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产品关注的是用户

用产品的思维去生活。

把自己的生活看成构建产品的一个过程,生活中的每个细节就是打磨产品的各个过程。

生活中各种物品的摆放考验这个一个产品经理的美学鉴赏力。

在2019年微信的一次公开课上,微信的缔造者张小龙发表了4小时的演讲。有网友做了统计,发现“神”一级的产品经理不会强调一些概念,不会使用一些新名词,而是回归了产品经理的本质。张小龙提到次数最多的关键词是“用户、朋友、时间”。

为用户节省更多的时间,让用户有更多的时间关注自己的生活,有时间和自己的朋友共同生活,

我非常赞同的观点是产品经理需要有理想和信念,希望能够给用户提供价值,希望能够给公司创造价值,希望能够给行业带来变化。产品经理不是一个软件功能策划师,也不是一个文档编辑员,不能为了应付工作、应付老板,而做出一些连用户都不用,甚至自己都不想打开的产品。

如果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中,都有用户的概念,多多地想到用户的体验,节省用户的时间,为用户考虑,那我们的工作便是有价值的。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三个泥瓦匠在砌墙,有一个人走过来问他们在干什么。第一个泥瓦匠没好气地说:“你没看见吗?我在辛苦地砌墙呢。”第二个泥瓦匠回答:“我们正在建一座高楼。”第三个泥瓦匠则洋溢着喜悦地说:“我们正在创造美好生活。”10年过去了,第一个泥瓦匠仍然在做泥瓦匠,第二个泥瓦匠成了一名工程师,而第三个泥瓦匠则成为建筑公司的老板。虽然这只是一个小故事,但是我想说的是产品经理不仅仅是一个挣工资的岗位,更是具有创造性的岗位,从第一天做产品经理工作开始,你就不应该认为自己像泥瓦匠一样砌墙,不应该把自己看成一个只是写文档、画交互图的。

张小龙眼中的微信和很多产品是不一样的。比如,很多App到了春节等特定节日的时候,就把Logo和界面变成红的、黄的,变成像番茄炒蛋一样。但是微信从来都没有这么做过。很多人可能会问为什么微信不在启动页放开屏广告呢?其他App都有这样的广告。

我想这就是产品经理的理想和信念,你每天花在微信上的时间可能超过2小时,可能超过你花在最亲密的朋友和家人身上的时间,微信怎么舍得在你最好的朋友脸上贴一个广告呢?否则,你每次见他,都要先看完广告才能跟他说话。

再比如,微信作为一个好的沟通工具,一定要高效。对于一个高效的沟通工具来说,怎么能让用户总是思考“对方是否在线”“消息是否已经发出去了”“对方是否已经看到消息”了呢,所以微信没有已发送状态,原因是最高效率的方式就是发完即走。你不用关心这条消息有没有发出去、有没有发成功、对方有没有收到,甚至不用考虑网络是不是有问题。这就是产品经理的理想和信念。产品经理也不应该把收入和数据增长当成理想,而应该知道自己正在创造什么价值。

微信的小游戏在2018年就已经实现了赢利,但是张小龙却不太高兴,并不是因为收入没有达到预期,反而是因为在小游戏的生态里缺少真正高质量原创的游戏。这就是产品经理应该有的理想和信念。

张小龙在微信团队内部推荐过一些书,这里我推荐给你,你会发现这些是能够洗涤心灵、让人思考的书,并不是21天学会某种编程语言,并不是产品经理速成教学。这也是产品经理应该有的理想和信念。

如果腾讯或者阿里巴巴也来做这个项目,那么你将怎么办?我认为这个问题不是在关心未来的竞争对手有多强大,而是考察创业者
对自己项目的熟悉程度,不管将来会遇到什么样的对手,都要全身心投入。现在互联网行业已经不存在谁抄袭谁的商业模式了,而是看谁能够更有效地执行,更快速地落地实现,给用户创造真正的价值,产品经理要对自己的产品充满自信。如果一个产品经理在做产品的时候,表现出过度自信,这反而可能会给产品埋下隐患。过度自信指的是有些人高估了他们第一判断的准确性,过度自信最显著的表现之一便是定位过高,当人们觉得自己比别人强的时候,就会有这种表现。比如,很多创业者都觉得一定可以做出一个电商平台颠覆淘宝,一定可以重新做出一个高效的沟通工具颠覆微信。

为什么产品经理往往容易受到过度自信的影响呢?

首先,过度自信的产品经理视野都比较窄,都沉浸在自己的商业推导逻辑中,过度相信事情发展的进程会很顺利,或者市场会按照自己的设想发展。其次,过度自信的产品经理都可能是一个批评家,哪怕出去吃一顿饭也能够挑出很多用户体验问题、产品问题。他们非常容易忽视别人的优点、别人这样做的合理性,以及其他因为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问题。再次,过度自信的产品经理都可能是天生乐观派,通常会认为问题不大,没有太大的风险,只要撸起袖子加油干,投资人就一定会投资,用户就一定会选择我们的产品,收入就一定可以快速增长。他们高估了自己,认为自己懂得比别人多,这就意味着他们不再理性行事,而这很明显会导致灾难性后果。

另外,在商业模式研究的学习上,我们不要把复制创意当作成功路径。在共享单车推出后,中国仿佛一下进入了共享经济时代,什么东西都要做共享。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共享汽车、共享按摩椅、共享化妆间、共享篮球等五花八门的共享项目层出不穷。随着资本的退潮,盲目跟风的共享领域率先迎来淘汰潮,共享经济所衍生出的问题也浮出水面。

其实,很多需求都是产品经理自认为的很强烈的用户需求,比如共享篮球项目,产品经理认为有很多用户想打篮球,但是当用户到达篮球场时,发现没带篮球,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临时租用一个篮球;再比如,如图5-2所示的共享化妆间项目,产品经理认为有用户准备参加面试,正好在进入公司前可以到共享化妆间进行补妆;再比如,在用户到了机场或火车站后,产品经理认为用户感觉累了,会想坐一下按摩椅。你会发现很多需求都是产品经理自己想象中的需求,可能是在某种情况下的特殊需求,但是没办法代表大众用户或者没办法流传广泛的需求。很多需求可能是产品经理借用了流行的概念生搬硬套的需求,最终这些项目可能都会不了了之,因为它们不是用户自发的需求。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weixin_43221207/article/details/102832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