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纳税516亿!强大的盈利能力背后是为社会谋福祉的使命

4月1日,阿里巴巴在2020财年的第一天公布,2018全年,阿里巴巴集团和蚂蚁金服集团总计向国家纳税516亿元,同比增长超过40%,日均纳税1.4亿元。这意味着阿里巴巴稳居中国互联网企业纳税第一名。

公开资料显示,自2013年以来,阿里巴巴每年都坚持向社会公布其纳税贡献。这背后体现的是其一贯主动履行社会责任的担当精神。今天,企业的价值越来越体现在社会贡献上。中国不乏强大的企业,但要成为时代的好公司,不会是因为规模大、赚钱多,而是取决于给社会主动谋福祉的使命和公心,取决于是否为社会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超40%的纳税增长是新经济带来的活力和新消费带来的动能。过去一年,中国消费市场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提质升级。阿里巴巴Q3财报显示,淘宝月度移动活跃用户达到6.99亿人,年度活跃消费者达到6.36亿。对消费者美好生活需求的持续满足与创造,带来了新消费增量,助力形成日渐强大的国内市场,这也是阿里巴巴纳税持续增长的深层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516亿纳税额也是中国经济高质量的反映。数字经济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新经济形态,"不污染不占地",创造的纳税是绿色纳税、高质量纳税,这也符合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

"生意人、商人和企业家是不一样的。中国的生意人很多,商人也很多,会赚钱的不等于是企业家,企业家必须要有家国情怀,以别人的利益为重,以未来的利益为重。"这是不久前马云在湖畔大学开学典礼上的一番讲话。尤为可贵的是,阿里巴巴不仅是这么说的,阿里巴巴更是这么做的。

阿里巴巴的成绩单时刻体现在对社会的价值上。从这条时间轴上就可以看出端倪:2013年,阿里巴巴纳税70亿元,成为国内纳税最多的互联网企业;2014年,阿里巴巴纳税109亿元,成为国内首家纳税超百亿的互联网企业;2015年,阿里巴巴向国家纳税178亿元;2016年,阿里巴巴向国家纳税238亿元;2017年,阿里巴巴纳税366亿元,日均纳税超1亿;2018年,阿里巴巴以516亿元的纳税额再度刷新自己的纪录。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阿里巴巴的纳税贡献不是"做大做强"后的水到渠成,而是最初的使命和情怀使然。时间轴再往前推,阿里巴巴早在创立之初就提出要做到日均纳税100万元。一方面我们看到的是当年承诺今日已经百倍兑现,不由感慨阿里巴巴高瞻远瞩;另一方面也不妨追问,有多少创业公司能在草莽之中起于微时,顾及自身收益且不暇,就把日均纳税百万的社会责任主动扛在肩上?

阿奇·卡罗尔1983年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金字塔的理论,认为企业责任分为四个层次——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以及企业自愿责任。那些只有在财报里才能一瞥企业所得税的,是对投资人负责;而坚持每年都将这一数字公诸于众,是给公众交代、对社会负责,其本质是私利与公心之别。

在中国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阿里巴巴为代表的数字经济体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提供好的社会稳定器。除了纳税之外,从公开信息中还能看到阿里巴巴在就业、公益、扶贫等方面的成绩。3月25日,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发布报告称,阿里巴巴零售平台2018年创造就业4082万个,数字化新就业和普惠型就业兼备,丰富了全社会的就业生态,并形象地将阿里巴巴称为"就业市场的造风者"。一份报告显示,2018年阿里巴巴还带动了超过4亿消费者参与公益。2017年底,阿里巴巴宣布投入100亿元脱贫。到2019年初,全国已有600多个贫困村通过电商脱贫成为了淘宝村,国家级贫困县在阿里巴巴平台的销售额超过630亿元……

这些数字都是阿里巴巴用实际行动诠释平台效应的"多多益善"。相比之下,还有很多互联网企业从未对社会公布相关数据。最近很多讨论围绕"阿里巴巴效应"展开,在阿里巴巴效应的带动下,期待这些数字能在更多企业的成绩单中出现。

发布了114 篇原创文章 · 获赞 3 · 访问量 2万+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shangwushe1/article/details/88976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