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主键解决方案----Twitter 雪花算法的原理(Java 版)

SnowFlake 雪花算法

对于分布式系统环境,主键ID的设计很关键,什么自增intID那些是绝对不用的,比较早的时候,大部分系统都用UUID/GUID来作为主键优点是方便又能解决问题,缺点是插入时因为UUID/GUID的不规则导致每插入一条数据就需要重新排列一次,性能低下;也有人提出用UUID/GUID转long的方式,可以很明确的告诉你,这种方式long不能保证唯一,大并发下会有重复long出现,所以也不可取,这个主键设计问题曾经是很多公司系统设计的一个头疼点,所以大部分公司愿意牺牲一部分性能而直接采用简单粗暴的UUID/GUID来作为分布式系统的主键;

twitter开源了一个snowflake算法,俗称雪花算法;就是为了解决分布式环境下生成不同ID的问题;该算法会生成19位的long型有序数字,MySQL中用bigint来存储(bigint长度为20位);该算法应该是目前分布式环境中主键ID最好的解决方案之一了;

SnowFlake 算法其核心思想就是:使用一个 64 bit 的 long 型的数字作为全局唯一 id。在分布式系统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且ID 引入了时间戳,基本上保持自增的,后面的代码中有详细的注解。

这 64 个 bit 中,其中 1 个 bit 是不用的,然后用其中的 41 bit 作为毫秒数,用 10 bit 作为工作机器 id,12 bit 作为序列号。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给大家举个例子吧,比如下面那个 64 bit 的 long 型数字:

  • 第一个部分,是 1 个 bit:0,这个是无意义的。

  • 第二个部分是 41 个 bit:表示的是时间戳。

  • 第三个部分是 5 个 bit:表示的是机房 id,10001。

  • 第四个部分是 5 个 bit:表示的是机器 id,1 1001。

  • 第五个部分是 12 个 bit:表示的序号,就是某个机房某台机器上这一毫秒内同时生成的 id 的序号,0000 00000000。

①1 bit:是不用的,为啥呢?

因为二进制里第一个 bit 为如果是 1,那么都是负数,但是我们生成的 id 都是正数,所以第一个 bit 统一都是 0。

②41 bit:表示的是时间戳,单位是毫秒。

41 bit 可以表示的数字多达 2^41 - 1,也就是可以标识 2 ^ 41 - 1 个毫秒值,换算成年就是表示 69 年的时间。

③10 bit:记录工作机器 id,代表的是这个服务最多可以部署在 2^10 台机器上,也就是 1024 台机器。

但是 10 bit 里 5 个 bit 代表机房 id,5 个 bit 代表机器 id。意思就是最多代表 2 ^ 5 个机房(32 个机房),每个机房里可以代表 2 ^ 5 个机器(32 台机器),也可以根据自己公司的实际情况确定。

④12 bit:这个是用来记录同一个毫秒内产生的不同 id。

12 bit 可以代表的最大正整数是 2 ^ 12 - 1 = 4096,也就是说可以用这个 12 bit 代表的数字来区分同一个毫秒内的 4096 个不同的 id。

​ 简单来说,你的某个服务假设要生成一个全局唯一 id,那么就可以发送一个请求给部署了 SnowFlake 算法的系统,由这个 SnowFlake 算法系统来生成唯一 id。

这个 SnowFlake 算法系统首先肯定是知道自己所在的机房和机器的,比如机房 id = 17,机器 id = 12。

接着 SnowFlake 算法系统接收到这个请求之后,首先就会用二进制位运算的方式生成一个 64 bit 的 long 型 id,64 个 bit 中的第一个 bit 是无意义的。

接着 41 个 bit,就可以用当前时间戳(单位到毫秒),然后接着 5 个 bit 设置上这个机房 id,还有 5 个 bit 设置上机器 id。

最后再判断一下,当前这台机房的这台机器上这一毫秒内,这是第几个请求,给这次生成 id 的请求累加一个序号,作为最后的 12 个 bit。

最终一个 64 个 bit 的 id 就出来了,类似于:

这个算法可以保证说,一个机房的一台机器上,在同一毫秒内,生成了一个唯一的 id。可能一个毫秒内会生成多个 id,但是有最后 12 个 bit 的序号来区分开来。

下面我们简单看看这个 SnowFlake 算法的一个代码实现,这就是个示例,大家如果理解了这个意思之后,以后可以自己尝试改造这个算法。

总之就是用一个 64 bit 的数字中各个 bit 位来设置不同的标志位,区分每一个 id。

SnowFlake 算法的实现代码如下:

/** 描述: Twitter的分布式自增ID雪花算法snowflake (Java版) */
public class SnowFlake {

  // 因为二进制里第一个 bit 为如果是 1,那么都是负数,但是我们生成的 id 都是正数,所以第一个 bit 统一都是 0

  /** 起始的时间戳 */
  private static final long START_STMP = 1480166465631L;

  /** 每一部分占用的位数 */
  private static final long SEQUENCE_BIT = 12; // 序列号占用的位数

  private static final long MACHINE_BIT = 5; // 机器标识占用的位数
  private static final long DATACENTER_BIT = 5; // 数据中心占用的位数

  /** 每一部分的最大值 */
  // 这个是一个意思,就是5 bit最多只能有31个数字,机房id最多只能是32以内
  private static final long MAX_DATACENTER_NUM = -1L ^ (-1L << DATACENTER_BIT);
  // 这个是二进制运算,就是5 bit最多只能有31个数字,也就是说机器id最多只能是32以内
  private static final long MAX_MACHINE_NUM = -1L ^ (-1L << MACHINE_BIT);
  // 每毫秒内产生的id数 2 的 12次方
  private static final long MAX_SEQUENCE = -1L ^ (-1L << SEQUENCE_BIT);

  /** 每一部分向左的位移 */
  private static final long MACHINE_LEFT = SEQUENCE_BIT;

  private static final long DATACENTER_LEFT = SEQUENCE_BIT + MACHINE_BIT;
  private static final long TIMESTMP_LEFT = DATACENTER_LEFT + DATACENTER_BIT;

  // 机房ID 2进制5位  32位减掉1位 31个
  private long datacenterId; // 数据中心、机房ID
  // 机器ID  2进制5位  32位减掉1位 31个
  private long machineId; // 机器标识
  // 代表一毫秒内生成的多个id的最新序号  12位 4096 -1 = 4095 个
  private long sequence = 0L; // 序列号
  // 记录产生时间毫秒数,判断是否是同1毫秒
  private long lastStmp = -1L; // 上一次时间戳

  public SnowFlake(long datacenterId, long machineId) {
    // 检查机房id和机器id是否超过31 不能小于0
    if (datacenterId > MAX_DATACENTER_NUM || datacenterId < 0) {
      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
          "datacenterId can't be greater than MAX_DATACENTER_NUM or less than 0");
    }
    if (machineId > MAX_MACHINE_NUM || machineId < 0) {
      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
          "machineId can't be greater than MAX_MACHINE_NUM or less than 0");
    }
    this.datacenterId = datacenterId;
    this.machineId = machineId;
  }

  /**
   * // 这个是核心方法,通过调用nextId()方法,让当前这台机器上的snowflake算法程序生成一个全局唯一的id
   *
   * @return
   */
  public synchronized long nextId() {
    long currStmp = getNewstmp();
    if (currStmp < lastStmp) {
      throw new RuntimeException("Clock moved backwards.  Refusing to generate id");
    }

    // 下面是说假设在同一个毫秒内,又发送了一个请求生成一个id
    // 这个时候就得把seqence序号给递增1,最多就是4096
    if (currStmp == lastStmp) {
      // 这个意思是说一个毫秒内最多只能有4096个数字,无论你传递多少进来,
      // 这个位运算保证始终就是在4096这个范围内,避免你自己传递个sequence超过了4096这个范围
      sequence = (sequence + 1) & MAX_SEQUENCE;
      // 当某一毫秒的时间,产生的id数 超过4095,系统会进入等待,直到下一毫秒,系统继续产生ID
      if (sequence == 0L) {
        currStmp = getNextMill();
      }
    } else {
      // 不同毫秒内,序列号置为0
      sequence = 0L;
    }

    lastStmp = currStmp;
    // 最核心的二进制位运算操作,生成一个64bit的id
    // 先将当前时间戳左移,放到41 bit那儿;将机房id左移放到5 bit那儿;将机器id左移放到5 bit那儿;将序号放最后12 bit
    // 最后拼接起来成一个64 bit的二进制数字,转换成10进制就是个long型
    return (currStmp - START_STMP) << TIMESTMP_LEFT // 时间戳部分
        | datacenterId << DATACENTER_LEFT // 数据中心部分
        | machineId << MACHINE_LEFT // 机器标识部分
        | sequence; // 序列号部分
  }

  private long getNextMill() {
    long mill = getNewstmp();
    while (mill <= lastStmp) {
      mill = getNewstmp();
    }
    return mill;
  }

  private long getNewstmp() {
    return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nowFlake snowFlake = new SnowFlake(5, 9);

    long start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for (int i = 0; i < 1000000; i++) {
      System.out.println(snowFlake.nextId());
    }

    System.out.println(System.currentTimeMillis() - start);

    System.out.println("MAX_MACHINE_NUM");
    System.out.println(MAX_MACHINE_NUM);
    System.out.println(MAX_DATACENTER_NUM);
    System.out.println(MAX_SEQUENCE);
    System.out.println("MAX_DATACENTER_NUM");
  }
}

SnowFlake算法的优点:

  • (1)高性能高可用:生成时不依赖于数据库,完全在内存中生成(由于完基于位运算,所以性能比随机数运算要高)。

  • (2)容量大:每秒中能生成数百万的自增ID。

  • (3)ID自增:存入数据库中,索引效率高。

SnowFlake算法的缺点:

依赖与系统时间的一致性,如果系统时间被回调,或者改变,可能会造成id冲突或者重复。

实际中我们的机房并没有那么多,我们可以改进改算法,将10bit的机器id优化,成业务表或者和我们系统相关的业务。

测试生成100万个数据算只用了约4s时间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agonie201218/article/details/106782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