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系统】1.大型分布式网站演变及SOA的通信协议和远程调用

1.特点

在我看来一共两个维度。一是访问量 二是海量数据。

2.架构演进

2.1 单一架构

         一个简单的电商网站,通常都是进行模块划分,而所有的模块都在一个系统里面。All In one 部署在单个tomcat 服务器上,模块之间的调用都是属于进程之内的调用。因此,就技术架构来说,实现相对与分布式架构容易,但是也存在缺陷,比如随着业务的发展,模块之间耦合度较高,部署上线等一系列问题。

2.2 垂直应用架构

随着业务的发展,单一应用架构带来的问题是:
1.代码越来庞大,业务越来越复杂,多个团队开发同一个应用,难以维护

2.业务复杂,占用的系统资源越来越多,流量越来越大,不方便扩展

垂直应用架构解决了单一应用架构所面临的扩容问题,流量能够分散到各个子系统当中,且系统的体积可控,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开发人员之间协同以及维护的成本,提升了开发效率。

3.分布式应用架构

       垂直应用体系带来的缺陷是,相同逻辑的代码在不同的垂直应用中复制,不能复用,难以维护和升级。

       将公共的业务逻辑提取出来,形成服务,对外提供,避免重复造轮子,相同的逻辑维护一份,也便于升级改造,原本需要一个大团队维护的系统,也可以切分成一个个子系统,分配给一个个固定小团队来维护,降低了系统发布的风险,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并且也可以让前端业务系统与底层数据访问分离,团队分工更为明确。

2.4 演进之路

      随着单一应用架构垂直应用架构分布式应用架构的演变,业务规模越来越庞大,系统逻辑越来越复杂,系统研发和维护团队规模也越来越大,又发展成为面向服务的架构体系(SOA),并且,部分通用的功能和组件抽离出来,形成一系列中间件,加上一系列的分布式系统的基础设施,共同组成了大型分布式网站的复杂架构。

3.分布式系统技术栈

3.1 中间件及基础设施

       在系统逐步服务化的同时,一个大型、稳健、成熟的分布式系统背后,往往会涉及众多的中间件,以及一系列的支撑系统,我们将这些中间件和支撑系统称为分布式系统的基础设施。这些分布式系统所依赖的基础设施包括服务框架消息中间件、数据访问中间件、配置中心、分布式缓存系统、持久化存储(关系数据库、nosql数据库)、搜索引擎、CDN网络、负载均衡系统、运维自动化系统、硬件虚拟化及镜像管理系统、分布式文件系统、日志收集系统、监控系统、离线计算、实时计算、数据仓库等等。

3.2 SOA

        当系统达到一定规模,不同系统之间存在着重叠的业务,容易形成信息孤岛,重复造轮子,这种情况下,应用之间相互交互、相互调用便不可避免。此时,相对核心的业务将会被抽取出来,作为单独的系统对外提供服务,达成业务之间相互复用


        互联网企业崇尚一个快字,上层业务都想借用已有的底层服务,来快速搭建更多更丰富的应用,降低新业务开展的人力和时间成本,快速满足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因此,对于业务逻辑复用的需求十分强烈,公共的业务被拆分出来,形成可共用的服务,最大程度的保障了代码和逻辑的复用,避免重复建设,这便是服务化的初衷。

       随着服务化的进一步发展,服务越来越多,服务之间的调用和依赖关系也越来越复杂,诞生了面向服务的架构体系(SOA),也因此衍生出了一系列相应的技术,如对服务提供、服务调用、连接处理、通信协议、序列化方式、服务发现、服务路由、日志输出等行为进行封装的服务框架,以及为大规模的服务化应用保驾护航的服务治理系统。

3.3  RPC远程调用

     RPC的全称是Remote Process Ca11,即远程过程调用,它应用广泛,实现方式也很多,拥有包括RMI、WebService等等诸多成熟的方案,在业界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RPC的实现包括客户端服务端,即服务的调用方以及服务的提供方,服务调用方发送RPC请求到服务提供方,服务提供方根据调用方提供的参数执行请求方法,将执行结果返回给调用方,一次RPC调用完成。

远程调用方式

    1.基于TCP的远程调用

    2.基于HTTP的远程调用

3.4 通信协议-协议栈

       协议是通信的规范,根据TCP/IP协议模型,HTTP协议属于应用层协议,它构建在TCP和IP协议之上,处于TCP/IP体系架构中的最顶端,这样一来,它便不需要处理下层协议间诸如丢包补发握手以及数据的分段和重新组装等等繁琐的细节,从而使开发人员可以专注于上层应用的设计。
       为了更好的理解协议栈,我们可以基于java的Socket API接口,通过设计一个简单的应用层通信协议,来窥探协议实现的一些过程与细节。

RPC通信协议的选择-TCP

       基于TCP协议实现的RPC,由于处于协议栈的下层,能够更灵活的对协议字段进行定制,减少网络传输字节数,降低网络开销,提高性能,达到更大的吞吐量和并发数,但是需要更多的关注的底层复杂细节,实现的代价更高,较难实现跨平台的调用。
        而随着请求规模的扩展,基于TCP协议RPC的实现,程序需要考虑多线程并发,锁,I0等等复杂的底层细节的实现,实现起来较为复杂。在大流量高并发压力下,任意一个细小的错误,都会被无限放大,最终导致程序宕机。

RPC通信协议的选择-HTTP协议

      基于HTTP协议的RPC,可以使用JSON或者是XL格式的响应数据,而JSON和XL作为通用的格式标准,开源的解析工具已经相当成熟,在其上进行二次开发屏蔽了很多底层繁琐的细节,非常便捷和简单。
       而对于基于HTTP协议的实现来说,很多成熟的开源WEB容器已经帮其处理好这些事情,如tomcat、jboss、apache等等,开发人员可以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在业务的实现上,而非底层细节的处理。
        当然,基于HTTP协议的实现,也有其处于劣势的一面。由于是上层协议,发送包含同等内容的信息,使用HTTP协议传输所占用的字节数肯定要比使用TCP协议传输所占用的字节数更多。因此,同等网络环境下,通过HTTP协议传输相同内容,效率会比基于TCP协议的数据传输要低,信息传输所占用的时间要更长。
        当然,通过优化代码实现以及使用gzip数据压缩,能够缩小这一差距。通过权衡利弊,结合实际环境中其性能对于用户体验的影响来看,基于HTTP协议的RPC还是有很大优势的。

3.5 对象序列化方式的选择

    什么是对象序列化:
       将对象转换为能够在网络上传输的二进制流的过程称为对象的序列化。将二进制流恢复为对象的过程称为对象的反序列化。

方式:

    1.基于Java的序列化方式

    2.基于hession的序列化方式

    3.基于JSON的序列化方式

发布了264 篇原创文章 · 获赞 347 · 访问量 17万+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jia970426/article/details/104977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