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红外通信编程的经历

今天独立写出了红外通信的程序,又在参考普中的程序进行一些修改后终于能够成功运行.特写此贴加深印象.
我用的普中的开发板,其红外模块的电路图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某一本书中写道:SC6122是红外线发射专用集成电路,其发射的一帧红外线编码是由一个

  1. 引导码:引导码由一个9ms的高电平和4.5ms的低电平组成
  2. 低8位用户编码
  3. 高8位用户编码1
  4. 8位键数据码
  5. 8位键数据反码2

无论是编码“0”或“1”,编码首先由一个持续时间为0.56ms的高电平开始,根据接下来的低电平持续时间来区别编码是“0”还是“1”.如果低电平的持续时间是0.56ms,则表示发送的是“0”,如果低电平的持续时间1.69ms,则表示发送的是"1",发送时先发送最低位.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会在高电平的持续时间范围0.56ms~1.69ms取一个中间值(如1.12ms),把小于1.12ms的高电平认定是编码“0”,而把大于1.12ms的高电平认定是编码“1”
经还原后的红外编码信号与发送端是反向的,即原来编码信号中的高电平变成了低电平,而低电平变成了高电平.

有了以上知识,就可以编写接收端的程序了.只要按照它的时序就可以了,我写的程序一开始无法正常运行,其原因在于延时函数不够精确导致无法分辨0和1!如下:

if(IR){
	// count time to determine 0 or 1
	tim=30;
	while(IR&&tim){// time in low digital
		delay(10);
		tim--;
	}
	if(IR==0){
		tim=30-tim;
		dat>>=1;
		if(tim>8)
			dat|=0x80;
	}
}

这个delay函数在参数为1是延时约10us.tim在循环体内自减,它的减小量表明了delay(10)执行了多少次,从而知道高电平的时间,进而可判断是0是1.我最初令tim=300,delay(1),用tim>803表示高电平,理论上计算来说,我这个和上面的是一样的.然而,我这个偏偏不能正常运行,可能是delay的参数越大误差也越大吧!

我遇到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接收的数据很不稳定,很容易变成FF,在把主函数循环体里加个dat做中间变量就解决了.


程序源码:

#include <reg52.h>
#include "intrins.h"
typedef unsigned char u8;
typedef unsigned int u16;
u8 code word[]={0x3f,0x06,0x5b,0x4f,0x66,0x6d,0x7d,0x07,0x7f,0x6f,0x77,0x7c,0x39,0x5e,0x79,0x71};
u8 rdat[4]={0};
sbit IR=P3^2;
 void Init(){
	 EA=1;
	 EX0=1;
	 IT0=1;//下降沿触发
 }
 void delay(u16 t){
	 while(t--);//10us
 }

void main(){
    u8 dat;
	Init();//
	//P0=0x01;
	while(1){
		//check the user code , omission
		if(rdat[2]==~rdat[3]){
            dat=rdat[2];
		}
        P0=0;//消除残影
        P2=0;
        P0=word[dat/16];
        delay(10);
        P0=0;
        P2=1;
        P0=word[dat%16];
        delay(10);
	}
}

void ExternInter0() interrupt 0{
	//外部中断0接着IR,它是边沿触发,每到电平变换就触动
	u16 tim;
	u8 i,j,dat=0;
	delay(700);
	tim=1000;
    //以下的while循环都是两个条件,一个IR,一个计数的,防止死循环
	while(IR==0&&tim){//把9ms的低电平耗过去
		delay(1);
		tim--;
	}
	if(IR){
		//4.5ms high level
		tim=500;
		while(IR&&tim){//把4.5ms的高电平耗过去
			delay(1);
			tim--;
		}
		if(IR==0){
		//用了两个for循环来接收4个字节8位的数据
			for(i=0;i<4;i++){//4 datas
				dat=0;
				for(j=0;j<8;j++){//8 bit per data
					tim=10;
					while(IR==0&&tim){//0.56ms low TTl consume
						tim--;
						delay(10);
					}
					if(IR){
						// count time to determine 0 or 1
						tim=30;
						while(IR&&tim){// time in low digital
							delay(10);
							tim--;
						}
						if(IR==0){
							tim=30-tim;
							dat>>=1;
							if(tim>8)
								dat|=0x80;
						}
					}
				}
				rdat[i]=dat;
			}
		}
	}
}

关于为什么选择下降沿触发:

  1. 电平触发方式时,中断标志寄存器不锁存中断请求信号。也就是说,单片机把每个机器周期的S5P2采样到的外部中断源口线的电平逻辑直接赋值到中断标志寄存器。标志寄存器对于请求信号来说是透明的。这样当中断请求被阻塞而没有得到及时响应时,将被丢失。换句话说,要使电平触发的中断被CPU响应并执行,必须保证外部中断源口线的低电平维持到中断被执行为止。因此当CPU正在执行同级中断或更高级中断期间,产生的外部中断源(产生低电平)如果在该中断执行完毕之前撤销(变为高电平)了,那么将得不到响应,就如同没发生一样。同样,当CPU在执行不可被中断的指令(如RETI)时,产生的电平触发中断如果时间太短,也得不到执行。
  2. 边沿触发方式时,中断标志寄存器锁存了中断请求。中断口线上一个从高到低的跳变将记录在标志寄存器中,直到CPU响应并转向该中断服务程序时,由硬件自动清除。因此当CPU正在执行同级中断(甚至是外部中断本身)或高级中断时,产生的外部中断(负跳变)同样将被记录在中断标志寄存器中。在该中断退出后,将被响应执行。如果你不希望这样,必须在中断退出之前,手工清除外部中断标志。

  1. 红外线遥控的编码接下来的16位是用户编码,由高8位和低8位两部分构成,用于区别不同的红外线发射设备 ↩︎

  2. 最后的16位是键数据码和键数据码的反码,用于区别同一个红外发射设备上不同按键或不同的功能选项,当发送8位键码的同时,也会将其反码同时发送,以减少系统的误码率. ↩︎

  3. 我也不懂为什么不是上面提到的1.12ms ↩︎

发布了10 篇原创文章 · 获赞 8 · 访问量 636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zhaojun666/article/details/10484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