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政府如何应对网络舆情监测危机

突发事件后往往很容易受到媒体聚焦和网民关注,特别是与民利益相关的重大突发事件,舆论关注度会在短时间内出现暴增,此时政府的一举一动都处在舆论聚光灯下,迅速成为公共热点。如果政府事件处置不当,就会再生舆情,推波助澜,让自己陷入舆论漩涡。而舆情应对失误,则会平添质疑,助长谣言,干扰事件处置,损害政府形象和公信力。那么,当遭遇突发事件,政府如何应对网络舆情危机呢?总结过去众多实例我们不难发现,要做好突发事件舆情应对工作,需要遵循“及时准确、公开透明、规范有序、科学适度”四个方面原则。

在突发事件、危机事件中,最有效的宣传方法就是即时地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准确消息。在重要敏感事件中,沉默未必是金。

1、坚持诚实透明和公众至上理念。

在危机事件中,政府部门面临着严重的信任危机,政府形象受到了严重挑战政府形象的形成既具有政府本身的行为,也具有对政府行为的解释。在公共危机面前,政府信息发布的态度与效果,本身就构成了政府形象的一部分,二者相互支撑,在对政府形象极为不利的公共危机下,政府做的信息公布工作其实是在进行矫形传播,真诚透明的态度,不仅可以化解危机,而且还有助于扭转局势。诚实透明的理念即是,面对公众,功不夸大、过不掩饰,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做一个取信于民、言必行、行必果的政府。

2、借助大众媒体把关人角色

大众传播是一个由媒介组织向受众传播信息,由受众选择、使用、理解和影响信息的过程。施拉姆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对我们空间、时间的组织有重大影响,而且对我们所知、何时知道及知道何种细节有重大影响。大众媒介具有守望、告知、影响、教化和娱乐等功能,前三种功能,正是政府形象传播所需要的。因此,在大众传播时代,地方政府无法逃避,必须妥善处理与大众媒介的关系。大众媒介不仅仅是发布消息的主要机构,而且还是联系政府与受众的纽带,大众媒介的声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调解政府与公众的关系。

危机事件发生时,公众的目光势必会集中在权威主流媒体上,地方政府有责任为新闻界提供官方对事件处理调查情况的详细资料,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如果政府不适当封锁重要的信息,必然是谣言四起,人心惶惶。

因此,当地方政府的负面形象增大时,需要把关人有意识地选择重要信息,维护政府的形象;或者策划其他重大事件,迁移公众的视线;或者组织报道正面的新闻内容,扩大正面形象。地方政府积极地利用议程设置理论,有侧重点的公布信息内容,并不代表可以瞒报危机的严重程度,地方政府需要将事情解决的进展情况及时地公布于众,在这里,就可以将着眼点放在事后的处理、原因的调查以及责任的追究上。这样,可以显示政府执政为民的积极态度,公众对于其信任感也会大大增强。

3、完善政府官方网站,开放讨论平台

突发危机事件发生后,网络的反应速度是最为迅速的。亲历者用手机等工具对现场进行拍照、录像,然后上传到网上,在一些情况下,网民成为了事件的第一报道者。网上论坛,成为网民发表意见的舆论阵地,根据群体动力学原理,群体中有一个重要属性,即凝聚力,而集体思想是群体凝聚力的一种直接产物,凝聚力可在小型群体中发挥功能。在网络论坛上,网民之间所形成的凝聚力往往集中在意见领袖周围。

总之,遭遇突发事件,面对骤升的舆论压力,政府部门要学习处变不惊,沉着应对。通过应用舆情监测工具,获取网络舆情动态,了解突发事件后公众和媒体的所说所想,了解舆论背后的民意诉求,然后做出相应的回应和采取合理的措施,从而化解舆情危机。这就是有关政府如何应对网络舆情的一些技巧。

发布了5 篇原创文章 · 获赞 0 · 访问量 71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mengwuyun/article/details/105275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