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居上的KubeSphere ,欲在云原生时代构建Native生态

作者 | 中国软件网 陈杨

校对 | 中国软件网 海策

无论是数字化转型浪潮下,企业对应用、服务的快速迭代、交付需求,还是容器、微服务、DevOps、分布式应用架构等技术的发展成熟,迈向云原生已成必然。企业对混合云的超高接纳度更使得容器化应用成为追捧的对象。

Gartner 2019 年发布的一份报告预计:2020 年,有 50% 的传统老旧应用被以云原生化的方式改造。2022 年时,将有 75% 的全球化企业将在生产中使用云原生的容器化应用。

即便Kubernetes早已成为容器编排的公认标准,但其高门槛仍然阻碍了不少企业走上云原生之路。不得不承认,OpenShift、Rancher等容器平台的出现帮助企业降低了这一门槛。这一观点也得到了青云QingCloud应用及容器平台研发总监周小四的认可。

不过,周小四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OpenShift、Rancher在容器管理上确实做的不错,但不够完美。

这也是周小四不断迭代、完善KubeSphere的驱动力:为企业、用户提供更简单、更完善的容器平台,完成云原生应用的一步跨入。

青云QingCloud应用及容器平台研发总监周小四

01

从追赶到超越,KubeSphere三年磨一剑

“我认为,KubeSphere在国内没有太多的竞争对手,已经在国内站稳了脚跟。”谈到KubeSphere的表现,周小四充满了自信。“在国外,我们最大的竞争对手就是OpenShift和Rancher。单从产品角度来看,KubeSphere每个版本我都和OpenShift、Rancher横向对比过。在3.0版本,KubeSphere已经实现了超越。”

周小四的底气,源于从2018年正式对外发布1.0版本到今天,短短三年的时间里,KubeSphere一步一个脚印,已经成为一个国际化的容器开源项目。

2018年12月,KubeSphere 1.0版本发布,提供多租户管理、DevOps、多维度监控、应用商店及配额管理;

2019年5月,KubeSphere 2.0版本发布,新增微服务治理、镜像仓库、多租户日志、告警通知、代码静态分析并增强了安全;

2020年8月,KubeSphere迎来3.0版本重磅升级,提供多云与多集群管理、应用自定义监控功能,并支持审计日志查询、网络策略管理等,进一步增强了平台安全性。

这样稳扎稳打带来的成绩是:KubeSphere已成为CNCF(云原生计算基金会)官方认证的开源容器云平台,国内唯一的Kubernetes发行版,在国内用户数已超过1万。“我在一年半以前,给自己定了个三步走计划,达到1万、10万、100万个用户,目前国内市场已经走出了0到1的阶段,用户数早已超过1万。”周小四说。

更令周小四高兴的是KubeSphere在国外的表现:“KubeSphere在土耳其、南非、西班牙、伊拉克都有合作伙伴,都是他们主动找到我们的。KubeSphere更是进入了土耳其国家体系部门。”

同时,在11月份,KubeSphere和AWS达成合作,上架Quick Start,为进一步开拓全球化市场创造了重要途径。

使用者画像则从另一维度反应了KubeSphere的受欢迎度。“前不久我们做的一个调研显示:KubeSphere的使用者,接近半数来自500人以上的企业。”

02

紧抓用户痛点、贴近社区

不得不说,在OpenShift、Rancher两大容器平台的“打压”下,KubeSphere在短短三年时间里实现超越实属不易。KubeSphere也用实际行动,打破了“容器平台同质化严重”的结论。

在周小四看来,KubeSphere的成功绝非偶然。“这么激烈的竞争环境下,KubeSphere的转化率还这么高,一定是有原因的。”首先是先入者优势。“在国内,两三年前我们做KubeSphere时,巨头还没有关注到容器平台。”

其次是紧抓用户痛点。在这点上,周小四非常感谢OpenShift和Rancher。“当时我们花了很长时间做调查和研究,去发现OpenShift和Rancher的问题,这些问题是用户的痛点。用户一定在寻找更好的产品,所以我们出现了。”

如KubeSphere重点提升了可观察性和监控告警能力,这是K8s的一大不足。正是在这方面的提升,使得KubeSphere迅速抓住了运维工程师的心。

第三是吻合用户的交互、使用习惯。这是周小四心中,KubeSphere与OpenShift、Rancher的本质区别。“KubeSphere提供的交互,绝非页面漂亮那么简单,而是完全以用户视角,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比如网络、存储、安全。微服务也绝对不会暴露Istio给用户。”

最后是贴近社区用户。“我们和社区用户是‘鱼和水’的关系,交融在一起。社区用户在促进我们,我们在为社区用户服务。KubeSphere也一定会保证开源社区的完整性。”

03

搭平台,构建KubeSphere Native生态

一个开源项目,一定是在技术、功能等方面有其独特之处,才能完成从0到1。而从1到10的蜕变,则离不开运营。当KubeSphere在产品层面实现了对OpenShift、Rancher的超越后,周小四也将目光对准了运营。

“OpenShift、Rancher做得早,也有品牌效应,用户群足够大,这是KubeSphere需要加强的,我们希望在2021年在国内实现从1到10的突破。”

同时,当开源项目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离不开生态的打造。对此,周小四有着明确的边界划分:“KubeSphere的核心竞争是平台架构,并不是上面的应用。”

所以,诸如资源管理、监控、告警、日志等属于平台的功能,由周小四及其团队负责。平台之上的DevOps、人工智能等额外功能,则由合作伙伴负责。

基于这样的生态理念,KubeSphere 4.0版本将设计成完全解耦、可插拔的形式,即用户在开发应用时,可保持原有开发形式无变化。

按照周小四的说法:“对用户而言,这不是一个离散的、割裂服务,他们看不出是KubeSphere提供的服务还是合作伙伴提供的服务,统称为KubeSphere Native服务。”

KubeSphere 功能架构

另一方面,当开源项目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商业化是必须考虑的问题,对此周小四也丝毫没有回避:“我们将提供KubeSphere.Cloud商业网站,这是我们的商业模式之一。”

在他看来,社区版和商业版并不矛盾,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结果。“商业用户付费就能招募更多的员工。对社区用户的话,原来承诺24小时解决问题,现在可以缩短到12小时内解决,是良性循环。我一直在平衡二者,如何照顾社区用户,也照顾有商业诉求的企业用户。”

尽管KubeSphere目前没有商业版本,但青云QingCloud已经基于KubeSphere推出了QingCloud KubeSphere Engine(QKE)容器云服务。

QKE 实现了在 QingCloud 公有云上交付 KubeSphere 容器平台全能力,并可统一管理跨云、跨基础设施的 Kubernetes 集群,通过极简的人机交互实现 CI / CD、微服务,以及集群运维管理,帮助用户更敏捷地构建云原生应用与统一管理应用的全生命周期。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Z1Y492Vn3ZYD9et3B06/article/details/112057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