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智能云之变:进化于交点竞争下

在这个“多事之春”,巨头企业的每一个举措都会格外引得市场关注。人们在关注着,产业引领者如何看待当下变化中存有的机会、如何切入其中又将如何重塑产业的未来。

例如最近,百度宣布了百度智能云的架构调整,提出自此百度智能云的云计算、智能金融、智能客服、渠道生态等业务的负责人将直接向CTO王海峰汇报。在“新基建”呼声高昂的今天,云计算作为与AI、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高度相关的产业,其发展逻辑变得格外耐人寻味。关于百度智能云的此次调整,有人认为是“销售派”向“技术派”的转变。实际上这也并不是百度智能云一次突然的变动,从半年前百度智能云纳入CTO体系开始,在数次调整之下,百度智能云正在和百度AI体系契合得愈发紧密。B端产业的风起云涌,似乎很难在短时间内被普罗大众感知到。但如果把视野放大,将目光放到整个产业升级命题之中,或许可以得到更多信息。

那么今天我们可以尝试讨论,百度智能云之变,究竟改变了什么?

两条线索:推理云计算之变

在剖析云计算市场的变化之前,我们真正需要关注的是——企业云服务需求是一成不变的吗?

关于这个问题,还要从两条线索说起。

首先是那些我们传统印象中和云计算距离很近的企业,诸如移动互联网、电商、娱乐媒体等等。这些公司有着良好的信息基础,所需要通常只是需要更高性价比的云计算资源,以支撑其业务的高效运行。如果说其中存在变化,大多也是对云计算的安全性、部署效率等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真正变化存在于另一条线索中,也就是那些以往看似远离云计算的企业——工业、制造业、服务业……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AI、5G、IoT等新技术的发展给予了传统产业巨大的技术升级空间。但是一方面这些产业往往都不具备技术基础,另一方面来说,升级过程中涉及的AI算法等等能力,也通常只被科技产业链的上游掌握。因此在传统产业的智能升级造就了巨大的市场空间,这一市场空间覆盖了“技术-计算”资源的整条链条。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很难再将“云计算”这一商品独立出来,依旧以传统SaaS的方式去定义它,而是逐渐将其看做全流程解决方案中的重要一环。

同样的变化也体现科技企业为云计算赋予的能力上。

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通过云端向传统企业交付技术。除了百度智能云外,我们也可以看到谷歌云在年初宣布将发挥AI优势争取市场份额,阿里云提出了“智能云平台”的概念,就在最近微软还设立了首席科学官来分管Azure云。

把云包装成一款容量越来越丰富的商品,显然已经成为了一种行业共识。

因此我们也无需为云计算企业架构划出“技术派”或“销售派”的区别,仿佛云计算和靠开分店、划地盘的火锅市场一样,能够通过“销售渠道”来完成发展目标。在商业形态与市场需求的巨大变化下,一切发展的支撑还是商品本身。

一个交点:百度智能云的增长根源

在这种变化之中,人们容易产生的另一个误区,是云计算发展存在一个“起点”。例如认为企业将云与AI进行整合之后,云的发展就要重新从起点出发,部署技术、开拓市场。

但与其为云的发展“找起点”,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企业能力与市场需求的交点。

在这个问题上,百度智能云过去一段时间的增长就是一个很好的样本:根据Canalys等第三方机构调研,百度智能云在云市场中增速第一。最新的百度财报电话会议披露,智能云收入实现了两位数的强劲增长,利润率也显著提高。

在“重回起点”的理论下,这种情况显然是不可能出现的,百度智能云的增长来自于AI这一交点。

百度从重仓AI技术,到搭建飞桨深度学习平台、打造技术输出平台百度大脑,一切动作的最终目的都是将技术开发和技术本身工业化,累积技术工业化的经验,最终让让AI技术可以批量化地嵌入现实场景,发挥作用。这时百度智能云的存在,就是为这一套AI基础实施体系提供了一个商业化落地的出口。加上百度智能云所拥有的智能边缘、云端全功能AI芯片、安全存储等能力,这些都为这一窗口提供了更强大的外围支持。

但最终的核心,还是技术本身。因为产业所需要的,是借助技术能力来提升增质提效。云计算产品是否能够提供足够强大的AI技术、其技术与现实场景的契合度如何、与芯片硬件和开发平台的契合程度又如何,综合起来就形成了产业决策的最大的影响因素。

正因为此前的能力累积和近半年来的不断调整,与当下产业智能化需求完美相交,才让百度智能云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尤其与起点不同,交点意味着持续的变化。像是新基建项目开始部署后,5G、人工智能与工业互联网的发展需要怎样与云计算相互配合,就是一个需要持续求解的问题。这也是为什么,不论百度、微软或是阿里,CTO以及首席科学家等角色要成为云计算的重要责任者,技术体系和市场需求在高速变化,责任者必须是掌握住变化先机的人。

就拿百度CTO王海峰来说,拥有深厚技术背景的他一直强调AI to B能力,而云则是从AI到B之中最重要的窗口。我们已经可以看到王海峰带领其团队冲锋在各种落地合作中,比如去年百度智能云与东软集团在智慧城市、教育、医疗等各方面的合作;以及此次疫情中,AI体温检测落地各大地铁站,智能外呼、智能医疗等技术的快速落地实施,也体现了王海峰的“AI致用”逻辑。经由这一次的组织架构变化,百度智能云正在与当下产业需求在交点上契合得更加紧密。诸如此类的AI技术落地,必然将大批量的出现在产业世界。

三个机会:交点竞争下云计算市场

当然正如我们一开始提到的,这种变化并非百度智能云一家独占,而是正出现于整个云计算市场之中。

那么在即将到来“交点竞争”中,百度智能云的机会存在于哪里?

首先是技术机会本身。

从新基建这一目标的出现来看,产业智能化在未来几年内都会成为一项长效需求。云计算的增量市场长期存在,而技术交点本身必然成为其中的重要考量。如今已经已发布超过260款产品和近40个解决方案的百度智能云,显然可以在以往的落地经验中不断优化AI技术能力,寻找出可复制的范式,提升交点结合的效率。在未来的竞争中,不断优化技术这一差异化优势。

同时还有环形机会。

现在提起百度,我们似乎能想到很多AI商业化项目。除了百度智能云,还有百度大脑这样的平台。但这并不意味着百度内部业务组织有所重合,反而构成了一种清晰的分工。就拿百度大脑来说,把技术能力切分成颗粒度更小接口的百度大脑,可以很好地满足一些企业探索合作性质的需求,尤其对于一些拥有技术基础的企业来说,与百度大脑的合作自然如虎添翼。而百度智能云则输出的是AI与云服务等多种技术融合的整体解决方案和商业模式,面对的更广阔的传统产业市场。前者如同餐厅,后者则是食品工厂。虽然面对的需求不同,但很多资源是可以共享利用的,尤其双方可以互相交换落地经验。通过多个端点连接精益,形成了牢靠的环形能力。

最后不可忽视的,是生态累积机会。

百度智能云发展至今,一直持续的是对产业生态的累积。每年的百度云智峰会上,我们都能听到相关的消息,像是从2016年开始实行的,推动行业合作伙伴共同建设ABC生态的云图计划,以及去年发布的推动AI落地的百度产业智能联盟,都在不断唤醒产业生态。如今经过几次调整,战略位置不断提升的百度智能云显然也会和另一端的百度AI生态熔接,让开发者生态中的开发力量涌入云端,缩短技术从研发到落地的路径。在未来交点的变动可能性下,丰富的生态累积可以帮助百度智能云做足准备,更高效的应对需求变化。

这样看来,我们与其将这次百度智能云的组织架构调整看做“改变”,不如将其看做成长和进化。当产业智能化前提条件愈发成熟,新基建目标又已显现的情况下,云计算产业的形态也必然产生豹变以切入市场,让智能技术在现实世界更好的生根发芽。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写下的第一句话就是:“我完全相信,物种不是不变的。”

变化即是成长,变化即是进化。

发布了1106 篇原创文章 · 获赞 54 · 访问量 16万+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R5A81qHe857X8/article/details/104852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