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性指标

数据的一大价值就是建立业务指标体系,用以监控业务日常运营,并预警业务问题,定位问题原因,这算是数据的最早应用形式,前期BI都主要是做指标体系和相应平台的工作。同时,业务的各类人员都应该了解业务的指标体系,这样才能更好的利用指标开展工作,进行数据化运营。

       运营指标体系一定是结构化的,而不是零散的,结构化的好处主要有两个:一是当指标发生异常时,能够通过结构化的指标体系来定位问题;二是当我们要达到某个kpi指标时,可以通过指标体系来分解指标,让我们知道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结构化的指标体系就需要有个好的指标体系框架,现实工作中,各种指标浩瀚如海,而且各个业务还具有不同的特性。

       现在业界也有很多成熟的指标体系框架,如针对于移动APP的AARRR框架,Acquisition表示获取用户、Activation表示用户活跃度、Retention表示留存、Revenue表示收益、Refer表示传播,总的来说,是一个用户从拉新、拉活、留存、付费再到推广的一个过程,总的来说多为用户类指标和收入类指标,缺少关于业务量类指标。

       针对端游的 PRAPA,Promotion表示用户推广,Register表示用户注册,Active表示用户活跃,Pay表示用户付费,ARPU表示用户价值。对于一些业务,很多是没有用户注册这个阶段,同时,Pay和ARPU其实都是跟收入相关的指标,也缺少业务量类的指标。

       傅志华将移动APP指标体系分为用户规模和质量(包括活跃用户、新增用户、用户构成、用户留存、活跃天数)、用户参与度(包括启动次数、使用时长、访问页面和使用时间间隔)、渠道分析、功能分析(包括功能活跃、页面访问路径以及漏斗模型)、用户属性分析(包括设备终端、网络及运营商分析和用户画像)等五类指标。用户参与度属于用户类指标,渠道分析、功能分析、用户属性分析这些其实更应该被看成是分析指标的维度,而不是具体的指标。

       就我个人工作经验(运营商和互联网)来说,各个业务的指标体系大体可以分为三类:收入类指标(Revenue)、用户类指标(User)、业务量类指标(Number),简称为RUN指标体系。当然各个业务由于其业务类型和关注点不同而有其特性指标,同时还有基于这些基础指标的衍生指标,但是总的指标框架主要就是前面所述三大类指标。当然这几类指标有可能重叠交叉,如付费用户这个指标,其实既是收入相关指标,又是用户相关指标,但是其于收入关系更紧密一些,所以将其归为收入类指标。比如人均类指标都会涉及到业务量和用户,也是交叉的。这里我主要是为了用一个框架来统领所有的指标,不要求各类指标一定要不重不漏。

1、收入类指标

      收入是一个业务最终的价值体现,也是业务的血液和生命线,业务前期可以不产生太多收入和利润,如现在很多互联网企业都是前期烧钱抢用户,后期再逐渐流量变现,但是作为一个企业,你想要生存下去,则必须产生利润和收入。所以收入类指标一直在整个指标体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如果收入类指标出现问题,老板很可能会大发雷霆,各种分析报告接踵而来。这里的收入类指标是一个更加广泛的类别,不再局限于财务上的收益,还包括支出、利润、成本、ARPU、付费用户、付费率等收入相关指标,涉及不少财务类的指标。

1.1、收入

       在收入类指标中,最重要的指标当然是收入,当然不同的行业关注的收入各有不同,如游戏行业关注流水,运营商行业关注出账收入。

1.1.1、流水

       流水在游戏等行业中使用的特别多,流水指业务产生的收入流,没有剔除任何成本,而且有些部分不会计入营业收入。在游戏行业中,流水指游戏玩家在游戏中的充值,包括平台赠送的一些游戏币,这些流水会由渠道商、发行商、CP划分,流水的规模也反映了游戏的受欢迎程度、前期宣传和IP效应等。

       流水按照付费结构划分,可以分为新增付费和存量付费,新增付费指用户的首次付费,存量付费指有付费记录用户产生的付费,新增付费又可以分为新注册付费和未付费转化付费,新注册付费是指用户在当天(或当周、当月)新注册且付费,未付费转化付费指用户在当天以前就已经注册了,只是在当天才第一次付费。

       那些充值的玩家则叫付费用户,这些付费用户多为游戏的重点运营和维护用户,根据其价值高低,又可以分为小鱼用户、海豚用户和鲸鱼用户(即所谓的大R用户,一般月付费1000元及以上),鲸鱼用户更是游戏用户运营的重点目标用户,贡献了大多数收入。

       付费用户除以活跃用户则是付费率,反映了游戏的付费吸引力,一般来说,休闲益智类游戏付费率较高,但是ARPPU较低。

1.1.2、出账收入

       在运营商行业,主要关注出账收入,表示通过两次批价后产生的收入,还未减去折扣折让、结算收入、账后调账等项目。

       从出账收入的结构来看,出账收入可以分为语音收入、数据业务收入、集团业务收入。语音收入=计费时长*语音单价,而计费时长=通话用户*MOU,MOU表示人均计费时长;数据业务收入又可以分为流量收入和其它数据业务收入,其它数据业务收入主要包括彩信收入、自有互联网业务收入等,流量收入=计费流量*流量单价,计费流量=流量用户*DOU,DOU表示人均计费流量,流量用户=通信用户*流量普及率。集团业务收入又主要包括宽带收入、专线收入、ADC等信息化业务收入。

1.2、ARPU和ARPPU

       在收入类指标中,另外两个很重要的指标也是,ARPU(Average Revenue Per User)和ARPPU(Average Revenue Per Paying User),他们代表了用户的付费能力和用户价值,在运营商行业和互联网行业都很重要,一般会根据用户ARPU分层来划分不同价值的用户。

       ARPU指人均活跃用户付费,在互联网行业,ARPU=流水/活跃用户,在运营商行业,ARPU=出账收入/通信用户。ARPPU代表人均付费,在互联网行业,ARPPU=流水/付费用户,而在运营商行业则没有这种说法,因为运营商的所有用户都是要付费,都必须交月租。ARPU和ARPPU统计期间多为月,当然也有按日和周统计的。

1.3、LTV

       在收入类指标中,另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就是用户生命周期价值(LTV,lifetime value),它是对用户终身价值的一个预估,然后跟用户获取成本(CAC,customer acquisition cost)进行比较,用以衡量获取用户策略是否划算,最高的获客成本能达到多少。

       与用户生命周期价值相关的概念是用户生命周期,用户生命周期是一个很常见的概念,代表了用户开始使用产品到最后流失的整个产品使用过程。用户生命周期很有价值的一点是,用户在不同生命周期有不同的表现和行为特征,有不同的需求,可以进行针对性运营,如对新增用户加强引导或对预流失用户进行挽留等。

       怎么预估用户生命周期则是一个难题,特别是一个新推出业务,更是难以预估其用户生命周期,除非参照其他同类成熟产品,但是有可能这个业务就是第一个吃螃蟹的,没有可参考的对象。如果是一个相对成熟业务,则能通过分析已流失用户来预估用户的生命周期。

       用户生命周期价值也是用户整个生命周期的价值,如针对游戏用户,则是用户累计一生游戏充值,ARPU和ARPPU衡量的是一个用户一段时间的付费,如日、月,显然用户生命周期价值更有意义,但是怎样准确预估用户生命周期价值也是一个难题。

       现在通用做法多为通过新增用户随后几天的付费来计算3天LTV(新增用户随后三天的人均付费金额)、7天LTV、30天LTV,都是基于用户短时间的付费金额,计算一个平均值,用户前期的表现肯定会跟后期不一样,想用前期的数据预估用户的生命周期,显然准确性不高。最好是通过用户人均生命周期,计算新增用户在这个人均生命周期能够产生的价值,即一个长时间段的LTV,如一个游戏用户平均3个月的生命周期,则用户生命周期价值为新增用户随后3个月的付费金额。

2、用户类指标

    用户类指标用来监控用户规模、用户结构和用户健康度等,让业务人员知道当前业务用户规模是多少、处于什么发展阶段、是怎样构成的等。对于互联网产品来说,用户就是一切的基础,没有用户根本谈不上流量变现、收入这些,对用户类指标怎样重视都不过分。用户类指标中,最重要的当然是活跃用户、新增用户、留存用户、流失用户等,当然首先要有一个用户结构来统领这些指标。

2.1、用户结构

      在用户类指标中,我最想提及的就是整个用户结构,这个整个用户类指标的整体框架,这个框架将用户类指标整合起来了,能够让业务人员结构化的监控用户发展情况。以下为互联网产品的用户结构框架。

       在整个用户结构中,我们以累计活跃用户为起点,这里以天为例,当天累计活跃用户可以分为当天活跃用户和当天不活跃用户。

       当天活跃用户又可以分为当天新增活跃用户和存量活跃用户(当天以前新增的用户在当天活跃),当天新增活跃用户又是新安装应用用户转化而来的(可能是当天新安装的,也可能是以前新安装的直到今天才使用),当天新增活跃用户随后第N天还活跃的用户即为第N天留存用户。存量活跃用户又可以分为连续活跃用户(昨天和今天都活跃的用户)和回流用户(今天活跃、昨天不活跃但以前活跃过的用户),当然我们还可以对连续活跃用户进一步细分,如连续N天活跃用户。

       在当天不活跃用户中,又可以分为流失用户和沉默用户,流失用户为连续N天不活跃用户(根据具体业务类型而定),沉默用户指最近几天活跃过但是当天不活跃用户(在不活跃用户中,除了流失用户就应该是沉默用户)。

       以下为运营商行业的用户结构框架情况,就不再具体描述了。

2.2、活跃用户

      活跃用户反映了业务当前的用户规模(每个决策者、产品人员、运营人员都应该关注的,至少别人问你你要知道自己产品的用户量大概是多少)、所处发展阶段(通过活跃用户发展趋势结合行业分析),同时,也是整个业务价值变现的基础。

      活跃用户指业务当前的用户量,可能是登录的用户算活跃用户,也可能是启动了的就算活跃用户,根据业务类型、企业关注点和获取数据的方式而定。如果数据来源于服务端,则需要联网请求的用户才能算活跃用户,如果数据来源于客户端,只要用户有操作行为,不管是否联网(当然需要联网上传操作数据),都能计算为活跃用户。有些企业以imei作为用户唯一标识,有些以账号作为用户唯一标识,还有些以自己定义的唯一标识为准。

       常见的统计期间主要有日(DAU)、周(WAU)、月(MAU),都会将用户剔重,不同类型业务关注的活跃用户统计期间有所差别,如高频业务(如微信、QQ)更关注日活跃用户,低频业务更关注周、月活跃用户(如团购、工具型应用等)。

       活跃用户容易受到运营动作的影响,往往一个活动或push就能较大影响活跃用户规模,所以当活跃用户发生异常时,首先要看是否是运营动作的影响,然后再分析其他原因。同时,活动和push也成为了运营人员的利器,往往用户指标就是通过它们来完成的。

       除了活跃用户规模指标外,还有一些体现活跃用户活跃度的指标,包括启动次数、活跃天数、使用时长、访问间隔等,体现了用户的活跃程度,这些指标主要看其用户分布情况。

2.3、新增用户

       新增用户指第一次使用业务的用户,新增用户反映了业务的发展能力和业务所处发展阶段,如新推出业务肯定新增用户占活跃用户比例较高,成熟业务新增用户肯定不应该太高,特别是业务推广前期,新增用户是特别重要的指标,如滴滴、快的当年利用补贴大量发展新增用户,在那个阶段,新增用户就是他们最关注的指标。有了新增用户,才有后面的用户活跃、用户留存和用户流失,所以新增用户是用户结构里基础。

       新增用户主要是靠各个渠道推广来获取的,如各个应用商店、搜索引擎、微信微博等,拉新也是运营人员的主要工作之一,这时候就要关注各个渠道拉新的效率,关注每个渠道的投资收益率,这时候就需要关注不同渠道的新增用户数和用户获取成本。除了关注渠道效益外,还要稽核渠道带来的用户的质量,这时候新增用户留存率就是一个很好的衡量指标,留存率高的渠道显然用户质量要高很多,防止渠道作弊。

       新增用户统计期间主要有日、周、月,用户进行剔重,其它相关指标还有新增用户占活跃用户比例、新增用户市场占比等。

2.4、留存用户

       留存用户指新增用户中后续还活跃的用户,如果用户只是不断新增,不断流失,用户规模基本没啥变化,显然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用户大进大出,没有啥粘性。我们千辛万苦将用户拉进来,肯定都想他们能够更多的沉淀下来,这时候留存用户特别是留存率就是一个理想的衡量指标了,留存率往往反映了我们产品的质量、运营的效果和用户的粘性。

       一般我们说留存都是指新增用户随后一段时间活跃情况,为什么要选择同一天新增用户呐,因为同一天新增的用户更具有比较意义,如果是不同日期新增的用户,因为使用业务的时间长短不同,粘性肯定会不一样,比较意义不是太大。留存率有日留存、周留存、月留存,不同类型的产品,关注的留存类型不同。

       留存率表示某天新增的用户N天后有多少用户仍然活跃,一般比较关注的是次日留存率、3日留存、7日留存率、15日留存率、30日留存率,例如今天新增100个用户,明天还有50个用户活跃,则次日留存率为50%,如果第二天后还有30个用户活跃,也二日留存率为30%。当然留存率易受到push的影响,可以观察各类留存率的趋势判断是否受到push的影响,如次日、3日、7日等留存率都突然变高了,那么很显然是受到push和运营活动的影响。

       留存率主要在于比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读留存率:

       1)对比竞品和自有产品的留存率,留存率的高低能够反映出产品质量的好坏,特别是次日留存率、3日留存率(研究表明大部分用户会在1-3日内卸载应用);

       2)对比不同渠道的留存率,评估不同渠道带来用户的质量,如果某个渠道带来的用户留存率明显偏低,则要怀疑这个渠道是否存在造假;

       3)对比留存率时间趋势,评估新增用户质量是否变化,按日观察留存率趋势,如果某天留存率突然下降,则要考虑是不是当天新增用户质量有问题;

       4)对比产品不同版本留存率,评估不同版本的质量,特别是对于新迭代的版本,更要关注次日留存等指标,如果明显低于老版本,则要考虑是否迭代后不能满足用户需求,需要改进优化;

       5)通过留存率曲线评估产品好坏,留存率曲线是一条开始很陡峭、后面很平滑的曲线,如果产品的留存率曲线一直都很陡峭,最后维持在一个很低的值,则产品质量可能是有问题的。留存率曲线是根据各个时间构成的留存率随时间变化趋势,呈现的规律是:1-7日留存率快速下降,8-15日留存率下降幅度减缓,16-30日留存率则平缓下降

       6)对比产品各功能模块的留存率,比如点击某个按钮的用户其随后的留存,以观察用户对产品各功能的粘性,也需结合各功能的使用频次。

2.5、 流失用户

       流失用户指某个期间连续不活跃的用户,当然在不同行业有不同的定义,对于互联网行业来说,基本流失用户都是指连续N天不活跃用户,对于运营商行业来说,流失用户指账号用户,就是用户电话号码销户。流失用户反映了产品对用户的粘性和业务所处发展阶段,当然是一个不好的指标,但是能够给我们预警,警惕并挽留将要流失的用户。

       针对运营商行业来说,用户流失的定义是很明确的,用户的这个电话销户了。针对互联网行业来说,流失用户的定义往往是困难的,需要结合不同业务的特征,确定不同的流失区间,一般需要结合回流率,如果定义的流失用户以后回流率很低(低于5%),则当前定义的流失区间是合理的。常见的流失区间有7日、15日、30日等,针对于游戏行业来说,一般用户流失30日后,回流的概率就极低。同时,流失用户也可以进一步细分,如换机流失、竞品流失、自然流失等。

       流失用户和留存用户不是一个对立的概念,并不是说没有流失的用户就是留存用户,或者没有留存的用户就是流失用户,因为两者的计算期间和条件往往是不同。例如,7日留存率是新增用户新增7日后仍活跃的用户,是在某一天的活跃情况,而流失用户往往是连续N天不活跃的用户,而留存用户没有连续多少天的概念。虽然两者之间没有明确的逻辑关系,但是往往留存率和流失率是负相关的,即留存率越高,流失率越低,这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成立,虽然不是绝对的关系。

       运营人员需要注重用户的流失,搞清楚用户为什么流失,流失用户有什么特征,能够怎样预测将要流失的用户,要怎样挽留预流失的用户。最好针对流失用户利用算法和模型建立流失用户预警模型,提前预警将要流失用户,定期输出用户清单,交由用户运营人员或客服人员进行挽留。

       跟流失用户紧密相关的另一个指标当然就是流失率,常见流失率也主要分为7日流失率、15日流失率、30日流失率,怎么使用流失率这个指标,其实跟留存率差不多,主要在于对比,对比不同渠道、不同产品、不同版本的流失率来发现问题。

3、业务量类指标    

       业务量类指标是包含指标最广泛的指标大类,包括用户几乎所有的使用行为,如功能按钮点击、页面浏览、业务使用等,业务量类指标是一个业务的价值承载,反映了业务的用户忠诚度和活跃度。

       业务量类指标主要分为核心业务量指标和普通业务量指标,每个业务都自己的核心业务量,如音乐的试听量、视频播放量、应用商店的安装量、网站的PV和UV、运营商的通话量和移动数据流量、电力企业的用电量、航空公司的客运量等,这些核心业务量是每个业务除了用户和收入类指标外最重要指标。核心业务量指标往往都是KPI指标之一,体现了用户使用某个产品的主要目的,怎样促进和优化用户使用则是运营人员需要思考的问题,如怎么提高视频的播放量、怎样提高应用的安装量。

       除了核心业务量指标外,还有其他常见的普通业务量指标,常见的如搜索量、评论量、分享量、UGC量、点击量、收藏量等,这些指标往往是很稀疏的,也就是说比较少的用户会有这些行为,而有这些行为的用户往往拥有极大的忠诚度或不满意度,这是值得我们重视的。如网易云音乐评论做得特别好,每首歌下往往有很多评论,用户除了听歌还会看评论,它挖掘了用户新的需求,也使用户粘性极大提高。针对互联网行业,其它更多的普通业务量类指标主要是用户功能的使用、页面浏览等,当然,每个业务都会有很多其个性化的业务量类指标,

4、衍生类指标

       当然除了以上三大类指标外,还有其他很多个性化的指标,还有很多衍生性指标,包括环比、同比、定比、占比、综合性指标等,有时候这些衍生指标比指标本身更具有代表意义。

       1)环比、同比、定比类指标。这是跟时间相关的三个重要衍生指标,环比有日环比、周环比、月环比、月累计环比等,如日环比表示今天的值比昨天的值的增长情况,活跃用户日环比=今日活跃用户/昨日活跃用户-1;同比有日同比、月同比、月累计同比、年累计同比等,如月同比表示本月的值比去年同期的值的增长情况,活跃用户月同比=本月活跃用户/全年同期活跃用户-1;定比是指本月的值比去年12月的值的增长情况,固定了比较的基准,活跃用户月定比=本月活跃用户/去年12月活跃用户-1。

       2)占比类指标。占比表示占整体份额的情况,多用于衡量市场份额或重要程度,常见的占比有:机型占比、版本占比、新增用户占比、渠道占比、行业占比等。比如运营商看新增用户指标时,往往更加关注新增用户占比,即某家运营商新增用户占整个行业新增用户比例,这代表了某家运营商的市场竞争能力,是更有意义的指标。

       3)综合性指标。往往是多个指标组合得到,每个组成指标根据其重要程度赋予不同的权重,最常见的例子是如上证指数等股票指数。例如,可以通个各个相关指标的线性组合评估渠道的健康度,生成渠道健康度指标,还可以通过相关指标线性组合来评估合作游戏的价值,生成游戏综合价值指标。

       4)均值类指标。包括日均、人均等,比如日均活跃用户、日均新增用户等,日均主要是为了方便比较不同时间段的情况,当然也可能是日均比月的数据更有意思,特别是针对一些高频业务来说;人均就主要是为了衡量单位效益情况,我们不仅要关心绝对值,还要关心人均值,方便不同体量的对比,如北京和梵蒂冈的经济肯定不是一个体量的,但是可以对比人均GDP。

       5)累计类指标。累计一般是按周累计、按月累计、按季度累计、按年累计等,累计是为了更好看出长期目标执行的怎么样,比如全年的目标是收入1000万,光看日、月收入肯定是不够的,还要看从年初截止目前的收入情况,离目标的差距是多少。

5、怎样看指标

       指标体系最重要的作用是监控业务运营和定位问题的,并不是有个完善的指标体系就一劳永逸了,更重要的是学会看指标,能够从指标中发现问题、发现有价值的信息。看指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细分的看。按照不同维度深入看指标,这对于定位问题十分有用,如针对安装量下降了,你会去看是什么机型的安装量下降了,是什么渠道的安装量下降了等。

       2)对比的看。通过按照不同时间(环比、同比等)、不同群体(流失和非流失)、不同产品(竞品)进行对比,发现差距。给你一个绝对值,比如收入1000万,其实你是不知道这到底是好还是坏,只有通过对比,这个绝对值才是有意义的,比如同比去年增长了20%,那肯定就是一个好的现象,但跟竞品还有很大的差距,收入只有竞争对手的10%,这就看出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3)长趋势的看。通过长的时间趋势看指标,发现指标的发展趋势,洞察指标的问题和规律。例如,有时候你从一个短的期间看,活跃用户一直保持稳定,但是当你从一个一年的长趋势来看的时候,明显会发现活跃用户有一个下滑的趋势。

6、怎样构建运营指标体系

       业务的运营指标体系的最终呈现肯定是产品化、平台化,建成相应的系统平台让决策人员、业务人员等去查看,比如DW平台、仪表盘,以前BI就主要是做这部分工作,里面的各个报表、指标就是业务人员能够监控到的业务的方方面面。要构建好的业务运营指标体系,主要需要注意一下几点:指标体系一定是立足于业务的,指标体系一定是结构化的,指标体系需要有良好的可视化。

6.1、立足于业务

       指标体系最终都是为业务服务的,所以指标体系的构建的出发点一定是基于业务的,真正呈现业务想要的东西。在这里我想说明的是,基于业务有主动基于业务和被动基于业务之分,现在大的企业,数据部门和业务部门往往是分开,报表的需求基本都是由业务方提出的,数据部门负责将报表按照需求实现即可。

       这就是我说的被动基于业务,业务方说做什么,数据部门就做什么,既然是业务方提出的,肯定是他们业务所需的,那就肯定是基于业务的。但是这往往是不够,你不能期望被动基于业务就能做出好的运营指标体系,因为这要求业务方有很丰富的数据化运营经验,明确知道自己要什么报表、什么指标来监控自己的业务,这在现实工作往往是不现实的。现实工作中,业务方没有那么多的数据化运营经验,不知道有什么数据、不知道数据能做什么、不知道自己的工作可以用到什么数据、不知道自己应该看什么数据、不知道怎样用数据辅助自己运营和决策,这些才是常态,所以单靠业务方很难提出一个完善的业务指标体系,这就需要数据部门的主动基于业务。

       数据部门往往拥有更好的数据理解,知道我们有什么数据,能够收集到什么数据,基于对业务的理解,数据部门就能为业务方提供很多指标体系上的建议。另外,数据部门往往有一个整合的数据视角,数据部门往往负责多个业务的数据,各个业务由于其关注重点、业务人员数据化运营思维的不同,对指标体系有不同的要求,其中有个性也有共性,数据部门这时就能整合这些指标体系,可以提供统一的规范,可以基于其它业务的实践进行建议,如一个业务关注了其重点流程的漏斗转化,而另一个业务没有

关注,数据部门就可给另一个业务进行相应建议。

6.2、结构化体系

       这在本文的开头就已经提到,结构化的好处主要有两个:一是当指标发生异常时,能够通过结构化的指标体系来定位问题;二是当我们要造成某个kpi指标时,可以通过指标体系来分解指标,让我们知道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

       业务指标体系的问题定位功能很是重要的,但是也是现在绝大多数运营指标体系所缺失的,往往只为业务人员提供了一个监控业务发展情况的平台,业务人员更需要的是及时的异常预警和准确的问题定位。这时候,结构化的业务指标体系则能够发挥重大作用,通过结构化的指标分解,再结合各个指标分析维度,最后能够很好地定位指标异常原因。比如,游戏安装量下降了,我们通过结构化的指标体系,可以看到是新安装量下降了还是更新安装量下降了,是来源于哪个页面的安装量下降了,是来源于哪个渠道的安装量下降了,是哪个漏斗转化流程转化率下降了,是哪一类游戏安装量下降了等,再结合各个分析维度,最终定位指标异常原因。

       当然,并不是说针对每一个指标都要进行这样的结构化分解,那整个指标体系将会庞大无比,让业务人员完全找不着方向,但是至少我们要对业务的最重要的指标进行结构化的分解,如对游戏中心来说,最重要的指标当然就是流水、活跃用户、安装量,就是前面RUN指标体系所介绍的收入、活跃用户、核心业务量。

6.3、良好的可视化能力

       好的可视化能力对DW平台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能够让业务人员快速发现问题和规律。俗话说,字不如表,表不如图,你一大段文字描述的东西比不上一张表所表达的,你一张大表所表达的不如一张简单的图所表达的。比如,你要描述公司近20年的收入,你如果用文字的话要不知道多少个字才能描述清楚,看的用户还要自己去找有用的东西,如果你换成表,用户则能够知道每年的收入、增长率是多少。但是我要看整个收入增长趋势是什么,哪一年的收入最高,哪一年的收入增长率最高时,表就显得很苍白了,你要在表里找半天、对比半天才能找出来,这时候一张简单的柱状图+折线图的图则能说明一切,让你发现你想知道的信息。

       针对于DW平台来说,每个报表的上面都应有一个趋势图或者分布图,进行清晰的可视化呈现,如柱状图、折线图、饼图、地图、面积图等。并将每个报表预警的指标放在显然的位置,并用显著的颜色标注,如红橙黄预警,让业务人员一眼能够发现问题所在,然后根据结构化指标体系对预警指标进行深入分析,再进行运营、产品调整。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rankiy/article/details/103314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