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显然沉稳不足,急于把大权抓在自己手里,做的第一件事居然是想尽一切办法铲除父亲在公司的亲信(我很久以来的疑惑,看了这段才明白,相比之下,经过玄武门之变的李世民仍然忍了裴寂三年时间是何等的聪明和了不起)

受战后日本经济快速恢复的影响,曾留学日本的李秉喆认为在日本发展得很好的电子业,也将是韩国未来产业发展的支柱型行业,于是决定转向电子行业。

1969年,“三星三洋电子公司”成立。从这家公司的名字可以看出,是一家合资的公司,主要业务是为日本三洋公司生产黑白电视机、洗衣机和冰箱等。1975年,三星开始脱离日本三洋公司,将其公司名字由“三星三洋电子”更名为“三星电子机械”公司,自己也开始生产黑白电视机和彩电销往世界各地。到70年代末,三星公司已经在全球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在70年代发展电子产品的过程中,李秉喆越来越意识到走技术路线的重要性。进入1980年代,李秉喆提出“走开发尖端科技”的路线。

这次尖端科技路线的转型中一个重要的决定,就是要发展半导体。1980年,三星电子工业和韩国半导体公司完成合并。在前有英特尔为代表的硅谷群雄,后有日本如狼似虎的企业夹击下,三星公司依然押上身家性命开始了和他们的竞争。直到李秉喆去世前,三星的半导体业务依然没有获得盈利,甚至活得非常惨烈。但是三星正是以此为开端,才在此后创造了半导体领域的神话和电子领域的绝对传奇,成为掌控全球半导体技术、生产、营销的产业巨无霸。

李秉喆倡导走尖端科技路线的另外一个表现,就是相继在1986年成立了三星经济研究院(SERI),以及在1987年成立了三星综合技术研究院(SAIT)。这两个研究院此后成为三星持续创新的重要来源。

从70年代转向高技术产业,到80年代决定走尖端技术路线,李秉喆实际上为后来三星的发展确立了基本的方向,做好了基础性的布局。

当把三星基本理顺,李秉喆考虑企业传承时就遇到了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与那些只有独生子女的家族企业不一样,李秉喆有八个子女。到底由谁来接班?接班后,余下的子女又该如何平衡?

这期间,李秉喆子女和父亲之间上演了一出精彩的宫斗戏,几乎是古代传皇子皇位的戏码翻版。最终的结果,也完全是一种国王式的接管模式。

作为三星帝国的太子,李孟熙是最早被李秉喆看中的。在六十年代,三星内部几乎人人都知道,李秉喆要把执掌三星的大权交给大儿子李孟熙。

1966年,三星因为发生糖精走私事件面临巨大的危机。二儿子李昌熙因此被捕入狱,李秉喆自己被迫辞去了社长职务。当时任三星电子副会长的大儿子李孟熙,便自然代理了社长职务。

但是“太子”显然沉稳不足,急于把大权抓在自己手里。上台后,李孟熙做的第一件事居然是想尽一切办法铲除父亲在公司的亲信,包括立下汗马功劳的重臣。对此,才56岁、精力旺盛的李秉喆痛心疾首,很快采取措施,重新执掌三星,并且把李孟熙“废黜”,赶到北京“隐居”。

刚刚“太子被废”,出狱后的二儿子李昌熙为了得到江山,直接写信总统府告发父亲在“海外有非法资产”,大有要致他爹于死地的感觉。李秉喆知道后,极为震怒,直接把李昌熙给软禁起来。

至此,前两位儿子算是已经废了。之后,三星又过了一段非常稳健的发展时期。1987年11月19日,李秉喆过世,三星的大权才传给了安静的、已经45岁的李健熙。此前,李秉喆决心发展半导体正与这位儿子的建议与努力有重要的关系。

像很多国王一样,为了李健熙能牢牢把握权力,以此来维护企业稳定,李秉喆去世时将核心财产主要留给李健熙,其他子女只获得非核心财产。而且,当年被废黜的太子李孟熙本人并未获得任何财产。从这一安排可明显看出,李秉喆有意削弱其他子女的权力,特别是长子对公司的影响力,为李健熙顺利掌控三星大权扫清了道路。

这一安排直接带来了李健熙在执掌三星时,长达三十年的高速发展时期。当然,这也为后来长子李孟熙重新掀起再一次“不服气”的内斗埋下了伏笔(关于这段故事,不属于本文讨论的重点,略下不表)。

新浪财经

文/刘国华

来源:砺石商业智库(ID:lishizhiku)

猜你喜欢

转载自www.cnblogs.com/findumars/p/10227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