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 细聊JVM之堆与GC

JVM内存体系结构

堆体系结构

一个JVM实例只存在一个堆内存,堆内存的大小是可以调节的。类加载器读取了类文件后,需要把类、方法、常变量放到堆内存中,保存所有引用类型的真实信息,以方便执行器执行,堆内存分为三部分:

  • Young Generation Space  新生区                    Young/New
  • Tenure generation space  养老区                     Old/ Tenure
  • Permanent Space              永久区                         Perm

堆内存逻辑上分为三部分:新生+养老+永久,但是物理上只有两部分:新生+养老

新生区

新生区是类的诞生、成长、消亡的区域,一个类在这里产生,应用,最后被垃圾回收器收集,结束生命。

新生区又分为两部分: 伊甸区(Eden space)和幸存者区(Survivor pace) ,所有的类都是在伊甸区被new出来的。

幸存区有两个: 0区(Survivor 0 space)和1区(Survivor 1 space)。当伊甸园的空间用完时,程序又需要创建对象,JVM的垃圾回收器将对伊甸园区进行垃圾回收(Minor GC),将伊甸园区中的不再被其他对象所引用的对象进行销毁。然后将伊甸园中的剩余对象移动到幸存 0区。若幸存 0区也满了,再对该区进行垃圾回收,然后移动到 1 区。那如果1 区也满了呢?再移动到养老区。若养老区也满了,那么这个时候将产生MajorGC(FullGC),进行养老区的内存清理。若养老区执行了Full GC之后发现依然无法进行对象的保存,就会产生OOM异常“OutOfMemoryError”。

如果出现 java.lang.OutOfMemoryError: Java heap space异常,说明Java虚拟机的堆内存不够。

原因有二:

  1. Java虚拟机的堆内存设置不够,可以通过参数-Xms、-Xmx来调整。
  2. 代码中创建了大量大对象,并且长时间不能被垃圾收集器收集(存在被引用)。

GC

GC作用域

GC种类

JVM在进行GC时,并非每次都对上面三个内存区域一起回收的, 大部分时候回收的都是指新生代。
因此GC按照回收的区域又分了两种类型,一种是普通GC (minor GC),一种是全局GC ( major GC or Full GC)

Minor GC和Full GC的区别

普通GC (minor GC) :只针对新生代区域的GC,指发生在新生代的垃圾收集动作,因为大多数Java对象存活率都不高,所以Minor GC非常频繁,一般回收速度也比较快。

全局GC (major GC or Full GC) :指发生在老年代的垃圾收集动作,出现了Major GC,经常会伴随至少一次的Minor GC (但并不是绝对的)。Major GC的速度- - 般要比Minor GC 慢上10倍以上

堆GC角度划分

1:eden、SurvivorFrom 复制到 SurvivorTo,年龄+1 首先,当Eden区满的时候会触发第一次GC,把还活着的对象拷贝到SurvivorFrom 区,当 Eden 区再次触发 GC 的时候会扫描 Eden 区和 From 区域,对这两个区域进行垃圾回收,经过这次回收后还存活的对象,则直接复制到 To 区域(如果有对象的年龄已经达到了老年的标准,则赋值到老年代区),同时把这些对象的年龄+1

2:清空 eden、SurvivorFrom 然后,清空 Eden 和 SurvivorFrom 中的对象,也即复制之后有交换,谁空谁是to

3:SurvivorTo 和 SurvivorFrom 互换 最后,SurvivorTo 和 SurvivorFrom 互换,原 SurvivorTo 成为下一次 GC时 的 SurvivorFrom区。部分对象会在 From 和 To 区域中复制来复制去,如此交换15次(由JVM参数MaxTenuringThreshold决定,这个参数默认是15),最终如果还是存活,就存入到老年代

HotSpot虚拟机规范

实际而言,方法区(Method Area)和堆一样,是各个线程共享的内存区域,它用于存储虚拟机加载的:类信息+普通常量+静态常量+编译器编译后的代码等等,虽然JVM规范将方法区描述为堆的一个逻辑部分,但它却还有一个别名叫做Non-Heap(非堆),目的就是要和堆分开。

对于HotSpot虚拟机,很多开发者习惯将方法区称之为“永久代(Parmanent Gen)” ,但严格本质上说两者不同,或者说使用永久代来实现方法区而已,永久代是方法区(相当于是一个接口interface)的一个实现,jdk1.7的版本中,已经将原本放在永久代的字符串常量池移走。

永久区(元空间)

永久存储区是一个常驻内存区域,用于存放JDK自身所携带的 Class,Interface 的元数据,也就是说它存储的是运行环境必须的类信息,被装载进此区域的数据是不会被垃圾回收器回收掉的,关闭 JVM 才会释放此区域所占用的内存。

堆参数调优

JDK 1.7

JDK 1.8

JDK 1.8之后将最初的永久代取消了,由元空间取代。

在Java8中,永久代已经被移除,被一个称为元空间的区域所取代。元空间的本质和永久代类似。

元空间与永久代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 永久带使用的JVM的堆内存,但是java8以后的元空间并不在虚拟机中而是使用本机物理内存。

因此,默认情况下,元空间的大小仅受本地内存限制。类的元数据放入 native memory, 字符串池和类的静态变量放入 java 堆中,这样可以加载多少类的元数据就不再由MaxPermSize 控制, 而由系统的实际可用空间来控制。

参数含义

-Xms 设置初始分配大小,默认为物理内存的“1 / 64”
-Xmx 最大分配内存,默认为物理内存的“1 /4”
-XX:+ PrintGCDetails 输出详细的GC处理日志

 java 出厂默认设置 JVM 内存只占本地内存的 1/4左右

public class Main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long maxMenory = Runtime.getRuntime().maxMemory();// 返回 Java 虚拟机试图使用的最大内存量
        long totalMemory = Runtime.getRuntime().totalMemory(); // 返回 Java 虚拟机中的内存总量
        System.out.println("[-Xmx] MAX_MEMORY = " + maxMenory + "(字节)" + (maxMenory / (double)1024/1024) + "MB");
        System.out.println("[-Xms] TOTAL_MEMORY = " + totalMemory + "(字节)" + (totalMemory / (double)1024/1024) + "MB");
    }
}

调整JVM参数

打开 IDEA,Run-->Edit Configrations修改VM options

-Xms1024m -Xmx1024m -XX:+PrintGCDetails

 然后运行下面从程序:

public class Main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tring str = "";
        while(true){
            str += str + new Random().nextInt(99999) + new Random().nextInt(99999);
        }
    }
}

运行结果

从输出结果我们可到以下信息:

  1. 代码执行过程中发生了 GC(Yong GC)
  2. 代码执行过程中发生了 Full GC
  3. 代码报了 java.lang.OutOfMemoryError: Java heap space 异常
  4. 报异常前最后执行的是 Full GC
  5. 输出了 Heap 区域的内存分配情况

日志分析

Yong GC

[GC (Allocation Failure)

[PSYoungGen: 904K->856K(305664K)] 468915K->468867K(1005056K), 0.0025506 secs]

[Times: user=0.00 sys=0.00, real=0.00 secs] 

Full GC

报异常前的 Full GC

[Full GC (Allocation Failure) 

[PSYoungGen: 0K->0K(292864K)]

[ParOldGen: 489127K->489107K(699392K)] 489127K->489107K(992256K),

[Metaspace: 3482K->3482K(1056768K)], 0.1100469 secs]

[Times: user=0.58 sys=0.03, real=0.11 secs] 

GC分代收集算法

  • 次数上频繁收集Young区
  • 次数上较少收集Old区
  • 基本不动元空间

GC四大算法

1.引用计数法

已经被淘汰,现在已经不用了。

缺点

  • 每次对对象赋值时均要维护引用计数器,且计数器本身也有一定的消耗
  • 较难处理循环引用

2.复制算法(Copying)

这个算法是GC中最重要的同时也是最常用的算法。

HotSpot JVM把年轻代分为了三部分:1个Eden区和2个Survivor区( 分别叫from和to)。默认比例为8:1:1,般情况下,新创建的对象都会被分配到Eden区(一些大对象特殊处理),这些对象经过第一次Minor GC后,如果仍然存活,将会被移到Survivor区。对象在Survivor区中每熬过次Minor GC,年龄就会增加1岁, 当它的年龄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就会被移动到年老代中。 因为年轻代中的对象基本都是朝生夕死的(90%以上),所以在年轻代的垃圾回收算法使用的是复制算法,复制算法的基本思想就是将内存分为两块,每次只用其中块,当这一块内存用完,就将还活着的对象复制到另外一块上面。复制算法不会产生内存碎片

在GC开始的时候,对象只会存在于Eden区和名为“From"的Survivor区,Survivor区“To"是空的。 紧接着进行GC,Eden区 中所有存活的对象都会被复制到"To",而在“From"区中,仍存活的对象会根据他们的年龄值来决定去向。年龄达到一定值(年龄阈值,可以通过-XX:MaxTenuringThreshold来设置)的对象会被移动到年老代中,没有达到阈值的对象会被复制到“To"区域。经过这次GC后,Eden区和From区已经被清空。这个时候,"From"和"To" 会交换他们的角色,也就是新的"To"就是上次GC前的“From",新的“From"就是上次GC前的"To"。不管怎样,都会保证名为To的Survivor区域是空的。Minor GC会一直 重复这样的过程,直到"To"区被填满,"To"区被填满之后,会将所有对象移动到年老代中。

因为Eden区对象一般存活率较低,一般的, 使用两块10%的内存作为空闲和活动区间,而另外80%的内存,则是用来给新建对象分配内存的。一旦发生GC,将10%的from活动区间与另外80%中存活的eden对象转移到10%的to空闲区间,接下来,将之前90%的内存全部释放,以此类推。

缺点

  1. 它浪费了一半的内存
  2. 如果对象的存活率很高,我们可以极端一点,假设是100%存活,那么我们需要将所有对象都复制一遍,并将所有引用地
    址重置一遍。 复制这一工作所花费的时间,在对象存活率达到一定程度时,将会变的不可忽视。所以从以上描述不难看出,复制算法要想使用,最起码对象的存活率要非常低才行,而且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要克服50%内存的浪费。

3.标记清除算法(Mark-Sweep)

老年代一般是由标记清除或者是标记清除与标记整理的混合实现

当程序运行期间,若可以使用的内存被耗尽的时候,GC线程就会被触发并将程序暂停,随后将要回收的对象标记一遍, 最终统一回收这些对象,完成标记清理工作接下来便让应用程序恢复运行。

主要进行两项工作,第一项则是标记,第二项则是清除。

标记:从引用根节点开始标记遍历所有的GCRoots,先标记出要回收的对象。
清除:遍历整个堆,把标记的对象清除。

缺点

  1. 它的缺点就是效率比较低(递归与全堆对象遍历),而且在进行GC的时候,需要停止应用程序,这会导致用户体验非常差劲
  2. 主要的缺点则是这种方式清理出来的空闲内存是不连续的,这点不难理解,我们的死亡对象都是随即的出现在内存的各个角落的,现在把它们清除之后,内存的布局自然会乱七八糟。而为了应付这一点,JVM就不得不维持一个内存的空闲列表,这又是一种开销。而且在分配数组对象的时候,寻找连续的内存空间会不太好找。

4.标记压缩算法(Mark-Compact)

这个算法实际就是标记清除算法+压缩(整理)算法。

标记/整理算法不仅可以弥补标记/清除算法当中,内存区域分散的缺点,也消除了复制算法当中,内存减半的高额代价

缺点

标记/整理算法唯一的缺点就是效率也不高,不仅要标记所有存活对象,还要整理所有存活对象的引用地址。
从效率上来说,标记/整理算法要低于复制算法。

5.标记-清除-压缩(Mark-Sweep-Compact)

由于前两种算法都有些不足的地方,所以延伸出来一种新的算法标记-清除-压缩(Mark-Sweep-Compact),原理如下:

  1. Mark- Sweep和Mark-Compact的结合。
  2. 和Mark-Sweep- -致,当进行多次GC后才Compact。

总结

内存效率:复制算法>标记清除算法>标记整理算法(此处的效率只是简单的对比时间复杂度,实际情况不一定如此)。
内存整齐度:复制算法= 标记整理算法>标记清除算法。
内存利用率:标记整理算法=标记清除算法>复制算法。

可以看出,效率上来说,复制算法是当之无愧的老大,但是却浪费了太多内存,而为了尽量兼顾上面所提到的三个指标,标记/整理算法相对来说更平滑一些,但效率上依然不尽如人意,它比复制算法多了一一个标记的阶段,又比标记/清除多了一个整理内存的过程。

那种算法是最优算法?

没有最好的算法,只有最合适的算法。==========>分代收集算法。

年轻代(Young Gen)

年轻代特点是区域相对老年代较小,对像存活率低。

这种情况复制算法的回收整理,速度是最快的。复制算法的效率只和当前存活对像大小有关,因而很适用于年轻代的回收。而复制算法内存利用率不高的问题,通过hotspot中的两个survivor的设计得到缓解。

老年代(Tenure Gen)

老年代的特点是区域较大,对像存活率高。

这种情况,存在大量存活率高的对像,复制算法明显变得不合适。一般是由标记清除或者是标记清除与标记整理的混合实现。

Mark阶段的开销与存活对像的数量成正比,这点上说来,对于老年代,标记清除或者标记整理有一 -些不符,但可以通过多核/线程利用,对并发、并行的形式提标记效率。

Sweep阶段的开销与所管理区域的大小形正相关,但Sweep"就地处决”的特点,回收的过程没有对像的移动。使其相对其它有对像移动步骤的回收算法,仍然是效率最好的。但是需要解决内存碎片问题。

Compact阶段的开销与存活对像的数据成开比,如上一条所描述,对于大量对像的移动是很大开销的,做为老年代的第一 选择并不合适。

基于上面的考虑, 老年代一般是由标记清除或者是标记清除与标记整理的混合实现。以 hotspot 中的 CMS 回收器为例,CMS 是基于 Mark-Sweep 实现的, 对于对像的回收效率很高,而对于碎片问题,CMS 采用基于 Mark-Compact 算法的 Serial Old 回收器做为补偿措施:当内存回收不佳(碎片导致的Concurrent Mode Failure时) ,将采用 Serial Old 执行 Full GC 以达到对老年代内存的整理。

发布了80 篇原创文章 · 获赞 55 · 访问量 2万+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cong____cong/article/details/105027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