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算计划-为什么Based on Spark?

Spark简介

Spark最初诞生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的AMP实验室,是一个可应用于大规模数据处理的快速、通用引擎。2013年,Spark加入Apache孵化器项目后,开始获得迅猛的发展,如今已成为Apache软件基金会最重要的三大分布式计算系统开源项目之一(即Hadoop、Spark、Storm)。Spark最初的设计目标是使数据分析更快——不仅运行速度快,也要能快速、容易地编写程序。为了使程序运行更快,Spark提供了内存计算,减少了迭代计算时的IO开销;而为了使编写程序更为容易,Spark使用简练、优雅的Scala语言编写,基于Scala提供了交互式的编程体验。虽然,Hadoop已成为大数据的事实标准,但其MapReduce分布式计算模型仍存在诸多缺陷,而Spark不仅具备Hadoop MapReduce所具有的优点,且解决了Hadoop MapReduce的缺陷。Spark正以其结构一体化、功能多元化的优势逐渐成为当今大数据领域最热门的大数据计算平台。

Spark支持使用Scala、Java、Python和R语言进行编程。由于Spark采用Scala语言进行开发,因此,建议采用Scala语言进行Spark应用程序的编写。Scala是一门现代的多范式编程语言,平滑地集成了面向对象和函数式语言的特性,旨在以简练、优雅的方式来表达常用编程模式。Scala语言的名称来自于“可伸展的语言”,从写个小脚本到建立个大系统的编程任务均可胜任。Scala运行于Java平台(JVM,Java 虚拟机)上,并兼容现有的Java程序。

Spark模式区分

在Spark中存在着多种运行模式,可使用本地模式运行、可使用伪分布式模式运行、使用分布式模式也存在多种模式如:Spark Mesos模式、Spark YARN模式。

Spark Mesos模式:官方推荐模式,通用集群管理,有两种调度模式:粗粒度模式(Coarse-grained Mode)与细粒度模式(Fine-grained Mode)。

Spark YARN模式:Hadoop YARN资源管理模式。

Standalone模式: 简单模式或称独立模式,可以单独部署到一个集群中,无依赖任何其他资源管理系统。不使用其他调度工具时会存在单点故障,使用Zookeeper等可以解决

(我们之前配置的是standalone模式)

Local模式:本地模式,可以启动本地一个线程来运行job,可以启动N个线程或者使用系统所有核运行job。

RDD介绍

Spark的核心是建立在统一的抽象RDD之上,使得Spark的各个组件可以无缝进行集成,在同一个应用程序中完成大数据计算任务。RDD的设计理念源自AMP实验室发表的论文《Resilient Distributed Datasets: A Fault-Tolerant Abstraction for In-Memory Cluster Computing》。

RDD设计背景

在实际应用中,存在许多迭代式算法(比如机器学习、图算法等)和交互式数据挖掘工具,目前的MapReduce框架都是把中间结果写入到HDFS中,带来了大量的数据复制、磁盘IO和序列化开销。虽然,类似Pregel等图计算框架也是将结果保存在内存当中,但是,这些框架只能支持一些特定的计算模式,并没有提供一种通用的数据抽象。RDD就是为了满足这种需求而出现的,它提供了一个抽象的数据架构,我们不必担心底层数据的分布式特性,只需将具体的应用逻辑表达为一系列转换处理,不同RDD之间的转换操作形成依赖关系,可以实现管道化,从而避免了中间结果的存储,大大降低了数据复制、磁盘IO和序列化开销。

迭代式算法:下次计算依赖于上次结果,PageRank,单源最短路径是常常见的迭代式算法之一。

交互式数据挖掘:数据库+可视化+数据挖掘算法

RDD 概念

一个RDD就是一个分布式对象集合,本质上是一个只读的分区记录集合,每个RDD可以分成多个分区,每个分区就是一个数据集片段,并且一个RDD的不同分区可以被保存到集群中不同的节点上,从而可以在集群中的不同节点上进行并行计算。RDD提供了一种高度受限的共享内存模型,即RDD是只读的记录分区的集合,不能直接修改,只能基于稳定的物理存储中的数据集来创建RDD,或者通过在其他RDD上执行确定的转换操作(如map、join和groupBy)而创建得到新的RDD。RDD提供了一组丰富的操作以支持常见的数据运算,分为“行动”(Action)和“转换”(Transformation)两种类型,前者用于执行计算并指定输出的形式,后者指定RDD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两类操作的主要区别是,转换操作(比如map、filter、groupBy、join等)接受RDD并返回RDD,而行动操作(比如count、collect等)接受RDD但是返回非RDD(即输出一个值或结果)。RDD提供的转换接口都非常简单,都是类似map、filter、groupBy、join等粗粒度的数据转换操作,而不是针对某个数据项的细粒度修改。因此,RDD比较适合对于数据集中元素执行相同操作的批处理式应用,而不适合用于需要异步、细粒度状态的应用,比如Web应用系统、增量式的网页爬虫等。正因为这样,这种粗粒度转换接口设计,会使人直觉上认为RDD的功能很受限、不够强大。但是,实际上RDD已经被实践证明可以很好地应用于许多并行计算应用中,可以具备很多现有计算框架(比如MapReduce、SQL、Pregel等)的表达能力,并且可以应用于这些框架处理不了的交互式数据挖掘应用。
Spark用Scala语言实现了RDD的API,程序员可以通过调用API实现对RDD的各种操作。RDD典型的执行过程如下:

  1. RDD读入外部数据源(或者内存中的集合)进行创建;
  2. RDD经过一系列的“转换”操作,每一次都会产生不同的RDD,供给下一个“转换”使用;
  3. 最后一个RDD经“行动”操作进行处理,并输出到外部数据源(或者变成Scala集合或标量)。
    需要说明的是,RDD采用了惰性调用,即在RDD的执行过程中(如图9-8所示),真正的计算发生在RDD的“行动”操作,对于“行动”之前的所有“转换”操作,Spark只是记录下“转换”操作应用的一些基础数据集以及RDD生成的轨迹,即相互之间的依赖关系,而不会触发真正的计算。

从输入中逻辑上生成A和C两个RDD,经过一系列“转换”操作,逻辑上生成了F(也是一个RDD),之所以说是逻辑上,是因为这时候计算并没有发生,Spark只是记录了RDD之间的生成和依赖关系。当F要进行输出时,也就是当F进行“行动”操作的时候,Spark才会根据RDD的依赖关系生成DAG,并从起点开始真正的计算。

原文:大专栏  天算计划-为什么Based on Spark?


猜你喜欢

转载自www.cnblogs.com/chinatrump/p/116015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