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捷不是银弹(二)——为什么敏捷不起来

这可能是因为有这么几个门槛。

第一道门槛是,每个人都要熟悉敏捷。

正像前篇所说的那样,拉一堆不熟悉敏捷的人去按照敏捷流程做事情,由于这些人只是按照敏捷的形式去做,而不清楚敏捷解决了什么问题,不清楚为什么要用敏捷,就可能会导致应用敏捷的效果适得其反。比如站立晨会,如果大家认为它只是一个向boss汇报工作的过程,就很可能会成为一个非常鸡肋的环节了。

类似的情况可能还会发生在敏捷的一些实践上,比如“简单的设计”,如果曲解了这个实践的含义,可能会造成对设计要求的降低,当我们滥用这个原则去拒绝一些可以预见的复杂需求的时候,我们可能不得不在下一个迭代推翻很多老的设计。

第二道门槛是,敏捷容易“水土不服”。

敏捷是思想,把它应用好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经验。就好比 马 克 思 主义进中国一样,一定要适应于“中国特色”之后,才能被用好。Mary PoppendieckJean Tabaka在敏捷大会上都指出了,敏捷开发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短时间内很难做到,而且这需要不断地改变过去。

举个例子,敏捷实践中有结对编程,Laurie WilliamsNosek的研究表明,结对非但不会降低开发团队的效率,而且会大大减少缺陷率。但应用到实际的项目和团队中,这个效果又会怎样呢?一些分析表明(项目总结-结对编程,http://www.soft6.com/tech/6/63739.html),这其中是存在一定的障碍的,比如老员工习惯单打独斗,性格问题,经验差距过大,企业文化等问题。结对之前首先要克服这些问题,才能达到比较好的效果。

再举个常见的例子,敏捷要求,在整个项目开发期间,业务人员和开发人员必须天天都在一起工作,可是这在许多大型公司的部门架构中,是不现实的。同样,对于甲方乙方公司,以及客户是看不见的网民的互联网公司,这个要求也多少有些严格了。

第三个门槛是,坚持敏捷很难。

我们会尝试很多敏捷的实践,我们会努力去改变一些过去的行为,这个过程可能会花很多时间。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惯性思维,也会有自己习惯的工作方式。改变的过程不会是一瞬间的,在这个过程中,会有一定的状态起伏,甚至状态下降也说不定。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因为效果不好而放弃,或者没有形成新的习惯,从而回到了老的习惯,那么就可能不会再去迈出改变的第二步。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回复: 1175999 查看本文章

另外就是,敏捷的一些实践(比如持续集成,自动化测试)是需要构建一些基础设施出来的,面对遗留系统,这可能会是个大成本的事情。

还有其它情况,比如进度压力太大的时候,敏捷的队形会被扭曲(敏捷之收获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BlogID=169274&PostID=16474714),在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敏捷实践之前,我们是否有毅力坚持下去?

 

还有很多其它的门槛。

我认为,很多时候,使用敏捷之所以没有获得预期的效果,主要还是在于使用方法上。敏捷的核心在于以人为本,由于人是活的,所以人既有可能做得很差,也可能做出非凡的成绩,关键在于是否找到了适合自己和团队的实践方法来。这肯定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认为,只要大家的目标是一致的,坚信敏捷是对的,那么就坚持下去,不要中途放弃,相信这样久了,就一定能找到适合的实践方法的。

猜你喜欢

转载自xiaohan-sun.iteye.com/blog/791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