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摘自:《亲密关系:通往灵魂的桥梁(张德芬译)》的笔记(作者: 【加】克里斯多福·孟)

推荐序一 这是我读过两遍以上的书

男女之间的亲密关系是能量最大、张力最强的,因此冲突也最大,也最让人心碎。

你的亲密关系伴侣,是来帮助你更加认识自己,进而疗愈你的创伤,最终找回真正的自己,因此,亲密关系是通往我们灵魂的桥梁。

在恋爱初期我们最欣赏的对方的优点,可能到了后期正是我们想离开他的原因!

当你出发去寻找真爱时,你就踏上了自我追寻的旅程。

推荐序二 亲密关系是一趟探寻生命真相的旅程

夫妻,镜映内在的过程

子女,成为生命的老师父母,成为力量的源头

人际,成为自我的镜子

如何洞察与消融情绪及情绪背后的原始信念

如何释放潜藏已久的不舒服如何接受当前问题并转化为欣赏

走出受害、迫害与拯救的无休止循环

学会用“走过程”与欣赏迎回无条件的爱

连接直觉与内在的指引

前言 十六周年版作者序

感觉的重要性:从人性上来说,我们倾向于保护自我最脆弱的部分,然而这也是造成关系冲突的主要原因。

亲密关系是一种完美设计:在亲密关系中,所有的一切都是重要的部分,即使是令人不悦的冲突与不适的情境。

绝对的爱是无条件的:通常我们在亲密关系中所谓的爱,事实上是由于伴侣的行为所带来的满足感,或对于重要感与归属感的需求。

亲密关系是一个强而有力的学习工具,能帮助你发现并且体验你一直以来追寻的所有东西只是隐藏在表面之下,其实它们一直就在你眼前!

第一章 亲密关系的圣杯

“寻找真挚永恒的亲密关系,其实就是寻找自我。”
——克里斯多福·孟

只有了解到每段亲密关系的开始都是一段伟大的探索旅程时,我们才会明白其中的意义。

就像勇敢的骑士寻找圣杯一样,我们希望从亲密关系中得到能满足身、心、灵三方面渴望的东西。

我们需要的是能鼓励我们超越自我的伴侣;我们在追寻的是能激发人生意义与方向,并在我们受到考验时,给予我们帮助的人际关系。这也就是“灵魂关系”。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并没有了解到亲密关系中的磨难其实有其意义与解决之道。

第二章 月晕现象

“闪闪发光物,并非尽黄金。”
——格言

我用“月晕现象”这个词来代表不实的光彩,使人分心而看不到真正的光源。

情感之旅

亲密关系的过程,一开始是互相吸引,然后一步步发展出浪漫的火花。

我相信恐惧与无知是造成所谓的“亲密关系失败”的两大原因。

简单来说,情感是来自人类“爱与被爱”的基本需求。这个主要的动机就构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吸引磁场”。

吸引磁场

然而,无数亲身经验与常年对亲密关系的研究却让我明白,人们恋爱的真正原因,往往不是他们自己所想的那回事。开始和维持一段亲密关系背后的真正动机,其实在于需求。

日常生活中,我们的所作所为,绝大部分都是为了让某些需求得到满足。

这些需求中最主要的就是归属感。

“想要变得特别”的欲望,正是激发我们浪漫情怀的主因。我们惯于寻找一个非常希望和我们在一起,一旦不能在一起便痛不欲生的人。

想要有重要性、有价值、有用、被赞赏、被接受等欲望,全都衍生自想当特别的人的需求。

这种美好感觉的真正原因,是因为我意识到需求即将得到满足。

我和朋友们在寻觅的,是一个能让我们觉得自己很特别,同时又能弥补我们不足之处的女孩。

制造梦想的机器

我们儿时绝大多数的行为,都以归属感和被重视的需求为出发点。

也就是人类有恋爱史以来,绝大多数人都会做的选择——那就是选定一个最符合条件的候选人,然后进行改造计划,让她变得和我的梦中情人一样。

一旦找到有潜力满足我们需求的候选人,我们就着手将他们塑造成我们心中的理想伴侣。

这种修饰或彻底改造伴侣的企图,很快就会让我们走上通往地狱之路。

通往地狱之路

“通往地狱之路,是用期望铺成的。”
——克里斯多福·孟

期望与要求可分为明说和暗示两种方式。

如果能让它听起来像是理所当然的亲密关系公约,而不是你小时候没有得到满足的需要,那就更棒了。

真正有经验的“浪漫情人”不用思考就知道什么时候该明说,什么时候用暗示。如果你还没有这么专业,那就继续努力吧!要记住这些举动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让对方证明他们“爱”你和你“爱”他们一样多。

期望就是通往地狱之路。因为期望会把接受和让人自由等充满爱意的感觉挡在门外。

让人惊讶的是,不开心的原因,往往是沉睡多年的需求。

直到我审视自己的内心后才明白,如果我感到失望、愤恨,一定是因为我对妻子有所期望,而在她做到之前,我无法快乐起来。

紧抱着需求不肯放手,又不让自己去爱,就这样,我们把自己推向亲密关系的地狱。

不论是用暗示还是明说的方式提出要求,我们都必须明白一件事:我们真正需要的,没有人能给,也没有人能让我们快乐。

然而,经验却告诉我,事实上是我的期望让我不能得到安抚。

觉得不被爱,必定会让我们产生一些缺乏爱的信念,如我们不值得被爱,或我们并不可爱……于是,即使伴侣向我们保证我们是可爱的,我们内心却有一个更强大的声音说我们并不可爱。

当你了解了期望和要求对你的生活所造成的影响之后,你很快就会明白它们所造成的后果——使人不悦的,但十分确切的,双方都要承受的后果,如压力、失望和愤恨。

压力、失望和愤恨

“期望=愤恨的前身”

两个人都对彼此做过度的情绪索求,会在脆弱的亲密关系互动上,施加极大的压力。

如果对别人取悦我们的能力抱以太大的期望,那么失望将会是必然的结果。

不管是被骗还是被拒之门外,梦想得不到满足,我们一定会感到愤愤不平。

在你对亲密关系有不满意时,先问问自己:“此时此刻,我希望从伴侣身上得到的是什么?”答案应该很清楚——你所需要的,往往是情绪上的事物,但从表面上看来可能像是实质的需求

了解自己的期望及其背后的需求,是一种后天学来的技巧。通常我们只会意识到自己希望伴侣做些什么或改变什么,却不会察觉自己深埋在潜意识里的需求。

想象力能让我们突破界限,看到更多的可能性;意向是向某个方向前进的意愿;至于直觉,则必须比较小心地定义,因为这个词往往会让人联想到某种超能力。

一切都取决于你的意向。如果你愿意放手,就有机会发现,你所需要的一切,其实都存在于你的心里,不假外求。

当放弃一项需求时,我们便把心中原本被需求占据的空间释放出来;而宇宙中是不容许有空洞存在的,所以我们心中的空间将会被爱所填满。

或许第一阶段的月晕现象是美丽而令人心动的,但由灵魂所引导的亲密关系,远比那光彩还要更美更动人。这才是我们心中真正向往的。

  1. 最初你被某人吸引,通常是由于情绪上的需求。

  2. 这些需求大都源自孩提时代未被满足的需要。幼儿的两大主要需求是归属感和确认自己的重要性。

  3. 幼时的需求便是构筑梦中情人蓝图的骨架。你相信这个梦中情人会满足你所有的需求,尤其是想当特别的人的需求。随着年龄增长,梦中情人的蓝图变得愈来愈复杂,你的期望也愈来愈高。

  4. 你会以梦中情人所拥有的特质作为寻觅伴侣的准则。在潜意识中,你把准情人和梦中情人相比,选出和梦中情人最相似的作为你追求的目标。

  5. 接着你便借由明说或暗示的期望与要求,着手将选中的人改造成你的理想情人。你相信只要伴侣能变得和你的梦中情人一样,你就能得到渴望许久的爱。你不断地向情人提出要求,心想如果他/她“真的爱我”,就一定会顺从。

  6. 你终究会发现,需求并不能完全得到满足,因而感到失望,甚至愤恨。如果你感到愤恨,这就代表月晕现象的第一阶段已经结束了,你进入了亲密关系的第二阶段——幻灭。

  7. 想要安全度过“月晕现象”阶段,你就要学习放手和接受。如果你能不把自己的需求强加在伴侣身上,你就能在自己内心找到你真正需要的事物。摆脱了需求的束缚,你就能感受到纯粹的爱。然后,你能和情人分享的事情就更多了。另外,学着接纳你的伴侣(但并不是滥用忍耐力),也能让你学习到接纳本来的自我,而不再认为你需要些什么来让自己变得完整。学会放手和接纳之后,你一定会明白,你原本就是一个完整的个体,所需要的一切,都存在于你心中。

第三章 幻灭

幻灭这个词,往往给人负面的印象,让人联想到愤怒、绝望甚至背叛等感觉。事实上,这个词的意思是——不再被错觉所迷惑。

幻灭是灵魂给我的礼物,让我能从“向外寻求快乐”的错误思想中跳脱出来。

幻灭的过程可能需时甚久,就像从一砖一瓦开始拆除一座大教堂一样。在我们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对伴侣的改造计划又全都不起作用的时候幻灭就到来了。这时,我们就会做出一些“偏差行为”。

偏差行为

每个孩子感到沮丧的程度不同,但都会导致他们做出某种偏差行为。

既然成人的亲密关系往往能让旧伤复发,你将会发现,你以为自己已不再做的这些小时候的行为,其实依然跟着你,只不过是换上了较复杂的形式罢了。

毕竟,如果对方每天都看到同样的举动,很快他们就习以为常而不再注意了。当你发现自己不再被注意或赞赏,你会变得更加沮丧。很快你就会开始做出第二种偏差行为——权力斗争。

权力斗争

随着沮丧感愈来愈重,权力斗争慢慢演变成双方争夺亲密关系主控权的战斗,双方都努力地想要改变对方的想法、话语和行为。

权力斗争可以有许多不同的面貌,包括冷战、避不见面、冷嘲热讽或单单是互给白眼。

在这两个极端之间,权力斗争还有无数种形式,而不管哪一种形式,对亲密关系的危害都是一样的,但也都蕴含着让人发现真爱的可能性。

爱情一开始的魔力一旦消失了,也就是你必须面对幻灭的时刻。

胡萝卜、西瓜与痛苦

尽管不愉快的经验是不可避免的,人类仍会挣扎着去闪躲或拖延。

和伴侣展开权力斗争,就是为了避免或拖延自己心中浮现的不愉快。

孩童的两大需求是归属感和确认自己的重要性。若是这两大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我们会很痛苦,甚至严重到心碎的程度。

但是痛苦并不会消失,如果我们不好好处理,痛苦永远也不会消失。

在分享过一段特别亲密的时光之后,情侣们往往最容易吵架。

但是,想要疗伤的企图却往往导致激烈争执或变成亲密关系危机的导因。

我们宁愿争吵也不愿面对伤口,是因为生气比承受心碎要简单得多。

当我们还小的时候,创伤可能让我们觉得难以承受。但现在我们长大了,或许已拥有从不同的角度来面对它的能力。

现在痛苦已经不像从前那样难以承受了。用较成熟、理性的态度来处理权力斗争,不只能让你面对过去的伤痛,也能让你不再受其负面影响。这些负面影响,也就是自我局限的信念。

信念:想法的果实

“种下想法,就得到行动;种下行动,就得到习惯;种下习惯,就得到人格;种下人格,就得到命运。”

一旦有一个想法在你心中酝酿,就会产生一连串的连锁反应,造成深远的影响。

如果想法是颗种子,把它种下,你得到的果实就是信念。

如果你一再失望,这些想法就会变成一种信念,让你相信自己真的不可爱。如果这样的信念在你脑袋里一再播放,过了几年,你可能就会认为这就是事实。

从这个观点,我们不难发现,过去的创伤并不会随时间逝去。每个自我局限的信念,都来自过去的创伤。

过去的魅影

“过去的事虽然已被我们抛在身后,却如同魅影一般,如影随形,挥之不去。”

潜意识和储藏室很像,都是用来收纳我们不想要却又不知怎么处理的东西的;但不同的地方是,潜意识可以无限地扩张,容纳愈来愈多的不愉快,让我们不用去面对痛苦。

痛苦的经验往往会让我们产生对自己和世界的一些限制性信念。

恐惧让人无法自由地发挥自我。

单一的痛苦事件只是种子,但之后类似的经验,便会让自我局限的信念茁壮成长。

过去的创伤如果没有愈合,我们就会对自己产生负面的想法;但如果我们用健康的方式把伤痛处理好,我们的信念也会随之改变。

我们都依据对自己的想法而活。如果你真心相信自己是个成功的人,那么你的失败也会帮助你迈向成功之路;如果你相信自己是个失败者,那么再大的成功在你眼中看来也像是失败。

亲密关系让我们有机会重新面对并治好旧伤,从而改变衍生自伤痛的错误想法。

回家

“如果离开家的时候,你并不感到平静,那么你其实并没有离开。”

只有在彼此熟悉之后,他们才发现对方不怎么吸引人的一面。

所有亲密关系都蕴含着这样的机会,要看当事人能不能好好把握。谁说过去的事就不能挽回呢?

被善意之火误伤

“每个人都会伤害他所爱的事物……”

在一段亲密关系中,伴侣之间愈亲密,分享就愈多,我们就愈可能发现平时不易察觉的旧伤。

当我想和妻子吵架时,原因往往不是出在她身上,而是来自过去未解决的伤痛。

不直接面对旧伤,只会让自己过得更惨,而由于我坚持我的痛苦是妻子的错,也让她很不好过。

只要找出解决痛苦的方法,我们就会发现自己其实是多么好的人,而让过去的创伤决定我们怎么看自己,又是一个多大的错误。

因果关系

“每个选择都有其后果。不幸的是,有时你早已忘了自己的选择,后果才浮现。”

亲密关系能治愈我们的旧伤,使其不再影响我们的智慧、创造力、人格、金钱、人生方向、自我表达和热情。

我们本来应该用负责的态度来处理伤痛,却往往怪罪伴侣伤害我们。

事情的真相是,约翰和玛莉都在试图控制对方的行为,借以控制过去的创伤。

每段亲密关系都会遇到困难,而每个问题的背后,都伴随着某种情绪的伤痛。

和心爱的人吵架并不能解决任何事,而只会让我们愈来愈不信任对方,也愈不信任我们的爱。我们原本应该让爱来疗伤并拉近彼此的距离,但我们却让怒气将彼此的距离拉大。

然而,当你们都深潜入对方的领域时,可能会发现,真正的你和他/她也许并不怎么迷人。

愤怒

怒气往往让人以排斥来取代包容,而且从来不能解决纷争。此外,愤怒会让人无法感受到自己内心的爱与关怀。

我实在无法了解,为什么我们会认为,只要生气就能解决事情。更让人不解的是,我们经常以发怒为手段,即使心里明明知道这对寻求快乐并没有帮助。

不幸的是,用愤怒来保护自己,永远比面对痛苦要容易得多。

在权力斗争中,愤怒有三种表达方式:攻击,情绪抽离,被动攻击。

吵架时我们说的话和事情没有太大的关联,我们只是用言语来伤人,同时替自己的行为找个符合逻辑的借口而已。

沉默和大呼小叫其实可以同样暴力。

情绪抽离的各种形式、效果都是一致的:一言不发地让自己远离造成痛苦的人。

愤怒背后的主要意图也就是如此:让别人有罪恶感,让他们为你内心的痛苦负责。

如果我们能对自己诚实,并选择面对痛苦,我们就会了解这是治好旧痛的机会。而如果我们选择攻击伴侣或抽离自己的情绪,那么我们也许不必去感受痛苦,但同时我们也失去了疗伤的机会,自然也就无法改正这些痛苦所造成的自我局限的信念。

站在对的一方

“你情愿自己是‘对的’,还是‘快乐的’?”

如果你希望拥有健康、美好的亲密关系,你也许会考虑对自己的愤怒负责,充分地感受它,但不把怒气加在别人身上,这样你才能发现生气是为了逃避什么。如果你愿意面对自己所逃避的感觉——不论这令你多么不自在——你就能发掘埋藏在更深处的、平静而充满爱的感觉。

爱意

爱意的产生,是由于灵魂在驱策我们去学习如何真心地爱自己和对方。

爱意则能让我们克制冲动,用负责任的态度来处理我们心中的不快,不致说出责怪或指责的话,而用理解、体谅的话来取代。

吵架吵得很激烈的时候,我们实在很难记得不快其实是来自过去的经历。但时时提醒自己我们生气的原因不是自己想的那回事是很重要的,否则我们便会经常把伴侣当作敌人来看待。

现在的亲密关系是治疗旧有的情绪伤痛的最佳环境。

如果我们以开阔的心胸来看待亲密关系,就会发现亲密关系其实是真正的疗伤之路,而不是自虐之路。

痛苦和意识成长以及自觉仅一步之遥。如果我还没准备好跨出那一步,去面对痛苦并从中学习,那么我就会选择抗拒痛苦,并将其深埋在潜意识里。

现在的亲密关系给了我机会去察觉过去和现在的痛苦,面对它们并做出更高层级的选择,让我能够成长并了解真正的自己。这个机会,我相信就是“爱意”,而爱意是存在于所有权力斗争之中的。

你们之间最短的距离

“必须经过漫长的旅程,两颗心才能合而为一。”

——彼得·保罗和玛莉合唱团

解决冲突时的另一项挑战是,争执的双方往往会采取相反的立场。

争执中的双方各自的观点,跟问题的中心都是有段距离的。

如果你能够放下自己的立场,从对方的角度来看一看,那么你就可以把两人的意见综合起来而得到真相

只要正反方能尊重彼此的看法,并接受彼此的意见,那么亲密关系中的两极其实可以合作无间。反方会发现问题,并把它提出来讨论,正方则会在聆听之后,想出解决的方法。然后,反方会挑出这个解决方案中的问题,正方则在修正后提出可行性更高的方案。两人会不断重复这些步骤,直到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案为止。

旧伤浮现,而争吵的诱惑性愈来愈大时,两极之间的差异性会扩大,想要逃避痛苦的欲望会使得两人离对方愈来愈远。

简而言之,正方逃避痛苦的方式,就是否认问题的存在;而反方逃避的方式,则是专注在恼人的事情上,并将其夸大,借此分散自己的注意力。

整个的过程,就是从一开始的快乐,到否认问题存在,到大战爆发,解决问题之后,又回到快乐的状态,如此循环。

所以,如果你不喜欢现在亲密关系的状态,你只要放下立场,去寻求和谐就可以了。

只要你肯放下立场,不管结果是怎样,对你永远是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的,因为坚持立场所得到的,只有理直气壮和骄傲所带来的不真实的安全感。放了手,就能得到自由,让自己在智慧和成熟中成长。

能谈谈吗?

只要两人察觉到了痛苦的存在,就可以选择平静地去体验它,用爱来支持彼此,一起度过。要做到这样,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沟通。

真正有效的解决方案应该是,两人都让心中的痛浮上台面,然后用健康的方式来处理它。

当然,方法再多,若没有寻求真正解决之道的意向,还是没有用的。如同之前所说,意向是成功的关键。只要你明白了自己的意向,就能借由有效的沟通,轻易找到解决之道。

只有放下自己的立场,接近对方,诚心希望好好沟通,我才能得到快乐。

经验让我明白,真正的亲密关系是没有公式可循的。不管是亲密关系的快乐,或生活上其他的快乐,都依赖我们每时每刻的应对方式来决定。

我们来看看有效沟通的八个纲要问题:

  1. 我想要什么?

  2. 有没有什么误会要先澄清的?

  3. 我所表达的情绪,有哪些是绝对真实的?

  4. 我或我伴侣的情绪,是不是似曾相识?

  5. 这种情绪是怎么来的?

  6. 我该怎么回应这种情绪?

  7. 情绪背后有哪些感觉?

  8. 我能不能用爱来回应这种感觉?

与亲密关系无关的问题,也能借由跟伴侣沟通的方式而得到解决。

只要其中任何一方能集中心力来结束权力斗争,就能很快找到恢复和谐的方法。

每个冲突都有完美、双赢的解决方式,但是一开始可能不容易发现。

这是对自己负责的基本原则之一:你想要什么,就会得到什么。

发生摩擦时,如果能提醒自己,对方和我一样无辜,会有很大的帮助。

想要确实达到自己确定的双赢目标,我们不能满足于看似和平的妥协。

只要问题所唤醒的感觉得到了妥善的处理,问题就会神奇地转化为一份礼物、人生经验,或一个让生命更丰富的机会。

误会一旦澄清,就不需要再胡思乱想。

每次亲密关系发生了危机,我们都会自然而然地以为问题是外在的,但我发现所有亲密关系的冲突,其实都代表我自己内心的冲突。卡尔·荣格赋予“投射”这个词一个新的意义:我们所看到的外在世界的每件事,其实都是我们内心世界的反映。

信念是指由想法、图像和感觉所构成的东西。

把不好的、自我局限的信念转变为喜欢自己的信念。

一个很好的处理方式是,心里有什么感觉就说出来,尽量不做保留,也不抗拒。除了说出情绪的由来之外,你还必须说出情绪的强度、组成和它所造成的效应,但要小心不要在过程中放纵了情绪。

只要能用有益的方式来响应自己的情绪,你就会发现问题已经解决了,而你和伴侣(这个跟你起冲突的人,也可能不是伴侣,而是其他人)的感情也更亲近了。

如果我们能坦然面对这些感觉,人生就可以有很大的改变。尽最大能力将感觉表达出来,可以让我们在更了解自己的同时保有自我,不致迷失。

不要把无力感当作敌人,而把它当作我们的一部分。

一旦选择面对自己最深层的感觉,你就可以开始将恐惧转化为爱意。

在面对压迫性的感觉时,如果能够选择爱,你就选择了比感觉更伟大的东西,而且同时也保有了自我。

用负责的态度去面对自己感觉的意愿,是沟通的关键,也是解决权力斗争的方法。

只要听从自己内心真诚的意向,你一定能达到更高的境界。

许多人只知道妥协,却不知道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事实上可以有更好的方式。

聆听你的伴侣,就好像是在听你自己的心对你说话一样。

当受到情绪及恐惧的影响时,我们会心生怀疑,不再确定自己是否能达到和谐解决问题的目标。

如果我们希望完善解决一个问题,让危机成为转机,并且决心达成这个目标,那么我们最后一定会发现真理——了解自己是谁,问题也自然迎刃而解。

最后,我想再给大家一个建议,这是一个曾解救我多次的方法,那就是:如果无计可施,就选择臣服吧!

恺撒大帝曾经说过的话:“我发现敌人的真面目就是我自己。”

对正经历幻灭阶段并深陷权力斗争或企图控制对方的人,我的忠告是认真学习有效沟通的原则,尽可能去了解它们。然后,在激烈的争执中,相信自己的心和灵魂,让它们引导你,只要你诚心地顺服,真理便会让你明白该怎么做。

报复

你会刻意伤害对方,从而减轻自己的痛苦。在报复的时候,你会得到一种冷冰冰的快感,但这种行为很快就会让人上瘾。

要超脱自己的痛苦需要很大的努力,但借着报复来转移注意力却很简单。知道对方和自己一样痛苦,心里就会舒服一点。

伤害亲近的人,会在你的痛苦之上,又添加一层罪恶感,如此雪上加霜,你就会更想要报复。

在亲密关系中,察觉报复的迹象并选择改变,是很重要的。

争吵是谁“开的头”并不重要,因为这并不是任何人的错。

如果痛苦浮现,你却选择让自己痛上加痛的话,那么你已经失去了方向,需要重新思考你在亲密关系中的目标。

报复是一把双刃剑,施加报复的人和被报复的对象,受到的伤害是一样深的。

如果你选择报复,最后一定会走上自我放逐的死路,这也就是结婚誓词从“我愿意”变成“不必麻烦了”的时刻。

检查一下亲密关系中,你有没有在哪些地方去刻意(不管是自觉或不自觉的)伤害伴侣。

赢在心态上

非常有必要用全新的心态来面对亲密关系中浮现的痛苦。

痛苦虽不能避免,要不要受苦却可以选择。

逃避痛苦、不愿面对的倾向,只会延长我们所受的考验与苦难。许多人在面对痛苦时都倾向于逃避、挣扎、发怒或反应过度,因而使痛苦加剧。

每种方式都教我们用平静、富有同情心且不伤人的方式来面对。

若能坦然面对,益处是数不尽的。我们都知道,如果不能接受并坦然面对痛苦,我们就必然要受苦。但若能用勇敢的、灵魂所启发的方式来响应,我们就能得到前所未有的自由——灵魂关系的自由。

亲密关系通关指南

  1. 我们小时候所受的痛苦,大都由于需求不足。孩提时代两大主要需求是归属感和确认自己的重要性。有时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所造成的痛苦非常深重,让我们觉得再这样下去自己好像会死掉,或受到重大的伤害。

  2. 为了保护自己免于心碎,我们会采取非常手段,也就是把没有满足我们需求的人(“伤害”我们的人)拒于千里之外。我们把痛苦丢进地下室——也就是潜意识里。但是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我们对于当初对自己造成创伤的人、事、时、地,以及原因,往往存有错误的记忆。人类的心智似乎有自我保护的机制,让我们不会再一次感受过去的创痛。保护自己的两个方法是:麻醉自己和遗忘。我们把痛苦深埋在潜意识里,然后把发生过的事忘记。往往创伤愈深,我们“健忘”的倾向就愈严重。

  3. 不管我们受到多重的责打,身体所受的痛总是比不上心理的痛。感觉自己不被爱是最伤人的,这种感觉会让我们对自己产生负面的想法,让我们无法了解自己真正的潜力——开创快乐的、自我实现未来的潜力。

  4. 把生命中重要的人拒于千里之外,会让我们对每个人都保持距离。但我们还是会有需求,还是希望有人能满足我们,于是我们相信,想要得到满足,只能用强迫别人的方式,因而想出许多操纵别人行为的方法。这些操纵人的手段衍生自沮丧的心,而不是出自爱或灵性,所以这样的行为是被误导的偏差行为——即使我们如此做是为了得到爱。珍·尼尔森指出四种主要的偏差行为是:引起注意(看看我!看看我!)
    权力斗争(我不想做,你不能逼我!)报复心理(你伤害了我多少我也要伤害你多少。)
    自我放弃(努力有什么用呢?反正我一点也不重要。)
    总有一天,我们会选择一个亲近的对象,这个人可能是密友、情人或伙伴;我们希望这样就能让存在已久的需求得到满足。我们会故技重演,采用小时候做出的偏差行为。随着年龄增长,偏差行为会变得复杂,但结果却是不变的:我们的需求还是没有得到满足,而曾经感受到的不被爱的伤痛又开始浮现。这样的互动,往往会让双方都产生错误的观感——两个人都认为对方的行为造成了自己的不快。妻子可能会经常忘记丈夫不喜欢她的某一种香水,而继续使用它;丈夫可能会把袜子和内裤到处乱丢,因而造成妻子的不便。两个人都认为对方的行为是造成自己痛苦的原因,于是争吵不休。他们都不了解,其实对方的行为只是让自己的旧痛浮现的催化剂。

  5. 当旧痛浮现,我们又会像从前一样,想把伴侣拒于千里之外。我们会展开权力斗争,使自己和对方保持距离。权力斗争在这时具有多重功能:我们企图控制对方的行为,因为我们认为那是造成我们痛苦的真正原因。
    我们会采取跟对方相反的立场,让两人保持安全距离,这样一来,就不会感到痛苦。双方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因而觉得握有力量。
    分散双方的注意力,让两人都不必面对痛苦、沮丧的真正原因。

  6. 在所有的权力斗争中,其实在内心里,双方都感受到同样的痛。但两人采取了对立的立场,于是正方似乎对什么事都没有感觉,而反方则是对每件事都反应过度。两个人都不会感受到真正事关重大的痛苦,或是痛苦之下隐藏着的爱。

  7. 权力斗争一开始总是伪装得很好,看起来就像是人际关系中遇到的一个状况似的。但在这表面下,隐藏着什么呢?(请看图四)他们其实可以做出新的选择——只要他们能对自己的痛苦负责,不怪罪对方,表达自己的痛,让它浮上台面,他们就可以选择爱自己。痛苦一旦浮上了台面,两人就可以选择平静地去体验它,用爱来支持彼此,一起度过。要做到这样,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和对方沟通。

  8. 能帮助你做出有效沟通的八个纲要问题如下:

①我想要什么?

②有没有什么误会要先澄清的?

③我所表达的情绪,有哪些是绝对真实的?

④我或我伴侣的情绪,是不是似曾相识?

⑤这种情绪是怎么来的?

⑥我该怎么回应这种情绪?

⑦情绪背后有哪些感觉?

⑧我能不能用爱来回应这种感觉?

方式一:向感觉吸入空气

通常愤怒的感觉会在颈背、下巴和肩膀造成反应;悲伤的感觉在胸腔和喉咙,或有时在眼睛后方造成反应;恐惧的感觉反应,则往往在消化器官。

不断向感觉吸进空气,并接受自己的感觉。如果排斥自己的感觉,你只会让它的负面影响更加壮大,而对你的身心造成更大的伤害。如果你能平静地向感觉吸入空气,只要一分钟,你就会发现感觉已经开始改变了。如此集中精神,呼吸六分钟以后,你的感觉就会完全不一样了。有时不一定是六分钟,需要多久才能完成这个过程,你就呼吸多久。

方式二:如实如是地接受

切不可把接受与顺从混为一谈。顺从是以容忍的方式掩盖拒绝的真相。

方式三:触摸疼痛

方式四:克里希那穆提的方法

在体验感觉或情绪的同时,看着你的心,用无私、无条件的爱去照耀你的痛苦。用开放的心去接受这样做的结果。

方式五:运用肢体表达

想象你另有一个快乐的身体在你的痛苦的、蜷缩起来的身体旁边绕着圈,然后慢慢靠近,最后和痛苦的身体合一。

方式六:笔者的方法

“看一看”你的感觉是什么颜色,“听听”看你的感觉发出什么样的声音,让你的专心帮助你到达这个颜色或声音的中心,不管你要揭开多少层的帘幕,最后一定能得到平静。

方式七:听听感觉说什么

想要了解的意向能启动你的直觉,而直觉则能引导你的想象力。所以你一开始虽然只是猜测,却能慢慢演变成精确的表达感觉的方式,而让你的感觉得到释放。

方式八:感谢的效用

过于情绪化很容易让沟通阻滞不前,但是只要一句简单的感谢的话,就能轻易地让沟通再次变得顺利。

方式九:分享你压抑的感情

另一个察觉痛苦情绪的方式,是和伴侣分享你所压抑的感情。

把你所压抑的感情拿出来分享,就像拔掉一个瓶塞,让关在瓶子里的感觉,能以健康的方式释放出来。

你昨天晚归,让我察觉到了内心的痛苦。我觉得自己被遗弃了,没有人爱我。但这不是你的错,我只是发现在内心深处我是多么没有安全感。

在沟通的时候,如果我一直坚持自己是对的,争吵就会一直继续下去。

如果你坚持要当对的一方,争吵就永远没办法结束。

有时候,沟通中最快捷的方式就是诚心道歉。如果你能承认曾经犯下的错误,就能省下一大半的力气,有时候甚至可以让冲突马上结束。

如果你肯坦然承认错误,那么罪恶感就能转变为同情心,让你体验到真正的宽恕。

自卫的辩驳只会让你的信念更坚定,同时也加深了你对这个信念的恐惧。

你可能会因为自己的自私而觉得羞耻或有罪恶感,但如果你愿意把自己的想法摊在阳光下,你就不会被它所控制了。

知道伴侣跟我有同样的感受,就更能让我把她看作镜中的自己。如此一来,我就会把伴侣当作曾经失去,而现在重新找回了的我自己的一部分。

大自然是注重平衡的,所以如果你吸引到的另一半是倾向负面的,这也很合理,因为这样才能达到平衡。

正方热情洋溢的乐观态度还能鼓励反方一步步走向真爱。

只要解除自己的武装,我就能了解,伴侣对我的攻击其实是求救信号。只有不快乐的、受了伤的人才会攻击别人。

以同情、了解的态度来应对,用温柔的语调诉说真心的话,能收到惊人的效果——对方的攻击会转变为真诚的感觉分享。

如果你把痛苦怪罪在伴侣头上,不肯承认它是你自己的责任,你将会:①在冲突愈演愈烈时,你很可能招致对方猛烈反击;②因为伤害伴侣而有罪恶感;③伤害到自己,因为你的伴侣事实上“就是你自己”。

不要忘了向对方保证你的感觉不是他/她的错,而完全是你自己的责任。如果你觉得和伴侣之间充满了平和的感觉,这就表示你的努力已收到了效果。

发生争吵时,我的目标是和对方沟通,直到我们两人发现彼此其实同病相怜,背负着同样的痛苦为止。然后,我就可以选择从痛苦中超脱。

所有的人在尝试有效沟通的时候,都像小孩子一样,得从头学起,尽力而为,从错误中学习。

第四章 内省

在外四处寻找之后,我们终于了解到,我们所有生活经验的因和果只可能存在于一个地方——我们的心中。

亲密关系让你必须再次面对那种渺小的感觉,并驱使你了解真正的自己。

好的,不好的,丑陋的……和神圣的

内省是检视自己内在所有想法和感觉的过程,其终极目标是让你能和自己内在的事物和平相处,并且用爱来面对它们。

诚心检视反映在伴侣身上的你的内心世界,可以让你真正地、心平气和地了解你自己。

对自己百分之百地负责,不但能让你的亲密关系起死回生,还能让一部分的你——你认为早已死去或从未存在过的那部分——也活过来。

在内省阶段,你将有机会去了解到你和伴侣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你会发现,你对待伴侣的方式事实上就是你对待自己的方式。

不要让自己变成迫害者,不要好坏不分;要给予伴侣力量但不是同情,和伴侣分担人类共有的空虚感。内省的阶段让我们了解的信息是:你对伴侣付出什么,就是对自己付出什么。

自我放逐

在这个新世界里,希望需求能够得到满足,只要你能够找到对的人就可以了——也许是借由卓越的成就、不断的努力,或纯粹只是走运。

在解决了一个阶段的沮丧与无力感之后,我们就已经为即将到来的更深沉、更具破坏力的下一个阶段做好了准备。

在亲密关系中,因为失败和无力感而想要放弃的这种经验,是一个清楚的指标,表示内省的过程已经开始了。

但如果你把亲密关系当作学习无条件的爱的途径,那么你的决心就能让你渡过“不可能的难关”,而体验到更美好的快乐和亲密。

穿墙而过

人们会这样做,有一个主要原因是,当一个人被墙壁挡住去路时,他/她总会认为亲密关系出现了无法补救的问题。

停滞、死气沉沉、缺乏兴趣或燃烧殆尽的感觉是亲密关系遇到墙壁时最早出现的信号,这时候我们必须开始内省——或“寻找灵魂”——才能让亲密关系继续成长。

受害者监牢

当到达内省的阶段时,你往往已经由于不断的角色转换而无法集中注意力,而且身心俱疲。到这个时候,你已经完全把内心的监牢投射到亲密关系上了。换句话说,你现在把亲密关系看作监牢。

  1. 要解决问题,必须先跳脱问题的框架。

  2. 所有的问题,其实都是经过伪装的礼物和宝贵经验。

  3. 你所看到的每件事,都是你内心世界的投射。

  4. 每个人都有能力为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事百分之百负责。

  5. 自由并非来自答案,而是来自问题。

  6. 没有什么问题是大到爱无法解决的。

1. 要解决问题,必须先跳脱问题的框架。

问题不能够解决,是因为我们在非常有限的知识来源中寻找答案,却不懂得运用我们的想象力和直觉来突破问题的框架。只依赖旧有的知识,人们永远没办法成长——唯有吸收新知识才能成长。

3. 你所看到的每件事,都是你内心世界的投射。

如果检视一下受害者、拯救者和迫害者表达自己的方式,你就会发现,三者之间可能发生的互动情形,有数不尽的排列组合。但如果你能了解,监牢中的这三个角色都是你内心所创造出来的,那么你就能不再扮演受害者。

4. 每个人都有能力为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事百分之百负责。

一旦我确定了意向,决定要完全为自己生活中的事负责,我就能得到平静和清明的心智,做出对每个人都好的选择。

在我们因了解而成长后,“责任”这个词的含义也从罪恶和羞耻变成回应和自由。

5. 自由并非来自答案,而是来自问题。

要得到真正的知识,必须提出问题、超脱已知事物。

6. 没有什么问题是大到爱无法解决的。

如果你问的问题是只有你的心和灵魂才能回答出来的,这就代表你的选择是要了解真理,而你想要找到答案的决心,就能让你穿越墙壁而得到真正的亲密关系。

“受害者监牢”中的陷阱虽然很复杂,但要得到自由却很简单,只要有诚恳的意向就行了。

左右为难

问题就在于,不管选了哪一个,你都会觉得自己失去了某样重要的东西。

“左右为难”是不是人类自我的一项很伟大的发明呢?这是耽搁你生命的最有效的工具了,而且这种耽搁既没有益处又令人沮丧。左右为难的情形,往往会把简单的选择变成峰回路转的戏剧情节,这样当事人就会分心,而看不出这种情形所造成的真正影响。

首先,要选择真理。还有就是要愿意接受两个选择中的任何一个,或是两个都不选。

如果你真的想要真理,真理就会自己找上门。

对家庭死忠

如果你选择职业的动机只是为了归属感,而不是由于真正的兴趣,那么你在工作中得到的可能会是非常世俗的体验。

一旦你发觉自己伤害自己的行为,其实是从家人身上学来的偏差行为,你就可以选择赋予自己力量,去改变这个你之前认为不可能改变的习惯。

对家庭的死忠会让内省阶段的死气沉沉更加恶化。

如果选择真理,你就能从陷阱中解脱出来,找到通往自由的道路,这不只是为了你自己,也是为了养育你长大的整个家庭。

死气沉沉的停滞状态会阻碍爱的感觉,导致一方或双方相信爱已逝去了,再也不会回来。

牺牲

一旦罪恶感变成了家里的常客,宽恕就会变成陌生人。

牺牲并不是一种行动,虽然它常借着行动表达出来,也常被误认是一种行动。

当人们为伴侣扮演这些牺牲者角色时,他们在付出的时候得不到真正的喜悦、趣味或平静。

挫折感在他心中不断累积,到达了临界点,只要她一开口,他就开始和她吵架。

牺牲会以三种方式来危害你的亲密关系。第一种是你会觉得自己是被迫牺牲,因而感到愤恨。

第二项具有毁灭性的影响是,为了摆脱不断牺牲的模式,你会做出完全相反的极端行为——就像我朋友那样——并放纵自己做出令对方难以接受的行为。

第三项是末日的征兆,就是心力交瘁。

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往往很难分辨牺牲和心甘情愿的付出有什么不同。

真心诚意地付出,是一种完全不同的体验。你不会觉得心力交瘁,也不会因为得不到感激而愤愤不平,当然也不是为了偿还罪恶感才付出。

想要为牺牲的模式画上句号,最好的方法就是自觉以及负起全责。

“觉知”对我们的意识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觉知能让不实的事物变弱,并让真实的事物变强。如果你能用完全的觉知来处理负面的情绪,很快你的情绪就会变成能量。如果你用完全的觉知来看待充满了爱、喜悦或祥和的感觉,那么你心中的爱、祥和或喜悦就会增长。这些美好的感觉,会增强到你所能承受的极限。

只要你有意愿、有决心,就能摆脱“牺牲者”“折磨者”和“坏人”的影响,而选择对伴侣付出你真正想付出的东西。真心的付出能让你了解真正的自己。

亲密关系的律动就像钟摆

如果你不能明白,改变伴侣或为他/她的行为做出补偿都不是你的“职责”,那么你就无法停止牺牲。如果伴侣放纵自己的怒气,你不必把维持和平当作神派给你的责任。

虽然弥补伴侣的放纵不是你的职责,但对方的放纵行为确实是你的责任。这句话的意思是,你有能力对伴侣的行为做出响应,而不是采取牺牲的方式。

人们常会忘记,亲密关系中双方都要为发生的事百分之百地负责。

牺牲并不是一种行动。牺牲是一种心态。洗碗可以很有趣,也可以很烦人。有什么样的经验,完全是由心态来决定的。

既然牺牲与放纵具有共生的关系,如果你去除其一,另外一个也无法继续存在。我发现,不管我往哪一边摆动,都可以借助来自中心的力量来帮助我。位于中心的,就是我的灵魂——也就是我的本质——的力量,它能够提供我所需要的支持。

一旦你对自己的牺牲有所自觉,就能把全部精神集中在来自中心的力量上,并要求爱来引导你走出牺牲的模式。

去改变只有给予却不懂得接受的模式(牺牲),以及只有获得却不懂得享受的模式(放纵),使得牺牲转变为真心的给予,而使放纵转为真心的接受。

依附——束缚之索

深陷在依附情结中的人会因为受限而有挫折感,或觉得像是穿着束缚衣,或像要窒息似的——就好像他所依附的父亲或母亲把他周围的空气都吸光了。

身陷依附情结陷阱的人,往往很害怕失去那不实的安全感,而且其中一方会比另一方更不肯放手。在亲密关系中做真正的自己,需要勇气和信任,如果真的有决心这么做,你就会引发一连串的连锁反应,而这些反应有时不怎么令人愉快。

当你愈来愈明白真正的自己时,你也愈来愈接近真理。在愈来愈接近真理的同时,你往往会发现,伴侣也和你一样,只不过步调不同罢了。这时候你已经重获力量,可以自己做选择了,现在你就可以再次选择和伴侣在一起,只不过,这一次不是因为需求,而是因为了解到这是正确的选择。

魔镜,魔镜

我们对别人行为举止的诠释,都只不过是把我们对自己的评价及信念投射出来罢了。

但有了决心、意愿及灵魂的帮助,我便能了解,阴影就是我自己。

  1. 这个人有哪些特质是让你受不了的?请记得你要注意的不是行为,而是内在的特质。

  2. 在回答了以上问题之后,请在你自己身上找出相同的信念或感觉。尽力接受这一部分的自己。完全地拥有它。你的阴影其实是你的镜像。

  3. 一旦决定要接受你曾经拒绝的那一部分自己,你可能会觉得有点不自在。

  4. 现在说出你欣赏阴影人物的哪些地方。

你和阴影人物愈亲近,这个过程就愈有挑战性,但也愈有价值。因为一旦你把阴影人物整合为自己的一部分,你曾经拒绝了的天赋就又会回到你身上了。这样,你就重新开启了通往灵魂之门。

竞争

造成竞争的根源是“不足”——也就是相信没有足够的资源可以分给每个人。

不管你们把什么领域当作你们证明自己特别的竞技场,我都可以向你们保证一件事:你们两个都会输。

害怕落后的这种恐惧,会导致不足感——你会相信自己不够好,所以不能像别人一样成功,而这种不足感,正是竞争的根源。

仔细思考之后,我发现这些竞争都源自于想要证明自己比较特别。

在你把竞争带进亲密关系之后,你那想当特别的人的欲望,加上害怕被离弃的恐惧,会让你和伴侣不断地较劲,而无法发现自己真正的天分和目标。

真理是安静的,所以只有平静的心才能听到。

死神啊,你的毒针在哪里?

在死亡的方向上常有很强的拉力,所以想要克服它,必须诚心诚意地选择生命。在面对一个状况时,不管你做什么选择,都应该以选择生命为动机,这是很重要的。

你愈是坚定地选择生命,就愈能感受到内心被启发的赞叹和敬畏感。

如果你发现你的亲密关系陷入僵局,不能或不愿意亲近伴侣,那么你必须注意造成这种僵局背后的力量。

以怀疑为手段的阴谋

每当要做出一项重大决定时,你都会遭到怀疑声音的围攻。这些声音会用恐惧、紧张或恐慌等感觉来折磨你,试图让你相信你并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做你想做的事。

  1. 怀疑的心理一直存在你心中。

  2. 在你面临一个重大的转折点时,怀疑的声音会变得更强大。

  3. 怀疑的心理会把你过去的创伤投射至你的未来。

  4. 怀疑的心理是小我用来维持你的自我局限观念的工具,它会让你无法了解真正的自己。

  5. 怀疑的声音会用实际的事物来造成你的恐惧心理。

  6. 所有的怀疑都是对自己的怀疑。

  7. 对自己的怀疑就像胶,让你和你对家庭死忠的观念粘得紧紧的。

  8. 如果向怀疑的声音屈服,这就表示你不再相信生命。

  9. 怀疑的心理会支持“不足”的想法,让你认为自己没有价值,所以不被爱,也不可能成功。

  10. 如果怀疑的心理能与爱整合在一起,它就能转变为明辨的态度。

也就是说,怀疑变成了单纯地问问题,让你能够明察事物的本质,并做出最好的选择。

怀疑的心理会把你过去的创伤和错误(怀疑的心理会将之称为“失败”)投射到你的未来,让你变得畏畏缩缩,不敢勇往直前,却反过来寻求你过去所使用的方法,以得到暂时的安全感。

①你想离开伴侣,去寻找新欢,或开始幻想拥有一个“更好”的伴侣。

②你觉得自己无法在亲密关系中有所进展,因为你怀疑自己或怀疑伴侣不想改变。(所有的怀疑都是对自己的怀疑)

③你认为自己和伴侣之间的未来会有愈来愈多的阻碍,而你觉得自己将无法承受更多的困难。(自我放逐)

④你发现自己在亲密关系中总是失败,并开始认为你的生活就只能这样了,所以何不干脆放弃?(死亡的诱惑)

都是因为怀疑心理这只幕后的黑手在鼓动你。

怀疑的心理则根本不会在意你到底做出什么选择(因为不管你怎么选,它都会告诉你,你的选择是错的)。

怀疑心理并不是你的敌人。它比较像是一个“把关者”,在你遇到一个得以成长并突破旧有限制的转折点时,它就会跳出来阻止你,要你回头,因为小我的本性就是制造分离,所以它会阻挠你,不让你体验到真正的爱和亲密。

就好像经过了炉火的试炼,工匠才能造出强度够高的壶一样;经过了怀疑心理的试炼,你的灵魂才能让你变成一个坚强的人。

亲密关系通关指南

  1. 当从幻灭的阶段移至内省的阶段时,你就得到了一个机会去检视自己的内心并发觉所有亲密关系问题的源头。幻灭会让你发现是哪些错误的观念掌控了你大半辈子,并让你了解到,你可以为自己百分之百负责。内省则会让你有更深的洞察力,去揭开错觉的面纱,从而大大地改变你对自己的看法。

  2. 内省常被看作亲密关系中最丑陋的阶段,因为你觉得伴侣不再像从前那么迷人了。你已经习惯了用一套固定的方法来对待彼此及处理不断浮现的老问题。在这个阶段,亲密关系中的所有事都不能让你满足,所以在你责怪伴侣或挑剔亲密关系之前,有必要先检查一下自己的内心。

  3. 在这个阶段,有时候你会觉得和伴侣之间的爱和亲密感没办法成长。也许你已经试遍了所有方法,还是连一点小火花都擦不出来。或者你已经没有继续尝试的意愿了。也许你感到身心俱疲,而且觉得再怎么试也没有用,干脆放弃算了。这往往是由于小时候的沮丧感导致你自我放逐。如果你能改变这种经验,就能得到前所未有的信心和乐观态度,并了解到是这种自我放逐的倾向影响了你对亲密关系、对人生的看法。如果你能勇于面对沮丧的感觉并好好疗伤,假以时日,你一定能得到你想要的改变,而你的亲密关系,也会跟着改变。

  4. 这个阶段另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是“碰到墙壁”。就像一个慢跑的人一样,你感到疲倦、没精力、缺乏灵感,觉得自己再也支持不下去了。这时候你能做出的选择是:放弃这段亲密关系,另找一段较轻松的感情;你也可以选择留下来,保有你习惯了的生活方式;或选择回到吵吵闹闹的幻灭阶段,因为就算吵闹也比死气沉沉来得强;你也可以找一个外遇的对象;还有一个选择,就是学习“穿墙术”。

  5. 内省之后,你会发现这座关住你的三角形监牢的墙壁,其实是你自己创造的。“受害者监牢”描述了我们在面对问题时所扮演的角色:受害者、迫害者或拯救者。这三种观点,都只会让问题恶化,却不能提供解决之道。你必须成长并跳脱出问题的框架,才能找到解决之道。也就是说,你必须穿越监牢的墙壁,让自己自由。想要自由,你必须摆脱旧有的知识,以纯真的心来发问,才能获得灵魂的引导。

  6. 问题能让你自由。亲密关系遇到问题时,不要尝试去解决它、逃避它或压抑它,而是应该问自己下列问题:这个时候,爱会怎么做?
    如果我能百分之百对自己负责,我会怎么选择?我能采取什么有创意的步骤吗?
    这个问题是不是唤醒了一些熟悉的感觉?我愿不愿意百分之百地接受这些感觉?如果我爱自己的话,现在该做些什么?(说些什么或提供些什么。)
    我是不是该放弃些什么?我是不是该原谅某个人?
    是不是有人比我更痛苦,我应该用爱来支持他/她?我能说出哪些不争的事实?
    你可以问的问题实在太多了。当你想摆脱旧有的知识时,灵魂会引导你想出该问的问题。

  7. 内省能让你了解个人问题及亲密关系问题的本质。很显然:
    ①要解决问题,必须先跳脱出问题的框架。
    ②所有的问题,其实都是经过伪装的礼物和宝贵经验。
    ③你所看到的每件事,都是你内心世界的投射。
    ④每个人都有能力,为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事百分之百负责。
    ⑤自由并非来自答案,而是来自问题。
    ⑥没有什么问题是大到爱无法解决的。

  8. 左右为难的处境,是在考验你追寻真理的决心。左右为难的处境,看起来似乎只有两个选择,而其中任何一个都只给你部分的满足,并且会让你失去一些你不愿放弃的东西。在面对这种处境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可能是:把两个选择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新的选择;或是在两个选择中选一个,但以尽量考虑每个人的利益为原则。无论如何,你必须放下自己的欲望,尽量为每个人想,才能找到最好的解决方案。

  9. 对家庭的死忠会让亲密关系无法更上一层楼,因为这种观念会让你执着于固定的行为模式、信念及心态。这些行为模式、信念和心态都是你小时候为了得到归属感而发展出来的。死忠的观念会阻碍你的自发性、灵感、创造力,以及表达真正的自己的机会。然而要破除这种死忠的观念却是很让人害怕的一件事,因为你会觉得你背叛了家人对你的信任。但是如果不摆脱这种观念,你就不能做真正的自己,也使得你的伴侣不能做真正的自己。

  10. 内省阶段的一大发现是,原来你所做出的许多行为都不是出于爱,而是出于罪恶感。这样的行为,会暴露出你的牺牲心态。在一段亲密关系中,如果你觉得你付出的多而接受的少,那么你就是在牺牲。如果你发现你做某件事只是因为不做的话会有罪恶感,那么你就可以选择,是要继续牺牲下去,并且因为伴侣付出的比你少而愤愤不平;或生气地决定不再继续牺牲,并且时时对伴侣存有戒心,生怕他们会让你再次落入牺牲的模式里;你也可以选择平静地放弃牺牲的模式,感受自己的罪恶感,并选择爱;或是借由选择去爱伴侣,而把牺牲的模式转化为正面的事物。

  11. 要改变牺牲的模式,必须经过好几个阶段,这也就是再次让你去发掘真正的自己,毕竟,这就是内省阶段真正的目的。以下的模型指出了你必须经历的阶段:
    牺牲者折磨者
    “坏人”情绪
    感觉(空虚)本质(灵魂)

  12. 牺牲会招致放纵,反之亦然。如果你觉得自己是在牺牲,就必然会觉得有人在占你便宜。这个人就是“放纵者”,他/她有可能成为你愤恨的目标。而在内省的阶段,愤恨甚至可能会转为仇恨。有时候,亲密关系的双方都会觉得自己是牺牲者,并把对方视为放纵者。而当一个人想跳脱牺牲的模式时,他/她往往会摆向另一个极端,而成为放纵者。另外,当一个人在做出牺牲的时候,他/她可能会为了补偿自己,而在某件事上(例如吃东西、抽烟、喝酒、看电视等)放纵自己,甚至成瘾。

  13. 依附情结往往是人们自我牺牲的动机。为了不被某个重要的人离弃,你会把自己塑造成某种固定的形象。这种互动关系,一开始出现在你与父母的亲子关系之中,而后会移转到你生命中所有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上。会有依附情结,是因为你觉得自己不可爱(这是一种罪恶的感觉),所以你必须改造自己,来赢得你所需要的爱和关怀。在内省的阶段,依附情结刚开始浮现时,你会有掉入陷阱、快要窒息或被囚禁等感觉。把伴侣推开能让你得到喘口气的机会,却不能解决依附情结的问题。只有下定决心要做自己,才能打破你为自己塑造的形象。

  14. 在内省的时候,你会发觉,你所看到的所有外在事物,其实都是你内心世界的投射。当伴侣变成你的“阴影人物”——具备所有你所拒绝、厌恶以及压抑的特质的人时,他/她将带给你很大的挑战。当你批评伴侣时,你其实就是在批评自己——批评那些你不愿接受的特质。你必须接受自己的黑暗面,才能更爱你自己。只有这样,你才能不再攻击伴侣的缺点,而把伴侣看作你的镜像。

  15. 对性的罪恶感,会阻碍你的性能量的流动,而导致性障碍、排斥伴侣、三角关系、房事中死气沉沉提不起劲等问题。如果小时候你所受到的创伤都和性有关(事情经常都是如此),那么你就会对自己的性欲有强烈的罪恶感和羞耻感。这个问题,在你与人建立亲密的关系时必然会浮现。而恐惧会让浮现出来的问题更加恶化。如果想要疗伤,你就应该跟伴侣开诚布公地讨论你的恐惧、感觉、幻想和秘密,并增进你们之间的友谊。有时候练瑜伽也会有帮助。

  16. 处在内省阶段的亲密关系还有一项特征,就是伴侣之间会相互较劲,想要证明自己比对方特别。如果为了突显自己的特别,而把别人踩在脚下,将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裂痕。想要消除竞争的倾向,并让亲密感增长,你就必须支持伴侣发展自己的长处。

  17. “死亡的诱惑”所代表的是你害怕面对更多痛苦的恐惧。你会情愿让亲密关系停滞不前甚至结束,也不愿面对自己或伴侣不可爱的那一面。这是一条死路,因为如果你选择这条路,就无法证明爱的伟大。否认爱,就是否认生命。如果你所面临的处境让你很想死,或很希望亲密关系结束的话,请正视你所承受的痛苦,并告诉自己:“这不是真理。我现在最渴望得到的就是真理。”让自己充分地感受内心的感觉,并时时记住会伤人的感觉就不是充满爱的感觉,而我们该做的是选择爱、选择生命。

  18. 在内省之后,你会发现有一种内在的影响,让你不能了解自己及伴侣的真正本质,这种影响就是怀疑的心理。发现了这个狡诈的陷阱之后,你还必须记得:
    ①怀疑的心理一直存在你心中。
    ②在你面临一个重大的转折点时,怀疑的声音会变得更大。
    ③怀疑的心理会把你过去的创伤投射至你的未来。
    ④怀疑的心理是小我用来维持你的自我局限观念的工具,它会让你无法了解真正的自己。
    ⑤怀疑的声音会用实际的事物来造成你的恐惧心理。
    ⑥所有的怀疑都是对自己的怀疑。
    ⑦对自己的怀疑就像胶,让你和你的对家庭死忠的观念粘得紧紧的。
    ⑧如果你向怀疑的声音屈服,就表示你不再相信生命。
    ⑨怀疑的心理会支持“不足”的想法,让你认为自己没有价值,所以不被爱,也不可能成功。
    ⑩如果怀疑的心理能与爱整合在一起,它就能转变为明辨的态度。要记得,当你要向你的灵魂、你的目标以及更美好的亲密关系迈出一大步时,怀疑的声音会变得极其强大,要想不被阻碍或扰乱,只要把你的全部精神都贯注在寻求真理上就可以了。

第五章 启示

当你穿越了怀疑的迷雾,不再盲目而能看到自己的本质时,你就会得到“启示”。

启示可以很戏剧化,也可以很微妙。有时你可以马上察觉到它的存在,但有时它却是以不易察觉的方式,一点一滴地渗入你脑中。

超脱了空虚、怀疑等感觉,到了启示的阶段时,你就会发现真正的自己。灵魂关系让你的伴侣可以看到真正的你。

量子隧道

“接受”正是一切有意识的人际关系的关键。我们可以接受引导、接受启发,获得知识增长见识,这其中任何一项都能让我们立刻脱离困境。

电影《天地一沙鸥》里的一句话:“如果你想尽快到达一个地方,最快速的方式就是,你已经在那里了。”

然后你就会看见阳光

在亲密关系中,启示对你的影响愈深,你就愈能察觉到每个问题背后的礼物与经验。

启示会在你心中留下深刻的印痕,让你在面对困境时仍能心存希望,并相信只要你决心选择爱,就能渡过所有困境。

灵魂关系

不论你身在何处,在学习去爱伴侣的过程中,你将学会如何去爱全人类。然后,你与任何人的交流都会变成一种神圣的体验,让你愈来愈了解“爱”的计划。

允许

如果你能明白“允许”的道理,那么你所做的事就是出自灵感、创造性的想法,以及启示。

个人的感觉、欲望与冲动往往会干扰你,让你无法接触到自己的灵魂,所以,培养自由选择的能力是很重要的,我把这种能力叫作“无私的明辨”。

无私的明辨

想要在所有的私心、偏见及自我怀疑中做出最充满爱的选择,你就必须充分培养自己的明辨态度。

唯有做出充满爱的选择,才能在亲密关系中,真正地向前迈进一步。

你永远不需要去寻找、追逐或赢得爱,因为爱不会躲藏,不会跑走,也不会向你要求任何代价。你只要在心里为它留一块空间,爱就会自然地注入你心中。这就突显了明辨的重要性,因为只有明辨才能让你超脱情绪、倦怠感、迷思及冲动,并察觉到你必须做什么样的选择,才能邀请爱来进驻你的心。

灵魂关系

在灵魂关系的层次,你将会遇到第一位真正的导师——那就是你的灵魂。

让爱在你的生命里生根,
美好的事就会发生。


--------------------------文档信息--------------------------
读书笔记由博主整理编辑,供非商用学习交流用
如本文涉及侵权,请随时留言博主,必妥善处置
版权声明:非商用自由转载-保持署名-注明出处
署名(BY) :dkjkls(dkj卡洛斯)
文章出处:http://blog.csdn.net/dkjkls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dkjkls/article/details/88779092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