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xjava1

公司决定用个soul搭建网关,稍微研究了下,其中断路器是使用了rxJava,关于rxjava有一篇比较好的文章:http://gank.io/post/560e15be2dca930e00da1083。在这里结合soul的HystrixObservableCommand说一下rxjava。
其代码都在这里了

        HttpCommand command = new HttpCommand(HystrixBuilder.build(ruleHandle), exchange, chain,
                requestDTO, buildRealURL(divideUpstream), ruleHandle.getTimeout());
        return Mono.create(s -> {
            Subscription sub = command.toObservable().subscribe(s::success,
                    s::error, s::success);
            s.onCancel(sub::unsubscribe);
            if (command.isCircuitBreakerOpen()) {
                LogUtils.error(LOGGER, () -> ruleHandle.getGroupKey() + "....http:circuitBreaker is Open.... !");
            }

这短短的几行代码,确是需要懂了rxjava才能看明白,所以上面介绍rxJava的链接建议先看下,现在响应式编程不止安卓端在用了,许多的网关框架和开源框架都有使用响应式编程。

一、Observable

在上面的代码中,

command.toObservable()

这段创建了Observable,调用了AbstractCommand.toObservable()方法,返回的是OnsubscribeDefer:

        return Observable.defer(new Func0<Observable<R>>() {
            @Override
            public Observable<R> call() {

也就是说,Observable的onSubscribe属性是OnsubscribeDefer类。
在Observable的subscribe的call方法中调用了onSubscribe的call()方法,也就是调用了OnsubscribeDefer的call()方法,最后也就调用了上面代码中的call()方法。
关于toObserver,此篇文章有详细的介绍
下面是说subscribe()会走的方法:

public Subscription subscribe(Subscriber subscriber) {
    subscriber.onStart();
    onSubscribe.call(subscriber);
    return subscriber;
}

最上面那段代码返回的是Subscription,是方便后面进行unSubscribe.

二、异步

rxJava有一点与reactor编程一样都会在异步的情况下发生,例如读取文件,这才是使用响应式编程的最大价值,在上面的文章链接中,就有一段说明响应式编程的意义的,在此我臭不要脸的将原作者的一段话粘贴出来:

在 RxJava 的默认规则中,事件的发出和消费都是在同一个线程的。也就是说,如果只用上面的方法,实现出来的只是一个同步的观察者模式。观察者模式本身的目的就是『后台处理,前台回调』的异步机制,因此异步对于 RxJava 是至关重要的。而要实现异步,则需要用到 RxJava 的另一个概念: Scheduler 。
3. 线程控制 —— Scheduler (一)
在不指定线程的情况下, RxJava 遵循的是线程不变的原则,即:在哪个线程调用 subscribe(),就在哪个线程生产事件;在哪个线程生产事件,就在哪个线程消费事件。如果需要切换线程,就需要用到 Scheduler (调度器)。

  1. Scheduler 的 API (一)
    在RxJava 中,Scheduler ——调度器,相当于线程控制器,RxJava 通过它来指定每一段代码应该运行在什么样的线程。RxJava 已经内置了几个 Scheduler ,它们已经适合大多数的使用场景:

Schedulers.immediate(): 直接在当前线程运行,相当于不指定线程。这是默认的 Scheduler。
Schedulers.newThread(): 总是启用新线程,并在新线程执行操作。
Schedulers.io(): I/O 操作(读写文件、读写数据库、网络信息交互等)所使用的 Scheduler。行为模式和 newThread() 差不多,区别在于 io() 的内部实现是是用一个无数量上限的线程池,可以重用空闲的线程,因此多数情况下 io() 比 newThread() 更有效率。不要把计算工作放在 io() 中,可以避免创建不必要的线程。
Schedulers.computation(): 计算所使用的 Scheduler。这个计算指的是 CPU 密集型计算,即不会被 I/O 等操作限制性能的操作,例如图形的计算。这个 Scheduler 使用的固定的线程池,大小为 CPU 核数。不要把 I/O 操作放在 computation() 中,否则 I/O 操作的等待时间会浪费 CPU。
另外, Android 还有一个专用的 AndroidSchedulers.mainThread(),它指定的操作将在 Android 主线程运行。
有了这几个 Scheduler ,就可以使用 subscribeOn() 和 observeOn() 两个方法来对线程进行控制了。 * subscribeOn(): 指定 subscribe() 所发生的线程,即 Observable.OnSubscribe 被激活时所处的线程。或者叫做事件产生的线程。 * observeOn(): 指定 Subscriber 所运行在的线程。或者叫做事件消费的线程。

文字叙述总归难理解,上代码:

Observable.just(1, 2, 3, 4)
    .subscribeOn(Schedulers.io()) // 指定 subscribe() 发生在 IO 线程
    .observeOn(AndroidSchedulers.mainThread()) // 指定 Subscriber 的回调发生在主线程
    .subscribe(new Action1<Integer>() {
        @Override
        public void call(Integer number) {
            Log.d(tag, "number:" + number);
        }
    });

上面这段代码中,由于 subscribeOn(Schedulers.io()) 的指定,被创建的事件的内容 1、2、3、4 将会在 IO 线程发出;而由于 observeOn(AndroidScheculers.mainThread()) 的指定,因此 subscriber 数字的打印将发生在主线程 。事实上,这种在 subscribe() 之前写上两句 subscribeOn(Scheduler.io()) 和 observeOn(AndroidSchedulers.mainThread()) 的使用方式非常常见,它适用于多数的 『后台线程取数据,主线程显示』的程序策略。

三、flatMap

map和flatMap方法都是将一个类型转换为了另一个类型,flapMap只是做了下平铺,转换的方式都是一样的,都是通过lift方法,在新的版本中,有了Lift类,代码其实都一样,下面是原文引用:

  1. 变换的原理:lift()
    这些变换虽然功能各有不同,但实质上都是针对事件序列的处理和再发送。而在 RxJava 的内部,它们是基于同一个基础的变换方法: lift(Operator)。首先看一下 lift() 的内部实现(仅核心代码):
// 注意:这不是 lift() 的源码,而是将源码中与性能、兼容性、扩展性有关的代码剔除后的核心代码。
// 如果需要看源码,可以去 RxJava 的 GitHub 仓库下载。
public <R> Observable<R> lift(Operator<? extends R, ? super T> operator) {
    return Observable.create(new OnSubscribe<R>() {
        @Override
        public void call(Subscriber subscriber) {
            Subscriber newSubscriber = operator.call(subscriber);
            newSubscriber.onStart();
            onSubscribe.call(newSubscriber);
        }
    });
}

这段代码很有意思:它生成了一个新的 Observable 并返回,而且创建新 Observable 所用的参数 OnSubscribe 的回调方法 call() 中的实现竟然看起来和前面讲过的 Observable.subscribe() 一样!然而它们并不一样哟~不一样的地方关键就在于第二行 onSubscribe.call(subscriber) 中的 onSubscribe 所指代的对象不同(高能预警:接下来的几句话可能会导致身体的严重不适)——

subscribe() 中这句话的 onSubscribe 指的是 Observable 中的 onSubscribe 对象,这个没有问题,但是 lift() 之后的情况就复杂了点。
当含有 lift() 时:
1.lift() 创建了一个 Observable 后,加上之前的原始 Observable,已经有两个 Observable 了;
2.而同样地,新 Observable 里的新 OnSubscribe 加上之前的原始 Observable 中的原始 OnSubscribe,也就有了两个 OnSubscribe;
3.当用户调用经过 lift() 后的 Observable 的 subscribe() 的时候,使用的是 lift() 所返回的新的 Observable ,于是它所触发的 onSubscribe.call(subscriber),也是用的新 Observable 中的新 OnSubscribe,即在 lift() 中生成的那个 OnSubscribe;
4.而这个新 OnSubscribe 的 call() 方法中的 onSubscribe ,就是指的原始 Observable 中的原始 OnSubscribe ,在这个 call() 方法里,新 OnSubscribe 利用 operator.call(subscriber) 生成了一个新的 Subscriber(Operator 就是在这里,通过自己的 call() 方法将新 Subscriber 和原始 Subscriber 进行关联,并插入自己的『变换』代码以实现变换),然后利用这个新 Subscriber 向原始 Observable 进行订阅。
这样就实现了 lift() 过程,有点像一种代理机制,通过事件拦截和处理实现事件序列的变换。
精简掉细节的话,也可以这么说:在 Observable 执行了 lift(Operator) 方法之后,会返回一个新的 Observable,这个新的 Observable 会像一个代理一样,负责接收原始的 Observable 发出的事件,并在处理后发送给 Subscriber。

四、关于断路器Hystrix有一篇很好的专栏:断路器Hystrix源码解析

发布了188 篇原创文章 · 获赞 117 · 访问量 38万+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lz710117239/article/details/90759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