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浅出聊中台

我所在公司经过十年左右的信息化发展,建成几十套IT系统,有重型的CRM、ERP、HRMS、财务管理等等,也有小的Web应用,路线大多是“套装软件+个性化开发”。

很明显感受到这种竖井式的建设模式到了瓶颈,一个个单体应用满足某个独立板块的业务需求,但两大硬伤是难以解决:

第一大硬伤:难以打通各种数字化能力被封闭在各个系统里边的,这些能力只能在小圈子里发挥价值,难于复用。

第二大硬伤:快不起来不要说什么IT引领业务,IT是如此的沉重,跑不快,是跑不到业务的前面,谈何引领业务,这些话也只会出现在PPT之中。

系统的总结下,就是这里的数字化“围城”:

“竖井式”的系统建设模式让系统间的层层壁垒,企业内外部的各种信息无法有效打通,高价值数据只能在自身系统的小圈子里转,无法在更大的格局与链条上发挥价值。

弊端一:发展慢,不利于业务的沉淀和持续发展

业务领域的数据和业务打散在不同系统中,解决眼前业务问题,但治标不治本,不利于业务沉淀和持续发展。

弊端二:成本高,重复功能建设带来重复投资

大量的功能和业务在多个系统中同时存在,从开发和运维两方面是一种显性的资源浪费。

弊端三:效率低,“烟囱式”系统间集成效率低

为了系统的打通所花费的成本非常高昂,这其中牵扯大量的协同和开发成本,集成效率低。

弊端四:被绑架,无休止的费用投入

软件厂商:无休止的License和运维投入;实施厂商:供应商掌控技术能力和源代码,无法彻底摆脱实施商。

弊端五:重复建设,因少量差异而建设全新系统

20%的差异而重建100%的系统,每次都是新的故事、新的逻辑、新的代码。

弊端六:组织能力,专业领域需要更多的积累

传统模式下,IT人员大多数的工作内容是项目管理、招投标、供应商和业务团队的协作、盯进度。

互联网的下半场是产业互联网,主战场在B端,这个业内已经达成了共识。对于互联网的下半场,我的理解是:用互联网上半场成熟的技术、商业模式帮助B端变革。如果我们不做出改变,那我们将被互联网改变。

最终,我们决定以数字化平台、技术为支点,结构性降低运营成本和提升效率,使得“产品、效率、成本”3个要素有可能同时做到最优,也启动了我们的“数字化中台”战略,内部也称“乐高计划”。为什么称“乐高计划”,其实就是想解决之前提到的两大硬伤“难以打通;快不起来”。我们要做两件事情:

1、搭建一个统一的平台,所有的系统都基于这个平台来开发,就像乐高的基座一样。这是基础,我们叫技术中台。

2、标准化、模块化我们的数字方面的能力,这就是一块一块的乐高的积木,模块化之后,才有可能快速搭建。

数字化中台是地基工程,决定了上层应用建设是否牢固,建设的速度是不是快,是不是好,数据能不能很多好的打通。

中台的提法缘起于阿里:2015年12月7日,时任阿里巴巴集团CEO的张勇通过一封内部信说,“今天起,我们全面启动阿里巴巴集团中台战略,构建符合DT时代的更创新灵活的“大中台、小前台”组织机制和业务机制。” 2018 年 11 月 26 日,阿里宣布组织升级,阿里云事业群升级为阿里云智能事业群,将中台智能化与阿里云全面结合,向全社会开放。所谓“中台”是强调资源整合、能力沉淀的平台体系,为“前台”的业务开展提供底层的技术、数据等资源和能力的支持。阿里的这一做法,将所有服务、数据对内统一整合,对前台业务变化及创新快速响应。阿里并将搜索事业部、共享业务平台、数据技术及产品部提出来组成了中台事业群。

可以看到,中台战略已经在非常多的企业实施推进,并不是因为这个高大上去跟进,而是中台确实可以帮助我们在互联网下半场找到立足和发展的支点,是在用互联网上半场成熟的技术、商业模式帮助B端变革。

以下是我在内部的一些分享(去掉了企业相关的内容,只留下通用的部分):

发布了934 篇原创文章 · 获赞 1229 · 访问量 568万+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pan_tian/article/details/89602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