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一些笔记

在参考大神们的博文和源码,总会遇到一些不懂得词汇,所以在这写个笔记。



同步传输 
异步传输
计算机通信概念,通信双方需要交换数据,需要高度的协同工作。为了正确地解释信号,接收方必须确切地知道信号何时接受和处理,
因此定时是至关重要的。在计算机网络中,定时的因素称为位同步。同步就是接收方按照发送方发送的每个位的起止时刻和速率来接收
数据,否则会产生误差。通常采用同步或者异步的传输方式对位进行同步处理。


异步传输
接收方不知道数据会在什么时候到达,可能会在检测到数据并做出响应之前,第一个比特已经过去。因此,每次异步传输的信息
都以一个起始位开头,它通知接收方数据已经到达,这就给接收方响应,接收和缓存数据的时间,在传输结束时,需要添加一个停止位,表示
该次传输的终止。异步传输由于每个信息都带上了“同步”信息,因此计时的漂移
不会产生太大的积累,但是会产生较多的开销。例如 键盘与主机的通信,每个键盘按下会产生一个8比特位
的ASCII代码,但是会带上起始和终止的“同步”信息,所以多出25%的传输负载,数据量大的时候,25%就很严重了


同步传输
同步传输的比特分组要大很多,它不是独立的发送字符,而是把他们组合起来一起发送,称为数据帧,或简称为帧
数据帧的第一部分包含一组同步字符,它是一个独特的比特组合,类似于前面提到的起始位,用于通知接收方一个帧已经到达,但它同时还能确保接收方的采样速度和比特的到达速度保持一致,使收发双方进入同步。
帧的最后一部分是一个帧结束标记。与同步字符一样,它也是一个独特的比特串,类似于前面提到的停止位,用于表示在下一帧开始之前没有别的即将到达的数据了。
同步传输通常要比异步传输快速得多。接收方不必对每个字符进行开始和停止的操作。一旦检测到帧同步字符,它就在接下来的数据到达时接收它们。另外,同步传输的开销也比较少。例如,一个典型的帧可能有
500字节(即4000比特)的数据,其中可能只包含100比特的开销。这时,增加的比特位使传输的比特总数增加2.5%,这与异步传输中25 %的增值要小得多。随着数据帧中实际数据比特位的增加,开销比特所占的百分比将相应地减少。但是,数据比特位越长,
缓存数据所需要的缓冲区也越大,这就限制了一个帧的大小。另外,帧越大,它占据传输媒体的连续时间也越长。在极端的情况下,这将导致其他用户等得太久。


关键知识点
异步传输:字符分组,每个字符8位其中包含2个”同步信息位“增加25%负载开销,常用于数据传输量小的低速设备;
同步传输:字符打包成数据帧,帧的第一部分有比特组合,用于通知帧的到达以及告知接受方采样速度和速度,最后一部分帧结束标记。


同步创数通常比异步传输快得多,比如500字节(4000比特)打包数据帧,可能包含100比特的开销,占2.5%;
数据帧打包越大,则传输频率降低,掉包损失也更大。


转载来源http://blog.chinaunix.net/uid-20558534-id-2802789.html


2016年8月12日00:09:58

今天主要学习了下createMutex,管道之类的东西


createMutex
HANDLE CreateMutex(   
LPSECURITY_ATTRIBUTES lpMutexAttributes, 安全属性结构指针
BOOL bInitialOwner, //是否占有该互斥量  
LPCTSTR lpName //设置互斥对象的名字  
);

};


 CreateMutex(NULL,TRUE,"cplusplus_me");  //cplusplus_me 约定的互斥对象的名字,相同则无法同时创建两个 HWND m_hMutext = CreateMutex(NULL,TRUE,"cpusplus");
    DWORD dwRet = GetLastError(); 
        if (ERROR_ALREADY_EXISTS == dwRet)             //GetLastError()返回值 已存在则说明创建失败
        {
            printf("程序已经在运行中了,程序退出!\n");
            //CloseHandle(m_hMutex);
            return ;
}


管道

管道


异步
jgs
Qhash
管道
createMutex


同步传输 
异步传输
计算机通信概念,通信双方需要交换数据,需要高度的协同工作。为了正确地解释信号,接收方必须确切地知道信号何时接受和处理,
因此定时是至关重要的。在计算机网络中,定时的因素称为位同步。同步就是接收方按照发送方发送的每个位的起止时刻和速率来接收
数据,否则会产生误差。通常采用同步或者异步的传输方式对位进行同步处理。


异步传输
接收方不知道数据会在什么时候到达,可能会在检测到数据并做出响应之前,第一个比特已经过去。因此,每次异步传输的信息
都以一个起始位开头,它通知接收方数据已经到达,这就给接收方响应,接收和缓存数据的时间,在传输结束时,需要添加一个停止位,表示
该次传输的终止。异步传输由于每个信息都带上了“同步”信息,因此计时的漂移
不会产生太大的积累,但是会产生较多的开销。例如 键盘与主机的通信,每个键盘按下会产生一个8比特位
的ASCII代码,但是会带上起始和终止的“同步”信息,所以多出25%的传输负载,数据量大的时候,25%就很严重了


同步传输
同步传输的比特分组要大很多,它不是独立的发送字符,而是把他们组合起来一起发送,称为数据帧,或简称为帧
数据帧的第一部分包含一组同步字符,它是一个独特的比特组合,类似于前面提到的起始位,用于通知接收方一个帧已经到达,但它同时还能确保接收方的采样速度和比特的到达速度保持一致,使收发双方进入同步。
帧的最后一部分是一个帧结束标记。与同步字符一样,它也是一个独特的比特串,类似于前面提到的停止位,用于表示在下一帧开始之前没有别的即将到达的数据了。
同步传输通常要比异步传输快速得多。接收方不必对每个字符进行开始和停止的操作。一旦检测到帧同步字符,它就在接下来的数据到达时接收它们。另外,同步传输的开销也比较少。例如,一个典型的帧可能有
500字节(即4000比特)的数据,其中可能只包含100比特的开销。这时,增加的比特位使传输的比特总数增加2.5%,这与异步传输中25 %的增值要小得多。随着数据帧中实际数据比特位的增加,开销比特所占的百分比将相应地减少。但是,数据比特位越长,
缓存数据所需要的缓冲区也越大,这就限制了一个帧的大小。另外,帧越大,它占据传输媒体的连续时间也越长。在极端的情况下,这将导致其他用户等得太久。


关键知识点
异步传输:字符分组,每个字符8位其中包含2个”同步信息位“增加25%负载开销,常用于数据传输量小的低速设备;
同步传输:字符打包成数据帧,帧的第一部分有比特组合,用于通知帧的到达以及告知接受方采样速度和速度,最后一部分帧结束标记。


同步创数通常比异步传输快得多,比如500字节(4000比特)打包数据帧,可能包含100比特的开销,占2.5%;
数据帧打包越大,则传输频率降低,掉包损失也更大。


转载来源http://blog.chinaunix.net/uid-20558534-id-2802789.html






createMutex
HANDLE CreateMutex(   
LPSECURITY_ATTRIBUTES lpMutexAttributes, 安全属性结构指针
BOOL bInitialOwner, //是否占有该互斥量  
LPCTSTR lpName //设置互斥对象的名字  
);
);




HWND是HANDLE的一种,但是HANDLE并不是HWND.
HANDLE是操作系统一系列内核对象的句柄。
HWND仅是窗口对象的句柄








创建一个互斥对象,实现多中存一


#include "stdio.h"
#include "windows.h"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HANDLE m_hMutex = CreateMutex(NULL,TRUE,"cplusplus_me");
    DWORD dwRet = GetLastError();
    if (m_hMutex)
    {
        if (ERROR_ALREADY_EXISTS == dwRet)
        {
            printf("程序已经在运行中了,程序退出!\n");
            CloseHandle(m_hMutex);
            return 0;
        }
    }
    else
    {
        printf("创建互斥量错误,程序退出!\n");
        CloseHandle(m_hMutex);
        return 0;
    }
while(1){
Sleep(100);
printf("运行中!\n");
}
    CloseHandle(m_hMutex);
    return 0;
}




关键代码:
    CreateMutex(NULL,TRUE,"cplusplus_me");  //cplusplus_me 约定的互斥对象的名字,相同则无法同时创建两个
    DWORD dwRet = GetLastError();
        if (ERROR_ALREADY_EXISTS == dwRet)           
        {
            printf("程序已经在运行中了,程序退出!\n");
            //CloseHandle(m_hMutex);
            return ;
}




关于管道


//服务端
#include <stdio.h>  
#include <windows.h>  
#include <conio.h>  
const char *pStrPipeName = "\\\\.\\pipe\\NamePipe_MoreWindows";  
int main()  
{  
    printf("        命名管道 服务器\n");    
    printf(" -- by MoreWindows( http://blog.csdn.net/MoreWindows ) --\n\n");    
      
    printf("创建命名管道并等待连接\n");  
    HANDLE hPipe = CreateNamedPipe(pStrPipeName, PIPE_ACCESS_DUPLEX,    //创建管道
        PIPE_TYPE_MESSAGE | PIPE_READMODE_MESSAGE | PIPE_WAIT,   
        PIPE_UNLIMITED_INSTANCES, 0, 0, NMPWAIT_WAIT_FOREVER, 0);  
    if (ConnectNamedPipe(hPipe, NULL) != NULL)//等待连接。  
    {  
        printf("连接成功,开始接收数据\n");  
  
        const int BUFFER_MAX_LEN = 256;  
        char szBuffer[BUFFER_MAX_LEN];  
        DWORD dwLen;  
  
        //接收客户端发送的数据  
        ReadFile(hPipe, szBuffer, BUFFER_MAX_LEN, &dwLen, NULL);//读取管道中的内容(管道是一种特殊的文件)  
        printf("接收到数据长度为%d字节\n", dwLen);  
        printf("具体数据内容如下:%s\n", szBuffer);  
  
        //确认已收到数据  
        printf("向客户端发送已经收到标志\n");  
        strcpy(szBuffer, "服务器已经收到");  
        WriteFile(hPipe, szBuffer, strlen(szBuffer) + 1, &dwLen, NULL);  
    }  
    DisconnectNamedPipe(hPipe);   
    CloseHandle(hPipe);//关闭管道  
getchar();
    return 0;  
}


//
#include <stdio.h>  
#include <windows.h>  
#include <conio.h>  
const char *pStrPipeName = "\\\\.\\pipe\\NamePipe_MoreWindows";  
int main()  
{  
    printf("        命名管道 客户端\n");    
    printf(" -- by MoreWindows( http://blog.csdn.net/MoreWindows ) --\n\n");    
  
    printf("按任意键以开始连接命名管道\n");  
    getch();  
    printf("开始等待命名管道\n");  
    if (WaitNamedPipe(pStrPipeName, NMPWAIT_WAIT_FOREVER) == FALSE)  
    {  
        printf("Error! 连接命名管道失败\n");  
        return 0;  
    }  
  
    printf("打开命名管道\n");  
    HANDLE hPipe = CreateFile(pStrPipeName, GENERIC_READ | GENERIC_WRITE, 0,  
        NULL, OPEN_EXISTING, FILE_ATTRIBUTE_NORMAL, NULL);  
  
    printf("向服务端发送数据\n");  
    const int BUFFER_MAX_LEN = 256;  
    char szBuffer[BUFFER_MAX_LEN];  
    DWORD dwLen = 0;  
  
    //向服务端发送数据  
    sprintf(szBuffer,"进程%d说\"%s\"", GetCurrentProcessId(), "Hello World!");  
    WriteFile(hPipe, szBuffer, strlen(szBuffer) + 1, &dwLen, NULL);  
    printf("数据写入完毕共%d字节\n", dwLen);  
  
    //接收服务端发回的数据  
    ReadFile(hPipe, szBuffer, BUFFER_MAX_LEN, &dwLen, NULL);//读取管道中的内容(管道是一种特殊的文件)  
    printf("接收服务端发来的确认信息长度为%d字节\n", dwLen);
    printf("具体数据内容如下:%s\n", szBuffer);
    CloseHandle(hPipe);  


getchar();
    return 0;  
}  



对编码之类的做了一下总结

开发中,总是出现各种编译器或者输出显示中文乱码问题,查了下资料,做了下总结


ASCII

“美国信息交换标准编码”的英文字头缩写,可称之为“美标”。美标规定了用从0到127的128个数字来代表信息的规范编码,其中包括33个控制码,一个空格码,和94个形象码。A 65 a97 0 48


GBK

GBK码是GB码的扩展字符编码,对多达2万多的简繁汉字进行了编码

Unicode

原来字符是用单字节编码来表示的,但是随着发展,使用表意字符的国家也需要将自己国家的语言纳入编码,但是字符字数较多,需要用双字节来表示,而在这种情况下,当进行转换的时候,对一个单独的字节就不好判断是一个字符还是半个字符了,同时也不知道是前半个字符还是后半个,因此需要添加新的编码,因为unicode诞生了,Unicode其实就是宽字节字符集,它对每个字符都固定使用两个字节即16位表示,也称为万国码,可以用于字符转换的媒介。

Unicode其实就是宽字节字符集,它对每个字符都固定使用两个字节即16位表示,于是当处理字符时,不必担心只处理半个字符。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aricover/article/details/5217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