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如何跨越与业务间的那道“鸿沟”?

版权声明:本文为博主原创文章,未经博主允许不得转载。 https://blog.csdn.net/yuanziok/article/details/84870898

经常听到一些企业的IT部门诉苦,他们的业务部门是如何的强势,和他们好像难以配合。尤其是传统企业的数据分析工作中,数据分析部门还有IT部门,与业务部门的沟通一直是鸿沟的,这都是甲乙方配合的老毛病了。

小编整理了一下IT的苦水,大概就是:

被动需求。IT被业务部门日常、琐碎的需求占据大部分时间,每天忙到怀疑人生,但都是在重复处理低价值的工作,没法展开自己想做的有价值的分析,不禁开始质疑:数据分析不是定位、分析、解决核心问题的么,为什么现在的我每天都在“搬砖”?

对业务的理解不深刻。在处理需求时,出现业务理解的不一致与偏差,加大了数据分析工作的难度。业务部门提出需求时,只能一味照做,无法判断这些需求是否合理,是否有更好的指标能够体现业务状况。也无法进行更深入的数据分析,给出业务部门没有提出但真正需要的、更有价值的数据。

数据分析工作的价值不被认可。大数据浪潮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数据分析的重要性和价值,但在企业,尤其是传统企业要做到数据观念的彻底转变仍然存在重重阻碍。

解决方案

要解决上述难题,可以建立数据部门和业务部门间信任和高效的沟通方式,可以从需求、指标、业务分析等多个方面入手。

1、对业务部门相关人员进行简单培训。或提供一个操作简便、易上手、界面化的工具(比如BI),并适当开放数据平台权限,使得业务人员对于一些简单数据可以自己获取,减轻数据分析人员的工作负担。

2、对需求进行标准化处理,并定期总结需求。数据/IT部门和业务之间的配合,不能永远是甲方替乙方做,或者甲方说改乙方照改的被动状态。可以建立一个流程机制,比方说下图的标准化处理流程。在业务部门提出需求后,不要马上就蒙头处理,先对需求进行分析与讨论,排除掉不合理的需求,或对部分需求进行改进,减少无用功的同时提高数据分析的效率。同时,为了更好地对数据需求进行总结,可以从需求目的、需求内容、需求提交、数据使用人、需求处理人、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备注这八个方面对需求的相关信息进行梳理,以更好地掌控业务部门整体的需求变化,减少重复性的需求处理。

3、构建指标,使业务问题更好地落地。指标作为一个有效的数据化管理的手段,是连接业务需求与最终报表呈现的关键要素。从抽象的业务问题中梳理出关键指标是使业务问题落地的有效方法。而指标的构建可以分为五步:罗列业务指标、筛选业务指标、选择权重、确定衡量标准、修改确认。

4、构建业务分析模型,做一些数据化创新。第3点中指标的构建能够帮助引导业务问题,并初步构建企业数据化经营的视角,但无法适应业务快速变化环境下进行数据化创新的要求。对此,可以从指标的角度切入来构建业务分析模型,推动数据部门的业务分析能力,在深刻理解业务部门需求的基础上,判断需求中所要获取的数据指标是否是最合适的,并能自主进行深入的数据分析,给出业务部门一直想知道却无从入手的数据。具体来说,有三种构建业务分析模型的方法:价值树法、Past法(流程分析系统技术+流程图)、Fast法(功能分析系统技术+鱼骨图)。

下面举例介绍一下Past法。如要提高企业的准时交货率这个指标,可以先考虑这个指标在企业的整个流程中涉及哪些环节(这一指标涉及供应商、生产计划、制造检验、配送发货、客户五个环节),在每一环节中对应的指标是什么。比如在供应商这个环节,供应商交付准时率这一指标提高了,则最后的准时交货率也能得到提高;而在生产计划这一流程对应的指标是物料齐套率,以此类推,分别找到制造检验环节和配送发货环节对应的指标(如下图)。该方法就是将流程进行拆解,并找到每个流程中相应的量化指标,由流程来牵引组织成员达成共同目标。

最后,数据部门与业务部门间沟通难题的解决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两个部门成员共同配合并进行自身能力和思维上的升级。如果能在数据部门说得上话,不妨重新梳理一下部门在企业的地位,以及如何和业务配合,建立一套有反馈的流程。如果暂时还不够格,尽可能的多学习业务,必要的时候diss一下业务同事;其次,善用工具,像取数、批量报表等重复性劳动用工具处理!

戳进来了解更多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yuanziok/article/details/84870898