
  });
};

Generator 函数与 Promise 的结合

使用 Generator 函数管理流程,遇到异步操作的时候,通常返回一个Promise对象。

function getFoo () {
    
    
  return new Promise(function (resolve, reject){
    
    
    resolve('foo');
  });
}

const g = function* () {
    
    
  try {
    
    
    const foo = yield getFoo();
    console.log(foo);
  } catch (e) {
    
    
    console.log(e);
  }
};

function run (generator) {
    
    
  const it = generator();

  function go(result) {
    
    
    if (result.done) return result.value;

    return result.value.then(function (value) {
    
    
      return go(it.next(value));
    }, function (error) {
    
    
      return go(it.throw(error));
    });
  }

  go(it.next());
}

run(g);

上面代码的 Generator 函数g之中,有一个异步操作getFoo,它返回的就是一个Promise对象。函数run用来处理这个Promise对象,并调用下一个next方法。


Promise.try()

实际开发中,经常遇到一种情况:不知道或者不想区分,函数f是同步函数还是异步操作,但是想用 Promise 来处理它。因为这样就可以不管f是否包含异步操作,都用then方法指定下一步流程,用catch方法处理f抛出的错误。一般就会采用下面的写法。

Promise.resolve().then(f)

上面的写法有一个缺点,就是如果f是同步函数,那么它会在本轮事件循环的末尾执行。

const f = () => console.log('now');
Promise.resolve().then(f);
console.log('next');
// next
// now

上面代码中,函数f是同步的,但是用 Promise 包装了以后,就变成异步执行了。

那么有没有一种方法,让同步函数同步执行,异步函数异步执行,并且让它们具有统一的 API 呢?回答是可以的,并且还有两种写法。第一种写法是用async函数来写。

const f = () => console.log('now');
(async () => f())();
console.log('next');
// now
// next

上面代码中,第二行是一个立即执行的匿名函数,会立即执行里面的async函数,因此如果f是同步的,就会得到同步的结果;如果f是异步的,就可以用then指定下一步,就像下面的写法。

(async () => f())()
.then(...)

需要注意的是,async () => f()会吃掉f()抛出的错误。所以,如果想捕获错误,要使用promise.catch方法。

(async () => f())()
.then(...)
.catch(...)

第二种写法是使用new Promise()

const f = () => console.log('now');
(
  () => new Promise(
    resolve => resolve(f())
  )
)();
console.log('next');
// now
// next

上面代码也是使用立即执行的匿名函数,执行new Promise()。这种情况下,同步函数也是同步执行的。

鉴于这是一个很常见的需求,所以现在有一个提案,提供Promise.try方法替代上面的写法。

const f = () => console.log('now');
Promise.try(f);
console.log('next');
// now
// next

事实上,Promise.try存在已久,Promise 库BluebirdQwhen,早就提供了这个方法。

由于Promise.try为所有操作提供了统一的处理机制,所以如果想用then方法管理流程,最好都用Promise.try包装一下。这样有许多好处,其中一点就是可以更好地管理异常。

function getUsername(userId) {
    
    
  return database.users.get({
    
    id: userId})
  .then(function(user) {
    
    
    return user.name;
  });
}

上面代码中,database.users.get()返回一个 Promise 对象,如果抛出异步错误,可以用catch方法捕获,就像下面这样写。

database.users.get({
    
    id: userId})
.then(...)
.catch(...)

但是database.users.get()可能还会抛出同步错误(比如数据库连接错误,具体要看实现方法),这时你就不得不用try...catch去捕获。

try {
    
    
  database.users.get({
    
    id: userId})
  .then(...)
  .catch(...)
} catch (e) {
    
    
  // ...
}

上面这样的写法就很笨拙了,这时就可以统一用promise.catch()捕获所有同步和异步的错误。

Promise.try(() => database.users.get({
    
    id: userId}))
  .then(...)
  .catch(...)

事实上,Promise.try就是模拟try代码块,就像promise.catch模拟的是catch代码块。


Iterator 和 for…of 循环

Iterator(遍历器)的概念

JavaScript 原有的表示“集合”的数据结构,主要是数组(Array)和对象(Object),ES6 又添加了MapSet。这样就有了四种数据集合,用户还可以组合使用它们,定义自己的数据结构,比如数组的成员是MapMap的成员是对象。这样就需要一种统一的接口机制,来处理所有不同的数据结构。

遍历器(Iterator)就是这样一种机制。它是一种接口,为各种不同的数据结构提供统一的访问机制。任何数据结构只要部署 Iterator 接口,就可以完成遍历操作(即依次处理该数据结构的所有成员)。

Iterator 的作用有三个:一是为各种数据结构,提供一个统一的、简便的访问接口;二是使得数据结构的成员能够按某种次序排列;三是 ES6 创造了一种新的遍历命令for...of循环,Iterator 接口主要供for...of消费。

Iterator 的遍历过程是这样的:

(1)创建一个指针对象,指向当前数据结构的起始位置。也就是说,遍历器对象本质上,就是一个指针对象。

(2)第一次调用指针对象的next方法,可以将指针指向数据结构的第一个成员。

(3)第二次调用指针对象的next方法,指针就指向数据结构的第二个成员。

(4)不断调用指针对象的next方法,直到它指向数据结构的结束位置。

每一次调用next方法,都会返回数据结构的当前成员的信息。具体来说,就是返回一个包含valuedone两个属性的对象。其中,value属性是当前成员的值,done属性是一个布尔值,表示遍历是否结束。

下面是一个模拟next方法返回值的例子。

var it = makeIterator(['a', 'b']);

it.next() // { value: "a", done: false }
it.next() // { value: "b", done: false }
it.next() // { value: undefined, done: true }

function makeIterator(array) {
    
    
  var nextIndex = 0;
  return {
    
    
    next: function() {
    
    
      return nextIndex < array.length ?
        {
    
    value: array[nextIndex++], done: false} :
        {
    
    value: undefined, done: true};
    }
  };
}

默认 Iterator 接口

Iterator 接口的目的,就是为所有数据结构,提供了一种统一的访问机制,即for...of循环(详见下文)。当使用for...of循环遍历某种数据结构时,该循环会自动去寻找 Iterator 接口。

一种数据结构只要部署了 Iterator 接口,我们就称这种数据结构是“可遍历的”(iterable)。

ES6 规定,默认的 Iterator 接口部署在数据结构的Symbol.iterator属性,或者说,一个数据结构只要具有Symbol.iterator属性,就可以认为是“可遍历的”(iterable)。Symbol.iterator属性本身是一个函数,就是当前数据结构默认的遍历器生成函数。执行这个函数,就会返回一个遍历器。至于属性名Symbol.iterator,它是一个表达式,返回Symbol对象的iterator属性,这是一个预定义好的、类型为 Symbol 的特殊值,所以要放在方括号内(参见《Symbol》一章)。

ES6 的有些数据结构原生具备 Iterator 接口(比如数组),即不用任何处理,就可以被for...of循环遍历。原因在于,这些数据结构原生部署了Symbol.iterator属性(详见下文),另外一些数据结构没有(比如对象)。凡是部署了Symbol.iterator属性的数据结构,就称为部署了遍历器接口。调用这个接口,就会返回一个遍历器对象。

原生具备 Iterator 接口的数据结构如下:

  • Array
  • Map
  • Set
  • String
  • TypedArray
  • 函数的 arguments 对象
  • NodeList 对象

对于原生部署 Iterator 接口的数据结构,不用自己写遍历器生成函数,for...of循环会自动遍历它们。除此之外,其他数据结构(主要是对象)的 Iterator 接口,都需要自己在Symbol.iterator属性上面部署,这样才会被for...of循环遍历。

对象(Object)之所以没有默认部署 Iterator 接口,是因为对象的哪个属性先遍历,哪个属性后遍历是不确定的,需要开发者手动指定。本质上,遍历器是一种线性处理,对于任何非线性的数据结构,部署遍历器接口,就等于部署一种线性转换。不过,严格地说,对象部署遍历器接口并不是很必要,因为这时对象实际上被当作 Map 结构使用,ES5 没有 Map 结构,而 ES6 原生提供了。

一个对象如果要具备可被for...of循环调用的 Iterator 接口,就必须在Symbol.iterator的属性上部署遍历器生成方法(原型链上的对象具有该方法也可)。


调用 Iterator 接口的场合

有一些场合会默认调用 Iterator 接口(即Symbol.iterator方法),除了下文会介绍的for...of循环,还有几个别的场合。

(1)解构赋值

对数组和 Set 结构进行解构赋值时,会默认调用Symbol.iterator方法。

(2)扩展运算符

扩展运算符(...)也会调用默认的 Iterator 接口。

实际上,这提供了一种简便机制,可以将任何部署了 Iterator 接口的数据结构,转为数组。也就是说,只要某个数据结构部署了 Iterator 接口,就可以对它使用扩展运算符,将其转为数组。

let arr = [...iterable];

(3)yield*

yield*后面跟的是一个可遍历的结构,它会调用该结构的遍历器接口。

let generator = function* () {
    
    
  yield 1;
  yield* [2,3,4];
  yield 5;
};

var iterator = generator();

iterator.next() // { value: 1, done: false }
iterator.next() // { value: 2, done: false }
iterator.next() // { value: 3, done: false }
iterator.next() // { value: 4, done: false }
iterator.next() // { value: 5, done: false }
iterator.next() // { value: undefined, done: true }

(4)其他场合

由于数组的遍历会调用遍历器接口,所以任何接受数组作为参数的场合,其实都调用了遍历器接口。

下面是一些例子:

  • for…of
  • Array.from()
  • Map(), Set(), WeakMap(), WeakSet()(比如new Map([['a',1],['b',2]])
  • Promise.all()
  • Promise.race()

字符串的 Iterator 接口

字符串是一个类似数组的对象,也原生具有 Iterator 接口。


Iterator 接口与 Generator 函数

Symbol.iterator方法的最简单实现,还是使用下一章要介绍的 Generator 函数。

let myIterable = {
    
    
  [Symbol.iterator]: function* () {
    
    
    yield 1;
    yield 2;
    yield 3;
  }
}
[...myIterable] // [1, 2, 3]

// 或者采用下面的简洁写法

let obj = {
    
    
  * [Symbol.iterator]() {
    
    
    yield 'hello';
    yield 'world';
  }
};

for (let x of obj) {
    
    
  console.log(x);
}
// "hello"
// "world"

上面代码中,Symbol.iterator方法几乎不用部署任何代码,只要用 yield 命令给出每一步的返回值即可。


遍历器对象的 return(),throw()

遍历器对象除了具有next方法,还可以具有return方法和throw方法。如果你自己写遍历器对象生成函数,那么next方法是必须部署的,return方法和throw方法是否部署是可选的。

return方法的使用场合是,如果for...of循环提前退出(通常是因为出错,或者有break语句),就会调用return方法。如果一个对象在完成遍历前,需要清理或释放资源,就可以部署return方法。

注意,return方法必须返回一个对象,这是 Generator 规格决定的。

throw方法主要是配合 Generator 函数使用,一般的遍历器对象用不到这个方法。请参阅《Generator 函数》一章。


for…of 循环

ES6 借鉴 C++、Java、C# 和 Python 语言,引入了for...of循环,作为遍历所有数据结构的统一的方法。

一个数据结构只要部署了Symbol.iterator属性,就被视为具有 iterator 接口,就可以用for...of循环遍历它的成员。也就是说,for...of循环内部调用的是数据结构的Symbol.iterator方法。

for...of循环可以使用的范围包括数组、Set 和 Map 结构、某些类似数组的对象(比如arguments对象、DOM NodeList 对象)、后文的 Generator 对象,以及字符串。

数组

数组原生具备iterator接口(即默认部署了Symbol.iterator属性),for...of循环本质上就是调用这个接口产生的遍历器,可以用下面的代码证明。

for...of循环可以代替数组实例的forEach方法。

JavaScript 原有的for...in循环,只能获得对象的键名,不能直接获取键值。ES6 提供for...of循环,允许遍历获得键值。

var arr = ['a', 'b', 'c', 'd'];

for (let a in arr) {
    
    
  console.log(a); // 0 1 2 3
}

for (let a of arr) {
    
    
  console.log(a); // a b c d
}

for...of循环调用遍历器接口,数组的遍历器接口只返回具有数字索引的属性。这一点跟for...in循环也不一样。

Set 和 Map 结构

Set 和 Map 结构也原生具有 Iterator 接口,可以直接使用for...of循环。

计算生成的数据结构

有些数据结构是在现有数据结构的基础上,计算生成的。比如,ES6 的数组、Set、Map 都部署了以下三个方法,调用后都返回遍历器对象:

  • entries() 返回一个遍历器对象,用来遍历[键名, 键值]组成的数组。对于数组,键名就是索引值;对于 Set,键名与键值相同。Map 结构的 Iterator 接口,默认就是调用entries方法。
  • keys() 返回一个遍历器对象,用来遍历所有的键名。
  • values() 返回一个遍历器对象,用来遍历所有的键值。

这三个方法调用后生成的遍历器对象,所遍历的都是计算生成的数据结构。

类似数组的对象

类似数组的对象包括好几类。下面是for...of循环用于字符串、DOM NodeList 对象、arguments对象的例子。

对于字符串来说,for...of循环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会正确识别 32 位 UTF-16 字符。

并不是所有类似数组的对象都具有 Iterator 接口,一个简便的解决方法,就是使用Array.from方法将其转为数组。

对象

对于普通的对象,for...of结构不能直接使用,会报错,必须部署了 Iterator 接口后才能使用。但是,这样情况下,for...in循环依然可以用来遍历键名。


Generator 函数的语法

简介

Generator 函数是 ES6 提供的一种异步编程解决方案,语法行为与传统函数完全不同。本章详细介绍 Generator 函数的语法和 API,它的异步编程应用请看《Generator 函数的异步应用》一章。

Generator 函数有多种理解角度。语法上,首先可以把它理解成,Generator 函数是一个状态机,封装了多个内部状态。

执行 Generator 函数会返回一个遍历器对象,也就是说,Generator 函数除了状态机,还是一个遍历器对象生成函数。返回的遍历器对象,可以依次遍历 Generator 函数内部的每一个状态。

形式上,Generator 函数是一个普通函数,但是有两个特征。一是,function关键字与函数名之间有一个星号;二是,函数体内部使用yield表达式,定义不同的内部状态(yield在英语里的意思就是“产出”)。

yield 表达式

由于 Generator 函数返回的遍历器对象,只有调用next方法才会遍历下一个内部状态,所以其实提供了一种可以暂停执行的函数。yield表达式就是暂停标志。

遍历器对象的next方法的运行逻辑如下。

(1)遇到yield表达式,就暂停执行后面的操作,并将紧跟在yield后面的那个表达式的值,作为返回的对象的value属性值。

(2)下一次调用next方法时,再继续往下执行,直到遇到下一个yield表达式。

(3)如果没有再遇到新的yield表达式,就一直运行到函数结束,直到return语句为止,并将return语句后面的表达式的值,作为返回的对象的value属性值。

(4)如果该函数没有return语句,则返回的对象的value属性值为undefined

需要注意的是,yield表达式后面的表达式,只有当调用next方法、内部指针指向该语句时才会执行,因此等于为 JavaScript 提供了手动的“惰性求值”(Lazy Evaluation)的语法功能。


next 方法的参数

yield表达式本身没有返回值,或者说总是返回undefinednext方法可以带一个参数,该参数就会被当作上一个yield表达式的返回值。


for…of 循环

for...of循环可以自动遍历 Generator 函数运行时生成的Iterator对象,且此时不再需要调用next方法。

下面是一个利用 Generator 函数和for...of循环,实现斐波那契数列的例子。

function* fibonacci() {
    
    
  let [prev, curr] = [0, 1];
  for (;;) {
    
    
    yield curr;
    [prev, curr] = [curr, prev + curr];
  }
}

for (let n of fibonacci()) {
    
    
  if (n > 1000) break;
  console.log(n);
}

Generator.prototype.throw()

Generator 函数返回的遍历器对象,都有一个throw方法,可以在函数体外抛出错误,然后在 Generator 函数体内捕获。

注意,不要混淆遍历器对象的throw方法和全局的throw命令。上面代码的错误,是用遍历器对象的throw方法抛出的,而不是用throw命令抛出的。后者只能被函数体外的catch语句捕获。

如果 Generator 函数内部没有部署try...catch代码块,那么throw方法抛出的错误,将被外部try...catch代码块捕获。


Generator.prototype.return()

Generator 函数返回的遍历器对象,还有一个return方法,可以返回给定的值,并且终结遍历 Generator 函数。

如果return方法调用时,不提供参数,则返回值的value属性为undefined

如果 Generator 函数内部有try...finally代码块,且正在执行try代码块,那么return方法会导致立刻进入finally代码块,执行完以后,整个函数才会结束。


next()、throw()、return() 的共同点

next()throw()return()这三个方法本质上是同一件事,可以放在一起理解。它们的作用都是让 Generator 函数恢复执行,并且使用不同的语句替换yield表达式。

next()是将yield表达式替换成一个值。

throw()是将yield表达式替换成一个throw语句。

return()是将yield表达式替换成一个return语句。


yield* 表达式

如果在 Generator 函数内部,调用另一个 Generator 函数。需要在前者的函数体内部,自己手动完成遍历。

ES6 提供了yield*表达式,作为解决办法,用来在一个 Generator 函数里面执行另一个 Generator 函数。

从语法角度看,如果yield表达式后面跟的是一个遍历器对象,需要在yield表达式后面加上星号,表明它返回的是一个遍历器对象。这被称为yield*表达式。

let delegatedIterator = (function* () {
    
    
  yield 'Hello!';
  yield 'Bye!';
}());

let delegatingIterator = (function* () {
    
    
  yield 'Greetings!';
  yield* delegatedIterator;
  yield 'Ok, bye.';
}());

for(let value of delegatingIterator) {
    
    
  console.log(value);
}
// "Greetings!
// "Hello!"
// "Bye!"
// "Ok, bye."

实际上,任何数据结构只要有 Iterator 接口,就可以被yield*遍历。


作为对象属性的 Generator 函数

如果一个对象的属性是 Generator 函数,可以简写成下面的形式。

let obj = {
    
    
  * myGeneratorMethod() {
    
    
    ···
  }
};

上面代码中,myGeneratorMethod属性前面有一个星号,表示这个属性是一个 Generator 函数。

它的完整形式如下,与上面的写法是等价的。

let obj = {
    
    
  myGeneratorMethod: function* () {
    
    
    // ···
  }
};

Generator 函数的this

Generator 函数总是返回一个遍历器,ES6 规定这个遍历器是 Generator 函数的实例,也继承了 Generator 函数的prototype对象上的方法。

Generator 函数也不能跟new命令一起用,会报错。


含义

Generator 与状态机

Generator 是实现状态机的最佳结构。比如,下面的clock函数就是一个状态机。

var ticking = true;
var clock = function() {
    
    
  if (ticking)
    console.log('Tick!');
  else
    console.log('Tock!');
  ticking = !ticking;
}

上面代码的clock函数一共有两种状态(TickTock),每运行一次,就改变一次状态。这个函数如果用 Generator 实现,就是下面这样。

var clock = function* () {
    
    
  while (true) {
    
    
    console.log('Tick!');
    yield;
    console.log('Tock!');
    yield;
  }
};

上面的 Generator 实现与 ES5 实现对比,可以看到少了用来保存状态的外部变量ticking,这样就更简洁,更安全(状态不会被非法篡改)、更符合函数式编程的思想,在写法上也更优雅。Generator 之所以可以不用外部变量保存状态,是因为它本身就包含了一个状态信息,即目前是否处于暂停态。

Generator 与协程

协程(coroutine)是一种程序运行的方式,可以理解成“协作的线程”或“协作的函数”。协程既可以用单线程实现,也可以用多线程实现。前者是一种特殊的子例程,后者是一种特殊的线程。

(1)协程与子例程的差异

传统的“子例程”(subroutine)采用堆栈式“后进先出”的执行方式,只有当调用的子函数完全执行完毕,才会结束执行父函数。协程与其不同,多个线程(单线程情况下,即多个函数)可以并行执行,但是只有一个线程(或函数)处于正在运行的状态,其他线程(或函数)都处于暂停态(suspended),线程(或函数)之间可以交换执行权。也就是说,一个线程(或函数)执行到一半,可以暂停执行,将执行权交给另一个线程(或函数),等到稍后收回执行权的时候,再恢复执行。这种可以并行执行、交换执行权的线程(或函数),就称为协程。

从实现上看,在内存中,子例程只使用一个栈(stack),而协程是同时存在多个栈,但只有一个栈是在运行状态,也就是说,协程是以多占用内存为代价,实现多任务的并行。

(2)协程与普通线程的差异

不难看出,协程适合用于多任务运行的环境。在这个意义上,它与普通的线程很相似,都有自己的执行上下文、可以分享全局变量。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同一时间可以有多个线程处于运行状态,但是运行的协程只能有一个,其他协程都处于暂停状态。此外,普通的线程是抢先式的,到底哪个线程优先得到资源,必须由运行环境决定,但是协程是合作式的,执行权由协程自己分配。

由于 JavaScript 是单线程语言,只能保持一个调用栈。引入协程以后,每个任务可以保持自己的调用栈。这样做的最大好处,就是抛出错误的时候,可以找到原始的调用栈。不至于像异步操作的回调函数那样,一旦出错,原始的调用栈早就结束。

Generator 函数是 ES6 对协程的实现,但属于不完全实现。Generator 函数被称为“半协程”(semi-coroutine),意思是只有 Generator 函数的调用者,才能将程序的执行权还给 Generator 函数。如果是完全执行的协程,任何函数都可以让暂停的协程继续执行。

如果将 Generator 函数当作协程,完全可以将多个需要互相协作的任务写成 Generator 函数,它们之间使用yield表达式交换控制权。

Generator 与上下文

JavaScript 代码运行时,会产生一个全局的上下文环境(context,又称运行环境),包含了当前所有的变量和对象。然后,执行函数(或块级代码)的时候,又会在当前上下文环境的上层,产生一个函数运行的上下文,变成当前(active)的上下文,由此形成一个上下文环境的堆栈(context stack)。

这个堆栈是“后进先出”的数据结构,最后产生的上下文环境首先执行完成,退出堆栈,然后再执行完成它下层的上下文,直至所有代码执行完成,堆栈清空。

Generator 函数不是这样,它执行产生的上下文环境,一旦遇到yield命令,就会暂时退出堆栈,但是并不消失,里面的所有变量和对象会冻结在当前状态。等到对它执行next命令时,这个上下文环境又会重新加入调用栈,冻结的变量和对象恢复执行。


应用

Generator 可以暂停函数执行,返回任意表达式的值。这种特点使得 Generator 有多种应用场景。

(1)异步操作的同步化表达

Generator 函数的暂停执行的效果,意味着可以把异步操作写在yield表达式里面,等到调用next方法时再往后执行。这实际上等同于不需要写回调函数了,因为异步操作的后续操作可以放在yield表达式下面,反正要等到调用next方法时再执行。所以,Generator 函数的一个重要实际意义就是用来处理异步操作,改写回调函数。

function* loadUI() {
    
    
  showLoadingScreen();
  yield loadUIDataAsynchronously();
  hideLoadingScreen();
}
var loader = loadUI();
// 加载UI
loader.next()

// 卸载UI
loader.next()

Ajax 是典型的异步操作,通过 Generator 函数部署 Ajax 操作,可以用同步的方式表达。

function* main() {
    
    
  var result = yield request("http://some.url");
  var resp = JSON.parse(result);
    console.log(resp.value);
}

function request(url) {
    
    
  makeAjaxCall(url, function(response){
    
    
    it.next(response);
  });
}

var it = main();
it.next();

下面是另一个例子,通过 Generator 函数逐行读取文本文件。

function* numbers() {
    
    
  let file = new FileReader("numbers.txt");
  try {
    
    
    while(!file.eof) {
    
    
      yield parseInt(file.readLine(), 10);
    }
  } finally {
    
    
    file.close();
  }
}

(2)控制流管理

如果有一个多步操作非常耗时,采用回调函数,可能会写成下面这样。

step1(function (value1) {
    
    
  step2(value1, function(value2) {
    
    
    step3(value2, function(value3) {
    
    
      step4(value3, function(value4) {
    
    
        // Do something with value4
      });
    });
  });
});

采用 Promise 改写上面的代码。

Promise.resolve(step1)
  .then(step2)
  .then(step3)
  .then(step4)
  .then(function (value4) {
    
    
    // Do something with value4
  }, function (error) {
    
    
    // Handle any error from step1 through step4
  })
  .done();

上面代码已经把回调函数,改成了直线执行的形式,但是加入了大量 Promise 的语法。Generator 函数可以进一步改善代码运行流程。

function* longRunningTask(value1) {
    
    
  try {
    
    
    var value2 = yield step1(value1);
    var value3 = yield step2(value2);
    var value4 = yield step3(value3);
    var value5 = yield step4(value4);
    // Do something with value4
  } catch (e) {
    
    
    // Handle any error from step1 through step4
  }
}

然后,使用一个函数,按次序自动执行所有步骤。

scheduler(longRunningTask(initialValue));

function scheduler(task) {
    
    
  var taskObj = task.next(task.value);
  // 如果Generator函数未结束,就继续调用
  if (!taskObj.done) {
    
    
    task.value = taskObj.value
    scheduler(task);
  }
}

(3)部署 Iterator 接口

利用 Generator 函数,可以在任意对象上部署 Iterator 接口。

function* iterEntries(obj) {
    
    
  let keys = Object.keys(obj);
  for (let i=0; i < keys.length; i++) {
    
    
    let key = keys[i];
    yield [key, obj[key]];
  }
}

let myObj = {
    
     foo: 3, bar: 7 };

for (let [key, value] of iterEntries(myObj)) {
    
    
  console.log(key, value);
}

// foo 3
// bar 7

(4)作为数据结构

Generator 可以看作是数据结构,更确切地说,可以看作是一个数组结构,因为 Generator 函数可以返回一系列的值,这意味着它可以对任意表达式,提供类似数组的接口。


Generator 函数的异步应用

传统方法

ES6 诞生以前,异步编程的方法,大概有下面四种:

  • 回调函数
  • 事件监听
  • 发布/订阅
  • Promise 对象

Generator 函数将 JavaScript 异步编程带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基本概念

所谓"异步",简单说就是一个任务不是连续完成的,可以理解成该任务被人为分成两段,先执行第一段,然后转而执行其他任务,等做好了准备,再回过头执行第二段。

比如,有一个任务是读取文件进行处理,任务的第一段是向操作系统发出请求,要求读取文件。然后,程序执行其他任务,等到操作系统返回文件,再接着执行任务的第二段(处理文件)。这种不连续的执行,就叫做异步。

相应地,连续的执行就叫做同步。由于是连续执行,不能插入其他任务,所以操作系统从硬盘读取文件的这段时间,程序只能干等着。

JavaScript 语言对异步编程的实现,就是回调函数。所谓回调函数,就是把任务的第二段单独写在一个函数里面,等到重新执行这个任务的时候,就直接调用这个函数。回调函数的英语名字callback,直译过来就是"重新调用"。

读取文件进行处理,是这样写的。


Generator 函数

传统的编程语言,早有异步编程的解决方案(其实是多任务的解决方案)。其中有一种叫做"协程"(coroutine),意思是多个线程互相协作,完成异步任务。

协程有点像函数,又有点像线程。它的运行流程大致如下。

  • 第一步,协程A开始执行。
  • 第二步,协程A执行到一半,进入暂停,执行权转移到协程B。
  • 第三步,(一段时间后)协程B交还执行权。
  • 第四步,协程A恢复执行。

上面流程的协程A,就是异步任务,因为它分成两段(或多段)执行。

Generator 函数可以暂停执行和恢复执行,这是它能封装异步任务的根本原因。除此之外,它还有两个特性,使它可以作为异步编程的完整解决方案:函数体内外的数据交换和错误处理机制。


Thunk 函数

Thunk 函数是自动执行 Generator 函数的一种方法。

编译器的“传名调用”实现,往往是将参数放到一个临时函数之中,再将这个临时函数传入函数体。这个临时函数就叫做 Thunk 函数。

function f(m) {
    
    
  return m * 2;
}

f(x + 5);

// 等同于

var thunk = function () {
    
    
  return x + 5;
};

function f(thunk) {
    
    
  return thunk() * 2;
}

上面代码中,函数 f 的参数x + 5被一个函数替换了。凡是用到原参数的地方,对Thunk函数求值即可。

这就是 Thunk 函数的定义,它是“传名调用”的一种实现策略,用来替换某个表达式。

Thunkify 模块

生产环境的转换器,建议使用 Thunkify 模块。

首先是安装。

$ npm install thunkify

使用方式如下。

var thunkify = require('thunkify');
var fs = require('fs');

var read = thunkify(fs.readFile);
read('package.json')(function(err, str){
    
    
  // ...
});

Thunkify 的源码:

function thunkify(fn) {
    
    
  return function() {
    
    
    var args = new Array(arguments.length);
    var ctx = this;

    for (var i = 0; i < args.length; ++i) {
    
    
      args[i] = arguments[i];
    }

    return function (done) {
    
    
      var called;

      args.push(function () {
    
    
        if (called) return;
        called = true;
        done.apply(null, arguments);
      });

      try {
    
    
        fn.apply(ctx, args);
      } catch (err) {
    
    
        done(err);
      }
    }
  }
};

Thunk 函数真正的威力,在于可以自动执行 Generator 函数。下面就是一个基于 Thunk 函数的 Generator 执行器。

function run(fn) {
    
    
  var gen = fn();

  function next(err, data) {
    
    
    var result = gen.next(data);
    if (result.done) return;
    result.value(next);
  }

  next();
}

function* g() {
    
    
  // ...
}

run(g);

有了这个执行器,执行 Generator 函数方便多了。不管内部有多少个异步操作,直接把 Generator 函数传入run函数即可。当然,前提是每一个异步操作,都要是 Thunk 函数,也就是说,跟在yield命令后面的必须是 Thunk 函数。

var g = function* (){
    
    
  var f1 = yield readFileThunk('fileA');
  var f2 = yield readFileThunk('fileB');
  // ...
  var fn = yield readFileThunk('fileN');
};

run(g);

Thunk 函数并不是 Generator 函数自动执行的唯一方案。因为自动执行的关键是,必须有一种机制,自动控制 Generator 函数的流程,接收和交还程序的执行权。回调函数可以做到这一点,Promise 对象也可以做到这一点。


co 模块

co 模块是著名程序员 TJ Holowaychuk 于 2013 年 6 月发布的一个小工具,用于 Generator 函数的自动执行。

为什么 co 可以自动执行 Generator 函数?

前面说过,Generator 就是一个异步操作的容器。它的自动执行需要一种机制,当异步操作有了结果,能够自动交回执行权。

两种方法可以做到这一点。

(1)回调函数。将异步操作包装成 Thunk 函数,在回调函数里面交回执行权。

(2)Promise 对象。将异步操作包装成 Promise 对象,用then方法交回执行权。

co 模块其实就是将两种自动执行器(Thunk 函数和 Promise 对象),包装成一个模块。使用 co 的前提条件是,Generator 函数的yield命令后面,只能是 Thunk 函数或 Promise 对象。如果数组或对象的成员,全部都是 Promise 对象,也可以使用 co,详见后文的例子。

首先,co 函数接受 Generator 函数作为参数,返回一个 Promise 对象。

function co(gen) {
    
    
  var ctx = this;

  return new Promise(function(resolve, reject) {
    
    
  });
}

在返回的 Promise 对象里面,co 先检查参数gen是否为 Generator 函数。如果是,就执行该函数,得到一个内部指针对象;如果不是就返回,并将 Promise 对象的状态改为resolved

function co(gen) {
    
    
  var ctx = this;

  return new Promise(function(resolve, reject) {
    
    
    if (typeof gen === 'function') gen = gen.call(ctx);
    if (!gen || typeof gen.next !== 'function') return resolve(gen);
  });
}

接着,co 将 Generator 函数的内部指针对象的next方法,包装成onFulfilled函数。这主要是为了能够捕捉抛出的错误。

function co(gen) {
    
    
  var ctx = this;

  return new Promise(function(resolve, reject) {
    
    
    if (typeof gen === 'function') gen = gen.call(ctx);
    if (!gen || typeof gen.next !== 'function') return resolve(gen);

    onFulfilled();
    function onFulfilled(res) {
    
    
      var ret;
      try {
    
    
        ret = gen.next(res);
      } catch (e) {
    
    
        return reject(e);
      }
      next(ret);
    }
  });
}

最后,就是关键的next函数,它会反复调用自身。

function next(ret) {
    
    
  if (ret.done) return resolve(ret.value);
  var value = toPromise.call(ctx, ret.value);
  if (value && isPromise(value)) return value.then(onFulfilled, onRejected);
  return onRejected(
    new TypeError(
      'You may only yield a function, promise, generator, array, or object, '
      + 'but the following object was passed: "'
      + String(ret.value)
      + '"'
    )
  );
}

上面代码中,next函数的内部代码,一共只有四行命令。

第一行,检查当前是否为 Generator 函数的最后一步,如果是就返回。

第二行,确保每一步的返回值,是 Promise 对象。

第三行,使用then方法,为返回值加上回调函数,然后通过onFulfilled函数再次调用next函数。

第四行,在参数不符合要求的情况下(参数非 Thunk 函数和 Promise 对象),将 Promise 对象的状态改为rejected,从而终止执行。

co 支持并发的异步操作,即允许某些操作同时进行,等到它们全部完成,才进行下一步。

这时,要把并发的操作都放在数组或对象里面,跟在yield语句后面。

// 数组的写法
co(function* () {
    
    
  var res = yield [
    Promise.resolve(1),
    Promise.resolve(2)
  ];
  console.log(res);
}).catch(onerror);

// 对象的写法
co(function* () {
    
    
  var res = yield {
    
    
    1: Promise.resolve(1),
    2: Promise.resolve(2),
  };
  console.log(res);
}).catch(onerror);

下面是另一个例子。

co(function* () {
    
    
  var values = [n1, n2, n3];
  yield values.map(somethingAsync);
});

function* somethingAsync(x) {
    
    
  // do something async
  return y
}

上面的代码允许并发三个somethingAsync异步操作,等到它们全部完成,才会进行下一步。

Node 提供 Stream 模式读写数据,特点是一次只处理数据的一部分,数据分成一块块依次处理,就好像“数据流”一样。这对于处理大规模数据非常有利。Stream 模式使用 EventEmitter API,会释放三个事件。

  • data事件:下一块数据块已经准备好了。
  • end事件:整个“数据流”处理完了。
  • error事件:发生错误。

使用Promise.race()函数,可以判断这三个事件之中哪一个最先发生,只有当data事件最先发生时,才进入下一个数据块的处理。从而,我们可以通过一个while循环,完成所有数据的读取。

Node 提供 Stream 模式读写数据,特点是一次只处理数据的一部分,数据分成一块块依次处理,就好像“数据流”一样。这对于处理大规模数据非常有利。Stream 模式使用 EventEmitter API,会释放三个事件。

data事件:下一块数据块已经准备好了。
end事件:整个“数据流”处理完了。
error事件:发生错误。
使用Promise.race()函数,可以判断这三个事件之中哪一个最先发生,只有当data事件最先发生时,才进入下一个数据块的处理。从而,我们可以通过一个while循环,完成所有数据的读取。

async 函数

含义

ES2017 标准引入了 async 函数,使得异步操作变得更加方便。

async 函数是什么?一句话,它就是 Generator 函数的语法糖。

前文有一个 Generator 函数,依次读取两个文件。

const fs = require('fs');

const readFile = function (fileName) {
    
    
  return new Promise(function (resolve, reject) {
    
    
    fs.readFile(fileName, function(error, data) {
    
    
      if (error) return reject(error);
      resolve(data);
    });
  });
};

const gen = function* () {
    
    
  const f1 = yield readFile('/etc/fstab');
  const f2 = yield readFile('/etc/shells');
  console.log(f1.toString());
  console.log(f2.toString());
};

上面代码的函数gen可以写成async函数,就是下面这样。

const asyncReadFile = async function () {
    
    
  const f1 = await readFile('/etc/fstab');
  const f2 = await readFile('/etc/shells');
  console.log(f1.toString());
  console.log(f2.toString());
};

一比较就会发现,async函数就是将 Generator 函数的星号(*)替换成async,将yield替换成await,仅此而已。

async函数对 Generator 函数的改进,体现在以下四点。

(1)内置执行器。

Generator 函数的执行必须靠执行器,所以才有了co模块,而async函数自带执行器。也就是说,async函数的执行,与普通函数一模一样,只要一行。

asyncReadFile();

上面的代码调用了asyncReadFile函数,然后它就会自动执行,输出最后结果。这完全不像 Generator 函数,需要调用next方法,或者用co模块,才能真正执行,得到最后结果。

(2)更好的语义。

asyncawait,比起星号和yield,语义更清楚了。async表示函数里有异步操作,await表示紧跟在后面的表达式需要等待结果。

(3)更广的适用性。

co模块约定,yield命令后面只能是 Thunk 函数或 Promise 对象,而async函数的await命令后面,可以是 Promise 对象和原始类型的值(数值、字符串和布尔值,但这时会自动转成立即 resolved 的 Promise 对象)。

(4)返回值是 Promise。

async函数的返回值是 Promise 对象,这比 Generator 函数的返回值是 Iterator 对象方便多了。你可以用then方法指定下一步的操作。

进一步说,async函数完全可以看作多个异步操作,包装成的一个 Promise 对象,而await命令就是内部then命令的语法糖。


基本用法

async函数返回一个 Promise 对象,可以使用then方法添加回调函数。当函数执行的时候,一旦遇到await就会先返回,等到异步操作完成,再接着执行函数体内后面的语句。

下面是一个例子。

async function getStockPriceByName(name) {
    
    
  const symbol = await getStockSymbol(name);
  const stockPrice = await getStockPrice(symbol);
  return stockPrice;
}

getStockPriceByName('goog').then(function (result) {
    
    
  console.log(result);
});

上面代码是一个获取股票报价的函数,函数前面的async关键字,表明该函数内部有异步操作。调用该函数时,会立即返回一个Promise对象。

下面是另一个例子,指定多少毫秒后输出一个值。

function timeout(ms) {
    
    
  return new Promise((resolve) => {
    
    
    setTimeout(resolve, ms);
  });
}

async function asyncPrint(value, ms) {
    
    
  await timeout(ms);
  console.log(value);
}

asyncPrint('hello world', 50);

上面代码指定 50 毫秒以后,输出hello world

由于async函数返回的是 Promise 对象,可以作为await命令的参数。所以,上面的例子也可以写成下面的形式。

async function timeout(ms) {
    
    
  await new Promise((resolve) => {
    
    
    setTimeout(resolve, ms);
  });
}

async function asyncPrint(value, ms) {
    
    
  await timeout(ms);
  console.log(value);
}

asyncPrint('hello world', 50);

async 函数有多种使用形式。

// 函数声明
async function foo() {
    
    }

// 函数表达式
const foo = async function () {
    
    };

// 对象的方法
let obj = {
    
     async foo() {
    
    } };
obj.foo().then(...)

// Class 的方法
class Storage {
    
    
  constructor() {
    
    
    this.cachePromise = caches.open('avatars');
  }

  async getAvatar(name) {
    
    
    const cache = await this.cachePromise;
    return cache.match(`/avatars/${
      
      name}.jpg`);
  }
}

const storage = new Storage();
storage.getAvatar('jake').then();

// 箭头函数
const foo = async () => {
    
    };

语法

async函数返回一个 Promise 对象。

async函数内部return语句返回的值,会成为then方法回调函数的参数。

async函数内部抛出错误,会导致返回的 Promise 对象变为reject状态。抛出的错误对象会被catch方法回调函数接收到。

async函数返回的 Promise 对象,必须等到内部所有await命令后面的 Promise 对象执行完,才会发生状态改变,除非遇到return语句或者抛出错误。也就是说,只有async函数内部的异步操作执行完,才会执行then方法指定的回调函数。

正常情况下,await命令后面是一个 Promise 对象,返回该对象的结果。如果不是 Promise 对象,就直接返回对应的值。

await命令后面的 Promise 对象如果变为reject状态,则reject的参数会被catch方法的回调函数接收到。

使用注意点

第一点,前面已经说过,await命令后面的Promise对象,运行结果可能是rejected,所以最好把await命令放在try...catch代码块中。

async function myFunction() {
    
    
  try {
    
    
    await somethingThatReturnsAPromise();
  } catch (err) {
    
    
    console.log(err);
  }
}

// 另一种写法

async function myFunction() {
    
    
  await somethingThatReturnsAPromise()
  .catch(function (err) {
    
    
    console.log(err);
  });
}

第二点,多个await命令后面的异步操作,如果不存在继发关系,最好让它们同时触发。

let foo = await getFoo();
let bar = await getBar();

上面代码中,getFoogetBar是两个独立的异步操作(即互不依赖),被写成继发关系。这样比较耗时,因为只有getFoo完成以后,才会执行getBar,完全可以让它们同时触发。

// 写法一
let [foo, bar] = await Promise.all([getFoo(), getBar()]);

// 写法二
let fooPromise = getFoo();
let barPromise = getBar();
let foo = await fooPromise;
let bar = await barPromise;

上面两种写法,getFoogetBar都是同时触发,这样就会缩短程序的执行时间。

第三点,await命令只能用在async函数之中,如果用在普通函数,就会报错。

async function dbFuc(db) {
    
    
  let docs = [{
    
    }, {
    
    }, {
    
    }];

  // 报错
  docs.forEach(function (doc) {
    
    
    await db.post(doc);
  });
}

上面代码会报错,因为await用在普通函数之中了。但是,如果将forEach方法的参数改成async函数,也有问题。

function dbFuc(db) {
    
     //这里不需要 async
  let docs = [{
    
    }, {
    
    }, {
    
    }];

  // 可能得到错误结果
  docs.forEach(async function (doc) {
    
    
    await db.post(doc);
  });
}

上面代码可能不会正常工作,原因是这时三个db.post操作将是并发执行,也就是同时执行,而不是继发执行。正确的写法是采用for循环。

async function dbFuc(db) {
    
    
  let docs = [{
    
    }, {
    
    }, {
    
    }];

  for (let doc of docs) {
    
    
    await db.post(doc);
  }
}

另一种方法是使用数组的reduce方法。

async function dbFuc(db) {
    
    
  let docs = [{
    
    }, {
    
    }, {
    
    }];

  await docs.reduce(async (_, doc) => {
    
    
    await _;
    await db.post(doc);
  }, undefined);
}

如果确实希望多个请求并发执行,可以使用Promise.all方法。当三个请求都会resolved时,下面两种写法效果相同。

async function dbFuc(db) {
    
    
  let docs = [{
    
    }, {
    
    }, {
    
    }];
  let promises = docs.map((doc) => db.post(doc));

  let results = await Promise.all(promises);
  console.log(results);
}

// 或者使用下面的写法

async function dbFuc(db) {
    
    
  let docs = [{
    
    }, {
    
    }, {
    
    }];
  let promises = docs.map((doc) => db.post(doc));

  let results = [];
  for (let promise of promises) {
    
    
    results.push(await promise);
  }
  console.log(results);
}

第四点,async 函数可以保留运行堆栈。

const a = () => {
    
    
  b().then(() => c());
};

现在将这个例子改成async函数。

const a = async () => {
    
    
  await b();
  c();
};

async 函数的实现原理

async 函数的实现原理,就是将 Generator 函数和自动执行器,包装在一个函数里。

async function fn(args) {
    
    
  // ...
}

// 等同于

function fn(args) {
    
    
  return spawn(function* () {
    
    
    // ...
  });
}

实例:按顺序完成异步操作

实际开发中,经常遇到一组异步操作,需要按照顺序完成。比如,依次远程读取一组 URL,然后按照读取的顺序输出结果。

Promise 的写法如下。

function logInOrder(urls) {
    
    
  // 远程读取所有URL
  const textPromises = urls.map(url => {
    
    
    return fetch(url).then(response => response.text());
  });

  // 按次序输出
  textPromises.reduce((chain, textPromise) => {
    
    
    return chain.then(() => textPromise)
      .then(text => console.log(text));
  }, Promise.resolve());
}

上面代码使用fetch方法,同时远程读取一组 URL。每个fetch操作都返回一个 Promise 对象,放入textPromises数组。然后,reduce方法依次处理每个 Promise 对象,然后使用then,将所有 Promise 对象连起来,因此就可以依次输出结果。

这种写法不太直观,可读性比较差。下面是 async 函数实现。

async function logInOrder(urls) {
    
    
  for (const url of urls) {
    
    
    const response = await fetch(url);
    console.log(await response.text());
  }
}

上面代码确实大大简化,问题是所有远程操作都是继发。只有前一个 URL 返回结果,才会去读取下一个 URL,这样做效率很差,非常浪费时间。我们需要的是并发发出远程请求。

async function logInOrder(urls) {
    
    
  // 并发读取远程URL
  const textPromises = urls.map(async url => {
    
    
    const response = await fetch(url);
    return response.text();
  });

  // 按次序输出
  for (const textPromise of textPromises) {
    
    
    console.log(await textPromise);
  }
}

上面代码中,虽然map方法的参数是async函数,但它是并发执行的,因为只有async函数内部是继发执行,外部不受影响。后面的for..of循环内部使用了await,因此实现了按顺序输出。


顶层 await

根据语法规格,await命令只能出现在 async 函数内部,否则都会报错。

// 报错
const data = await fetch('https://api.example.com');

上面代码中,await命令独立使用,没有放在 async 函数里面,就会报错。

……

(不行了,实在有点晕,以后学多点再来研究)


Class 的基本语法

简介

基本上,ES6 的class可以看作只是一个语法糖,它的绝大部分功能,ES5 都可以做到,新的class写法只是让对象原型的写法更加清晰、更像面向对象编程的语法而已。上面的代码用 ES6 的class改写,就是下面这样。

class Point {
    
    
  constructor(x, y) {
    
    
    this.x = x;
    this.y = y;
  }

  toString() {
    
    
    return '(' + this.x + ', ' + this.y + ')';
  }
}

上面代码定义了一个“类”,可以看到里面有一个constructor方法,这就是构造方法,而this关键字则代表实例对象。也就是说,ES5 的构造函数Point,对应 ES6 的Point类的构造方法。

Point类除了构造方法,还定义了一个toString方法。注意,定义“类”的方法的时候,前面不需要加上function这个关键字,直接把函数定义放进去了就可以了。另外,方法之间不需要逗号分隔,加了会报错。

类的数据类型就是函数,类本身就指向构造函数。

使用的时候,也是直接对类使用new命令,跟构造函数的用法完全一致。

class Bar {
    
    
  doStuff() {
    
    
    console.log('stuff');
  }
}

var b = new Bar();
b.doStuff() // "stuff"

构造函数的prototype属性,在 ES6 的“类”上面继续存在。事实上,类的所有方法都定义在类的prototype属性上面。

class Point {
    
    
  constructor() {
    
    
    // ...
  }

  toString() {
    
    
    // ...
  }

  toValue() {
    
    
    // ...
  }
}

// 等同于

Point.prototype = {
    
    
  constructor() {
    
    },
  toString() {
    
    },
  toValue() {
    
    },
};

constructor方法是类的默认方法,通过new命令生成对象实例时,自动调用该方法。一个类必须有constructor方法,如果没有显式定义,一个空的constructor方法会被默认添加。

class Point {
    
    
}

// 等同于
class Point {
    
    
  constructor() {
    
    }
}

constructor方法默认返回实例对象(即this),完全可以指定返回另外一个对象。

与 ES5 一样,在“类”的内部可以使用getset关键字,对某个属性设置存值函数和取值函数,拦截该属性的存取行为。

class MyClass {
    
    
  constructor() {
    
    
    // ...
  }
  get prop() {
    
    
    return 'getter';
  }
  set prop(value) {
    
    
    console.log('setter: '+value);
  }
}

let inst = new MyClass();

inst.prop = 123;
// setter: 123

inst.prop
// 'getter'

静态方法

类相当于实例的原型,所有在类中定义的方法,都会被实例继承。如果在一个方法前,加上static关键字,就表示该方法不会被实例继承,而是直接通过类来调用,这就称为“静态方法”。

class Foo {
    
    
  static classMethod() {
    
    
    return 'hello';
  }
}

Foo.classMethod() // 'hello'

var foo = new Foo();
foo.classMethod()
// TypeError: foo.classMethod is not a function

静态方法也是可以从super对象上调用的。

class Foo {
    
    
  static classMethod() {
    
    
    return 'hello';
  }
}

class Bar extends Foo {
    
    
  static classMethod() {
    
    
    return super.classMethod() + ', too';
  }
}

Bar.classMethod() // "hello, too"

实例属性的新写法

实例属性除了定义在constructor()方法里面的this上面,也可以定义在类的最顶层。

class IncreasingCounter {
    
    
  constructor() {
    
    
    this._count = 0;
  }
  get value() {
    
    
    console.log('Getting the current value!');
    return this._count;
  }
  increment() {
    
    
    this._count++;
  }
}

静态属性

静态属性指的是 Class 本身的属性,即Class.propName,而不是定义在实例对象(this)上的属性。

class Foo {
    
    
}

Foo.prop = 1;
Foo.prop // 1

上面的写法为Foo类定义了一个静态属性prop


私有方法和私有属性

私有方法和私有属性,是只能在类的内部访问的方法和属性,外部不能访问。这是常见需求,有利于代码的封装,但 ES6 不提供,只能通过变通方法模拟实现。

一种做法是在命名上加以区别。

class Widget {
    
    

  // 公有方法
  foo (baz) {
    
    
    this._bar(baz);
  }

  // 私有方法
  _bar(baz) {
    
    
    return this.snaf = baz;
  }

  // ...
}

上面代码中,_bar方法前面的下划线,表示这是一个只限于内部使用的私有方法。但是,这种命名是不保险的,在类的外部,还是可以调用到这个方法。

另一种方法就是索性将私有方法移出模块,因为模块内部的所有方法都是对外可见的。

class Widget {
    
    
  foo (baz) {
    
    
    bar.call(this, baz);
  }

  // ...
}

function bar(baz) {
    
    
  return this.snaf = baz;
}

上面代码中,foo是公开方法,内部调用了bar.call(this, baz)。这使得bar实际上成为了当前模块的私有方法。

还有一种方法是利用Symbol值的唯一性,将私有方法的名字命名为一个Symbol值。

const bar = Symbol('bar');
const snaf = Symbol('snaf');

export default class myClass{
    
    

  // 公有方法
  foo(baz) {
    
    
    this[bar](baz);
  }

  // 私有方法
  [bar](baz) {
    
    
    return this[snaf] = baz;
  }

  // ...
};

new.target 属性

new是从构造函数生成实例对象的命令。ES6 为new命令引入了一个new.target属性,该属性一般用在构造函数之中,返回new命令作用于的那个构造函数。如果构造函数不是通过new命令或Reflect.construct()调用的,new.target会返回undefined,因此这个属性可以用来确定构造函数是怎么调用的。

function Person(name) {
    
    
  if (new.target !== undefined) {
    
    
    this.name = name;
  } else {
    
    
    throw new Error('必须使用 new 命令生成实例');
  }
}

// 另一种写法
function Person(name) {
    
    
  if (new.target === Person) {
    
    
    this.name = name;
  } else {
    
    
    throw new Error('必须使用 new 命令生成实例');
  }
}

var person = new Person('张三'); // 正确
var notAPerson = Person.call(person, '张三');  // 报错

上面代码确保构造函数只能通过new命令调用。

Class 内部调用new.target,返回当前 Class。

class Rectangle {
    
    
  constructor(length, width) {
    
    
    console.log(new.target === Rectangle);
    this.length = length;
    this.width = width;
  }
}

var obj = new Rectangle(3, 4); // 输出 true

需要注意的是,子类继承父类时,new.target会返回子类。

class Rectangle {
    
    
  constructor(length, width) {
    
    
    console.log(new.target === Rectangle);
    // ...
  }
}

class Square extends Rectangle {
    
    
  constructor(length, width) {
    
    
    super(length, width);
  }
}

var obj = new Square(3); // 输出 false

上面代码中,new.target会返回子类。

利用这个特点,可以写出不能独立使用、必须继承后才能使用的类。

class Shape {
    
    
  constructor() {
    
    
    if (new.target === Shape) {
    
    
      throw new Error('本类不能实例化');
    }
  }
}

class Rectangle extends Shape {
    
    
  constructor(length, width) {
    
    
    super();
    // ...
  }
}

var x = new Shape();  // 报错
var y = new Rectangle(3, 4);  // 正确

上面代码中,Shape类不能被实例化,只能用于继承。

注意,在函数外部,使用new.target会报错。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Jessieeeeeee/article/details/104914047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