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极少数-读后感


成为极少数

李栩然

◆ 自序 真正的成长,都需要你孤独地翻山越岭

>> 我不再装模作样地拥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到了孤单之中,以真正的我开始了独自的生活

>> 每个人都有束缚自己的“茧”,未破之前,都过着虫一样的人生。

>> 在这样的茧里,如果我们睡懒觉,可能并不觉得有多难忍受,但一旦真正开始思考,就会感知到被束缚的痛苦。它困住了我们,使我们动弹不得,于是生活里就有了无数次的无可奈何、一声长叹、心有不甘、痛苦蜕变,而向往的生活似乎永远在别处。

>> 真正的捷径,往往都隐藏在不为人知的地方。而在你真正走通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里,你都需要孤独地翻山越岭。

>> 真正的成长,一直需要你不断地、孤独地翻山越岭。

>> 事实是,往往只有极少数的人才会持之以恒地自我驱动,持续成长,不断地通过总结、反思、实践,实现一次又一次的自我突破。

◆ 觉醒:自我驱动的人是不会焦虑的

>> 什么是自我驱动,说白了,就是有一种自己跟自己较狠劲的精神

>> 与“狠人”相对的是“人”。这种人,既没有言出必诺的责任心,也没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勇气,更缺乏败而后战、颓而后振、坚持到底的意志。

>> 在他们的思维体系里,最缺乏的,就是自我激发、自我负责、自我驱动的模块。所以,这些人会在事前热衷于“想象美好”“定大目标”,在事中热衷于“找理由”“摆困难”,在事后热衷于“自我安慰”“忘掉不愉快”。

>> 真正值得信任的人,是不管话说不说,自己都先去把事干了的人。真正敢于对自己发狠的人,话都不用多说。想了不敢做,说了做不到的人,都是人。

>> 一件事你筹划得再充分,方案再牛,想象着如果干成了会如何如何厉害,但只要没有最后的结果,便毫无意义。说了做不到,不如不要说——至少,不会在实现不了的时候那么焦虑

>> 想要和得到,中间还有两个字,那就是——做到。你只有做到了,才能得到。

不要对没做过的事情说没意义

>> 你内心相信和坚持的东西,终会引领你走到你想去的地方。

>> 面对社会趋势的巨大不确定性,最佳的策略就是保持自己的确定性。

>> 不管外部怎么变,自己坚持的东西从来不变。这就需要克服外部环境的影响,克服内心的犹豫、懈怠、彷徨和焦虑。无论外界如何变化,拥有自驱力的人,最后都会去遵从内心,即使面对再急剧变化的状况,再难的困境,也会默默咬着牙,踽踽前行。做一个这样的人,是充实的,是幸福的,也是永远不会焦虑的。

>> 一定要相信:决定你人生高度的不是外在和他人,而是头顶有天,脚下有路,心中有度。

◆ 上进:只有突破才叫上进

>> **人生有点像环法自行车赛。你必须在不同的时间段里,做出超越这个时间段里你能做到的事情,才算真正的进步。**谁也不会记得你在某段路程曾经遥遥领先,在哪个坡道你曾奋力骑行,在哪个拐角你摔倒了仍爬起来继续前进。大家只关心你有没有在这个赛段、下个赛段、下下个赛段甚至人生的总赛程中获得好名次。更可怕的是,这个社会所给予一个人的奖励,也从来不是平均的。

>> 上进,只是一种不断向前的状态。而人生,更应该是一个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

>> 要么广泛撒网,寻找突破的机会;要么做到极致,每一次坚持都是为了跨上一个台阶。

>> 你如果每一次都没有突破,那所谓的“不断上进”,也不过是徒费精力而已。这才是我在这个问题下,真正想说的话:没有去试图突破人生的人,不足以谈上进。

◆ 动力:我经常对自己吹牛皮

>> 我的观点是,如果说在人生成长的过程中,真有什么靠谱的、可复制的捷径的话,那么大概只有一条,那就是有贵人相助。

>> 策略一:赏识与认同

>> 即使自己的日常生活再乏善可陈,也需要学会从里面找到闪光点

>> 很多时候,自我否定才是让自己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

>> 策略二:目标与意义

>> 目标与意义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很多事情目标很明确但并没有什么意义,许多有意义的事情,又找不到目标。而这两者的连接点就是自己。是你的存在,你的思考和行动,让一件事的目标与意义有了一个交会点。

>> 自己吹的牛,最好默默地吞下去。

>> 并不是每一种牛皮,都值得去吹。

>> 吹一个牛皮只要一分钟,但实现它可能需要一年。

>> 说白了,我们为什么需要对自己吹牛皮?

就是为了在不想努力的时候,给自己以继续前进的动力,然后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到达瓶颈。

而瓶颈,就是下一次突破的开始。

◆ 自律:围绕目标的自我约束

>> 能够帮助你建立自律最好的方法,就是三个字:干大事!

>> 习惯的东西最怕没有反馈,人们坚持了半天好像没什么变化,也就不想坚持了。当你定下了干大事的目标,就可以让日常习惯的每一点都变成向着目标前进的一小步。只有这样,才能赋予日常习惯更大的意义。

◆ 专注:做到勤奋的样子很容易

>> 做出勤奋的样子很容易,难的是一直保持全身心投入。

>> 勤奋能决定的只是下限,真正决定人与人差距上限的,是你能否长时间将注意力集中到你正在做的事情上,全神贯注。

>> 这才是那些优秀的人身上真正拥有的特质。他们在集中注意力学习和工作的时候,几乎可以忽略全世界,保持全身心投入,高度集中注意力。

>> 更可怕的是,只要需要,他们往往可以一天十多个小时持续这样,经年累月,从不懈怠。这才是隐藏在勤奋表象背后的真正特质,一种更本原的能力——专注。

>> 专注于明确的目标,并排除干扰,这是在任何领域取得成功的关键。”

>> 10个小时的勤奋,也比不上一个小时的专注。但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的是,相对于勤奋之类的东西,专注更像是一种天赋,一种自发行为。

>> 现代社会里专注是一种极其稀缺的天赋能力。而稀缺,意味着具备这种能力的人更容易脱颖而出

>> 说实话,大家都到这个年龄了,早过了天赋的积累和开发期,如果还想依靠本能保持专注,几乎是不可能的。

你拥有多强烈的动机,才能在多大程度上掌控自己的注意力。

>> 第一重境界:打造有利于专注的环境

>> 过量的信息消费的是人们的专注力,信息越多,人们越不专注,越分心,越难深入思考,思考的时间越短,就越容易流于肤浅

>> 所以,对于像我这种天生专注力不强的人而言,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给自己脆弱的专注力制造“敌人”,不看、不关注、不安装这些炫人耳目的东西,让自己处在一种更有利于保持专注的环境中。空出的时间,多去看纸质书籍,深入思考。这一重境界之所以最低,是因为它完全依赖于和外界对抗,太被动。

>> 第二重境界:训练进入专注模式

>> 第三重境界:努力激发专注的心流

>> 我们向别人学习,并不是为了打败别人,而是为了超越自己

◆ 第二章 方向与精进

>> 这些后来居上的人,大部分都拥有两个特质:要么就是有一技之长,要么就是在自己感兴趣并且擅长的领域里全身心地耕耘。

◆ 思维:建立这三个思维,增加竞争优势

>> 第一,不要等枪响了再跑

>> 这个社会上,从来就不存在起跑线这个东西。谁也不可能和你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 当年,有那么多文章告诉你,“不要输在起跑线”上。问题是,当你真正进入社会时,起跑线在哪儿?

>> 工作中一定要有抢跑思维。每一次的长假结束,其实都是一次抢跑机会,你比别人早进入工作状态,就可能积累更多的竞争优势

>> 我从工作开始,就一直有这样一个习惯。为了避免每次长假后到公司第一天的空虚和痛苦,我一般都会提前一天去迎接这种空虚和痛苦。

>> 其实最好的加班时间,不是周六,那是在延长你一周工作没有完成的痛苦。而是周日的下午,只需要几个小时的时间,就可以帮助你开启新一周更好的状态。然后再好好吃一顿犒劳下午加班的自己,晚上也能睡得更加心里有底,更加心安理得。

>> 第二,打扫干净屋子再接活

>> 我曾经无数次反思,对个人而言,时间之所以被浪费,是因为外部干扰太多,并且你在面对干扰时犹豫不决。

>> 减少无效社交。希望所有人都能学会“社交降级”,再难,也一定要能说“不”。如果不懂拒绝,什么活儿都接,什么聚会都参加,你很可能永远也没时间完成自己想做的事。如果你手里真的有重要任务要完成,可以人为制造一个“封闭空间”,关掉手机,不收邮件,不接电话……一个完整时间段里只专注一件事。

>> 第三,确立一个目标——明年不要确立同样的目标

>> 要想出众,就一定不能从众。

>> 想不到的,做不到;想不清楚的,做不好

>> 任何事,最怕的就是议而不决,谋而不断,光想不干。

◆ 规划:业余时间怎样不失控

>> 我至少知道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播种之前要先平整土地。

>> 每周末至少花一个半天梳理下本周的工作学习情况,思考下周的工作、学习安排。

>> 我一直坚信,要学会用习惯去推动自我提升,而不是仅仅靠毅力、精神、拼搏去推动。

◆ 准备:多做这些能受益终身的事情

>> 之所以做不到,是因为大部分人都无法把自己眼前的事或即将要做的事和今后的收益联系起来

>> 人往往就是这样,事到临头才会想到要抱佛脚。我们其实都是很短视的动物,延迟满足是很难的。

>> 我们之所以看不透未来的收益,是因为我们现在做的事和未来的目标之间隔着一重不可逾越的障碍——时间。

>> “只要努力就能有收获”这句话之所以鸡汤,就在于没人告诉你要多努力才能有收获,会有怎样的收获,以及多久才能有所收获。

>> 投入需要资本,而对绝大多数人而言,时间本就是他们年轻时唯一可以拥有的资本。所以,这个理念的核心总结起来就是:所有以付出时间为代价而又能产生收益的事情,都是你可以去做的事情。剩下的,就是尽可能地去找一些符合上述条件又契合自身实际的事情。

>> 一是工具、技能习得类

>> 二是收益与时间长短正相关类

>> 三是主要以投入时间为代价且存在突破机会类

>> 四是短期消耗时间,长期却存在收益类

>> 人的一生很宝贵,酒足饭饱之余,不妨多想想,做点更有意义的事,才能在阶层固化之前尽量往上多蹦一两个台阶。

◆ 写作:写作的价值大,该如何开始和坚持

>> 所有以付出时间为代价而又能产生收益的事情,都是你可以去做的事情。

>> 最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选择更可能被关注的内容去写,并且想办法及时获得反馈

◆ 学习:碎片化学习的正确方法

>> 核心方法就是一句话:碎片化学习+体系化整理

◆ 长板:磨炼我们的“撒手锏”

>> 因为所谓的“撒手锏”,不是你的一项能力要超过所有人,而是你在某些方面,比你周围的人稍微突出一点就行。

>> 这就是互联网时代的最大特点,它让每个人的优势都可能被放大。网络既连接了很多人,也分化了很多人。所以互联网时代撒手锏到底是什么呢?那就是:你只需要比有些人厉害,并让那些觉得你厉害的人看到就行了

>> 所以,不要轻易放过自己身上任何一个可能的长处。更不要把自己的优势藏起来,特别是在年轻的时候

>> 撒手锏藏得越久,失效的可能就越大。你过去所有的撒手锏,一旦不用,不打磨,很可能在三年后就开始褪色。这个世界上不存在终极撒手锏。所有的撒手锏也都需要不断进化升级

>> 没有发现自己的撒手锏之前,你可以慢慢走,慢慢看,做多种尝试,混混圈子,等待机会。一旦找到了自己在某些方面的优势,一旦发现自己在某个方面可能实现突破,就一定不要等,也不要过多计较成本。快速进入,把能投入的精力都投进去,这就是“饱和式投入

◆ 求索:永远给自己时间和空间

>> 第一,取得成就的时候,不要忘记前人。第二,在你们未来的人生中,做一个慷慨大方的人。第三,当你开始生活的新阶段时,请跟随你的爱好。如果你没有爱好,就去找,找不到就不罢休。生命太短暂,所以不能空手走过,你必须对某样东西倾注你的深情。

>> 我还有最后一个忠告,兴趣爱好固然重要,但是你不应该只考虑兴趣爱好。当你白发苍苍、垂垂老矣、回首人生时,你需要为自己做过的事感到自豪。物质生活和你满足的占有欲,都不会让你自豪。只有那些受你影响、被你改变过的人和事,才会让你自豪。”

>> 所以,一定要早一点去想。思考这辈子到底该对什么东西倾注深情,自己又能在什么事情上真正实现价值,人生短暂,你究竟能改变和影响什么

>> 追随内心的真正喜好

>> 让擅长的事情成就自己

>> 人生同样如此,不要去走那些你根本不可能擅长的路,哪怕这条路看起来光鲜亮丽。

>> 一件事情,你只要花一点力气就做得比别人好,那就是值得喜欢去做的事。

>> 有些事情,只要稍微用点心,每干一年都有一年的进步。10年过去了,有些人在原地踏步,

>> 而你则很可能成了某个领域的专家。

>> 发现自己真正价值的最好方式,大概就是在本职工作之外,永远给自己一些独立的空间和时间,尝试不同的可能。8小时以内是为本职工作,8小时之外才是为自己工作。因为不敢尝试,不愿跳出舒适圈,而满足于把自己的路越走越窄,最后勉强在一家公司混日子,才是对人生最大的辜负。

◆ 第三章 时间与平台

>> 年轻人,尤其是家境贫寒的年轻人,逆袭的唯一资本,就是时间

◆ 时间:百忙之中,下一步“闲”棋

>> 一定要记住,小事一定要做好,但一定不能只满足于做小事,特别对于上司没完没了地交给你杂事小事,一定要警惕。这很可能是刀不见血的办公室斗争。

>> 个人成长中,最怕的就是光使用不培养,让他天天忙到没有时间充电,没有时间调整,没有时间思考,那么再好的基础、再优秀的底子,都可能在几年后被掏空,失去进一步发展的可能。

◆ 复利:告别“不假思索的忙”

>> 还是那句话,对大多数年轻人而言,每个月少赚点钱,可能会影响生活质量,但绝不至于活不下去。如果不跳出来思考,一直把你的注意力只集中在眼前那些需要耗费你大量精力才能获得的短期利益上,就很可能就会一直陷入忙忙碌碌,却又始终毫无起色的陷阱之中。这才是真正的没有出路。

>>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东西,几乎都遵循资本的马太效应,金钱、人脉乃至教育,都是越富有的人越有,越穷的人越缺乏。只有时间,对每个人而言都是恒定的。

>> 年轻人,尤其是家境贫寒的年轻人,逆袭的唯一资本,就是时间。

>> 越忙越要关注自我成长,越穷越要在自己的学习上投资

>> 我们很多时候所谓的“没有时间”“没有钱”,只是把时间和金钱都花费到了那些对人生毫无帮助的事情上了而已。

>> 互联网就是这样,只要他去拍了,他去发了,他去做了,他去写了,那么,他的时间线里,就蕴藏了今后突破的可能。等慢慢有了积累,有了经验,有了名气,甚至后来有了别人的投资,有了专业团队的加入,慢慢越做越大,几年后,他就从和你没什么两样,变成了拥有自己不一样的人生。

>> 如果昨天、今天的你都在做同样的事情,那明天的你做的事难道会不一样吗?时间是线性的,决定了如果我们现在没有采取什么新的行动,那么不远的未来也不太可能产生什么不一样的新结果。

>> 要想让未来不按照你一成不变的过去继续走下去,你需要的是从现在起,去做两个大的尝试

>> 一是去尝试人生突破的可能

>> 二是去尝试拓宽人生边际

>> 你如果让自己的生活过得越来越小,打交道的社会面越来越窄,每天除了工作就是睡觉,那么从概率论的角度讲,发生突变的机会也一定很小

>> 人生的转折永远不会是直接告诉你晚上即将开奖的双色球号码那么直接而明显。人生面临转折的时候,往往也是你面临选择的时候,你根本不知道怎样的选择是对的,更不知道某个选择以后会给你带来什么,你能做的,只是趁着年轻更多地去尝试而已。

>> 机会往往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而命运的转折往往留给那些敢于抓住机会的人。

>> 越是起点低,你唯一的凭借就越只有你自己。你身边唯一能够有效利用的,只有你自己的剩余时间。

>> 你要想改变未来,需要做的是从过去的经历中反思总结。然后回到当下,去采取与过去不一样的行动,不断去尝试突破,拓展人生可能。让原本一直陷入越穷越忙、越忙越穷的你,把时间拿来做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事,最终影响的才是未来的人生。

>> 你不辜负时间,时间也一定不会辜负你

◆ 进阶:职场零差评生存指南

>> 在任何组织里获得好评,重要的是三方面:和事情打好交道,和人打好交道,管理好自己的定位

>> 办事靠谱永远是获得好评的前提。有人说,靠谱就是“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其实这讲的是流程层面。在职场上,“办事靠谱”还需要你拿出结果。结果包括两点:把事办对,把事办成。

>> 不一定每件事都能办成,但一定要有积极主动的态度.

>> 领导和同事交待的事,不一定每件都要办。但决定要办的事,就要多上心。能力当然很重要,但我们大部分时候判断一个人,都更看重他的态度。如果你事事不耐烦,谁都不会主动来招惹你,也没有人会把重要的事情托付给你。

>> 这里还有两个值得注意的点:首先,每个人的职场能力都不是天生的,态度本身就会影响你未来的能力。一件全新的事交到手上,不管是谁都可能会蒙掉,也都可能处理不当。一般这时候,领导和同事都不会怪你。

>> 其次,更重要的是,如果你对某件事情很不上心,别人除了觉得你态度不好以外,还会认为你是对这件事情不满,或者对布置这件事情的领导或同事不满。这两个不满,都会被归结为一个不满:对领导和同事不满。除非这种不满是你的“策略”,否则永远不要让别人这样以为。

>> 办事不顺,要驾驭好自己的情绪,办事顺利同样如此

>> 和人打交道,必须先掌握足够的信息

>> **如果你对周围的环境都不熟悉,职场对你就像一座黑暗森林,哪天做错了事,被别人给了差评,你自己可能会浑然不觉。不需要刻意钻营,但公司内外那些重要的隐性规则要遵循,一些关键的人物分别是什么背景,这类信息你多少要有些了解。**主要是要有这个意识,具体的办法不难。比如在一家公司里,总有人消息灵通,经常能带来各种八卦,和他们走近一些,你就会知道很多有价值的资讯。

微博上的八卦没必要关心,但公司和行业的八卦不妨多知道一点。

>> 对信息,要宽进严出

>> 一方面要输入足够多的信息,另一方面更要严控输出,做一个口风紧的人。

>> 永远不要吝惜对别人的夸奖

>> 对一个人的“评价”本身也是一个重要信息,你想获得一个好信息,就先给别人一个好信息:想让自己获得好评,就先给别人好评。每个人都喜欢被夸奖

>> 真诚而精准的夸奖,是对一个人最好的奖励

>> 给别人好评,不仅仅是因为别人会回报你,更是因为一个看事物总会先看到优点的人,往往是积极乐观的人。积极乐观的人谁都喜欢。与此同时,不要总传递负能量。特别是不要在背后说人坏话。坏话传千里,消息总会进入对方的耳朵。

>> 记住朋友圈不是“朋友”圈,而是社交圈

>> 管理好自己的定位,首先要知道自己是职场人,要有一个稳定的人设。

>> 业余时间你爱去蹦迪就蹦迪,爱去旅游就旅游,但没必要都发朋友圈让你的领导和同事知道。

>> 这里真正想说的是,职场如战场,你的领导和同事是你的战友,但不是你的朋友。只要他们知道你做事靠谱、为人可信就行,在此基础上了解点你的爱好与兴趣也不错。但是,有可能影响他们对你职场能力判断的私人信息,比如你伤春悲秋的个人情绪,你在家庭和感情中遇到的困扰,就和你的爱人、家人、朋友去说吧,没有必要把自己完全暴露在外人面前。

>> 管理好自己的定位,也意味着要管理好自己的外在形象,做到干净、精神、从俗即可

>> 最后,有必要再次强调:争取职场零差评,是为了让自己的路更宽,以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而不是为了当老好人。

>> 职场上要把事办好,要把战友搞得多多的。但有时候,你也难免得罪一些人,这没有任何问题。唯一需要记住的是,可以结公怨,不要结私仇。

◆ 领导:从“怕”领导走向“用”领导

>> 彼得定律: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职工都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用通俗的话来说,就像是一名称职的教授被晋升为大学校长后,无法胜任;一名优秀的运动员,被提升为主管体育的官员后,无所作为。

>> 彼得定律还有一个延伸推论,那就是“如果你的上司已到达不胜任的阶层,他或许会以制度的价值来评判下属。例如,他会注重员工是否遵守规范、仪式、表格之类的事,会特别赞赏工作迅速、整洁有礼的员工”。

>> 第二步:学会藏起你的真实感受

>> 职场不是家,不需要你对谁都掏心窝子,尤其还是掏的“负面心窝子”。

>> 领导面前,如果真诚那么有用,还要那么多套路干吗。藏起真实感受并不是让你成为一个虚伪的人,说违心的话,而是不要尝试和你的领导拉开架势“对着干”。除非,你做好了不成功便成仁的准备。

>> 什么事儿,只要没撕破脸,大家就会做人留一线,真的撕破了,那就是生死存亡的职场斗争了。即使你真的不会隐藏情绪,即使全世界都知道你看不起这个领导,也不要留下实实在在的把柄,这会给领导一个正大光明的理由对付你

>> 欣赏每一个领导的优点。心理学研究发现,人和人之间的看法是相对的。

>> 在很多地方,并不是你能力达到了什么层次,才能做什么领导,而是你当了什么领导,才可能具备什么样的能力。

最简单的例子,你不当领导,你怎么知道该如何管理下属

>> 你学会理解领导,隐藏真实感受,欣赏领导优点,最后和领导搞好关系的最终目的,不应该单纯地希望领导提拔你,而应该是利用领导的资源和信息来提升自己,让自己成长

>> 在你羽翼未丰的时候,你的领导往往就是你迎风起飞的最大助力。

◆ 人际:为什么心机重的人,却比你过得好

>> 这就是许多人在生活里不得不面对的两大困境:第一,人生这么长,你总难免遇到一些有心机的人。第二,对他们,你毫无办法。

>> 这个世界虽然不是动物世界,但资源和机会永远是有限的。你骂一万句“贱人就是矫情”,都没用。因为,根据我的长期观察,其实这些人不仅没有“不得好死”,相反他们往往很牛,活得很精神

>> 见过《动物世界》里一群饥饿的动物抢东西吃吗?抢得最狠的那只吃相虽然难看,但能填饱肚子,变得越来越强壮。举止优雅的那一只,就可能会饿死。这个世界虽然不是动物世界,但资源和机会永远是有限的。在这些资源和机会面前,他们能做到的,你做不到的;他们不要脸,你要脸;他们抢了你的那部分,你抢不回来

>> 他们凭什么不能比你过得好?要知道,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里面有很多灰色地带。你在黑白分明的世界里摔得头破血流,也不影响他们在灰色地带里混得风生水起。你服不服?

>> 所有的经验和教训,可以浓缩在下面的4句话中。

一、忽略“心机婊”的存在是非常危险的

>> 二、别把“我是个好人”写在脸上

>> 进了社会,谁也不是一盏省油的灯,即使你真的是个好人,那也请“闷声干好事”。

>> 不要以为“心机婊”就没有朋友

>> 四、如果不能和平相处,就千万不要手软

◆ 斜杠:好的斜杠让你的优势相乘

>> 第一,没靠斜杠赚过钱,就别轻易去转行

>> 第二,没有一技之长,再多斜杠也枉然

>> 事实证明,成过事的人,不管做什么也都更容易再次成功。

>> 有价值的事业,是生命中的太阳,而有意义的兴趣,则是生命中的水滴。太阳乘以水滴,等于一道绚丽的彩虹。

◆ 思考:时间在变,但有些道理始终相通

>> 任何一份工作都不是永恒的,你做过的工作在你之前已经有无数人做过,在你之后还将有无数人去做。所以,重要的不是你做了多少工作,干了多少活,而是能不能给你带来积累(包括但不限于积累你的财富、专业经验、人脉资源、背景履历等),否则工作再久也不过是原地踏步

>> 能让不同的人快速结成同盟的,除了利益和感情,千万别忘了,还有共同的敌人。所以在职场里,只要看到有人抱团,不用去深入分析也知道,这个小团体一定会有一个到数个共同的“敌人.

>> 所以,不要对人生中无处不在的斗争感到惊讶;更不要没完没了地去参与小圈子内斗,有那个时间,不如想想怎么提升自己,怎么跳出这个小圈子,怎么多挣钱。

>> 有些时候观点之争、路线之争都是假的,只有权力之争才是真的——这句话在网上也适用,那些对着任何一件小事都能天天吵来吵去、撕来撕去的人,他们争的权力叫“你们都得听我的”。

>> 当一个观点、思潮已经有很多人拥护的时候,用什么样的方法最快捷、最简单地得到别人的拥护?答案是提出一个截然相反的观点。一个观点有多少人支持,就一定会有多少人暗暗反对,无论它表面上有多正确。所以,谁敢站出来唱反调,往往就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支持。

>> 世俗的世界里,真正应该去追求的东西不是权力,也不是金钱,而是影响力

>> 人在夜晚,大脑前额皮层对情绪的控制能力会减弱,容易做出和说出一些正常情况下不会做也不会说的事情来。

所以,有些重要的决定,一些不该说的话,一些不该见的人,最好不要放在晚上去做、去说、去见。

>> 两个原本并不十分熟悉的人,因为机缘巧合需要一起待至深夜,那么最好早早结束谈话。当日常生活、娱乐八卦等都聊到没有可聊,而谈话又迟迟不能结束的时候,你们迟早会聊出一些不该聊的话题和不该聊的事情出来,又在第二天早上后悔不已。不要给“交浅言深”留下实践上的可能性。

>> 不要逞一时口舌之快,有把握的事情,不用说,做就是了;没有把握的事情,说了之后,变数更大,更难以把握。

>> 接上条。事可以做绝,话不能说绝;特别是很多人在冲动地把话说绝的同时,却没有做好把事做绝的准备。你说完了,别人却听进去了,你说到但做不到的事情,别人可能不说闷头就做了

>> 要想快速、透彻地看清一个人,最好是你的地位、见识、思想或经历在其之上。这就是识人的俯视原理,如果你仰视一个人,根本看不透他。

>> 一个人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得到什么样的教育,有过什么样的经历,可能会影响一个人多数时候的思维、行动和对世界的看法。

人生虽然参差多态,但总是有迹可循。绝大多数人的一生,都像是已经提前写好的程序一样按照既定轨道走下去。

>> 要想减轻那些既有条件的影响,往往需要付出非凡的努力,更需要非凡的际遇

>> 很多时候,我们略带讽刺地说:“懂得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事实上,并不是这些道理没用,而是对你没用。

>> 1.你根本没懂

>> 道理再精妙,如果我们不能从思路上明白它的概括推理过程,其实根本就无法真正理解

>> 有些道理,之所以能够让人得到醍醐灌顶的启发,甚至改变一个人的一生,也正是因为人在苦苦思考中,正好到了需要得出却迟迟无法得出结论的关键一步。

这时候,人提前看到了想要的答案,于是豁然开朗,恍然大悟

>> 2.你压根儿没记住

>> 运动需要长时间练习才能变成不假思索的肌肉记忆,何况这些经验性的话语,更何况这些话语大部分还是我们从别的地方看到的

>> 不要高估自己的记忆力,对那些你真正觉得认可的道理,你需要每次遇到类似情况的时候都提醒一下自己。

>> 比如,你既然相信“切莫交浅言深”,就一定要在遇到原本并不熟的人聊到深夜时,不断在大脑里警醒自己“刹车”。反复试验,反复提醒,直到它变成你的思维习惯

>> 很多人,到了这一步后就裹足不前,守着一二十岁时的人生经验过一辈子。有的人,选择继续前行,不断吸收新的东西,改变已掌握的那些固化的道理。

>> 你解释这个世界的层次和境界,决定了你的人生格局。你需要不断观察这个世界,经历不同人生,总结、吸收很多的人生经验,并将其固化成不假思索的思维习惯。然后,随时准备吸收新的观点,纠正你的看法和人生策略。

◆ 观点:与观点不同者的正确相处之道

>> 他们讨论的出发点根本不是观点,而是情绪。面对情绪问题,想用理性去沟通基本没戏。

>> 如果说互联网上的观点之争,很多时候是情绪之争,那么职场上的观点之争,往往就是利益之争。你具体的观点是什么,反而变得不那么重要。

>> 如果面对的是互联网上的情绪之争,我的解决办法很简单:求同存异,搁置争议。比如对于网上关于中医的讨论,我基本不参与。如果在生活中遇到专业人士,我可能会请教他们的观点来启发自己的思路;但如果是和普通人聊,无论他的观点是什么,一旦我发现其实他陷在自己的情绪里,我就会直接换个话题。这样做的好处有两个。第一,不会伤了和气。原因很简单,你不可能说服一个陷在情绪里的人。第二,节省时间和精力,辩论是非常耗费时间和精力的

>> 当遇到所有我认为是情绪之争而非观点之争的话题时,我就会告诉自己:这就好比是在讨论到底是赵敏值得爱还是周芷若值得爱。这个问题,就交给张无忌去思考吧。

如果你发现观点之争,其实背后只是利益之争,那就应该从利益的角度考虑解决办法。最好的办法不是别的,而是找到一个共同的敌人。这样,你们就能成为战友,拥有利益“最大公约数”。

>> 虽然在生活和工作中,观点之争的背后往往是情绪之争或者利益之争,但有时候,你也会遇到认真和你讨论观点的人。对这样的人,你一定要珍惜。

>> 如果你遇到了一个总是和你持不同观点和态度,但又往往能给你启发的人,一定要好好珍惜。因为,只有伟大的对手,才能成就伟大的自己。

◆ 消费:被消费主义掏空的年轻人

>> 有人问:“如何判断大牌包包的真假?”答:“背半年,质量差的是真的,质量好的是高仿的。”

>> 奢侈品之所以成为奢侈品不是因为质量好,也不是因为性价比,更不是因为实用,而是因为总有上层人士为它们背书或者站台。说白了,奢侈品就是库克船长的酸菜

>> 不管是不是口味重、好不好吃,只要有人相信这个东西是上层人士喜欢的就行

>> 我们以为买了一个奢侈品包包就跨越了阶层,其实,我们只是在给身边同一阶层的人看,同时为这种想象中的跨越缴纳高昂的“阶层智商税”。

>> 开始时,买一支几百元的口红都能开心很久,到之后几千元的包包也就那么回事,再到最后上万元的饰品也就只能让人心动一小会儿了。人的欲望是内心里躁动的巨兽,一旦释放出来,内心反而会感到更加空虚。

>> 很多时候,当经济实力、社会地位和所购买的物品不匹配的时候,你以为穿在身上是身份的标签,其实是扭曲心理的沉重枷锁,是外化的欲望。

>> 这个世界上,真正具有长久价值、最昂贵的奢侈品就是健康、时间和知识。偏偏无论穷富,前两样东西都是人人都有,而后一样东西,你拥有的越多就越会感到自己的浅薄。

>> 所以,与其学习那些明星、大V宣扬的有钱人消费方式,你不如学一学这些真富豪的生活方式,将金钱和精力更多地用于投资自己,而不是用在那些短时间满足虚荣心的东西上。

>> 归根到底,消费主义就是个纸老虎,只要我们不被盲目的攀比蒙蔽双眼,不被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牵着鼻子走,更不被内心的欲望支配,就一定能发现和找到更有意义的生活。

◆ 财富:该用什么样的视角,看待贫富差距

>> 以前我总听妈妈说:“别输在起跑线上。”她不知道,纵使起跑迅猛,耐力持久,有些人与你根本不在同一条跑道上奔跑。

>> 他们的心态很好,他们所做的,其实只是在已有的基础上,尽可能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条件。就像他们的父母曾经在一穷二白的家庭中,省吃俭用供他们上学一样。因为他们来自一个健康、包容,而且愿意为孩子付出又不给孩子更多压力的家庭,所以,他们也知道怎样对待自己的下一代。这种原生家庭良好的风气和氛围,远比一个家庭有更多的财富重要。

>> 成年后,每个人都需要对自己的家庭进行一次深入、客观、彻底的反思,从原生家庭的视角里跳出来,打开自己的心结,拆掉思维里那堵看不见的墙。然后,如果可以,尽量对自己下一代更包容一点。事实上,我们真正能够把握和选择的,只有自己的学习。

>> 通识教育只能普及到中学,大学很难普及。

你需要在课堂教育之外,学习如何扩大自己的格局。

什么是格局,我思考了很久,把它总结为一个人看问题的高度,分析问题的深度,以及解决问题的法度

>> 千万不要在还能改变的年龄,就选择了自我封闭。思维方式不改变,人生的命运永远也得不到改变。这样的命运,当然也包括了财富的命运。历史不能选择,现在可以把握,未来可以开创。我相信,决定贫富差距的,从来都不是一瞬间的事。所以归根到底,我们要认清什么才是真正的贫富差距。

◆ 更新:保持思维更新,提升层次

>> 那些为有钱人粉饰的所谓“富人思维”,从来就不是天然产生的。不是因为你是有钱人,所以天生就有“富人思维”,而是他们在通往财富的道路上不断开拓自己的眼界,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罢了。

>> 一定要有开放的思维,要能够兼收并蓄地看待截然相反的两个结论,去思考为什么会产生分歧,分歧的本质是什么。不能轻易下结论,并固守结论,什么也听不进去。

>> 要敢于打破过去已有的思维方法,要经常反思自己过去为什么会那样想问题。检验自己有没有成长,关键就是回顾你之前的言行,如果觉得自己说过的话、做过的事很笨,就说明你进步了。

>> 这个时代,拥有独立思考的人永远是少数。所谓独立,就是你的思维一定要立足于个人的见解,而不是人云亦云或随波逐流。你要相信,能做到对每件事都有自己的看法,你就已经超越大部分同龄人了。

>>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思维方式的改变,一切变化都无从谈起。撒切尔夫人经常引用一段话:“注意你的想法,因为它能决定你的言辞和行动;注意你的言辞和行动,因为它能主导你的行为;注意你的行为,因为它能变成你的习惯;注意你的习惯,因为它能塑造你的性格;注意你的性格,因为它能决定你的命运。”

>> 不要认为思维的改变就是多大的系统工程,是一锤子买卖。很多时候思维的改变就是在漫长人生当中,一点一滴、每时每刻,由每件事、每句话、每个念头累积而成的。当然,所有关于打破固有思维,提升思维层次的事情,都知易行难。

>> 但在每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过后,在每一本深受启发的书背后,在遇到的每一个相见恨晚的人之后,你都可以去总结、反思很多东西。否则遇到的事再多也不过是过眼云烟,看过的书再多也不过是浮于表面,认识的人再多也不过是匆匆过客。

◆ 自由:有权选择不做

>> 财务自由最大的意义,不是你可以去做你喜欢做的事情。财务自由,意味着你可以选择不做你不喜欢做的事情。

>> 老克经常对我说:“国家经济永远是缓慢通货膨胀的,超发的货币不会凭空消失。你得看着大钱都去哪儿了,然后第一时间跟进去。即使没吃上肉,喝点汤也比别人辛辛苦苦工作几十年赚的多

>> 第二条:跑得比别人快

>> 悲观的人永远都正确,但只有积极主动的人才能成功。

>> 所以,永远要保持自主学习的状态,甚至越早受点教训,越会有帮助。

>> 所以如果只会老老实实上班,并不意味着就失去了一切机会。巴菲特经常讲复利,持续做,就是复利。选择一条赛道进行投入,把自己的能力打磨得足够强,把一件事情做到足够好,普通人也能缓慢实现财富逆袭。

>> 在战术层面,最核心、最便捷的路径有两个,一是混圈子。混圈子本质就是认识领路人,如果你的朋友里连一个实现真正财务自由的都没有,你很难摸到实现财务自由的门道

>> 二是做生意。不是忽悠大家去创业,做生意的意思,就是努力从生产者进入投资者的行列。

>> 用《百万富翁快车道》一书里的说法,一辈子努力工作是可能实现财务自由的,但就像是在慢车道上行驶,无论多努力,上限是固定的,而且速度很缓慢。做生意则像是在快车道上行驶,不仅财富积累的速度快,而且几乎没有上限。

你应在工作的时候,思考、发现做生意的机会。即使自己没有天分,看准了也可以找人参股、合作。这就像是在慢车道行驶,眼睛始终盯着快车道,一有机会就赶紧变道。

◆ 运气:如何成为一个运气好的人

>> 人生真正称得上是捷径的,恐怕就是遇见贵人了。如果你在人生路上能不断地遇见贵人,绝对可以说是“运气爆表”。

>> 欣赏不一定需要理由,但需要前提。

这个前提就是,那个关键的人要能够看到你,了解你。你如果每天只躲在自己的世界里,从来不展示自己,除了你觉得自己“怀才不遇”,又有谁能知道你呢?

>> 所以,避免做那些让你运气变差的事,就是在让自己运气变好。这些事做起来真的不难。

>> 机会永远只给有准备的人。”我想说:“机会永远青睐那些神采奕奕的人。”

>> 对一个年轻人来说,时间、身体以及你不多的资产,都是运气的源泉。保护好它们,利用好它们,你的运气就不会太差。

>> 如何成为一个运气好的人?如果你处在一个良好的大趋势中,自己关键时刻少掉坑,遇事又有贵人帮,那你的“运气”一定好过大多数人。人们常说:“命是弱者借口,运乃强者谦词。”其实,真正的强者,真的可以改变“命运”。

◆ 蜕变:圈子也要不断“断舍离”

>> 所谓的朋友,最根本的其实是彼此之间的交集。

时间和空间上的交集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更重要的应该是三观和认知见解上的交集。只有当你们的三观和认知见解始终处在同一水平,这样的关系才能长久。

与其鸡同鸭讲,对牛弹琴,不如相互远离。

>> 我借助各类心理学图书,真正意识到,不断重复回忆,只不过是让自己一遍又一遍地去体验那种情绪放肆的感觉,这对自己的现实生活起不了任何作用。

>> 我第一次开始尝试为自己的回忆上一把锁。我开始避免深夜不睡,开始试着用各种阅读、电影、运动填补睡觉前的空余时间,不让回忆有乘虚而入的机会。

>> 这是一个漫长的“刻意训练”的过程。但无论怎样,我做到了。在多数时间里,我很少回忆过去的那些人和事,因为需要实时对人生进行“断舍离”。

>> 人生中的很多人和事,过去了也就过去了,不需要再惋惜,再纠结,甚至再回忆。就像坐公交车一样,每一站都有人上,也有人下,能陪你走到最后的其实只有司机(家人)

>> 你每疏远一批朋友,往往也意味着你认识了另外一批朋友。你不能永远只活在过去,要对未来可能认识的人,始终抱着开放和积极的态度。

>> 你的朋友圈更迭越快,也意味着你的成长越快。而那些历经多次更迭仍然沉淀下来的朋友,才是值得继续交往下去的人。

>> 这个思维方法,还有一个非常有用的应用。那就是,成年人永远不要在一个新的场合里,强行尝试“合群”。小孩子没的选,如果被孤立了,很可能身心都会受到很大影响

>> 成年人,应该学会主动拥抱“孤独”。此外,再学点东西,养家糊口。通俗地说,就是8个字——学习成长,干活拿钱。至于人脉、合群之类的东西,都是建立在这8个字基础上的

>> 一个有目标感,内心有定性的人,不需要和所有人都成为好朋友。工作时间里,大家是点头之交、邮件之交、电话之交,工作之余,可以没有任何交集。相反,那些把所有业余时间都用来和同事一起吃饭、唱歌,几年下来毫无成长的人,才是最傻的人。

>> 我当年刚工作的时候,第一任领导曾经告诉我一句至理名言:不要和同事搞成一团

>> 过多的同事聚餐,既耗费精力,占据时间,也容易将自己卷入职场纷争,甚至面临被迫站队的风险。不要担心被同事孤立,这只会进一步塑造你在职场里的鲜明性格。

>> 真正最容易得罪人的,是毫无原则的人。同事聚会,你参加了10次,哪怕有一次没有参加,别人也会觉得你“不合群”。

>> 当你看清了人与人之间从陌生到熟悉再到逐渐变淡的本质,心态上就会好很多。遇到这样的人,就有了更积极正向的应对方式。当你将自己的目标定得更高更远时,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出现一两个这样的人,又有什么关系呢?把时间线拉长来看,再难相处的某个人,也不过就是你生命中的某个过客罢了

>> 领导又如何?老板又如何?在这个场景里,这个环境里,看似永远要受压迫,但只要你专注于个人成长,一两年内积累了足够的底气或者遇到了机会,就可以马上转身离开。

>> 几年后,谁还认得谁?谁还记得谁?谁还搭理谁?不要把时间和精力耗费在如何与这样的人“斗智斗勇”上,这是对时间最大的浪费

>> 一个人格局越来越大的迹象就是不恋过去,不求合群,不争小事

>> 所以,年轻人,心眼别太小,脸皮别太薄,格局一定要大

◆ 格局:不断反思、领悟、整理才能形成自己的大格局

>> 当你的眼界、思维、经验以及信息、人脉等都和别人拉开非常大的差距的时候,面对同样的事情、同样的问题,你们处理的方式以及最后的结果,完全无法同日而语。

>> 格局大的人对格局小的人,就是一种“降维打击”。

当你从小格局走向大格局,当年那些困扰你的很多看似完全无法摆脱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 当你打开了自己的世界,提升了自己的思维眼界,相对于过去的你,也是一种“降维打击”。

这才是一个人越来越强大的“终极密码”。

>> 第一,要读万卷书

读书当然有用,关键的问题是读什么书。

>> 真正能提升一个人格局的书,有以下这五类。(1)知识类的书。我们从小到大的课本里教的内容百分之八九十都是知识。这些知识,就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产物,你学习知识的过程,也就是不断拓展认识世界的过程。(2)技能类的书。工作以后,大家读的更多的书,都是这些方面的书,如编程和职业技能提升,这些大部分是人们社会生活的经验积累。学习这些,相当于直接吸收了别人的“内力”。(3)思维类的书。除了传统的哲学和心理学图书,如一些介绍提升思维能力的图书,现在社会、历史、政治类图书,也可以帮助大家学习一些思考方法。(4)审美类的书。审美是人类的一种高级认识活动,很多书看起来没用,但能帮助我们提高文学素养,塑造我们的三观,如诗词歌赋、文学艺术类图书。

>> 有些时候我们看了一部小说,内心受到极大的震撼和洗礼,这就是文学的意义所在(劣质“言情小说”是不可能有这种效果的)。

>> 读书很重要,但真正能帮助人们提升格局的书,其实就是知识类、思想类的书

>> 所谓的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并不是一句押韵的口号,而是有逻辑支撑的。

书给人的启发始终是间接的。

经验也好,思想也罢,从学习到掌握再到指导实践,往往需要一个过程。能加快这个过程的最好的途径,就是去经历。

>> 我认为,一个人要扩大格局,首先要清除内心对安定的追求,能够敢于走出舒适区,去见那些未曾见过的风土人情,去经历未曾经历的人生。当然这样的经历,并不是简单的“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式的旅游。

行万里路,目的很重要,就是要去“见”,不要去“秀”

>> 并不是所有的经历都能带来改变。特定的经历,是最容易引起反思、感叹和思考的,所以经历只是诱因,归根结底还是思考。没有思考,经历再多,也不会改变。

>> 人到了一定年龄要学会独处,因为已经千帆过尽,什么都见识过了,所以返璞归真。人在年轻的时候,就开始离群索居,什么人都不想接近,注定是没有前途的。因为人是社会动物,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

>> 一个格局大的人一定有开放的思维,能够兼收并蓄地看待截然相反的两个结论,能思考为什么会产生分歧,分歧的本质是什么。人不能轻易下结论,并固守结论,什么也听不进去。好人、坏人、牛人、俗人、庸人、垃圾人……事实上,你见的人越多,也就越明白,这个世界本就是多姿多样的,每个人的想法都不同。

>> 所以,到了一定年纪,不要什么聚会都参加,什么饭都吃,什么人都给微信,什么人都搭理。人生短暂,一定要把时间花在有意义的事情上。

>> 我认为交友之策分为四种。

上策交志同道合者。这样的人可以相互鼓励、相互支持、相互理解,共同进步。

中策交志同道不合者。虽然你在职场打拼,他在学校苦苦求学,但大家的追求和价值观是一致的。这样的朋友哪怕多年未见,见面也会非常亲切。

下策交道同志不合者。也就是你的同学、你的同事、你的邻居等,他们不用特别努力就会定期出现在你的身边,所以虽然很多方面不一致,但你们还是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一起走一段路。在这期间,不如淡淡相交,各取所需。分道扬镳后,也不要觉得可惜或者难过。就像毕业之后,同学间的感情会变淡一样。

不交那些道不同志不合的人。你不安于现状,希望改变,特别希望有人能给你鼓励,也有很多人得过且过,耽于安逸,希望这辈子就这样简简单单、平平淡淡。当他们看到你想要去大城市工作或者跳槽时,就立马泼冷水,告诉你如何如何才好。这样的人,点头之交即可,哪怕机缘巧合你们成了同桌、上下铺、上下级,都万万不要深交。

上策交的人,可以交流思想,一路同行,一起去打开世界。

中策交的人,可以一起谈心,交流看法,偶尔联系一下会让关系更亲密。

下策交的人,可以交流学习、工作中具体的经验和方法。在这个阶段,让他们成为你的合作伙伴。

>> 事实上,很多事情也不能完全这么理解。得遇高人需要机缘巧合,并且高人是否愿意为你“指路”,这就不是完全看运气了。这里面最重要的,大概就是你的潜力、人品和毅力了。说白了,你要有本事让那些比你厉害的人,心甘情愿地为你搭桥铺路,给你机会成长。要么让他们看到了你能成就事业的潜力,要么让他们欣赏你的人品,又或者你凭借锲而不舍的毅力打动他们。

>> 所谓得道者多助,当你的道德品质让人打心眼里欣赏和佩服的时候,愿意帮你的人自然就多了

>> 什么是顿悟?就是突然想明白了。

关键词不是“突然”,我坚信,没有任何顿悟是完全突然的。人在开悟之前,一定会经过无数次考验、纠结和痛苦。

>> 人到了一个点之后,一下子就想明白了。见天地,见众生,最后见自己。问题来了,我们到底该想明白什么呢?

我的回答是因、果、度。

所谓因,就是我从哪里来?这个世界为什么是这样?他人为什么成功?我为什么会失败?我怎么就到了现在这一步?

所谓果,就是我要到哪里去?我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到什么程度我才会满足?

所谓度,就是我要用什么手段去实现目标?我的原则是什么?底线是什么?

>> 一个人最怕的是,人生早已设限,却不自知

>> 你以为你整天抱怨只是因为工作不顺,你以为情绪失控只是因为那天心情不好,你以为爱情离你而去只是因为没钱,你以为买不起房只是因为房价太高,你以为摩拜创始人套现15亿只是因为运气好……

所有的自以为是里,都包含着人生失败的种子。

>> 事实上,当你对每一段人生进行总结反思,对每一个看起来自然而然却又难以理解的现象进行分解、剖析的时候,都能得出很多新的、有价值的东西。特别是,当你和同道好友一起分析的时候

>> 一个人的成长,永远都要反复地经历从见山是山到见山不是山,再到见山还是山的过程。

>> 很多东西,从没见过到见过,再到可以装作没见过。

很多事情,从什么也不知道,到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知道,再到让别人以为自己不知道。

很多话,从无话可说,到无话不说,再到可以藏着不说。

这都是一个人的格局发生变化的阶段性特征和典型迹象

>> 只要保持开放的心胸,践行永续成长和终身学习理念,不故步自封,就一定会经历不断否定自己的过程

>> 在这个世界上生活打拼,但一定要为自己想象另一片时空和另一种生活,想象自己未来应该在哪里,在干什么。这就是现实的未来。

>> 当你陷入当下困境的时候,当你在世俗生活里蝇营狗苟拼命挣扎的时候,因为相信自己会过上理想的生活,就会拥有继续奋斗的勇气。

用这种大格局,将你的目标、手段、思维等全部整合起来,你在生活中前行的过程,也就是不断提升自己的过程。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kaihuishang666/article/details/106507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