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学习] 赵普

以下主要来自王立群老师的节目。

半部论语治天下?

赵普最初是精通吏道的人,不懂文章学术,“上每劝以读书,普遂手不释卷”。文献还记载,“卿苦不读书,今学臣角立,隽轨高驾,卿得无愧乎?”这是激励。所以,赵普从此后手不释卷。他读书多,所以传下“半部《论语》治天下”的佳话。

《宋史》记载,他下班回家就读书,他死后,人们发现他的书箱中就一套书,《论语》,难道就这一部吗?不对。他死后,赵光义写了神道碑,中间的评价极高,“生本俊迈,幼不好学,及至晚岁,酷爱读书,经史百家常存几案,强记默识,经目谙心,硕学老儒,宛有不及”。经史百家没有不读的。最后,硕学老儒,宛有不及。就是读书一辈子的人,都赶不上他。这就说明他绝不可能只读这一部童蒙读物。这是古代儿童必读物。

而且,这话有具体语境,“赵普再相,人言普山东人,所读者止《论语》,盖亦少陵之说也。太宗尝以此论间普,普略不应,对曰,‘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普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翻译一下:有人攻击他不爱读书,赵光义问他,他生气就说,所学知识不超过《论语》。一半辅佐了太祖,另一半辅佐太宗。这是发泄了心中不平。

从966年到,赵普第二次为相,981年,中间有十五年,手不释卷地读书,难道只读一部?不可能。后人把这话断章取义了。

前期有作为也有污点

前期赵普功勋卓著。

辅助赵匡胤夺取江山,稳定江山。

与赵光义针锋相对,坚决反对兄终弟及。

但是嫉贤妒能,为官也跋扈。被太祖罢相。

王老师怀疑赵普被罢相是赵光义在背后运作的结果,目的就是搞掉赵普,为自己上位扫清障碍。

中期有功但是改变立场

赵普为了东山再起,和赵光义勾搭在一起了,于是复官。

赵普干掉了自己老对手卢多逊,也帮太宗搞定了赵廷美。

其后又被太宗罢相,又复官…

太宗对赵普,即想用他,又猜忌他。

这期间,赵普很有政绩:

  • 打掉了 赵昌言 五人帮。
  • 打掉了 伪大师。

赵昌言 五人帮很有趣。

盐铁副使陈家舆与赵昌言平时关系很好,知制诰胡旦、度支副使董俨与赵昌言是同年进士,右正言梁颢曾在大名府幕下做过事,他们四人,白天黑夜地聚会在赵昌言家中,京师流行这么一句话:“陈三更,董半夜。” 这就是三更半夜的由来。

这五个人专门研究太宗的面部微表情和心理,每天讨论,把太宗琢磨透了,因此可以针对太宗意思来进行接话,深得太宗欢心。

后期推荐贤能

赵普后期推荐贤能:标准必须是先有德,后有才。主要推荐了两个人:

  • 张齐贤,此人品行端正,刚直不阿。

赵普:齐贤素蕴机谋,兼全德义,从来差遣,未尽器能。虑淹经国之才,堪副济时之用,如当重委,必立殊功。 齐贤德义,素为乡里所推,而又深知福业,谨择交游,中外卿士,举无出其右者。

据宋太宗说:太祖和他说:我幸西都,唯得一张齐贤尔。我不欲爵之以官,异进可使帗汝为相也。就是让太宗选此人为相。

  • 王禹偁,宋初有名的直臣。苏轼所撰《王元之画像赞并序》,称他以“以雄风直道独立当世”,“耿然如秋霜夏日,不可狎玩”。

真宗修历史,希望篡改历史。王禹偁不修改,被贬,之后自己写了《建隆遗事》。王禹偁在写《建隆遗事》时表明了自己写这本书的原因,是因为赵光义经常修改史书,他担心宋太祖赵匡胤对大宋开国的功劳被遗忘,因此将正史中所没有记载的汇集成册。

Guess you like

Origin blog.csdn.net/weixin_47364682/article/details/120444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