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阅读——帝制中国晚期的标准化和正确行动之说

帝制中国晚期的标准化和正确行动之说

——从华琛理论看福州地区的仪式与崇拜

【美】宋怡明
摘要
华琛理论预设了一套潜在的、硬性的文化标准,而事实上这些标准只存在于话语或认同层面。有时甚至只是一种表现。
朝廷的标准化政策常常在本质上无法触及被列入淫祀的地方神崇拜,而是在祀典神的掩护下,继续崇拜被列入淫祀的神明,这种做法不是标准化,而是“伪标准化”。
本文探讨标准化表象和正确行动的说辞在中国文化整合中扮演的角色。
本文观点:应区分标准化和正确行动遵从的现实与标准化和正确行动遵从的说辞(claims),资料证实的往往是后者。

一、标准化、伪标准化和精英的角色

1.回顾华琛的神明标准化流程:柴彤通过认可、倡导某些神明,以一种微妙的方式进行干预,把某种统一性强加于区域和地方层面的崇拜之上,从而有可能对民间文化施加影响。
这一影响有助于跨界及跨区域的高文化整合度的形成。
2.华琛-正确行动理论:中国统一文化的建构主要取决于共享的仪式体系的培养和维系,而不是共享的信仰或正确的信仰的培养和维系。
神明的标准化只是国家及其官员更为关注对行为或实践进行改造的一个例证。
3.本文-标准化的体现方式与妈祖体现的并不一样,以五帝为研究对象,体现了标准化称呼的面具背后,原有的地方神不仅继续存在,甚至变得更为兴盛。
五帝:福建沿海中部福州地区重要神明,一般是五个兽头。这种庙宇经常被地方官贴上淫祀的标签,在不同时期不同程度遭到严厉镇压。-但庙宇的广泛分布和仪式表演的频率体现了政府镇压失败,五帝崇拜一直流行。
4.五帝案例体现的3个特别的因素,都碎标准化模式提出了挑战。
一个信仰的传播和扩散应该与地方官对这个崇拜的推广行动和地方精英的推广活动联系起来。
五帝(1)神明的地方起源和特性并不是地方精英合法化或官方倡导的结果。
(2)五帝崇拜的宗教活动的恶意执行并没有体现仪式实践的标准化。
体现了对官方权威的潜在冒犯
(3)神明的多元解释。并不是各种地方权力角逐的结果,与标准化阐述的差异性不一致。
5.移花接木-在地址国家标准化政策的同时,积极肯定民间信仰。
华琛认为社会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主要通过共享的信仰来维持文化统一性,另一种则通过共享的实践或仪式来维持文化的统一性,中国属于第二种。
6.面对构架的镇压,五帝崇拜依旧流行。民众显然拒绝吧国家认可的神明当做地方社区记忆中的神明的替代品。
这与“国家推广的是象征,而不是信仰”不符合,名称或标签才是五帝崇拜标准化的重心所在。
7.五帝崇拜小结:实践并没有被标准化,虽然没有对其名称和标签进行标准化但这种努力总体上以失败高中;这一崇拜信仰没有表现出主动标准化的迹象,但反映出相当高的文化整合度。
8.伪标准化:正统神明用来“掩护”非正统神明-地方文人单纯或蓄意的使用中心的标签来掩盖地方习俗从而使地方习俗合法化的做法。

二、正确行动与正确行动的说辞

1.正确行动观-华琛:要说某些东西可以创造和维系一个大一统的中国文化的话,那就是标准化的仪式。
由于国家和精英对价值和信仰没有兴趣,他们推广的是正确的实践而不是正确的信仰。
反例:郭氏宗族-恢复以各家各户为单位进行的传统祭祖实践。
体现了文人精英认识到伪标准化和标准化截然不同,二者并无牵涉,因此他们常常诉诸于原则、诉诸于深层的信仰。
换言之,如果能够证明非经典的实践是合乎人情的,那么便应容许这些实践。

三、标准化、正确行动与整合

1.华琛:中国拥有一体的文化这种观念本身,便是一种社会和意识形态的建构。
2.文化整合,更确切的表述应该是文化整合的说辞。五帝体现出即使在名称的伪标准化和位正确信仰发挥作用,而非标准化的实践也继续存在的情况下,与崇拜相关的信仰也常常是传统的。非合法的五帝崇拜并不意味着它不为现实服务。
3.标准化和正确行动含蓄的设定了还算权威的中国文化标准。
标准化和正确行动的表象发挥的作用,其重要性不亚于和实际的标准化和正确行动。
标准化的修辞是精英自我表述的一个方式,不可将之于纯粹的经验描述混为一谈。

四、结论

标准化和对正确行动的关注无疑都是重要的历史进程,一方面我们应承认这些因素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帝制中国晚期跨阶级和跨区域的文化整合,另一方面还应认识到整个过程必定是相当多样的,这二者并不矛盾。
作为中国帝国晚期文化整合的一种解释,标准化和正确行动既不全面也不彻底,但这四号不影响也不能贬低华琛的敏锐,需要我们进一步反思。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qq_37151108/article/details/106543530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