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性能指标与体系结构参考模型

1、计算机网络性能

速率

速率又称数据率数据传输速率比特率,是单位时间传输的数据量,单位 b/sbps
速率是计算机网络中最重要的一个性能指标,通常指额定速率或标称速率。

带宽

带宽原本指信号具有的频带宽度,即最高频率与最低频率的差值,单位为hz。
计算机网络中,带宽指数字信道所能传输的最大速率,单位 b/sbps

吞吐量

吞吐量是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数据传输速率,主机之间的实际传输速率,单位 b/sbps
即时吞吐量某一时刻的传输速率;平均吞吐量一段时间内的平均传输速率。

速率、带宽、吞吐量的区别

速率:指数字信道的额定速率或标称速率,可以理解为数字信道设计达到的目标速度。
此外,速率常用于表述当前网络实际传输速度这一个动态变化的概念。
带宽:指数字信道所能传输的最大速率,是在不考虑延迟等情况下所能达到的最高速率
吞吐量:指实际情况下网络中的两台主机交换数据的速率,需要考虑网络信道间的带宽差异,网络的拥挤程度,硬件的处理能力与软件算法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以桥打个比方:
速率是造桥时工程师设计的桥每日可容纳的通车数量,是理论值;
带宽是桥建成后,在无其它条件影响的情况下,桥每日最大的通车数量;
吞吐量是桥投入使用后,每天实际的通车数量。

延迟 / 时延

数字链路的数据容量和路由器单位时间内能处理的数据有限。当数据到达的速率大于输出链路容量时,或者当需要处理的数据量大于路由器的处理能力时,后来的数据等待先来数据处理,这一现象称为排队。当路由器的缓存被占满时,后来的数据就会被丢弃,这一现象称为丢包
由于排队丢包的存在,以及数字信道的物理特性网络性能延迟是不可避免的现象。
对于分组交换,延迟可以分成以下四种类型

  1. 结点处理延迟(dproc):
    是数据经过网络结点时进行差错检测确定输出链路时产生的延迟,通常极小(< msec)。
  2. 排队延迟(dqueue):
    是数据从进入路由器输入链路可用期间等待的时间,取决于路由器的拥挤程度
  3. 传输延迟(dtrans):
    是数据分组大小带宽比值,表示数据分组传输完成所需的时间。dtrans = L / R。
  4. 传播延迟(dprop):
    信号传播速度链路长度比值,表示数字信号信道中传播产生的延迟。dprop = d / s。

再以桥打个比方:
传输延迟是车队通过桥头/桥尾收费站的时间,而传播延迟是从桥头到桥尾所需的时间。

时延带宽积

时延带宽积延迟带宽乘积,表示一个链路中最多能容纳的数据量(比特数)。
时延带宽积又称为以比特为单位的链路长度

2、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计算机网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有应用、主机、协议、路由器、链路等许多组成部分。为了便于学习和研究,需要建立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模型。其中,分层结构能有效地描述网络的系统结构。
分层结构是一种每一层都完成一种特定的功能和服务的结构模型,其结构清晰,有利于识别复杂的系统,易于系统维护更新,便于标准化,因此是有效描述网络的一种模型。但分层太多,容易造成模型过于复杂。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特点
1、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是一种分层结构
2、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从功能上描述计算机网络
3、每层遵循某个 / 某些网络协议完成本层功能
4、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是计算机网络的各层及其协议的集合
5、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是一个计算机网络的功能层次及其关系的定义
6、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是抽象的
基本概念与规则
实体是任何可接收或发送信息的硬件软件进程
协议控制两个对等实体进行通信的规则的集合。协议是水平的
任一层的实体需要使用下层的服务,遵循本层的协议,并向上层提供服务服务垂直的
下层协议的实现对上层的服务用户是透明的
同系统的相邻层次的实体之间通过接口进行交互,通过服务访问点交换原语,请求特定服务

OSI参考模型

OSI参考模型是ISO于1984年提出的分层网络体系结构模型,目的是支持异构网络互联互通
OSI参考模型是理解网络通信的学习工具,但在市场上遭遇失败。

OSI参考模型共分为七层,每层完成特定的功能: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其中,中间系统(中间网络结点)只有后三层;前四层又统称为端到端层

当用户数据在各层中传递时,每一层都会进行数据封装
数据封装能增加控制信息以构造协议数据单元,并添加地址协议控制差错检测等信息。

七层各自的功能如下:

物理层
描述信道接口的机械特性、电气特性、功能特性、规程特性等信息;
将数据链路层的信息进行比特编码
定义数据传输速率
利用时钟同步达成比特同步
定义信道的传输模式(单工,半双工,全双工)。

数据链路层
负责相邻结点-结点的数据传输;
构造作为数据传输的单位;
通过帧头添加物理地址标识数据达到物理寻址
进行流量控制差错控制访问控制

网络层
负责源主机目的主机的数据分组交付;
通过全局唯一逻辑地址,达到逻辑寻址
路由转发

传输层
负责源-目的(端-端与进程间)的完整报文传输;
对完整报文进行分段重组
负责端-端连接的建立维护拆除(不同于电路交换);
进行SAP寻址,确定完整报文交给正确进程
进行连接控制流量控制差错控制

会话层
进行对话控制,负责对话的建立维护
在数据流中插入同步控制点,达到同步
“最薄的一层”;

表示层
解决语法和语义问题,进行数据表示转化,负责主机相关的编码与主机独立的编码相互转换;
负责数据的加密解密压缩解压缩

应用层
支持用户通过用户代理网络接口使用服务

TCP/IP参考模型

TCP/IP参考模型共有4层:
Everything over IP
在TCP/IP参考模型中,所有网络应用与传输协议均建立在IP之上,所有网络接口均能封装和传输IP分组,整个模型以IP为核心。
Everything Over IP.

五层参考模型

五层参考模型综合了TCP/IP参考模型和OSI参考模型的优点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其中,交换机只有后两层;路由器只有后三层。

五层各自的功能概要如下:

应用层:支持各种网络应用,如FTP、SMTP、HTTP等;
传输层:负责进程-进程的数据传输;
网络层:负责源主机目的主机的分组路由转发
数据链路层:负责相邻网络元素(结点)的数据传输;
物理层:负责比特传输

设一次完整的传输过程如:主机A → 交换机 → 路由器 → 主机B

  1. 应用层的完整报文交给传输层拆分并封装为
  2. 段交给网络层封装为数据报
  3. 数据报交给链路层封装成(数据帧);
  4. 帧交给物理层,以比特传输交换机
  5. 交换机将机器比特码还原为,添加下一个结点的物理地址,并再次封装成,经物理层传输至路由器
  6. 路由器将机器比特码还原为数据报,进行路由转发,并再次封装成数据报,经链路层和物理层传输至主机B;
  7. 主机B接收机器比特码,还原为完整的报文
发布了39 篇原创文章 · 获赞 4 · 访问量 2050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weixin_44712386/article/details/104723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