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对死亡(困扰自己最大的一个问题,需要用一生来作答,随着自己的成长不断更新)

学会很好地生活就是学习如何能够很好地死去。


伊壁鸠鲁曾提出,我们死后「不存在」的状态和出生之前一样。去想象我们生前和死后并无区别,去试图相信这样一个观念:人死之后一定是回到生前的状态了。


每个人最基本的「波动影响」——每个人死后在分子水平上又将重新成为自然的一部分,重新为未来的世界添砖加瓦。


追求简单,活在当下,开始向新生过渡,为葬礼做准备


引用书中的一句话:“如果每天的生活没有任何压力,人就很容易顺着自己的轨迹随波逐流,人人皆如此。但是,如果你的生活与众不同,过着尤金从5月底到9月份那种短暂却丰富的时光,那么你就会懂得什么叫做敬畏,你也懂得了什么叫做力量、承诺和爱,而且更重要的是,你懂得了什么叫生活,你学会了怎样谦和地去对待它们。”

————2019/2/10


九六岁的杨绛先生也在她的《走带人生边上》,给出了她的答案:

天生万物之灵的人,区别于其他生物的地方在于,【人能,能修身,能不断自我完善。(通过锻炼肉体这个中介,来间接锻炼人的灵魂)】————这是人活在这世间的目的!

人本性是善,但是过了幼儿时期,便就失去了赤子之心,但是人可以通过后天的修行,来找回灵性与良知

人的一生其实就是肉(肉欲)与灵(灵性良知)的矛盾斗争,唯有灵占据上风(克自),才能在命运之河中做主宰自己的命运之船。

人的一生必须有信仰,为何呢?

《小王子》书中,曾经说,人的肉体只不过是一具躯壳而已,更重要的是心灵上的内容(用心灵看,才能看的真切。真正重要的东西肉眼是无法看到的。),也就是精神方面的内容。人死了,不过是躯体坏了,但是灵魂尚在。

《野良神》中的主角,夜斗他对死亡的定义是,只要还有人记得他,他就不会死,也就是所谓的留名后世。但是这毕竟是对于别人来说的。

但是对于自己而言,灵魂的永生,必须拥有信仰,只有拥有信仰,上帝就有可能在你心中,也就有了永生的希望。(人是一根会思的芦草——帕斯卡,个人的物性生命之脆弱,支撑人不同于物丰厚之基的是一种作为灵魂之家的精神)

但不是每个人的灵魂都能实现永生的。

苏格拉底为了自己的信仰饮鸩而亡,他相信灵魂不死。

耶稣被定在十字架上,用自己的信仰证明了人的肉体可以承受超越了血肉之躯的痛苦,证明了人性之伟大,人生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他克制了自己肉体,随即成为了神。

只有经过锻炼的信仰,才能是坚定的信仰,才是真正的信仰。也就是在你最困难的时候,上帝会来敲你的门(心扉),你如果打开门接受了他,你就获得了信仰,上帝就在你心中。【信仰还未养成,仍需锻炼】


之前看过一个纪录片,触动很深。一个杀人犯,22岁犯案(1994年),和同伙制造一起灭门惨案,案犯后,其余同伙都被抓了,他却逃跑了。逃跑后,他游过长江,到了对岸,去六家庵找之前一位熟人的老法师,想拜入他门下,后来经过老法师指点,去了安徽潜山三祖寺,由于他在寺庙里的勤恳劳作,毫不懈怠(为的是摆脱内心的煎熬),他被寺庙主监收为了沙弥,由于在寺庙里勤奋刻苦,被派去南普陀学习,去接受沙弥戒(然后成为比丘)60天的学习里,成为了来自全国500多名学员中的第一名。学成之后,他开始开始去弘法传法【逃避追捕】(先后去了山西的五台山,四川的峨眉山,大理的鸡足山,竹林寺,瑞丽、然后出国到了缅甸,后面到常州天宁寺学习了三个月梵呗唱诵(为去名寺作准备),最后到杭州净慈寺做领诵,因为发奋学习,被派到浙江大学学习土木工程,还拿到了学士学位)后面他利用自己的所学,帮助完善了寺庙消防设施、利用废弃瓷砖改善寺庙道路、利用新材料修善大雄宝殿、修水池煤改电提升僧众生活,要回寺庙财产(适逢佛教大会),修筑佛舍利殿(香积寺)。最后成为了香积寺、净慈寺的主持。这样的人生经历堪比小说一样精彩。

但是我们可以考虑一个问题,是什么让他从一个杀人犯(绝了后路),用了18年的时间,到一个小沙弥,最后做到了常人无法做到的主持呢?(人生的蜕变,重获了新生)是对每天的对死亡的畏惧(如果他被抓了,等待他的只有死刑,他唯有勤勉刻苦,才能生存【仿佛自然原始社会的优胜略汰】),是内心的煎熬愧疚,是自我的不断学习、完善。

类似的还有影视作品里的主人公,患了绝症,去世前几个月,才去做了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去追逐了自己心内想要的东西。

《最后的演讲》的作者层说过这样一段话,如果你尽力去实现你的梦想,那你才是真正的生活过了。对了一个曾经真正生活锅的人,死亡一点也不可怕。【重点不在于实现你梦想,而在于怎样度过你的人生,如果你以正确的方式度过人生,梦想就会实现】

我们常人大可不必去杀人,不必等得了绝症后,或者到了老年后,才后悟到自己当初要是怎么样就好了?可惜那时已经没有那么多时间和机会留给你了!或者说何必等到那个时候呢?从现在做起不好吗?(幸运的自己才刚刚22岁,正逢还有改过自新的机会,所以一定要好好珍惜)

有一句名言记忆很深刻,那就是“如果我再活一次,我能对自己的人生经历做多少改变呢?”我的答案,希望是没有。“【施瓦辛格也曾说过:“我不愿意和任何人交换人生”——也说明了他做到了无悔人生】

剩下的还有几句话也感触良多。

白昼出现 努力不要浪费光阴 太阳来自远方 又永远随夜晚离去 人们看不见白昼 无故捕捉其来去之影

地球不是人类的游乐场

人生可不是一连串的假日

别再漫不经心了 要认真

活得想一个人的时间总计

才是一个人的真实年龄

活得像动物的时间积累

只能是动物的年龄

请扪心自问

我的这是年龄是几岁?

“男儿立志出乡关,志若不成死不还”

“乐处乐非真乐,苦中乐的来,才是心体之真机”

“在与众不同的背后,往往是一些不足为外人道的辛苦,他们简单地长跑,简单地做一件事,他们做事只为意义本身,所谓的成功,只不过是一个结果,它也许水到渠成,也许永无来日”

”非凡的才能来自良好的习惯”


还有几位名人,也令自己触动较深。也是自己毕身想追寻的人。

第一位是赵忠尧,年纪轻轻就从东南大学毕业后,后去加州理工攻取博士学位,为了能学到真本领,更换了更难的博士毕业课题,他出色的完成了他的课题,实验结果足以获得诺奖(却因评审人员的错误实验,误判了,没有获得)。但他远渡重洋,不是为了学位或者诺奖,而是为了学习最先进的技术来振兴民族和国家。参观美国实验的原子弹爆炸后(中国第一位),他为国家命运担忧,拼尽权利,为中国带来回来加速器的核心部件以及参数资料,自主研发了我国第一台加速器,为后面的原子弹研发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后面,又为我们锅培育了大量的两弹一星人才。

第二位是王淦昌,从小学一路读到清华,靠读书走出了江苏农村,后考取了公费留学,27岁学成而归,三次与诺贝奖失之交臂,一次是导师的原因,一次是国内恶劣的条件,第三次是为了祖国的发展(我愿以身许国),为了研发中国原子弹,隐姓埋名17年,后放弃研究所长之职,(只因“要做科学加,不做科学官,别人可以担任的工作,我何必一直担任下去呢?”)

第三位是吴健雄,22岁中央国立大学毕业,24岁去加州伯克利大学攻读博士,31岁成为普林斯顿大学第一位女性教师,32岁参加曼哈顿计划,44岁是帮助杨振宁和李政道证明了“宇称守恒定理”,63岁成为美国物理协会会长。堪比中国版的“居里夫人”。

第四位是费恩曼,24岁获得普林斯顿博士学位,24岁参加曼哈顿计划,32岁前在康奈尔大学任教,后在加州理工任教直到去世,48岁获得诺贝奖奖,他在教育教育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如费恩曼物理学讲义)。【本人也立志成为一名大学教授,去帮助他人完成梦想】

————2019/12/9


发布了321 篇原创文章 · 获赞 51 · 访问量 4万+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qq_33375598/article/details/10272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