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全面普及人工智能教育还有多远

教育部公布了“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名单,要求各实验区认真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关于“发挥网络教育和人工智能优势,创新教育和学习方式”的要求。格物斯坦小坦克知道实验区从遴选到公布名单历时一年,足见教育部对于探索新型教与学模式的重视程度。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教育相关利好政策不断出台,在技术和市场的推动下,人工智能教育渐成热门赛道,舆论也同在强调人工智能教育的必要性。那么,我们距全面普及人工智能教育究竟还有多远?早在2017年1月,教育部正式印发《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为人工智能教育进校园提供了先决条件。

同年国务院正式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指出,人工智能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应逐步开展全民智能教育项目,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建设人工智能学科,培养复合型人才。由此,人工智能教育和编程升至国家战略高度。

随后,浙江省率先将编程列入浙江省高考体系之中。2018年,北京、山东、南京、广州等地也纷纷将信息技术(含编程)列入中高考项目。在2019年10月发布的《关于推荐遴选“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的通知》中,教育部再次强调,要面向学科教学和跨学科教学的信息化融合应用,探索学生跨学科思维与创新能力提升,并将“跨学科教学”“编程教育”“人工智能教育”“智慧课堂”等列为关键词。此次实验区名单的公布,更是进一步在实践层面推动编程和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

面对利好政策和广阔市场,赛道进一步火热,产品也不断推陈出新,但从实践层面看,人工智能教育出现了普及难题。据统计,目前我国人工智能教育渗透率仍不到2%。其一方面表现为,人工智能软件入门难,导致教与学成本高。相对于其他学科,人工智能教学与计算机编程关联度高,不少技术公司入局时并未充分考虑教学场景问题。缺乏场景适用性的编程软件使用起来颇具难度,抬高了人工智能教学普及门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教与学生去上手编程软件就已需要消耗大量课时,也更难以谈让学生主动创造。另一方面表现为,人工智能教学课程枯燥,远离生活场景,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课程供给方面,不少人工智能公司的课程仅限于软件,与生活关联少,甚至单纯用做题考试的方式检验学习效果,这样的教学课堂也略显不接地气。人工智能教育缺乏结合软硬件教学,难以使学生理解编程的逻辑与效果。尤其由图形化编程进阶到Python代码式编程教学时,问题就更加凸显。纯代码的教学枯燥难懂,在这样的课程体系下,脱离与机器人、硬件互动的人工智能课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随着新奇感衰退。

在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阶段,如何降低人工智能软件入门难度,减少教与学成本?如何贴合生活场景,激发学生学习人工智能及编程的兴趣,避免课程枯燥、学生学习兴趣衰减?如何使用有效且有趣的软硬件结合方式教学?这些是普及人工智能教育之时,无法回避的难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人工智能教育的全面普及注定难以实现。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gstemG_maker/article/details/108532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