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智联云能打破“强者恒强”的定律吗?

京东发力云计算,面向To B的决心、意向已非常明显。

云市场迎来了巨大的机遇。

疫情大流行期间,云市场需求激增。譬如,在海外市场,微软Azure需求增长显著,包括Windows虚拟桌面的使用量增长了三倍以上,Microsoft Teams、Xbox Game Pass、Xbox Live和Mixer也均创下纪录。微软Azure在其博客上称,在强制执行社交疏离或者疫情较重的地区,订单增长近775%。

在国内,尤其是2月份,视频会议、移动办公、直播、远程医疗等在线需求增长下,底层基础云计算设施需求如计算资源、网络设备、服务器、光模块等激增,“扩容”成为很多云计算厂商的“主旋律”。在“新基建”概念驱动下,不少云厂商有所动作。4月7日,京东智联云发布JD Cloud Stack 产品白皮书。

市场的增长是显而易见的,但对市场的态度,不同厂商却做出不同的选择。

有人退出,有人押注

1月21日,苏宁云官网发布公告,称因业务调整,苏宁云商城停止销售服务,在3月初处理退款等事物,并于2020年4月30日正式停止运营,敬请用户及服务商知悉。

两个月后,3月21日,美团云在其官网宣布,因业务调整,美团公有云将于2020年5月31日0点起,停止对用户的服务与支持,并回收资源。资源回收后将无法找回数据,建议用户尽快进行数据备份或系统迁移,也可通过工单,提交退款申请。

从美团2017年中旬获得云服务资质,到2020年宣布正式退出,前后不足三年时间。再加上2018年1月,外界传出美团将放弃公有云战略转为内服,美团云将被“雪藏”,后续其在市场的存在感一直不强。

不仅是苏宁云、美团云,近几年,乐视云、新浪云、盛大云等均黯淡离场。当然,有人退出,必然有人跟进市场趋势。

3月11日,百度CTO王海峰发布内部邮件,据悉,该邮件未全员发布,只发给了公司中高层。该邮件宣布百度云业务架构再调整,百度智能云云计算、智能金融、智能客服、渠道生态等业务负责人直接向王海峰汇报,百度智能云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尹世明和张志琦,另作安排。

此次,调整被外界视为百度智能云战略地位提升的又一重要信号。如王海峰邮件所言,此次调整,通过扁平化管理提升组织效能,确保高效执行,迎接“新基建”大潮带来的产业智能化加速,进而顺应市场趋势,抓住市场机遇。下一阶段,百度智能云将迎来更大发展,城市管理者、医疗、金融等企业直接通过智能云接入AI服务已是大势所趋。

另一家互联网巨头京东,在2020年开年后亦动作频频。3月5日,京东云与AI事业部正式将原京东云、京东人工智能、京东物联三个品牌合并,推出“京东智联云”品牌,统一对外输出技术服务。

此外,同样在3月,根据企查查信息显示,京东在3月5日,3月10日,密集成立三家子公司,分别是蚌埠京东云计算有限公司、九江京东云计算有限公司,以及京东(泉州)科技有限公司。

企查查京东云计算子公司相关控股信息

其中,注册资金分别为3500万元(人民币,下同)、3000万元、5000万元,且股东均为京东云计算有限公司100%控股。因而,无论从业务架构调整,还是从子公司的布局来看,京东发力云计算,面向To B,试图在零售、物流之外,开辟技术、服务的决心、意向已非常明显。

企查查京东云计算子公司相关控股信息

同其他互联网企业类似,京东的云计算业务的诞生主要由内部业务高速增长的“倒逼”所致。譬如,电商大促期间,访问量瞬时爆增超过负荷,导致商家、用户无法按时结算,造成服务体验的下降。2012年,京东内部启用云计算业务,2015年,京东将技术部门从业务部门分离出来,并分为两条支线,一条,服务于商城,另一条,主要面向云计算、AI、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研发。

2016年,京东云正式成立。在成立的时间节点以及发力公有云方面,京东云与腾讯云、华为云、百度云、美团云几乎在同一梯度。但在市场份额、市场存在感方面,京东云与腾讯云、华为云,甚至百度云相比,还稍显逊色。

此次,架构调整无疑使得京东智联云的各方技术力量更加集中。通过AI云计算、Big Data大数据、Cloud云计算、Devices物联网、Exploration前沿探索为代表的“ABCDE”为一体化的战略,践行新基建的行业大趋势。

为此,京东方面对中国软件网反馈,“京东集团上下都在积极推动业务上云(京东智联云)。全新的‘京东智联云’品牌,对原京东云、京东人工智能、京东物联三个品牌及相关业务进行整合升级。

‘京东智联云’技术服务业务与零售、数字科技、物流并列为京东集团四大核心业务板块。未来,将以智能供应链为核心抓手,在数字企业和数字政府两大主要场景,协同京东集团打造零售、物流、金融、城市四朵云和强大丰富的生态平台,提供从底层资源到上层应用的全面服务。”

一位京东员工亦向中国软件网表示了看好,总体上来讲,现在的京东智联云的市场想象力和空间还是很值得期待的。从技术融合的层面来看,目前的京东智联云,是京东体系人工智能、物联网和云计算的一体化运作。

“之前虽然都是京东体系,但内部的技术融合不到位,导致京东云在2016年到2019年期间在市场的表现很一般,尤其是没有找到核心客户和场景。同时,京东集团走出困境,是势能上的突破,云计算作为数字化业务的基础设施,必然能够抓住机会。”

的确,京东智联云与京东云差别不仅在于“智”与“联”,未来京东云不同技术的融合,核心优势将会更加凸显。但也需要考虑,在市场大环境的影响下,云计算市场留给“后进者”的机会还有多少。

马太效应,强者恒强

一直以来,“马太效应”,强者愈强,弱者愈弱,不仅存在于网络端,更广泛存在于IT、金融、教育、智能硬件等各行各业。根据调研机构IDC发布的《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2019上半年)跟踪》报告显示,国内公有云市场的集中度进一步得到提升,无论是IaaS市场,还是IaaS+PaaS市场,前十位的厂商占据超90%的市场份额。

其中,IaaS市场中,阿里云、腾讯云、中国电信、AWS、华为分别位列前五名,占75.3%的市场份额。IaaS+PaaS市场,阿里云、腾讯云、AWS、中国电信、华为占74%的市场份额。其实,早在2018年开始,云计算市场的集中效应就开始增强,头部厂商与尾部厂商的差距在不断拉大。

“一超四强”的格局基本稳固,毫无疑问,云计算市场的“窗口期”已经几近关闭。一位位于云计算市场第二梯度的云计算企业对中国软件网表达了相同的看法,“云计算市场是有窗口期的,尤其是IaaS层,窗口期已经过了,不管是不是巨头,再进就难了,需要很深的技术积累以及规模考验。”

她接着表示,“IaaS层比较特殊,是通过软件把硬件变成服务的形式,而其他的PaaS和SaaS在转变成服务之前就是软件的形式了。进入云计算市场,有两种不同的路径。一种是,从底层向上层(从IaaS到PaaS,再到应用平台);一种是,从上层向底层,后者显然更难,挑战更大一些,前者的路径容易一些,毕竟,最难的(IaaS层)都做好了。”

的确,云计算市场参与厂商众多,切入市场的角度也不尽相同。

大致分为全栈型与非全栈型,全栈型指IaaS、PaaS、SaaS业务均涉及,以及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计算一体化,云网边端业一体化型厂商。譬如,阿里云、腾讯云、百度云、天翼云、浪潮云、京东智联云、青云等厂商,国外云巨头微软Azure、AWS、谷歌云等也属于这类厂商。

非全栈型厂商主要侧重于SaaS或者PaaS某一层,其中,侧重于SaaS层的厂商包括两类,一类是,传统软件IT厂商,比如,用友、金蝶等。另一类是,一些新兴的SaaS厂商,如CRM厂商Salesforce、销售易。

非全栈型厂商中侧重于PaaS平台的服务商,如Pivotal、灵雀云等厂商,主推集微服务、容器、DevOps等技术的云原生部属模式,以支撑SaaS、中台的运行。此外,一些SaaS厂商也开始建设PaaS平台,如2015年,销售易开始建设PaaS平台;2017年,推出客服云、现场云、伙伴云;2018年推出营销云、分析云、IoT云。随着腾讯的第三次注资,销售易将进一步借助腾讯的IaaS层、AI、大数据等核心能力。总之,这类厂商主要是从SaaS层向PaaS,甚至IaaS层拓展。

对于这一现象,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系统所所长周剑告诉中国软件网,“IaaS层呈现几家垄断的格局,因为需要互联互通,很早就统一了,别人再做就没有可以切入的空间了,以后可能还会进一步融合。PaaS层企业可能会多一些,但也会呈现几家垄断的局面。

SaaS层厂商则竞争激烈,很难把规模做大。此外,受限于传统规模经济的思路。SaaS如果想继续扩大规模,就要将业务往下沉。所以,企业都想做平台,但做基础设施,做IaaS层倒不一定。毕竟,PaaS层是一个赋能层,很多应用架构在PaaS层上,是生态的基础,能够更好地支撑SaaS的繁荣和发展。”

而前述云计算企业内部人士也表示云计算市场的机会在于PaaS市场,“PaaS市场非常大,SaaS做PaaS,做得肯定是aPaaS的部分,也是业界非常需要的。云计算市场就是越往底层越难,越往上层越丰富、越精彩。”

但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SaaS企业做PaaS,还是只做PaaS,难度都较从IaaS层面延伸难。因为,SaaS领域较窄,即便做成PaaS层,但其PaaS层在其他领域渗透,构建能力非常难。换句话说,平台的通用性不强。

这也是为何近年,很多云计算厂商不再追求大而全式的发展,不断明确自身的边界的原因所在。譬如,2019年3月,阿里云正式提出“练好内功被集成,阿里云不做SaaS,让大家来做更好的SaaS。”的策略。正是因为,SaaS行业过于分散,具备IaaS、PaaS层优势的厂商很难做成专业性要求很高的SaaS产品。同样,专业SaaS厂商,受限于成本投入,产业链复杂度等因素,很难往下构建PaaS层,甚至IaaS层。

广东电信云上巴展直播

所以,云计算厂商从IaaS层出发,更容易将市场做大做强。同时,从竞争的有利性来看,进入市场愈早,厂商占据的优势愈强。进入云计算市场较晚的厂商,无论从IaaS层切入市场,从SaaS层,还是从PaaS层进入市场,难度都比较大。

不久前,在广东电信云上巴展直播上,天翼云认为,国内云市场的竞争正在加剧。尽管,天翼云在国内公有云市场上排名第三,但其市场份额不升反降。“时间窗口”逐渐关闭,天翼云却仍然没有跨越云计算市场15%份额的“生死线”。

天翼云的担忧不是毫无缘由。据市场研究机构Canalys发布的2019年Q4中国公共云服务市场报告数据显示,阿里云(46.4%)、腾讯云(18%),百度云(8.8%)市场份额分列前三名,而亚马逊AWS从2019年Q3的8.6%,划分到了其他Others类别中。可见,排名前两名的厂商市场份额相对稳定,其他厂商位置依然存在不确定性。

要知道,从2016年起,天翼云一直排名国内云市场前三名。对于头部云计算厂商尚且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那么,对于中小型或者后进入的云计算厂商如百度云、京东云而言,面临的“危险”或将大于“机遇”。

京东云们,如何突围

“成功都是相似的,不成功却各有各的理由。”从云计算市场发展规律出发,一些云计算厂商出局,或业务进展较慢无外乎以下几点因素。第一,云计算行业是重资产行业,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时间、资本的投入。

以阿里云为例,早期阿里巴巴每年都对云计算投入几个亿的资金,不断“烧钱”,且在人才、团队建设上,阿里云享有“优待权”,允许阿里云在内部随便挖人。阿里云能最终发展起来,离不开整个阿里巴巴集团不同部门的支持与配合,以及巨大的前期投入。

反观美团云,在内部的重视程度和资源倾斜程度均不足,很难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前述京东员工也颇为认同,“云投入太大,早期,京东云没有办法和京东商城形成合力。”他认为,阿里云之所以做得较好,主要是资金投入很大。

其次,频繁的人事动荡,造成战略不聚焦。众所周知,企业高层的导向和战略,对业务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战略能否贯彻执行到位,也和团队成员有着紧密的关系。人员的频繁动荡,必然带来战略的徘徊,产品定位、计划的模糊与推迟。

2018年9月,美团云总经理李爽离职,创立区块链公司BonusCloud。李爽在云计算行业经验较为丰富,曾担任阿里巴巴网络部总监、百度系统技术委员会主席等职务。此后,美团云在集团的重视程度逐渐降低,在市场上的声量逐渐消失。关键性人物的离开,向外界透露出企业战略出现反复。

前述京东员工向中国软件网透露,京东云之前较为动荡,比较熟的VP和总监都离开了。此外,“京东智联云的机会主要还是来自京东生态体系内,京东生态体系外的竞争还很薄弱。京东云与京东数科的关系和各自定位,其实一直都比较模糊,大部分市场重叠比较严重,因此,未来京东云业务增长的重大挑战不是外部对手,而在于与京东数科的合作。”

第三,To C和To B运营逻辑不同,造成对业务理解存在误区。To C端大部分是消费互联网,具有网络效应。以短视频、O2O、共享单车等行业为例,通常通过“烧钱”,能看到流量或者用户的显著增长。但在To B端,持续性的烧钱并不能换来市场,To B端更需要企业沉淀下来,积累技术,了解行业,了解用户的痛点。

有人曾说,只要有几家To B的客户,就能活得很好。但To B端的客户,类型、诉求千差万别,企业能否灵活地改变服务方式,摆脱自身的成本压力,提供的解决方案能够满足不同的企业发展目标,为客户提供持续性的增值,困难重重。

第四,服务质量的稳定性。此前,中国软件网海比研究调查发现,用户最担心的问题是云服务的稳定性,占比高达63%。云服务的稳定性,对客户留存率有较高影响。同时,不少企业的核心业务、应用、核心数据放置在云端,对安全、稳定性要求较高。一旦出现“事故”,对中小型企业将是毁灭性的打击。

用户对云服务稳定性较为关注

2018年,某初创企业部署在某头部云计算厂商服务上的公司网站,小程序、H5均无法打开,后续确认该创业公司数据永久性丢失,造成该企业近千万级的平台数据丢失,包括经长期推广积累下的精准注册用户和内容数据,直接导致后续正常业务的开展以及融资计划。

类似的事故对云计算厂商品牌好评度的打击是致命性的,云计算厂商在市场获得大范围的推广,主要是通过标杆型案例的打造和营销。既然障碍众多,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京东云们在云计算市场没有任何机会?未必。

从市场发展趋势来看,全球互联网运作方式或将迎来改变。不久前,工信部与华为、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向联合国国际电信联盟ITU提交了一项核心网络技术新标准“New IP”,以应对现有互联网基础设施TCP/IP的不稳定与效率低下等问题。

此外,5G也促进包括IoT、通信网、IT网络的融合,底层的重构给行业带来巨变。相应地,行业服务从成熟的消费互联网领域,进入新兴的工业制造领域,对于任何一家云服务企业而言,机会是均等的。

另一方面,从企业特性来看,京东智联云依托于自身强大的供应链整合能力,以及零售电商、物流、金融等业务,与AWS、阿里巴巴的云计算发展路径最为接近。零售电商互联网企业进入云计算领域具有先天性的优势,其每天需要处理、应对巨大的客户订单需求。

特别是,在618、双11期间,海量用户在短时间内,给服务器带来高流量、高密度、高并发的数据冲击。云服务需要多场景实践、验证,只有顺利通过内部业务大流量冲击的反复考验,才能顺利推向市场,才能让其他厂商信任其安全、稳定性。

更重要的是,云计算市场体量庞大、海量场景,不可能存在一家云厂商通吃市场,必然存在产业链条的分工与细化。不同的厂商均可以在产业链的不同节点上,找到自己的核心价值。随着混合云、多云、私有云的迅猛发展,多厂商部署云计算成为行业发展趋势。

以UCloud为例,据UCloud招股书显示,从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1至6月间,其营收逐年增长,从5.16亿元(人民币,下同)、8.40亿、到11.87亿、6.99亿元。且其混合云营收占比逐年提高,分别占比4.34%、5.85%、11.69%、16%。可见,通过某一方面的差异化优势,也可以帮助中小型云计算厂商在市场中获得盈利。

另一家起步较晚的云计算厂商百度云,从2017年开始正式发力,短短两年多时间就迅速进入国内头部厂商的阵营中。与阿里云、腾讯云策略不同的是,百度云更加侧重包括AI、大数据等多种新兴技术的融合,来实现在云市场上的“弯道超车”。

IDC中国研究经理张舒曾说过,云计算市场门槛很高,不仅是基础云部门,大数据、AI方面技术的要求更高。周剑告诉中国软件网,未来,数据将呈现爆发式增长,计算、存储、算力、算法等需求强烈。

“算力方面只要有投入,就会有回报。算法则是难度最大的领域,需要采用科学的方式,把传统的知识经验,构建成相应的模型。而当前我们数据最基础对的共享互通都还没彻底解决。”所以,差异化发展,超融合、AI、容器等技术为新晋云厂商提供了崭露头角的机会。

据京东官方数据显示,目前,京东智联云累计建基地及落地城市云超过40个,合作伙伴超过2500,注册用户超过69万,推出300+款产品与服务,实现100%云上订单。拥有全球最大规模Docker集群之一和中国最大的GPU集群之一。

具备华北北京、华东上海、华东宿迁、华南广州四区域九可用区布局,99.95%的月度服务级别SLA。其专有云平台可支持国产 CPU、国产服务器、国产操作系统、国产数据库等多层次国产基础软硬件产品。

同年IDC发布的《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跟踪》中,京东智联云跻身中国公有云IaaS市场前十,公有云市场份额同比增长512%,位列行业最高。在AI技术方面,京东AI研究院在国际性赛事中共计获得15项世界排名第一,5项世界排名第二,入选科技部公布的国家智能供应链AI开放创新平台。

特别是疫情期间,京东智联云凭借自身业务、技术优势,推出“应急资源信息发布与匹配平台”,提供物资总量多达6.6亿余件,累计用户12209个,服务覆盖机构908个,医疗机构497个,区县487,合作机构232家。此外,京东智联云还推出应急公共服务平台、智能疫情助理、云视频会议服务、线上课堂与编程课程、远程家庭医生等,围绕复工复产发布多款帮扶计划即“东风计划”。

“新基建”背景下,“超级平台”枢纽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三者的融合也将提速。

与百度智能云相同的是,京东智联云不但有海量的C端用户,还拥有天然、庞大的客户基础,更容易从自身客户生态中获得B端资源。同时,京东智联云亦强调IoT、AI技术、大数据、云计算、5G、安全等的深度融合,更从自身业务中发展中,对云技术能力进行了验证。

未来,随着京东智联云的边界、定位更加清晰,通过差异化的IaaS + T-PaaS路线,以智能供应链为抓手,关注数字企业和数字政府两大场景,在零售、物流、金融、智慧城市等领域进行突破。

京东智联云跻身头部云厂商阵营,不是没有可能性。

2020中国企业服务十大趋势系列

扫码填写问卷

有效问卷会收到我们赠送的星巴克咖啡一杯

快来填写吧!

发布了662 篇原创文章 · 获赞 266 · 访问量 90万+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Z1Y492Vn3ZYD9et3B06/article/details/105400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