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系统概论(第5版) 个人整理详细笔记——基础篇

   本篇主要介绍一些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此篇一共包括三章内容,边学边做笔记,方便自己加深记忆。有需要的朋友也可以看看。若发现错误欢迎指正!

目录

第1章:绪论

1.1、数据库系统概述

1.2、数据模型

1.3、数据库系统的结构

1.4、数据库系统的组成

1.5、小结

第2章:关系数据库

2.1、关系数据结构及其形式定义

2.2、关系操作

2.3、关系的完整性

2.4、关系代数

2.5、小结

第3章:关系数据库标准语言SQL

3.1、SQL概述

3.2、学生-课程数据库

3.3、数据定义

3.4、数据查询

3.5、数据更新

3.6、空值的处理

3.7、视图


第1章:绪论

1.1、数据库系统概述

(1)数据库的四个基本概念:数据、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数据库系统。

①数据:描述事物的符号记录。数据的含义称为数据的语义,数据与其语义是不可分的。

②数据库:概括地讲,数据库数据具有永久存储、有组织和可共享的三个基本特点。

严格地讲:数据库是长期储存在计算机内、有组织的、可共享的大量数据的集合。数据库中的数据按一定的数据模型组织、

描述和储存,具有较小的冗余度、较高的数据独立性和易扩展性,并可为各种用户共享。

③数据库管理系统:是位于用户和操作系统之间的一层数据管理软件。和操作系统一样是计算机的基础软件。

主要功能:1、数据定义功能       2、数据组织、存储和管理        3、数据操纵功能        4、数据库的事务管理和运行管理

                  5、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功能                                       6、其他功能(通信功能,数据转换功能,互访和互操作功能等)

④数据库系统:是由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及其应用开发工具)、应用程序和数据库管理员(DBA)组成的存储、管理、处理和维护数据的系统。

(2)数据管理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1、人工管理阶段:数据不保存、不共享,不具有独立性。

2、文件系统阶段:可保存,但共享性差,冗余度大,独立性差。

3、数据库管理系统:从文件系统到数据库系统标志着管理技术的飞跃。

(3)数据库系统的特点

1、数据结构化:实现整体数据的结构化,这是数据库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数据库系统与文件系统的本质区别。

所谓”整体“结构化是指数据库中的数据不再仅仅针对某一个应用,而是面向整个组织或企业:不仅数据内部是结构化的,而且整体是结构化的,数据之间是具有联系的。

2、数据的共享性高、冗余度低且易扩充:数据共享可以大大减少数据冗余,节约存储空间。数据共享还能够避免数据之间的不相容性与不一致性。由于数据面向整个系统,是有结构的数据,不仅可以被多个应用共享使用,而且容易增加新的应用,这就使得数据库系统弹性大,易于扩充。

3、数据独立性高:

物理独立性:是指用户的应用程序与数据库中数据的物理存储是相互独立的。

逻辑独立性:是指用户的应用程序与数据库的逻辑结构是相互独立的。

即:数据的物理存储或逻辑结构改变时,用户程序不变。

4、数据由数据库管理系统统一管理和控制

数据的安全性:是指保护数据以防止不合法使用造成的数据泄密和破坏。

数据的完整性:指数据的正确性、有效性和相容性。

数据库系统的出现使信息系统从以加工数据的程序为中心转向围绕共享的数据库为中心的新阶段

1.2、数据模型

数据模型:也是一种模型,它是对现实世界数据特征的抽象,也就是说数据模型是用来描述数据、组织数据和对数据进行操作的。数据模型是数据库系统的核心和基础。

(1)两类数据模型:概念模型+逻辑模型和物理模型(人们首先将现实世界抽象为信息世界,然后将信息世界转还为机器世界)

1、概念模型:也称信息模型,它是按用户观点来对数据和信息建模,主要用于数据库设计。

信息世界的一些基本概念:

实体:客观存在并可相互区别的事物。

属性:实体所具有的某一特性。

码:唯一标识实体的属性。

实体型:用实体名及其属性集合来抽象和刻画同类实体。

实体集:同一类型实体的集合。

联系:实体之间的联系通常是指不同实体集之间的联系。实体之间的联系有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等多种联系。

概念模型的一种表示方法:实体-联系方法。用E-R图来描述现实世界的概念模型,E-R方法也称为E-R模型。

2.1、逻辑模型:它是按计算机系统的观点对数据建模,主要用于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实现。

物理模型:是对数据最底层的抽象,它描述数据在系统内部的表示方法和存取方法,或在磁盘或磁带上的存储方式和存取方法,是面向计算机系统的。

2.2、数据模型通常由数据结构、数据操作和数据的完整性约束条件三部分组成。

数据结构:描述数据库的组成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

数据操作:是指对数据库中各种对象(型)的实例(值)允许执行的操作的集合。包括操作及其有关的操作规则。

数据的完整性约束条件:是一组完整性规则。

2.3、常用的数据模型: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关系模型,面向对象数据模型,对象关系数据模型,半结构化数据模型。

层次模型:1、有且只有一个结点没有双亲结点,这个结点称为根结点。

                  2、根以外的其他结点有且只有一个双亲结点。

数据操纵主要有:查询、插入、删除和更新。(增删改查

插入:无相应的双亲结点值就不能插入它的子女结点值。

删除:若删双亲结点值,则相应的子女结点值也将同时被删除。

优点:数据结构比较简单清晰,层次的数据库的查询效率高,层次数据模型提供了良好的完整性支持。

缺点:部署和用于描述现实中很多联系,对于多双亲结点表示很笨拙,查询子女结点必须通过双亲结点,结构严密致层次命令区域程序化。

网状模型:典型代表是DBTG系统,亦称CODASYS系统。

条件:1、允许一个以上的结点无双亲。

           2、一个结点可以有多于一个双亲。

层次模型中子女结点与双亲结点的联系是唯一的,而网状模型中这种联系可以不唯一。

支持记录码的概念+保证一个联系中双亲记录和子女记录之间是一对多的联系+可以支持双亲记录和子女记录之间的某些约束条件。

优点:描述现实世界更加直接,具有良好的性能且存取效率较高

缺点:结构比较复杂,用户不容易掌握和使用嵌入的高级语言,用户需了解系统结构的细节而加重了编写程序的负担。

关系模型:要求关系必须是规范化的!关系的每一个分量必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数据项。

术语:

关系:一个关系对应通常说的一张表。

元组:表中的一行。

属性:表中的一列。

码:也称码键,表中的某个属性组。

域:是一组具有相同数据类型的值的集合。

分量:元组中的一个属性。

关系模式:对关系的描述,一般表示为:关系名(属性1,属性2,...,属性n)

数据操作:增删查改

操作必须满足关系的完整性约束条件:实体完整性+参照完整性+用户定义的完整性。

操作对象和操作结果都是关系。

优点:建立在严格的数学概念的基础上,概念单一,更高的数据独立性和更好的安全保密性。

缺点:查询效率不如格式化数据模型+为了提高性能增加了开发数据库管理系统的难度。

1.3、数据库系统的结构

1、模式数据库中全体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它仅仅涉及型的描述,不涉及具体的值。其一个具体值称为模式的一个实例。

模式是相对稳定的,实例是相对变动的。

三级模式结构:外模式+模式+内模式

模式:也称为逻辑模式,是数据库中全体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是所有用户的公共数据视图。

外模式:也称子模式或用户模式,它是数据库用户(包括应用程序员和最终用户)能够看见和使用的局部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是数据库用户的数据视图,是与某一应用有关的数据的逻辑表示。

内模式:也称存储模式,一个数据库只有一个内模式。它是数据物理结构和存储方式的描述,是数据在数据库内部的组织方式。

2、二级映像:

外模式/模式映像:当模式改变时,由数据库管理员对各个外模式/模式映像作相应改变,可以使外模式保持不变。应用程序不必修改。

保证了数据与程序的逻辑独立性。

模式/内模式映像:当数据库的存储结构改变时,有数据库管理员对模式/内模式作相应改变,可以使模式保持不变,从而应用程序也不用改变。保证了数据与程序的物理独立性。

数据与程序之间的独立性使得数据的定义和描述可以从应用程序中分离出去。另外,由于数据的存取由数据库管理系统管理,从而简化了应用程序的编制,大大减少了应用程序的维护和修改。

1.4、数据库系统的组成

1、硬件平台及数据库:足够大内存、磁盘或磁盘阵列等设备,较高的通道能力以提高数据的传送率。

2、软件:数据库管理系统,支持数据库管理系统运行的操作系统,具有与数据库接口的高级语言及其编译系统,以数据库管理系统为核心的应用开发工具,为特定应用环境开发的数据库应用系统。

3、人员:开发、管理和使用数据库的人员主要包括数据库管理员、系统分析员和数据库设计人员、应用程序员和最终用户。

数据库管理员职责:决定数据库中的信息内容和结构、决定数据库的存储结构和存取策略、定义数据的安全性要求和完整性约束条件、监控数据库的使用和运行、数据库的改进和重组、重构。

1.5、小结

本章概述了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并通过对数据管理技术进展情况的介绍阐述了数据库技术产生和发展的背景、也说明了数据库系统的优点。学习这一章应把注意力放在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上面,为进一步学习后面章节打好基础。


第2章:关系数据库

2.1、关系数据结构及其形式定义

1、关系:关系模型的数据结构非常简单,只包含单一的数据结构——关系。

1.1、:一组具有相同数据类型的值的集合。

1.2、笛卡儿积:域上的一种集合运算。

定义:给定一组域D1,D2,...,Dn,允许其中某些域是相同的,D1,D2,...,Dn的笛卡儿积为:

D1xD2 x...x Dn={ (d1,d2,...,dn) | di\in Di,i=1,2,\cdot \cdot \cdot ,n},i=1,2,...,n}

其中,每一个元素(d1,d2,...,dn)叫作一个n元组,或简称为元组(tuple),元素中的每一个值di叫做一个分量(component)。

一个域允许的不同取值个数称为这个域的基数。

若Di(i=1,2,...,n)为有限集,其基数为mi(i=1,2,...,n),则其笛卡儿积的基数

1.3、关系:笛卡儿积的有限子集。

定义:D1xD2x...xDn的子集叫做在域D1,D2,...,Dn上的关系,表示为:

R(D1,D2,...,Dn)  (R表示关系的名字,n是关系的目或度(degree))

当n=1:单元关系或一元关系

当n=2:二元关系     (n目关系必有n个属性)

关系中的每个元素是关系中的元组,通常用t表示。

关系是一张二维表,表中的每一行对应一个元组,表中的每列对应一个域。域可相同,为了区分得给每列起名,称为属性。

若关系中的某个属性组的值能唯一标识一个元组,而其子集不能,则称该属性组为候选码。若一个关系中有多个候选码,则选定其中一个为主码。候选码的诸属性称为主属性。

最简单:候选码只有一个属性。               最极端:关系模式的所有属性是这个关系模式的候选码,称为全码。

一般来说,笛卡儿积的某个真子集才有实际意义。

关系的三种模式:基本关系(又称基本表或基表)、查询表和视图表。

基本关系5种特质:(1)列是同质的,即每一列中的分量是同一类型的数据,来自同一个域。

                               (2)不同的列可出自同一个域,其中的每一列为一个属性,不同属性要给予不同属性名。

                               (3)列或行的顺序无所谓,即列的次序或行的次序可以任意交换。

                               (4)任意两个元组的候选码不能取相同的值。

                               (5)分量必须取原子值,即每一个分量都必须是不可分的数据项。

2.1、关系模式:关系的描述。

可形式化地表示为:R(U,D,DOM,F) 

(R为关系名,U为组成该关系的属性名集合,D为U中属性所来自的域,DOM为属性向域的映像集合,F为属性间数据的依赖关系集合)

关系模式是型,关系是值。关系是关系模式在某一时刻的状态或内容。关系模式是静态的、稳定的,而关系是动态的、随时间不断变化的,因为关系操作在不断地更新着数据库中的数据。

2.2、关系数据库:在一个给定的应用领域中,所有关系的集合构成一个关系数据库。

关系数据库的也称为关系数据库模式,是对关系数据库的描述。

关系数据库的是这些关系模式在某一时刻对应的关系的集合,通常就称为关系数据库。

2.3、关系模型的存储结构

广西数据库的物理组织中,有的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中一个表对应一个操作系统文件,将物理数据组织交给操作系统完成;有的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从操作系统那里申请若干个大的文件,自己划分文件空间,组织表、索引等存储结构,并进行存储管理。

2.2、关系操作

1、基本的关系操作:增删改  查(选择、投影、并、差、笛卡儿积(基本操作)+连接、除、交)

特点:集合操作方式,即操作的对象及结果都是集合。也称一次一集合方式。非关系数据模型的数据操作则为一次一记录方式。

2、关系数据语言的分类:

关系代数:用对关系的运算来表达查询要求。

关系演算:用谓词来表达查询要求。

介于两者之间的结构化查询语言:SQL,它是集查询、数据定义语言、数据操纵语言和数据控制语言于一体的关系数据语言。是关系数据库的标准语言。

2.3、关系的完整性

关系模型中三类完整性约束:实体完整性、参照完整性(关系的两个不变性)+用户名义的完整性。

1、实体完整性规则:若属性(指一个或一组属性)A是基本关系R的主属性,则A不能取空值。所谓空值就是“不知道”或“不存在”或“无意义”的值。

说明:(1)针对基本关系而言的。

           (2)现实世界中而实体是可区分的,即它们具有某种唯一性标识。

           (3)关系模型中以主码作为唯一性标识。

           (4)主码中的属性不能取空值。若取空值,就说明存在不可区分的实体,与(2)相矛盾。

2、参照完整性

2.1、例1:学生实体和专业实体可以用下面的关系来表示,其中主码用下划线标识。

学生(学号,姓名,性别,专业号,年龄)

专业(专业号,专业名)

这两个关系之间存在着属性的引用,即学生关系引用了专业关系的主码“专业号”。显然学生关系中的“专业号”值必须是确实存在的专业的专业号,即专业关系中有该专业的记录。即:学生关系中的某个属性的取值需要参照专业关系的属性取值。

例2:学生、课程、学生与课程之间的多对多联系可以如下三个关系表示:

学生(学号,姓名,性别,专业号,年龄)

课程(课程号,课程名,学分)

选修(学号,课程号,成绩)

这三个关系之间也存在着属性的引用,即选修关系引用了学生关系的主码“学号”和课程关系中的主码“课程号”。同样,选修关系中的”学号“值必须是确实存在的学生的学号,即学生关系中有该学生的记录;选修关系中的”课程号“值也必须是确实存在的课程的课程号,即课程关系中有该课程的记录。简言之:选修关系中某些属性的取值需要参照其他关系的属性取值。

例3:在学生(学号,姓名,性别,专业号,年龄,班长)关系中,“学号”属性是主码,“班长”属性表示该学生所在班级的班长的学号,它引用了本关系“学号”属性,即:“班长”必须是确实存在的学生的学号。

例1、2、3说明关系与关系之间存在着相互引用、相互约束的情况。

2.2、外码

定义:设F是基本关系R的一个或一组属性,但不是关系R的码,Ks是基本关系S的主码。如果F与Ks相对应,则称F是R的外码,并称基本关系R为参照关系,基本关系S为被参照关系或目标关系。

2.3、参照完整性规则:接定义上:则对于R中每个元组在F上的值必须:

如例1:

(1)或者取空值(F的每个属性值均为空值);

(2)或者等于S中某个元组的主码值。

如例2:

(3)空值,表示尚未给该学生分配专业;

(4)非空值,这是该值必须是专业关系中某个元组的“专业号”值,表示该学生不可能分配到一个不存在的专业中。

如例3:

(5)空值,表示该学生所在班级尚未选出班长;

(6)非空值,这是该值必须是本关系中某个元组的学号值。

3、用户定义的完整性:针对某一具体关系数据库的约束条件,它反映某一具体应用所涉及的数据必须满足的语义要求。

2.4、关系代数

关系代数是一种抽象的查询语言,它用对关系的运算来表达查询。

三大要素:运算对象(关系)、运算符(集合运算符和专门的关系运算符)和运算结果(关系)

关系代数运算:5种基本运算:并,差,笛卡儿积,选择,投影及交,连接,除。

关系代数中,这些运算经有限次复合后形成的表达式称为关系代数表达式。

1、传统的集合运算

传统的集合运算是二目运算,包括并,差,交,笛卡儿积4种运算。

设关系R和关系S具有相同的目n(即两个关系都有n个属性),且相应的属性取自同一个域,t是元组变量,t\inR表示t是R的一个元组。

(1)并

关系R和关系S的并记作:R\cup S=\left \{ \right.t|t\in R\vee t\in S\left. \right \}         其结果仍为n目关系,由属于R或属于S的元组组成。

(2)差

关系R和关系S的并记作:R-S=\left \{ \right.t|t\in R\wedge t\notin S\left. \right \}         其结果关系仍为n目关系,由属于R而不属于S的所有元组组成。

(3)交

关系R和关系S的并记作:R\cap S=\left \{ t|t\in R\wedge t\in S\left. \right \} \right.           其结果关系仍为n目关系,由既属于R又属于S的元组组成。

(4)(广义的)笛卡儿积:其元素是元组。

两个分别为n目和m目的关系R和S的笛卡儿积是一个(n+m)列的元组的集合。元组的前n列是关系R的一个元组,后m列是关系S的一个元组。若R有k1个元组,S有k2个元组,则关系R和关系S的笛卡儿积有k1xk2个元组。记作:

                   \frown

R\times S=\left \{ t_{r}t_{s} \right.|t_{r}\in R\wedge t_{s}\in S\left. \right \}

2、专门的关系运算:包括选择、投影、连接和除运算

2.1、先引入几个记号:

(1)设关系模式为R(A1,A2,...,An),它的一个关系设为R。t\in R表示t是R的一个元组。t[Ai]则表示元组t中相应于属性Ai的一个分量。

(2)若A={Ai1,Ai2,...,Ain},其中Ai1,Ai2,...,Ain是A1,A2,...,An中的一部分,则A称为属性列或属性组。t[A]=(t[Ai1],t[Ai2],...,t[Ain])表示元组t在属性列A上的诸分量的集合,A非则表示{A1,A2,...,An}中去掉{Ai1,Ai2,...,Ain}后剩余的属性组。

                                                                                        \frown

(3)R为n目关系,S为m目关系,t_{r}\in R,t_{s}\in S,t_{r}t_{s}称为元组的连接或元组的串接。它是一个n+m列的元组,前n个分量为R中的一个元组,后m个分量为S中的一个元组。

(4)给定一个关系R(X,Z),X和Z为属性组。当t[X]=x时,x在R中的象集定义为:

Z_{x}=\left \{ t[Z]|t\in R,t[X]=x \right\left. \right \},它表示R中属性组X上值为x的诸元组在Z上分量的集合。

如下图,x1在R中的象集Z_{x1}=\left \{ Z_{1},Z_{2},Z_{3}\left. \right \} \right.,x2在R中的象集Z_{x2}=\left \{ Z_{2},{Z_{3}\left. \right \}} \right.,x3在R中的象集Z_{x3}=\left \{ Z_{1},Z_{3}\left. \right \} \right.

2.2、专门的关系运算定义

(1)选择(selection)

又称为限制,它是在关系R中选择满足给定条件的诸元组,记作:

\sigma_{F}(R)=\left \{ t|t\in R\wedge F(t)=‘真’},其中F表示选择条件,它是一个逻辑表达式,取逻辑值“真”或“假”。

逻辑表达式F的基本形式:X_{1}\theta Y_{1}\theta是比较运算符,它可以是> ,\geqslant ,< ,\leqslant ,=\geq<\leq=\neqX_{1},Y_{1}等是属性名,或为常量,或为简单函数;属性名也可以用它的序号来代替。在基本的选择条件上可以进一步进行逻辑运算即进行求非、与、或运算。

选择运算实际上是从关系R中选取使逻辑表达式F为真的元组。这是从行的角度进行的运算。

设有一个学生-课程数据库,如下图,下面的多个例子将对这三个关系进行运算。

使用示例:查询信息系(IS系)全体学生:\sigma _{Sdept='Is'}(Student)

结果如下表:

Sno Sname Ssex Sage Sdept
201215125 张立 19 IS

(2)投影(projection)

关系R上的投影是从R中选择出若干属性列组成新的关系。记作:

\Pi _{A}(R)=\left \{ t[A]|t\in R\left. \right \} \right.,其中A为R中的属性列。

投影操作是从列的角度进行的运算。

使用示例:查询学生的姓名和所在系:\Pi _{Sname,Sdept}(Student)

投影后取消了原关系中的某些列,由此导致出现的重复行也要取消。

(3)连接(join)

也称为\theta连接,它是从两个关系的笛卡儿积中选取属性间满足一定条件的元组,记作:

其中,A和B分别为R和S上列数相等且可比的属性组,\theta是比较运算符。连接运算从R和S的笛卡儿积RxS中选取R关系在A属性组上的值与S关系在B属性组上的值满足比较关系\theta的元组。

最为重要的两种连接:等值连接和自然连接

等值连接\theta为“=”的连接,它是从关系R和S广义笛卡儿积中选取A、B属性值相等的那些元组,等值连接表示为:

R\Join S=\left \{ \widehat{t_{r}t_{s}}|t_{r}\in R\wedge t_{s}\in S\wedge t_{r}[A]=t_{s}[B] \left. \right \}\right.   

   A=B

自然连接:一种特殊的等值连接。它要求两个关系中进行比较的分量必须是同名的属性组,并且在结果中把重复的属性列去掉。即若R和S中具有相同的属性组B,U为R和S的全体属性集合,则自然连接可记为:

R\Join S=\left \{ \widehat{t_{r}t_{s}}[U-B] |t_{r}\in R\wedge t_{s}\in S\wedge t_{r}[B]=t_{s}[B]\left. \right \}\right.

一般的连接操作是从行的角度进行运算,但自然连接还需要取消重复列,所以是同时从行和列的角度进行运算。

两个关系R和S在做自然连接时,选择两个关系在公共属性上值相等的元组构成新的关系。此时,关系R中某些元组有可能在S中不存在公共属性上值相等的元组,从而造成R中这些元组在操作时被舍弃了,同样,S中某些元组也可能被舍弃。这些被舍弃的元组称为悬浮元组。如果把悬浮元组也保存在结果关系中,而在其他属性上填空值(NULL),那么这种连接就叫做外连接。只保留左边关系的悬浮元组叫左外连接,右则右外连接。

(4)除运算(division)

设关系R除以关系S的结果为关系T,则T包含所有在R但不在S中的属性及其值,且T的元组和S的元组的所有组合都在R中。

下面用象集来定义除法:

给定关系R(X,Y)和S(Y,Z),其中X,Y,Z为属性组。R中的Y和S中的Y可以有不同的属性名,但必须出自相同的域集。R与S的除运算得到一个新的关系P(X),P是R中满足下列条件的元组在X属性列上的投影;元组在X上分量值x的象集Y_{x}包含S在Y上投影的集合。记作:

R\div S=\left \{ t_{r}[X]|t_{r}\in R\wedge\Pi _{Y}(S)\subseteq Y_{x}\left. \left. \right \},其中Y_{x}为x在R中的象集,x=t_{r}[X]

除操作是同时从行和列角度进行运算。

下面是一个例子:

2.5、小

关系数据库系统是本书的重点,这是因为关系数据库系统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数据库系统。关系数据库系统与非关系数据库系统的区别是,关系系统只有表这一种数据结构;而非关系数据库系统还有其他数据结构,以及对这些数据结构的操作。


第3章:关系数据库标准语言SQL

3.1、SQL概述

结构化查询语言SQL是关系数据库的标准语言,也是一个通用的、功能极强的关系数据库语言。其功能不仅仅是查询,而是包括模式创建、数据库数据的插入与修改、数据库安全性完整性定义与控制等一系列功能。

特点:(1)综合统一

用户在数据库系统投入运行后还可根据需要随时地、逐步的修改模式,并不影响数据库的运行,从而使系统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

            (2)高度非过程化

无须了解存取路径,有利于提高数据独立性。

            (3)面向集合的操作方式

            (4)以同一种语法结构提供多种使用方式

能够独立地用于联机交互的使用方式。

            (5)语言简洁,易学易用

基本表:本身独立存在的表,SQL中一个关系就对应一个基本表。一个或多个基本表对应一个存储文件,一个表可以带若干索引。

存储文件:逻辑结构组成关系数据库的内模式,物理结构对最终用户是隐蔽的。

视图:从一个或几个基本表导出的表。本身不独立存储在数据库中,即数据库中只存放视图的定义而不存放视图对应的数据。视图是一个虚表,用户可以在视图上再定义视图。

3.2、学生-课程数据库

特此说明:我的实现软件:Oracle  SQL  developer      这一章的实践学习报告我将在另外两篇博客中分享,过程截图会很详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在此,第3章不做详细笔记了,在实践报告分享中再写,那样也方便大家边看具体理论要求边看实践过程,体会应该会更深一些。

博客1:数据定义、查询、更新+空值的处理  (实践

博客2:视图的定义、查询、更新 (实践

3.3、数据定义

3.4、数据查询

3.5、数据更新

3.6、空值的处理

3.7、视图


有帮助?那就-->开启传送大阵     希望其他的分享对大家也有所帮助咯!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weixin_44723488/article/details/105104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