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复杂度分析-大O表示法

开篇词 | 从今天起,跨过“数据结构与算法”这道坎

你好,我是王争,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计算机专业。现在回想起来,本科毕业的时候,我的编程水平其实是很差的。直到读研究生的时候,一个师兄给了我一本《算法导论》,说你可以看看,对你的编程会很有帮助。

没想到,从此我对算法的“迷恋”便一发不可收拾。之后,我如饥似渴地把图书馆里几乎所有数据结构和算法书籍都读了一遍。

我常常边读边练。没多久,我就发现,写代码的时候,我会不由自主考虑很多性能方面的问题。我写出时间复杂度高、空间复杂度高的垃圾代码越来越少了,算法能力提升了很多,编程能力也有了质的飞跃。得益于此,研究生毕业后,我直接进入 Google,从事 Google 翻译相关的开发工作。

这是我自己学习数据结构与算法的经历,现在,你可以想想你的情况。

是不是从学校开始,你就觉得数据结构难学,然后一直没认真学?

工作中,一遇到数据结构这个坑,你又发自本能地迅速避让,因为你觉得自己不懂,所以也不想深究,反正看起来无关大局?

当你想换工作面试,或者研究某个开源项目源码,亦或者和团队讨论某个非框架层面的高可用难题的时候,你又发现,自己的基础跟不上别人的节奏?

如果你是这种情况,其实你并不孤独,这不是你一个人遇到的问题。工作十年间,我见过许多程序员。他们有着各种各样的背景,有很多既有潜力又非常努力,但始终无法在自己现有水平上更进一步。

在技术圈里,我们经常喜欢谈论高大上的架构,比如高可用、微服务、服务治理等等。鲜有人关注代码层面的编程能力,而愿意沉下心来,花几个月时间啃一啃计算机基础知识、认认真真夯实基础的人,简直就是凤毛麟角。

我认识一位原来腾讯 T4 的技术大牛。在区块链大潮之前,他在腾讯工作了 10 多年,长期负责手机 QQ 后台整体建设。他经历了手机 QQ 从诞生到亿级用户在线的整个过程。后来他去了微众银行,有一天老板让他去做区块链。他用了不到半年时间,就把区块链的整个技术脉络摸清楚了。 现在,他是微众银行的区块链负责人,微众科技创新产品部的老总。你说厉害不?你可以花半年时间就能精通一个新的领域吗?为什么他就可以做到?

我觉得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基础足够扎实。他曾经跟我说,像区块链、人工智能这些看似很新的技术,其实一点儿都不“新”。最初学编程的时候,他就把那些基础的知识都学透了。当面临行业变动、新技术更迭的时候,他不断发现,那些所谓的新技术,核心和本质的东西其实就是当初学的那些知识。掌握了这个“规律”之后,他学任何东西都很快,任何新技术都能快速迎头赶上。这就是他快速学习并且获得成功的秘诀。

所以说,基础知识就像是一座大楼的地基,它决定了我们的技术高度。而要想快速做出点事情,前提条件一定是基础能力过硬,“内功”要到位。

那技术人究竟都需要修炼哪些“内功”呢?我觉得,无外乎就是大学里的那些基础课程,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编译原理等等,当然还有数据结构和算法。

可是,我们都知道,像《算法导论》这些经典书籍,虽然很全面,但是过于理论,学起来非常枯燥;而市面很多课程大多缺失真实的开发场景,费劲学完感觉好像还是用不上,过不了几天就忘了。

所以,我尝试做一个让你能真正受用的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希望给你指明一个简洁、高效的学习路径,教你一个学习基础知识的通用方法 。那么,关于专栏内容,我是怎样设计的呢?

我根据自己研读数十本算法书籍和多年项目开发的经验,在众多的数据结构和算法中,精选了最实用的内容进行讲解。

我不只会教你怎么用,还会告诉你,我们为什么需要这种数据结构和算法,一点点帮你捋清它们背后的设计思想,培养你举一反三的能力。

对于每种数据结构和算法,我都会结合真实的软件开发案例来讲解,让你知道,数据结构和算法,究竟应该如何应用到实际的编码中。

为了由浅入深地带你学习,我把专栏分成四个递进的模块。

  1. 入门篇

时间、空间复杂度分析是数据结构和算法中非常重要的知识点,贯穿整个专栏的学习过程。但同时也是比较难掌握的,所以我用了 2 节课来讲这部分内容,而且还举了大量的实例,让你一边学一边练,真正能掌握复杂度分析,为后面的学习铺路。

我希望通过这一模块,你能掌握时间、空间复杂度的概念,大 O 表示法的由来,各种复杂度分析技巧,以及最好、最坏、平均、均摊复杂度分析方法。之后,面对任何代码的复杂度分析,你都能游刃有余、毫不畏惧!

  1. 基础篇

这部分是专栏中篇幅最大的内容,也是我们学习的重点,共有 26 节内容,涵盖了最基础、最常用的数据结构和算法。针对每种数据结构和算法,我都会结合具体的软件开发实例,由浅入深进行讲解,并适时总结一些实用“宝典”,保证你印象深刻、学有所用。

比如递归这一节,我会讲到,为什么递归代码比较难写?如何避免堆栈溢出?如何避免递归冗余计算?如何将递归代码转化为非递归代码?

  1. 高级篇

这部分我会讲一些不是那么常用的数据结构和算法。虽然不常用,但是这些内容你也需要知道。设置这一部分的目的,是为了让你开拓视野,强化训练算法思维、逻辑思维。如果说学完基础部分可以考 80 分,那掌握这一部分就能让你成为尖子生!

  1. 实战篇

我们整个专栏都是围绕数据结构和算法在具体软件实践中的应用来讲的,所以最后我会通过实战部分串讲一下前面讲到的数据结构和算法。我会拿一些开源项目、框架或者系统设计问题,剖析它们背后的数据结构和算法,让你有一个更加直观的感受。

人生路上,我们会遇到很多的坎。跨过去,你就可以成长,跨不过去就是困难和停滞。而在后面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你都需要为这个困难买单。对于我们技术人来说,更是这样。既然数据结构和算法这个坎,我们总归是要跨过去,为什么不是现在呢?

我很感激师兄当年给我的那本《算法导论》,这是我人生中为数不多的转折点之一。没有那本书,也可能就没有今天的我。我希望这个专栏也能成为你的一个人生转折点

我希望,通过这个专栏,不仅能帮你跨过数据结构与算法这个坎,还能帮你掌握一种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帮你度过职场甚至人生的重要时刻!一起加油吧!

 

 

番外:什么是数据结构?什么是算法?

大部分数据结构和算法教材,在开篇都会给这两个概念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但是,这些定义都很抽象,对理解这两个概念并没有实质性的帮助,反倒会让你陷入死抠定义的误区。毕竟,我们现在学习,并不是为了考试,所以,概念背得再牢,不会用也就没什么用。

虽然我们说没必要深挖严格的定义,但是这并不等于不需要理解概念。 下面我就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来帮你理解数据结构与算法这两个概念。

从广义上讲,数据结构就是指一组数据的存储结构。算法就是操作数据的一组方法。

图书馆储藏书籍你肯定见过吧?为了方便查找,图书管理员一般会将书籍分门别类进行“存储”。按照一定规律编号,就是书籍这种“数据”的存储结构。

那我们如何来查找一本书呢?有很多种办法,你当然可以一本一本地找,也可以先根据书籍类别的编号,是人文,还是科学、计算机,来定位书架,然后再依次查找。笼统地说,这些查找方法都是算法。

从狭义上讲,也就是我们专栏要讲的,是指某些著名的数据结构和算法,比如队列、栈、堆、二分查找、动态规划等。这些都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我们可以直接拿来用。我们要讲的这些经典数据结构和算法,都是前人从很多实际操作场景中抽象出来的,经过非常多的求证和检验,可以高效地帮助我们解决很多实际的开发问题。

那数据结构和算法有什么关系呢?为什么大部分书都把这两个东西放到一块儿来讲呢?

这是因为,数据结构和算法是相辅相成的。数据结构是为算法服务的,算法要作用在特定的数据结构之上。 因此,我们无法孤立数据结构来讲算法,也无法孤立算法来讲数据结构。

比如,因为数组具有随机访问的特点,常用的二分查找算法需要用数组来存储数据。但如果我们选择链表这种数据结构,二分查找算法就无法工作了,因为链表并不支持随机访问。

数据结构是静态的,它只是组织数据的一种方式。如果不在它的基础上操作、构建算法,孤立存在的数据结构就是没用的。

现在你对数据结构与算法是不是有了比较清晰的理解了呢?有了这些储备,下面我们来看看,究竟该怎么学数据结构与算法。

学习这个专栏需要什么基础?

看到数据结构和算法里的“算法”两个字,很多人就会联想到“数学”,觉得算法会涉及到很多深奥的数学知识。那我数学基础不是很好,学起来会不会很吃力啊?

数据结构和算法课程确实会涉及一些数学方面的推理、证明,尤其是在分析某个算法的时间、空间复杂度的时候,但是这个你完全不需要担心。

这个专栏不会像《算法导论》那样,里面有非常复杂的数学证明和推理。我会由浅入深,从概念到应用,一点一点给你解释清楚。你只要有高中数学水平,就完全可以学习。

当然,我希望你最好有些编程基础,如果有项目经验就更好了。这样我给你讲数据结构和算法如何提高效率、如何节省存储空间,你就会有很直观的感受。因为,对于每个概念和实现过程,我都会从实际场景出发,不仅教你“是什么”,还会教你“为什么”,并且告诉你遇到同类型问题应该“怎么做”。

学习的重点在什么地方?

提到数据结构和算法,很多人就很头疼,因为这里面的内容实在是太多了。这里,我就帮你梳理一下,应该先学什么,后学什么。你可以对照看看,你属于哪个阶段,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

想要学习数据结构与算法,首先要掌握一个数据结构与算法中最重要的概念——复杂度分析。

这个概念究竟有多重要呢?可以这么说,它几乎占了数据结构和算法这门课的半壁江山,是数据结构和算法学习的精髓。

数据结构和算法解决的是如何更省、更快地存储和处理数据的问题,因此,我们就需要一个考量效率和资源消耗的方法,这就是复杂度分析方法。所以,如果你只掌握了数据结构和算法的特点、用法,但是没有学会复杂度分析,那就相当于只知道操作口诀,而没掌握心法。只有把心法了然于胸,才能做到无招胜有招!

所以,复杂度分析这个内容,我会用很大篇幅给你讲透。你也一定要花大力气来啃,必须要拿下,并且要搞得非常熟练。否则,后面的数据结构和算法也很难学好。

搞定复杂度分析,下面就要进入数据结构与算法的正文内容了。

为了让你对数据结构和算法能有个全面的认识,我画了一张图,里面几乎涵盖了所有数据结构和算法书籍中都会讲到的知识点。

 

03 | 复杂度分析(上):如何分析、统计算法的执行效率和资源消耗?

我们都知道,数据结构和算法本身解决的是“快”和“省”的问题,即如何让代码运行得更快,如何让代码更省存储空间。所以,执行效率是算法一个非常重要的考量指标。那如何来衡量你编写的算法代码的执行效率呢?这里就要用到我们今天要讲的内容:时间、空间复杂度分析。

其实,只要讲到数据结构与算法,就一定离不开时间、空间复杂度分析。而且,我个人认为,复杂度分析是整个算法学习的精髓,只要掌握了它,数据结构和算法的内容基本上就掌握了一半。

复杂度分析实在太重要了,因此我准备用两节内容来讲。希望你学完这个内容之后,无论在任何场景下,面对任何代码的复杂度分析,你都能做到“庖丁解牛”般游刃有余。

为什么需要复杂度分析?

你可能会有些疑惑,我把代码跑一遍,通过统计、监控,就能得到算法执行的时间和占用的内存大小。为什么还要做时间、空间复杂度分析呢?这种分析方法能比我实实在在跑一遍得到的数据更准确吗?

首先,我可以肯定地说,你这种评估算法执行效率的方法是正确的。很多数据结构和算法书籍还给这种方法起了一个名字,叫事后统计法。但是,这种统计方法有非常大的局限性。

  1. 测试结果非常依赖测试环境

测试环境中硬件的不同会对测试结果有很大的影响。比如,我们拿同样一段代码,分别用 Intel Core i9 处理器和 Intel Core i3 处理器来运行,不用说,i9 处理器要比 i3 处理器执行的速度快很多。还有,比如原本在这台机器上 a 代码执行的速度比 b 代码要快,等我们换到另一台机器上时,可能会有截然相反的结果。

  1. 测试结果受数据规模的影响很大

后面我们会讲排序算法,我们先拿它举个例子。对同一个排序算法,待排序数据的有序度不一样,排序的执行时间就会有很大的差别。极端情况下,如果数据已经是有序的,那排序算法不需要做任何操作,执行时间就会非常短。除此之外,如果测试数据规模太小,测试结果可能无法真实地反映算法的性能。比如,对于小规模的数据排序,插入排序可能反倒会比快速排序要快!

所以,我们需要一个不用具体的测试数据来测试,就可以粗略地估计算法的执行效率的方法。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时间、空间复杂度分析方法。

大 O 复杂度表示法

算法的执行效率,粗略地讲,就是算法代码执行的时间。但是,如何在不运行代码的情况下,用“肉眼”得到一段代码的执行时间呢?

这里有段非常简单的代码,求 1,2,3…n 的累加和。现在,我就带你一块来估算一下这段代码的执行时间。

 

从 CPU 的角度来看,这段代码的每一行都执行着类似的操作:读数据-运算-写数据。尽管每行代码对应的 CPU 执行的个数、执行的时间都不一样,但是,我们这里只是粗略估计,所以可以假设每行代码执行的时间都一样,为 unit_time。在这个假设的基础之上,这段代码的总执行时间是多少呢?

第 2、3 行代码分别需要 1 个 unit_time 的执行时间,第 4、5 行都运行了 n 遍,所以需要 2n*unit_time 的执行时间,所以这段代码总的执行时间就是 (2n+2)*unit_time。可以看出来,所有代码的执行时间 T(n) 与每行代码的执行次数成正比。

按照这个分析思路,我们再来看这段代码。

 

我们依旧假设每个语句的执行时间是 unit_time。那这段代码的总执行时间 T(n) 是多少呢?

第 2、3、4 行代码,每行都需要 1 个 unit_time 的执行时间,第 5、6 行代码循环执行了 n 遍,需要 2n * unit_time 的执行时间,第 7、8 行代码循环执行了 n2遍,所以需要 2n2 * unit_time 的执行时间。所以,整段代码总的执行时间 T(n) = (2n2+2n+3)*unit_time。

尽管我们不知道 unit_time 的具体值,但是通过这两段代码执行时间的推导过程,我们可以得到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那就是,所有代码的执行时间 T(n) 与每行代码的执行次数 n 成正比。

我们可以把这个规律总结成一个公式。注意,大 O 就要登场了!

 

我来具体解释一下这个公式。其中,T(n) 我们已经讲过了,它表示代码执行的时间;n 表示数据规模的大小;f(n) 表示每行代码执行的次数总和。因为这是一个公式,所以用 f(n) 来表示。公式中的 O,表示代码的执行时间 T(n) 与 f(n) 表达式成正比。

所以,第一个例子中的 T(n) = O(2n+2),第二个例子中的 T(n) = O(2n2+2n+3)。这就是大 O 时间复杂度表示法。大 O 时间复杂度实际上并不具体表示代码真正的执行时间,而是表示代码执行时间随数据规模增长的变化趋势,所以,也叫作渐进时间复杂度(asymptotic time complexity),简称时间复杂度。

当 n 很大时,你可以把它想象成 10000、100000。而公式中的低阶、常量、系数三部分并不左右增长趋势,所以都可以忽略。我们只需要记录一个最大量级就可以了,如果用大 O 表示法表示刚讲的那两段代码的时间复杂度,就可以记为:T(n) = O(n); T(n) = O(n2)。

时间复杂度分析

前面介绍了大 O 时间复杂度的由来和表示方法。现在我们来看下,如何分析一段代码的时间复杂度?我这儿有三个比较实用的方法可以分享给你。

  1. 只关注循环执行次数最多的一段代码

我刚才说了,大 O 这种复杂度表示方法只是表示一种变化趋势。我们通常会忽略掉公式中的常量、低阶、系数,只需要记录一个最大阶的量级就可以了。所以,我们在分析一个算法、一段代码的时间复杂度的时候,也只关注循环执行次数最多的那一段代码就可以了。这段核心代码执行次数的 n 的量级,就是整段要分析代码的时间复杂度。

为了便于你理解,我还是拿前面的例子来说明。

 

其中第 2、3 行代码都是常量级的执行时间,与 n 的大小无关,所以对于复杂度并没有影响。循环执行次数最多的是第 4、5 行代码,所以这块代码要重点分析。前面我们也讲过,这两行代码被执行了 n 次,所以总的时间复杂度就是 O(n)。

  1. 加法法则:总复杂度等于量级最大的那段代码的复杂度

我这里还有一段代码。你可以先试着分析一下,然后再往下看跟我的分析思路是否一样。

 

这个代码分为三部分,分别是求 sum_1、sum_2、sum_3。我们可以分别分析每一部分的时间复杂度,然后把它们放到一块儿,再取一个量级最大的作为整段代码的复杂度。

第一段的时间复杂度是多少呢?这段代码循环执行了 100 次,所以是一个常量的执行时间,跟 n 的规模无关。

这里我要再强调一下,即便这段代码循环 10000 次、100000 次,只要是一个已知的数,跟 n 无关,照样也是常量级的执行时间。当 n 无限大的时候,就可以忽略。尽管对代码的执行时间会有很大影响,但是回到时间复杂度的概念来说,它表示的是一个算法执行效率与数据规模增长的变化趋势,所以不管常量的执行时间多大,我们都可以忽略掉。因为它本身对增长趋势并没有影响。

那第二段代码和第三段代码的时间复杂度是多少呢?答案是 O(n) 和 O(n2),你应该能容易就分析出来,我就不啰嗦了。

综合这三段代码的时间复杂度,我们取其中最大的量级。所以,整段代码的时间复杂度就为 O(n2)。也就是说:总的时间复杂度就等于量级最大的那段代码的时间复杂度。那我们将这个规律抽象成公式就是:

如果 T1(n)=O(f(n)),T2(n)=O(g(n));那么 T(n)=T1(n)+T2(n)=max(O(f(n)), O(g(n))) =O(max(f(n), g(n))).

  1. 乘法法则:嵌套代码的复杂度等于嵌套内外代码复杂度的乘积

我刚讲了一个复杂度分析中的加法法则,这儿还有一个乘法法则。类比一下,你应该能“猜到”公式是什么样子的吧?

如果 T1(n)=O(f(n)),T2(n)=O(g(n));那么 T(n)=T1(n)*T2(n)=O(f(n))*O(g(n))=O(f(n)*g(n)).也就是说,假设 T1(n) = O(n),T2(n) = O(n2),则 T1(n) * T2(n) = O(n3)。落实到具体的代码上,我们可以把乘法法则看成是嵌套循环,我举个例子给你解释一下。

 

我们单独看 cal() 函数。假设 f() 只是一个普通的操作,那第 4~6 行的时间复杂度就是,T1(n) = O(n)。但 f() 函数本身不是一个简单的操作,它的时间复杂度是 T2(n) = O(n),所以,整个 cal() 函数的时间复杂度就是,T(n) = T1(n) * T2(n) = O(n*n) = O(n2)。

我刚刚讲了三种复杂度的分析技巧。不过,你并不用刻意去记忆。实际上,复杂度分析这个东西关键在于“熟练”。你只要多看案例,多分析,就能做到“无招胜有招”。

几种常见时间复杂度实例分析

虽然代码千差万别,但是常见的复杂度量级并不多。我稍微总结了一下,这些复杂度量级几乎涵盖了你今后可以接触的所有代码的复杂度量级。

 

对于刚罗列的复杂度量级,我们可以粗略地分为两类,多项式量级和非多项式量级。其中,非多项式量级只有两个:O(2n) 和 O(n!)。

我们把时间复杂度为非多项式量级的算法问题叫作 NP(Non-Deterministic Polynomial,非确定多项式)问题。

当数据规模 n 越来越大时,非多项式量级算法的执行时间会急剧增加,求解问题的执行时间会无限增长。所以,非多项式时间复杂度的算法其实是非常低效的算法。因此,关于 NP 时间复杂度我就不展开讲了。我们主要来看几种常见的多项式时间复杂度。

  1. O(1)

首先你必须明确一个概念,O(1) 只是常量级时间复杂度的一种表示方法,并不是指只执行了一行代码。比如这段代码,即便有 3 行,它的时间复杂度也是 O(1),而不是 O(3)。

 

我稍微总结一下,只要代码的执行时间不随 n 的增大而增长,这样代码的时间复杂度我们都记作 O(1)。或者说,一般情况下,只要算法中不存在循环语句、递归语句,即使有成千上万行的代码,其时间复杂度也是Ο(1)。

  1. O(logn)、O(nlogn)

对数阶时间复杂度非常常见,同时也是最难分析的一种时间复杂度。我通过一个例子来说明一下。

 

根据我们前面讲的复杂度分析方法,第三行代码是循环执行次数最多的。所以,我们只要能计算出这行代码被执行了多少次,就能知道整段代码的时间复杂度。

从代码中可以看出,变量 i 的值从 1 开始取,每循环一次就乘以 2。当大于 n 时,循环结束。还记得我们高中学过的等比数列吗?实际上,变量 i 的取值就是一个等比数列。如果我把它一个一个列出来,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

 

所以,我们只要知道 x 值是多少,就知道这行代码执行的次数了。通过 2x=n 求解 x 这个问题我们想高中应该就学过了,我就不多说了。x=log2n,所以,这段代码的时间复杂度就是 O(log2n)。

现在,我把代码稍微改下,你再看看,这段代码的时间复杂度是多少?

 

根据我刚刚讲的思路,很简单就能看出来,这段代码的时间复杂度为 O(log3n)。

实际上,不管是以 2 为底、以 3 为底,还是以 10 为底,我们可以把所有对数阶的时间复杂度都记为 O(logn)。为什么呢?

我们知道,对数之间是可以互相转换的,log3n 就等于 log32 * log2n,所以 O(log3n) = O(C * log2n),其中 C=log32 是一个常量。基于我们前面的一个理论:在采用大 O 标记复杂度的时候,可以忽略系数,即 O(Cf(n)) = O(f(n))。所以,O(log2n) 就等于 O(log3n)。因此,在对数阶时间复杂度的表示方法里,我们忽略对数的“底”,统一表示为 O(logn)。

如果你理解了我前面讲的 O(logn),那 O(nlogn) 就很容易理解了。还记得我们刚讲的乘法法则吗?如果一段代码的时间复杂度是 O(logn),我们循环执行 n 遍,时间复杂度就是 O(nlogn) 了。而且,O(nlogn) 也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算法时间复杂度。比如,归并排序、快速排序的时间复杂度都是 O(nlogn)。

  1. O(m+n)、O(m*n)

  我们再来讲一种跟前面都不一样的时间复杂度,代码的复杂度由两个数据的规模来决定。老规矩,先看代码!

 

从代码中可以看出,m 和 n 是表示两个数据规模。我们无法事先评估 m 和 n 谁的量级大,所以我们在表示复杂度的时候,就不能简单地利用加法法则,省略掉其中一个。所以,上面代码的时间复杂度就是 O(m+n)。

针对这种情况,原来的加法法则就不正确了,我们需要将加法规则改为:T1(m) + T2(n) = O(f(m) + g(n))。但是乘法法则继续有效:T1(m)*T2(n) = O(f(m) * f(n))。

空间复杂度分析

前面,咱们花了很长时间讲大 O 表示法和时间复杂度分析,理解了前面讲的内容,空间复杂度分析方法学起来就非常简单了。

前面我讲过,时间复杂度的全称是渐进时间复杂度,表示算法的执行时间与数据规模之间的增长关系。类比一下,空间复杂度全称就是渐进空间复杂度(asymptotic space complexity),表示算法的存储空间与数据规模之间的增长关系。

我还是拿具体的例子来给你说明。(这段代码有点“傻”,一般没人会这么写,我这么写只是为了方便给你解释。)

 

跟时间复杂度分析一样,我们可以看到,第 2 行代码中,我们申请了一个空间存储变量 i,但是它是常量阶的,跟数据规模 n 没有关系,所以我们可以忽略。第 3 行申请了一个大小为 n 的 int 类型数组,除此之外,剩下的代码都没有占用更多的空间,所以整段代码的空间复杂度就是 O(n)。

我们常见的空间复杂度就是 O(1)、O(n)、O(n2 ),像 O(logn)、O(nlogn) 这样的对数阶复杂度平时都用不到。而且,空间复杂度分析比时间复杂度分析要简单很多。所以,对于空间复杂度,掌握刚我说的这些内容已经足够了。

内容小结

基础复杂度分析的知识到此就讲完了,我们来总结一下。

复杂度也叫渐进复杂度,包括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用来分析算法执行效率与数据规模之间的增长关系,可以粗略地表示,越高阶复杂度的算法,执行效率越低。常见的复杂度并不多,从低阶到高阶有:O(1)、O(logn)、O(n)、O(nlogn)、O(n2 )。等你学完整个专栏之后,你就会发现几乎所有的数据结构和算法的复杂度都跑不出这几个。

 

复杂度分析并不难,关键在于多练。 之后讲后面的内容时,我还会带你详细地分析每一种数据结构和算法的时间、空间复杂度。只要跟着我的思路学习、练习,你很快就能和我一样,每次看到代码的时候,简单的一眼就能看出其复杂度,难的稍微分析一下就能得出答案。

04 | 复杂度分析(下):浅析最好、最坏、平均、均摊时间复杂度

上一节,我们讲了复杂度的大 O 表示法和几个分析技巧,还举了一些常见复杂度分析的例子,比如 O(1)、O(logn)、O(n)、O(nlogn) 复杂度分析。掌握了这些内容,对于复杂度分析这个知识点,你已经可以到及格线了。但是,我想你肯定不会满足于此。

今天我会继续给你讲四个复杂度分析方面的知识点,最好情况时间复杂度(best case time complexity)、最坏情况时间复杂度(worst case time complexity)、平均情况时间复杂度(average case time complexity)、均摊时间复杂度(amortized time complexity)。如果这几个概念你都能掌握,那对你来说,复杂度分析这部分内容就没什么大问题了。

最好、最坏情况时间复杂度

上一节我举的分析复杂度的例子都很简单,今天我们来看一个稍微复杂的。你可以用我上节教你的分析技巧,自己先试着分析一下这段代码的时间复杂度。

 

你应该可以看出来,这段代码要实现的功能是,在一个无序的数组(array)中,查找变量 x 出现的位置。如果没有找到,就返回 -1。按照上节课讲的分析方法,这段代码的复杂度是 O(n),其中,n 代表数组的长度。

我们在数组中查找一个数据,并不需要每次都把整个数组都遍历一遍,因为有可能中途找到就可以提前结束循环了。但是,这段代码写得不够高效。我们可以这样优化一下这段查找代码。

 

这个时候,问题就来了。我们优化完之后,这段代码的时间复杂度还是 O(n) 吗?很显然,咱们上一节讲的分析方法,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因为,要查找的变量 x 可能出现在数组的任意位置。如果数组中第一个元素正好是要查找的变量 x,那就不需要继续遍历剩下的 n-1 个数据了,那时间复杂度就是 O(1)。但如果数组中不存在变量 x,那我们就需要把整个数组都遍历一遍,时间复杂度就成了 O(n)。

所以,不同的情况下,这段代码的时间复杂度是不一样的。

为了表示代码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时间复杂度,我们需要引入三个概念:最好情况时间复杂度、最坏情况时间复杂度和平均情况时间复杂度。

顾名思义,最好情况时间复杂度就是,在最理想的情况下,执行这段代码的时间复杂度。就像我们刚刚讲到的,在最理想的情况下,要查找的变量 x 正好是数组的第一个元素,这个时候对应的时间复杂度就是最好情况时间复杂度。

同理,最坏情况时间复杂度就是,在最糟糕的情况下,执行这段代码的时间复杂度。就像刚举的那个例子,如果数组中没有要查找的变量 x,我们需要把整个数组都遍历一遍才行,所以这种最糟糕情况下对应的时间复杂度就是最坏情况时间复杂度。

平均情况时间复杂度

我们都知道,最好情况时间复杂度和最坏情况时间复杂度对应的都是极端情况下的代码复杂度,发生的概率其实并不大。为了更好地表示平均情况下的复杂度,我们需要引入另一个概念:平均情况时间复杂度,后面我简称为平均时间复杂度。

平均时间复杂度又该怎么分析呢?我还是借助刚才查找变量 x 的例子来给你解释。

要查找的变量 x 在数组中的位置,有 n+1 种情况:在数组的 0~n-1 位置中和不在数组中。我们把每种情况下,查找需要遍历的元素个数累加起来,然后再除以 n+1,就可以得到需要遍历的元素个数的平均值,即:

 

我们知道,时间复杂度的大 O 标记法中,可以省略掉系数、低阶、常量,所以,咱们把刚刚这个公式简化之后,得到的平均时间复杂度就是 O(n)。

这个结论虽然是正确的,但是计算过程稍微有点儿问题。究竟是什么问题呢?我们刚讲的这 n+1 种情况,出现的概率并不是一样的。我带你具体分析一下。(这里要稍微用到一点儿概率论的知识,不过非常简单,你不用担心。)

我们知道,要查找的变量 x,要么在数组里,要么就不在数组里。这两种情况对应的概率统计起来很麻烦,为了方便你理解,我们假设在数组中与不在数组中的概率都为 1/2。另外,要查找的数据出现在 0~n-1 这 n 个位置的概率也是一样的,为 1/n。所以,根据概率乘法法则,要查找的数据出现在 0~n-1 中任意位置的概率就是 1/(2n)。

因此,前面的推导过程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没有将各种情况发生的概率考虑进去。如果我们把每种情况发生的概率也考虑进去,那平均时间复杂度的计算过程就变成了这样:

 

这个值就是概率论中的加权平均值,也叫作期望值,所以平均时间复杂度的全称应该叫加权平均时间复杂度或者期望时间复杂度。

引入概率之后,前面那段代码的加权平均值为 (3n+1)/4。用大 O 表示法来表示,去掉系数和常量,这段代码的加权平均时间复杂度仍然是 O(n)。

你可能会说,平均时间复杂度分析好复杂啊,还要涉及概率论的知识。实际上,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并不需要区分最好、最坏、平均情况时间复杂度三种情况。像我们上一节课举的那些例子那样,很多时候,我们使用一个复杂度就可以满足需求了。只有同一块代码在不同的情况下,时间复杂度有量级的差距,我们才会使用这三种复杂度表示法来区分。

均摊时间复杂度

到此为止,你应该已经掌握了算法复杂度分析的大部分内容了。下面我要给你讲一个更加高级的概念,均摊时间复杂度,以及它对应的分析方法,摊还分析(或者叫平摊分析)。

均摊时间复杂度,听起来跟平均时间复杂度有点儿像。对于初学者来说,这两个概念确实非常容易弄混。我前面说了,大部分情况下,我们并不需要区分最好、最坏、平均三种复杂度。平均复杂度只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才会用到,而均摊时间复杂度应用的场景比它更加特殊、更加有限。

老规矩,我还是借助一个具体的例子来帮助你理解。(当然,这个例子只是我为了方便讲解想出来的,实际上没人会这么写。)

 

我先来解释一下这段代码。这段代码实现了一个往数组中插入数据的功能。当数组满了之后,也就是代码中的 count == array.length 时,我们用 for 循环遍历数组求和,并清空数组,将求和之后的 sum 值放到数组的第一个位置,然后再将新的数据插入。但如果数组一开始就有空闲空间,则直接将数据插入数组。

那这段代码的时间复杂度是多少呢?你可以先用我们刚讲到的三种时间复杂度的分析方法来分析一下。

最理想的情况下,数组中有空闲空间,我们只需要将数据插入到数组下标为 count 的位置就可以了,所以最好情况时间复杂度为 O(1)。最坏的情况下,数组中没有空闲空间了,我们需要先做一次数组的遍历求和,然后再将数据插入,所以最坏情况时间复杂度为 O(n)。

那平均时间复杂度是多少呢?答案是 O(1)。我们还是可以通过前面讲的概率论的方法来分析。

假设数组的长度是 n,根据数据插入的位置的不同,我们可以分为 n 种情况,每种情况的时间复杂度是 O(1)。除此之外,还有一种“额外”的情况,就是在数组没有空闲空间时插入一个数据,这个时候的时间复杂度是 O(n)。而且,这 n+1 种情况发生的概率一样,都是 1/(n+1)。所以,根据加权平均的计算方法,我们求得的平均时间复杂度就是:

 

至此为止,前面的最好、最坏、平均时间复杂度的计算,理解起来应该都没有问题。但是这个例子里的平均复杂度分析其实并不需要这么复杂,不需要引入概率论的知识。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先来对比一下这个 insert() 的例子和前面那个 find() 的例子,你就会发现这两者有很大差别。

首先,find() 函数在极端情况下,复杂度才为 O(1)。但 insert() 在大部分情况下,时间复杂度都为 O(1)。只有个别情况下,复杂度才比较高,为 O(n)。这是 insert()第一个区别于 find() 的地方。

我们再来看第二个不同的地方。对于 insert() 函数来说,O(1) 时间复杂度的插入和 O(n) 时间复杂度的插入,出现的频率是非常有规律的,而且有一定的前后时序关系,一般都是一个 O(n) 插入之后,紧跟着 n-1 个 O(1) 的插入操作,循环往复。所以,针对这样一种特殊场景的复杂度分析,我们并不需要像之前讲平均复杂度分析方法那样,找出所有的输入情况及相应的发生概率,然后再计算加权平均值。

针对这种特殊的场景,我们引入了一种更加简单的分析方法:摊还分析法,通过摊还分析得到的时间复杂度我们起了一个名字,叫均摊时间复杂度。

那究竟如何使用摊还分析法来分析算法的均摊时间复杂度呢?

我们还是继续看在数组中插入数据的这个例子。每一次 O(n) 的插入操作,都会跟着 n-1 次 O(1) 的插入操作,所以把耗时多的那次操作均摊到接下来的 n-1 次耗时少的操作上,均摊下来,这一组连续的操作的均摊时间复杂度就是 O(1)。这就是均摊分析的大致思路。你都理解了吗?

均摊时间复杂度和摊还分析应用场景比较特殊,所以我们并不会经常用到。为了方便你理解、记忆,我这里简单总结一下它们的应用场景。如果你遇到了,知道是怎么回事儿就行了。

对一个数据结构进行一组连续操作中,大部分情况下时间复杂度都很低,只有个别情况下时间复杂度比较高,而且这些操作之间存在前后连贯的时序关系,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将这一组操作放在一块儿分析,看是否能将较高时间复杂度那次操作的耗时,平摊到其他那些时间复杂度比较低的操作上。而且,在能够应用均摊时间复杂度分析的场合,一般均摊时间复杂度就等于最好情况时间复杂度。

尽管很多数据结构和算法书籍都花了很大力气来区分平均时间复杂度和均摊时间复杂度,但其实我个人认为,均摊时间复杂度就是一种特殊的平均时间复杂度,我们没必要花太多精力去区分它们。你最应该掌握的是它的分析方法,摊还分析。至于分析出来的结果是叫平均还是叫均摊,这只是个说法,并不重要。

内容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几个复杂度分析相关的概念,分别有:最好情况时间复杂度、最坏情况时间复杂度、平均情况时间复杂度、均摊时间复杂度。之所以引入这几个复杂度概念,是因为,同一段代码,在不同输入的情况下,复杂度量级有可能是不一样的。

在引入这几个概念之后,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表示一段代码的执行效率。而且,这几个概念理解起来都不难。最好、最坏情况下的时间复杂度分析起来比较简单,但平均、均摊两个复杂度分析相对比较复杂。如果你觉得理解得还不是很深入,不用担心,在后续具体的数据结构和算法学习中,我们可以继续慢慢实践!

 

 

おすすめ

転載: blog.csdn.net/Baron_ND/article/details/115492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